保護區總體規劃的法律效力
❶ 保護區 規劃 管理
前者是「設想」,後者是「落實」。保護管理盡量按照總體規劃
❷ 城市規劃部門在不徵求土地所有人意見的情況下所做的規劃有沒有法律效力
規劃部抄門是政府的執行機構襲,首先各項規劃要有政府批准,具體實施是城建局或市政公司,規劃中涉及到土地所有人的土地,政府必須先補償再動工,政府規劃可以不經過土地使用人同意,因為土地是國家的或集體的,個人或單位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你干涉不著政府的規劃。
❸ 簡述城鄉規劃許可的法律效力
建設規劃許可是一種公法行為,用以對建設項目進行規范和限制。建設用地規劃許內可證限制建築容選址,使項目建設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建築工程規劃許可證限制建設項目的高度、綠化面積、容積率等等,使項目建設符合各種控制性規劃。
❹ 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現狀
黑龍江省先後出台了《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黑龍江省小型礦山閉坑抵押金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對礦山環境保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同時,黑龍江省也相繼出台了和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有關的各種規劃,如:《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黑龍江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修編、《黑龍江省1999年~2050年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黑龍江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振興總體規劃》等省級規劃。各地市也出台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規劃方案等。如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的實施意見》、《哈爾濱市地質環境管理辦法》、《五大連池火山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條例》、《七台河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辦法》、《雙鴨山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辦法》、《雞西市礦泉水資源管理暫行辦法》、《阿城市礦山環境保護管理辦法》、《鶴崗市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方案》、《鶴崗市引入市場機制治理礦山地質環境試行辦法》、《牡丹江市礦山治理「百礦披綠」工程實施方案》以及其他相關生態建設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等。這些法律法規及規劃方案等對礦山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提供了發展方向。
為了保護環境,2005年黑龍江省進行了砂金禁采,到2006年,全省正規生產的砂金礦已經全部停采,但個別地、市的個人在砂金開采維持小規模的簡單生產。
2008年,認真落實國家關於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實施了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勘查評價制度。年內省、市共受理礦山地質環境勘查評價成果備案563項,其中一級評價8個、二級評價21個、三級評價534個。2008年,實施國家級資金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0個,投入治理資金6100萬元,治理面積792.06公頃,申請獲批國家「兩權價款」礦山環境治理項目10個,項目資金4260萬元。
編制印發《2008年黑龍江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在完成《黑龍江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修編的基礎上,開展了克山縣等10個市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受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備案424項。其中一級評估156項,二級評估19項,三級評估249項。鏡泊湖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黑龍江省鶴崗興安大峽谷地質公園、黑龍江省賓縣二龍山—長壽山地質公園相繼揭碑開園。投入資金6946萬元,分別在黑河、牡丹江、雙鴨山、伊春、雞西等地開展地質遺跡保護及地質公園建設項目11個,其中國家投資項目4個,資金1500萬元,省級投資項目7個,資金5446萬元。新申請獲批國家級資金的地質遺跡保護項目4個,爭取資金1180萬元。
2008年度,黑龍江省共實施水工環地質調查評價項目81個。投入資金298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752萬元,佔25%;省財政投入1919萬元,佔64%;其他資金317萬元,佔11%。2008年度黑龍江省水工環地質調查評價完成情況如表4-29所示。
表4-29 2008年度黑龍江省水工環地質調查評價完成情況
(據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2009)
❺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上的顏色都是什麼意思
淡黃色代表一般耕地。 深黃色代表基本農田; 淡綠色代表草地; 深綠色代表林地。 深紅色代表城鎮。 粉紅色代表農村居民點。 藍色代表水域 淡紫色代表特殊用地。藍綠色代表設施農用地。 橘黃色代表交通運輸用地。 灰色代表自然保留地。
每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上的顏色都會有圖例來進行說明,詳細的可以參考具體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5)保護區總體規劃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條規定了土地總體規劃編制的原則:
(1)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佔用農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統籌安排各類各區域用地;
(4)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5)佔用耕地與開發復墾耕地相平衡。
2、在2009年1月國土資源部會議審議通過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審查辦法》中,還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規劃內容、審查和報批等項作出明確規定。
3、《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國務院令第590號)
第九條依照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確需徵收房屋的各項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舊城區改建,應當納入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
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應當廣泛徵求社會公眾意見,經過科學論證。
規劃任務
①土地利用的宏觀調控:是土地利用宏觀管理體系的重要基礎,是土地利用宏觀控制的主要依據。
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組織: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時空上對各類用地進行合理布局,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引導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以保證充分、合理、科學、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防止對土地資源的盲目開發。
③土地利用的規范監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隨意變更規劃方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監督各部門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據。
❻ 200分!200分!求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中的「工作條件/巡護工作規劃」
貴州省實施《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細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及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
本細則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不同自然地帶典型森林生態地區、珍貴動物和植物生長、繁殖林區、天然亞熱帶季雨林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林區的自然保護區。
第三條
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地方自然保護區。國家自然保護區按《辦法》管理,地方自然保護區分別由省、地、縣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第四條
地方自然保護區區劃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建立地方自然保護區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省級自然保護區由省林業主管部門提出規劃方案,徵求有關州、縣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和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地、州、市級自然保護區由地、州、市林業主管部門提出規劃方案,徵求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後,報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縣級自然保護區由縣林業主管部門提出規劃方案,徵求有關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條
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森林生態系統的地區;
(二)珍貴稀有或者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動植物種的主要生存繁殖地區,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主要棲息、繁殖地區,珍貴樹種和特殊價值的植物原生地,候鳥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野生生物模式標本的集中產地;
(三)其他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林區。
第六條
自然保護區的規劃設計方案,由同級林業主管部門編制,分別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方案內容:
(一)資源概況和保護對象;
(二)面積;
(三)核心區和實驗區范圍;
(四)基本建設投資規劃;
(五)管理機構設置及人員編制、經費的規劃;
(六)科學研究工作規劃;
(七)旅遊小區規劃;
(八)其它項目的規劃。
第七條
自然保護區的四至界線,須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由有關縣級人民政府發給山林權屬證書。自然保護區的面積、界線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變更。因特殊情況確需變更的,必須經原審批機關批准。
第八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和省有關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法規和政策,開展保護自然資源的宣傳教育工作;
(二)開展地質、土壤、氣候、植被、生態等科學考察,探索自然演變規律和合理利用再生資源的途徑;
(三)對珍稀動植物進行生態觀察、研究以及引種、馴化,保護和發展珍稀動植物資源;
(四)設置永久性四至標志;
(五)建立並管理資源檔案;
(六)負責自然保護區的行政管理。
第九條
自然保護區利用可再生資源,必須編制經營方案,報省林業主管部門批准後方可經營利用,其林政管理費、育林基金、更改資金、資源管理費全部用於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資源的恢復。
第十條
在自然保護區內,因特殊情況需要採伐林木、捕捉、採集野生動植物標本的,必須經省林業主管部門批准,在指定的范圍內進行,並按規定交納自然資源保護管理費。
第十一條
在確保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不受破壞的前提下,經省林業主管部門批准,可在指定的范圍內開展旅遊活動,但必須遵守以下規定:
(一)旅遊業務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統一管理,所得收入用於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
(二)有關部門投資或與自然保護區聯合興辦的旅遊建築和設施,產權歸自然保護區,所得收益在一定時期內按比例分成,但不得改變自然保護區隸屬關系;
(三)對旅遊區必須進行規劃設計,確定合適的旅遊點和旅遊路線;
(四)旅遊點的建築和設施要體現民族風格,同自然景觀和諧一致;
(五)根據旅遊需要和接待條件制訂年度接待計劃,按隸屬關系報林業主管部門批准,有組織地開展旅遊;
(六)設置防火、衛生等設施,實行嚴格的巡護檢查,防止造成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的破壞。
第十二條
凡需進入自然保護區從事科研、教學、考察、拍攝影視片的,必須經自然保護區同意,報省林業主管部門批准。
任何單位和個人同國外、境外地區簽署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協議,或者安排接待其人員到自然保護區從事有關活動,必須徵得省林業主管部門的同意。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的人員,在核心區只能進行觀察研究活動,在實驗區可以進行科學實驗、考察、教學實習。進入自然保護區,應向其管理機構交納自然資源保護管理費。
第十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破壞自然保護區的自然資源和設施,未經批准不得在自然保護區內建立機構和修築設施。因國家建設需要在自然保護區內興建工程項目的,經同級林業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按有關規定辦理用地等審批手續。建設單位必須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興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設施,並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交納自然資源損失補償費。
第十四條
自然資源保護管理費和自然資源損失補償費收取標准和辦法,由省林業、財政、物價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五條
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種植業、養殖業、商業、服務業等多種經營,所得收入用於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建設。
第十六條
對執行細則,有下列事跡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或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
(一)對自然保護區的科研、生產和管理工作有突出貢獻的;
(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促進自然保護,成績顯著的;
(三)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同犯罪分子作斗爭的。
第十七條
違反本細則,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予以警告,責令其離開自然保護區限期拆除非法建築物;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本細則第十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規定的;
(二)破壞自然保護區內設施或擅自移動界標的;
(三)阻礙管理人員進行正常管理工作的。
第十八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管理機構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
本細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❼ 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
廣西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2007年成立以來,機構建設方面成效顯著。管理局於2009年納入參公管理,2011年升格為正處級,是廣西目所有的國家級自然保保護區中第一個由區林業廳直管、自治區本級財政全額撥款的區直正處級參公管理事業單位。按照保護區總體規劃,根據內部機構設置原則和九萬山自然保護區的實際,保護區實行「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三級管理。管理局職能機構設辦公室、計劃財務科、保護管理科、科研經營科4個科室;管理局設在融水縣城,分別在融水、羅城、環江三縣設管理分局;設平英、魚西、久仁、清水塘、衛林江、楊梅坳等11個保護站;另外,還設九萬山、久仁兩個森林公安派出所。
❽ 規劃依據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 4) 《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
( 5) 《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 6)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 7) 《國家林業局關於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的意見( LYJ 126 - 88) 》; 林護發 〔2005〕55 號
( 8) 《自然保護區工程總體設計標准》
( 9) 《自然保護區管護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規范 ( HJ/T 129—2003) 》
( 10) 《國家林業局計資司關於規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建設程序有關問題的通知》
( 11) 北京市環保局協議
❾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職能是什麼
1、宣傳、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林業和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2、保護和發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做好護林防火工作,依法查處破壞區內生物資源和自然環境的違法行為及其責任人。
3、編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抓好自然保護區各項建設;制定管理規則和崗位責任制度,統一管理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和監督區內各項經營活動。
4、定期組織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調查,建立自然資源檔案制度;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科普宣傳教育,擴大對外科技交流,探索自然演變規律及合理利用、開發生物資源的科學途徑。
5、依法開展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和多種經營,增強保護區自我發展能力;扶持區內群眾發展經濟,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逐步建立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體系。
6、做好區內林地管理,完善界樁、界碑,穩定林地權屬。
7、承辦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及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其它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