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鄰里關系法律知識100問
❶ 鄰里關系問題
借給這樣人,再不要想那麼多。他己經病了。你的身體遠比錢重要。
❷ 怎樣處理好農村鄰居的關系
1,相互幫助。男女之間如果有什麼事情都可以相互幫助,能幫就幫。2,不要嚼舌根。不要到處亂說鄰里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農村這一份特別嚴重。3,借用東西要打招呼。借用鄰里之間的工具和其他事要提前打招呼,避免不必要的誤會,有借有還,以後再借不難。4,對鄰里老人小孩子多照顧。對老人和孩子要相互關心愛護,鄰里不在家可以照應一下。5,鄰里紅白事。當鄰居家有婚喪嫁娶等事的時候,一般要有所表示,並應盡可能的給予幫助。6,鄰里交往要大方點。鄰里之間不能太小氣,應該大氣點能讓就讓一下。7,鄰里相互尊重。鄰里見面可以相互問候和打招呼,比如中午吃了嗎?去哪裡呀?8,相互信任。不要以為一點小事就是懷疑別人,凡事實事求是講道理,化解鄰居之間的矛盾和誤會。
相信你只要用心待人,鄰里的人也會真心待你。
❸ 鄰里關系和法律關系
您好:
一、可以肯定張李兩家關系屬於相鄰關系,屬於法律調整范圍。
二、根據網路解釋,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動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因相鄰各方應當給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三、根據《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 ,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鄰方造成妨礙或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四、根據《物權法》第84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五、律師意見:通過以上法律法規,可以看出,李家僅是將桶放置張家缸上,雖對張家造成不便,但並未造成實際損失,張家也沒有因為管理李家的桶支付必要費用及產生相應損失。根據民法基本原理,要求損害賠償需要以不能回復原狀為前提,在能回復原狀的情況下,張家要求李家承擔7元的安置費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因此李家僅需及時排除妨害即可,即將桶從張家處搬出。
❹ 鄰里關系的定義,以及鄰里關系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地緣相鄰並構成互動關系的初級群體。住地毗連的人們,認同特定的一組角色,據此形成密切的互動關系,有著顯著的認同感和感情聯系,由此構成相對獨立的小群體,即鄰里。
鄰里的概念,也為地理學、經濟學、人種學、行政學所應用。非社會學的定義雖與社會學的定義有一些類似之處,但二者有嚴格的區別:所有非社會學定義只注重地緣關系,忽視對鄰里的社會互動的分析;社會學認為鄰里是一個互動體系。
有家必有鄰。有句古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和睦相處一向為人所崇尚。鄰里糾紛,也是自古有之,在所難免。鄰里間出現糾紛時,彼此應該多一分寬容,多一點謙讓,以和為貴。有了平和的心態,就能消除許多無謂的矛盾,化干戈為玉帛。
清代有個「六尺巷」的故事,膾炙人口,至今仍成美談。說的是安徽桐城張、葉兩家祖屋相鄰,在建屋造房時,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各不相讓。張老先生修書到京城,要在京為官的兒子出面干預。
兒子回信寫詩勸導家人:「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家把院牆主動後退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院牆後退三尺,兩家間就有了一條寬六尺長百尺的巷子,巷子雖短,卻留給人們無盡的思索。
鄰里之間,說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社會中形形色色人際關系中的一種。由於在成長環境、生活習慣、經濟條件個人修養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鄰里之間難免發生矛盾,只要相互謙讓、相互諒解,就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的。
否則,就會適得其反。譬如,鄰里之間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磕磕絆絆」是常有的事。可是就有一些家長想不開,也「裹」在裡面添亂。前段時間,我市某小區兩個小孩為了爭搶籃球互相吵了起來,而雙方家長出來不去勸解,反而為其助陣,最後成了兩家人的戰爭,影響極壞。
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是鄰里之間應有的態度,和諧相處,互幫互助,是鄰里之間應有的准則。鄰里之間必須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多一分體諒,多一分關心,多一分真誠,這是鄰里和諧的重要保障,也是社區和諧、城市和諧、社會和諧的基石,誰都不能小覷。
只有人人都把密切鄰里關系作為一項責任和義務,人人講和諧,處處促和諧,我們的社區、城市和社會才會越來越和諧、越來越美好。
(4)農村鄰里關系法律知識100問擴展閱讀:
鄰里關系逐漸冷漠。
鄰里間應互助互愛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實在知易行難。明明只是陌生人,起居卻不過一牆之隔,阻隔不了的噪音和惡臭只能硬扛。
結果與友愛互助相反,不少鄰舍都像個火葯桶,人人各有一肚惡氣,一言不合則先口角繼而動武,就算不起沖突,也對鄰居敬而遠之。早前美澳兩地各有關於鄰里關系的調查,也遙相呼應現代人對鄰居的冷漠態度。
鄰里關系淡薄,會導致中年至晚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反之,與鄰居保持好關系可以大大改善中年人及長者的心理狀態。
❺ 農村常見的法律問題
《農村常見法律問題》是一本任大鵬編制,由知識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書籍。內
本套工具書針對容「148」法律咨詢服務工作的需要和特點,採用問答式的編寫本例和便於檢索的分類方式,在大量收集、分析「148」受理咨詢的基礎上,篩選出數千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法律問題,作出准確、全面的解析答疑。本套書分為《農村常見法律問題》、《公民與行政管理》、《公民與刑事犯罪》四個專輯,是「148」值班服務人員的必備工具書,也適合其他法律工作者和公民使用。
❻ 農村鄰里糾紛應該怎麼解決!急求指點!不勝感謝!
農村的相鄰關系和宅基地糾紛是最常見的,本身不復雜,但處理起來比較棘手。可以肯定的是,鄰居是無權阻止你蓋房子的,不管你的房子什麼樣式,只要不影響其採光、通行等合法權益,在你自己的宅基地上就是可以蓋的,為了糾紛牽涉的問題少一些,建議不要共用一面牆。對於你因生氣而發病住院的問題是要舉證的,最好有證人(比如村委會或者其他村民)證明你當天與鄰居發生言語沖突並因此犯病,但這種舉證比較困難,不像肢體沖突中的舉證那麼容易和令人信服。你要是走法律程序的話,法院應該會受理的,但一般會先行調解,調解不成會作出判決。對於不講理的人,沒什麼好的方法解決,司法程序還是比較有強制力的,但要耗費一定的費用和時間。在你蓋房過程中鄰居再有阻撓行為的話,可以報警,以達到威懾作用,同時也便於以後取證。另外,不建議採取過激手段處理此事,特別不要產生肢體沖突,畢竟是鄰居,要考慮以後的相處關系,何況,農村發生的暴力事件經常牽涉親戚宗族等多人,會使事態擴大化,甚至招致刑事處罰,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因此,調解是上策,既解決了問題又維護了關系;調解不成就走司法程序。以上是個人看法,穩妥的話建議當面咨詢律師。
❼ 為什麼在農村,鄰里關系難相處,其中有何學問嗎
在農村處理好,鄰里關系是非常重要,不管對於現在孩子未來對雙方都有很大的幫助處理好鄰里的關系,不僅體現了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且還展現了自己的熱情好客的形象處理好鄰里關系需要注意平等待人、互敬互助、遵守公德、嚴於律己等等,接下來小編將同大家一同探討鄰里相處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處理好鄰居的關系無異於平等待人、互幫互助、嚴於律己的學問,這些處理好鄰里關系的方式在生活中遇到的朋友之間也是通用的,希望你也能找到一位知心的鄰居。
❽ 中國農村鄰里關系的特點
當今中國農村鄰里關系的特點如下:
(1)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員流動增加,鄰里關系鬆散;(2)分散而獨立的生產方式弱化了鄰里間的相互依賴(3)多元文化並存,新的生活方式改變農民價值觀和思維方式;(4)不良社會風氣存在,鄰里之間感情淡漠,鄰里互助減少;(5)農民文化素質偏低,農村制度約束缺失,思維方式狹隘,鄰里矛盾容易激化。
望採納我的回答。
❾ 農村鄰里糾紛,如何解決
類似糾紛在農村很常見,是民法中的相鄰權問題,但處理起來很復雜,我僅是從理論上提供一下思路。 如果鄰居是在自己宅基地上澆注水泥和建圍牆,是可以的,但不能侵害到他人的相鄰權。也就是說,如果鄰居的行為導致你的必經之路無法通行,那麼法律上是不支持這種行為的,因為這侵害了你的相鄰權,你可以請求法院,要求鄰居停止侵害、排除妨礙。這其中復雜的就是,你要求的通行,是開拖拉機通行,這就牽涉到是否必要等的認定,這個我不好說。還有他們把地澆的高於路面時,如果影響到你的通行權、排水權,或者造成水流因此向你家倒灌,都是可以要求排除妨礙的。 村委會的調解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有助於鄰里關系的良好維持,但這不是必經之路,如果村委會堅持不調解,並且鄰居的行為確實侵害了你的相鄰權,那麼可以考慮向法院起訴。
❿ 鄰里關系相關的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八十三條: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第九十七條:相鄰一方因施工臨時佔用他方使用的土地,佔用的一方如未按照雙方約定的范圍、用途和期限使用的,應當責令其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3、《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八十五條 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第九十九條:相鄰一方必須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應當予以准許;但應在必要限度內使用並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損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補償。
5、《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八十四條 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