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教育法律責任有哪三方面

教育法律責任有哪三方面

發布時間: 2021-03-09 18:47:21

Ⅰ 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有損害事實,有違法行為,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專因果關系。

教育屬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上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八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侵犯教師、受教育者、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1)教育法律責任有哪三方面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三條: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第三十四條:國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教師的工資報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三十五條:國家實行教師資格、職務、聘任制度,通過考核、獎勵、培養和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Ⅱ 教育法律責任承擔的類型有哪些,法律依據是什麼

教育法規定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較多,按不同的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一、根據違法行為性質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由於教育法就其性質而言,主要是調整教育行政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屬性,故其所規定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責任。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行政處分,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有輕微違法失職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另外一種方式是行政處罰,它是享有行政處罰權的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個人或組織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在教育領域,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撤銷違法舉辦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撤銷教育資格,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責令停止招生;吊銷辦學許可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教育行政處罰。

2、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上的民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在義務教育方面,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的行為有:(1)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的;(2)侮辱、毆打教師、學生的;(3)體罰學生的;(4)將學校校舍、場地出租、出讓或者移作他用、妨礙義務教育實施。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3、刑事責任: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 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有以下6種:(1)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2)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秩序,情節嚴重的:(3)侵佔或者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設備情節嚴重的;(4)侮辱、毆打教師、學生情節嚴重的;(5)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6)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刑罰。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三種。

二、按照違法主體的不同,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又可分為:

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是指承擔教育法律責任對象。根據教育法的規定,根據可能成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

1、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行政機關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2、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3、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校長、教師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就學學生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5、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6、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其中各主體的不同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體法律責任形式在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規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Ⅲ 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有哪些

您好,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如下:
一、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由於教育法具有行政法的性質,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的一種最主要的法律責任形式。
行政處罰是指GJXZ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組織或個人進行的行政制裁。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很多,根據1998年GJ教委發布的《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有10種:(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4)撤消違法舉辦的學校和教育機構;(5)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6)撤消教師資格;(7)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8)責令停止招生;(9)吊銷辦學許可證;(10)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行政處分是由GJGG或企事業單位對其所屬人員予以的懲戒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和開除。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針對的主體不同,行政處罰可以針對所有違反行政法規的公民和組織,而行政處分針對違反行政法規的體制內人員,如學校的直接負責人,學校的教師等。
二、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後果。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GJ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是公民和法人。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
三、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刑事違法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追究教育刑事法律責任是國家對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人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
以上就是對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Ⅳ 教師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教師的法律責任問題有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第八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侮辱、毆打教師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造成損害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對依法提出申訴、控告、檢舉的教師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行政處分。
國家工作人員對教師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教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
(二)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
教師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所列情形之一,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地方人民政府對違反本法規定,拖欠教師工資或者侵犯教師其他合法權益的,應當責令其限期改正。
違反國家財政制度、財務制度,挪用國家財政用於教育的經費,嚴重妨礙教育教學工作,拖欠教師工資,損害教師合法權益的,由上級機關責令限期歸還被挪用的經費,並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教師對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或者對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作出的處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訴,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訴的三十日內,作出處理。
教師認為當地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侵犯其根據本法規定享有的權利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作出處理。

Ⅳ 承擔教育法律責任有哪幾種主要方式

上海建緯(長沙)律師事務所
楊東升
法律責任分為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三種,下面將每種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歸納如下:一、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1、停止侵害2、排除防礙3、消除危險4、反還財產5、恢復原狀6、修理、重作、更換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二、承擔行政責任的主要方式(一)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主要有:1、通報批評;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4、返還權益,恢復原狀;5、停止違法行政行為;6、撤銷違法決定,撤銷違法的抽象行政行為;7、履行職務,糾正行政不當等。
(二)行政主體工作人員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主要有:1、通報批評;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3、停止違法行為;4、賠償損失;5、行政處分等。(三)行政相對人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主要可以分為: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兩類。1、行政處罰具體方式包括有:
(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4)責令停產停業;(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2、行政處分主要包括:(1)警告;(2)記過;(3)記大過;(4)降級;(5)降職;(6)撤職;(7)留用察看;(8)開除。三、承擔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一)主刑:1、管制;2、拘役;3、有期徒刑;4、無期徒刑;5、死刑。(二)附加刑:1、罰金;2、剝奪政治權利;3、沒收財產;4、驅逐出境。

Ⅵ 分別從教育法律責任的承擔類型有哪些

教育法規定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較多,按不同的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一、根據違法行為性質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由於教育法就其性質而言,主要是調整教育行政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屬性,故其所規定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責任。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行政處分,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有輕微違法失職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另外一種方式是行政處罰,它是享有行政處罰權的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個人或組織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在教育領域,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撤銷違法舉辦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撤銷教育資格,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責令停止招生;吊銷辦學許可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教育行政處罰。
2、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上的民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在義務教育方面,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的行為有:(1)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的;(2)侮辱、毆打教師、學生的;(3)體罰學生的;(4)將學校校舍、場地出租、出讓或者移作他用、妨礙義務教育實施。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3、刑事責任: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 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有以下6種:(1)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2)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秩序,情節嚴重的:(3)侵佔或者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設備情節嚴重的;(4)侮辱、毆打教師、學生情節嚴重的;(5)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6)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刑罰。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三種。
二、按照違法主體的不同,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又可分為:
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是指承擔教育法律責任對象。根據教育法的規定,根據可能成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
1、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行政機關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2、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3、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校長、教師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就學學生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5、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6、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其中各主體的不同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體法律責任形式在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規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Ⅶ 教育法律責任主要有哪三種

1.刑事責任
2.民事責任
3.行政責任

Ⅷ 教育法律關系有哪三要素構成

教育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有主體、客體和內容,三者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改變,都會導致原有法律關系的變更。

(一)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也就是在具體的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人和組織。我國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公民(自然人)、機構和組織(法人)、國家。

(二)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

教育法律關系客體是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一般包括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行為三個大的方面。教育領域中存在的法律糾紛,往往都是因之而引起的。

1,物質財富

物質財富簡稱物。它既可以表現為自然物,如森林、土地、自然資源等,也可以表現為人的勞動創造物,如建築、機器、各種產品等;既可以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也可以是公民個人的財產。物一般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兩類,不動產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建築設施,動產包括資金和教學儀器設備等。

2,非物質財富

非物質財富包括創作活動的產品和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財產性的財富。前者也被稱作智力成果,在教育領域中主要包括各種教材、著作在內的成果,各種有獨創性的教案、教法、教具、課件、專利、發明等。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物質財富包括公民或組織的姓名、名稱,公民的肖像、名譽、身體健康、生命等。

3,行為

行為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實現權利義務的作為與不作為。一定的行為可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和需要,也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在教育領域中,教育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育教學行為都是教育法律關系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行為。

學校、教師、學生的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以及這些主體依法進行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活動都受法律的承認和保護,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客體。

(三)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

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據法律規定而享有的權利與義務。教育法律關系一旦產生,其主體間就在法律上形成了一種權利與義務關系。

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系的核心,它由法律規范所確認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權利與義務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教育法律權利指的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據教育法、教育法律規范享有的某種權能或利益,表現為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以做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也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

教育法律義務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據教育法律規范的規定必須承擔或履行的某種責任,表現為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做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

(8)教育法律責任有哪三方面擴展閱讀:

教育法律關系的含義:

教育法律關系是教育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有關教育活動的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在教育領域內,學校與政府、學校與社會、學校與教師、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因為有相應的法律規定,故皆屬於法律關系。

教育法律關系的產生以教育法律規范的存在為前提,只有適用教育法律規范調整的教育關系才能轉化成為教育法律關系。教育法律關系是一種權利義務關系,是以法律規范為前提,在法律規范基礎上調整的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教育法律關系的基本特點:

公益性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有別於企業組織的根本性特點。

所謂公益,就是公共利益,全體人民的利益。在我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利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公益性特點,主要包括:

(1)不以營利為目的。

《教育法》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而劃分是否以營利為目的辦學的標准在於是否將辦學和其他經營性活動獲得的收入用於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建設和發展,是否用於填補自身辦學經費的不足。

(2)教育與宗教相分離。

《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這是排除宗教對教育教學活動非法干預和滲透,維護正常教學秩序,保護未成年學生身心健康和重要舉措,是保證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公益性的重要標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_教育法律關系

Ⅸ 教育法律規范由哪三個要素組成

是由法定條件(假定)、行為准則(處理)和法律後果(制裁)三個要素構成

熱點內容
本站受美國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6 02:26:30 瀏覽:281
山東省法院公開 發布:2025-09-26 02:26:21 瀏覽:344
寧波法院章 發布:2025-09-26 02:06:03 瀏覽:260
民事訴訟法法律解釋 發布:2025-09-26 01:50:46 瀏覽:52
司法置換 發布:2025-09-26 01:36:17 瀏覽:950
二級法規擔保 發布:2025-09-26 01:24:02 瀏覽:755
2010初級經濟法 發布:2025-09-26 01:18:53 瀏覽:923
2018年新勞動法員工自離 發布:2025-09-26 01:08:58 瀏覽:238
公司業務律師 發布:2025-09-26 01:08:01 瀏覽:991
人工智慧司法 發布:2025-09-26 01:07:14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