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電子簽名人法律責任

電子簽名人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3-11 09:55:48

❶ 電子簽名是不是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電抄子簽名法》的規定,「鎖定簽約主體真實身份、有效防止文件篡改、精確記錄簽約時間」的電子簽名才是有法律效力的電子簽名,而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參見電子簽名法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推薦通過公安部認證並且可靠的第三方平台。

❷ 電子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有的。

根據《電子簽名法》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於識別簽名人身份並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通俗地說,電子簽名就是通過密碼技術在電子文檔上載入的電子形式的簽名,其作用類似於紙質合同上的手寫簽名或加蓋的公章。

電子簽名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能夠證明文件的來源,即識別簽名人身份;二是表明簽名人對文件內容的確認;三是構成簽名人對文件內容正確性和完整性負責的依據,不容事後否認。

第一條為了規范電子簽名行為,確立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維護有關各方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於識別簽名人身份並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

本法所稱數據電文,是指以電子、光學、磁或者類似手段生成、發送、接收或者儲存的信息。

第三條民事活動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單證等文書,當事人可以約定使用或者不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

當事人約定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文書,不得僅因為其採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前款規定不適用下列文書:

(一)涉及婚姻、收養、繼承等人身關系的;

(二)涉及停止供水、供熱、供氣等公用事業服務的;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不適用電子文書的其他情形。

第二章數據電文

第四條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書面形式。

第五條符合下列條件的數據電文,視為滿足法律、法規規定的原件形式要求:

(一)能夠有效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供隨時調取查用;

(二)能夠可靠地保證自最終形成時起,內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在數據電文上增加背書以及數據交換、儲存和顯示過程中發生的形式變化不影響數據電文的完整性。

❸ 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一、相關法條:
第十四條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二、法律分析:
本條是關於可靠的電子簽名法律效力的規定。
1、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手段被運用於電子簽名領域。這些技術和手段主要包括計算機口令、眼虹膜網辨別技術以及數字簽名技術等。在電子商務交易中以何種技術生成的電子簽名才是安全可靠的,才具有法律效力,這是電子簽名法應當解決的問題。從世界各國的規定來看,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採用技術特定化方案,即只承認數字簽名的法律效力;二是技術中立方案,即在法律上不規定某種技術方案,而將技術方案的選擇留給當事人各方約定;三是折中方案,即一方面規定了安全可靠的電子簽名應當具備的條件,另一方面則沒有限定採用何種技術的電子簽名才具有法律效力。採納這一模式的理由在於: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簽名技術也會不斷地發展。電子簽名技術手段的優劣,應由市場和用戶作出判斷,立法者只需要規定原則性標准;政府直接對具體技術作出選定,風險過大,並可能導致電子商務市場的萎縮。另一方面,目前數字簽名的技術已趨於成熟並且被廣泛運用於電子簽名領域,需要以法律手段加以推行,以利於電子商務市場的成長。
2、本條的規定借鑒了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電子商務示範法》以及一些國家電子商務、電子簽名立法的有關規定,並與本法第十三條規定相聯系,確認了可靠的電子簽名具有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❹ 所有電子簽名都具備法律效力嗎

並不是抄所有的電子簽名都是具備襲法律效力的。

根據《電子簽名法》的相關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具有與手寫簽名或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又有,《電子簽名法》第十三條:電子簽名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視為可靠的電子簽名:

(一)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用於電子簽名時,屬於電子簽名人專有;

(二)簽署時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

(三)簽署後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四)簽署後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綜上,契約鎖提示已使用電子簽名或即將啟用電子簽名的企業或個人,應當選擇可靠的電子簽名服務商。

❺ 電子簽名人的法律義務

《電子簽名法》第十五條 電子簽名人應當妥善保管電子簽名製作數據。電子簽名人知悉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已經失密或者可能已經失密時,應當及時告知有關各方,並終止使用該電子簽名製作數據。
本條即是關於電子簽名人法律義務的規定。
一、電子簽名製作數據是將電子簽名與電子簽名人可靠聯系起來的重要手段。電子簽名人應當妥善保管電子簽名製作數據,一旦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失密,他人有可能利用電子簽名人的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從事違法行為或者牟取非法利益,給電子簽名人和電子簽名依賴方造成損失。在實踐中,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的載體包括磁碟、光碟等,盡管這些載體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加入電子簽名人的安全指令才能啟動,但是這些載體一旦丟失或者為他人竊取,則他人通過破解這些相對簡單的安全指令就可以在互聯網上以電子簽名人的名義從事交易活動。
與傳統交易不同,網上交易過程中當事人之間往往並不見面,當事人之間主要憑借的是對方當事人的電子簽名來驗證和核實相互間的身份,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的丟失會給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機。因此,電子簽名人應當妥善保管電子簽名製作數據,防止丟失或者為他人所竊取,以免給自己和對方當事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二、即便電子簽名人盡到妥善保管的義務,電子簽名製作數據仍然存在泄密的可能。本條中的"知悉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已經失密或者可能已經失密"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電子簽名人已經明確知道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已失密,例如電子簽名人發現未經自己允許,有人在互聯網上以電子簽名人的名義從事商業活動;
二是電子簽名人知悉電子簽名製作數據有可能已經失密,例如電子簽名人發現自己存放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的磁碟丟失,在這種情況下,丟失的磁碟中的安全指令有可能被破譯,電子簽名製作數據有可能被他人用於非法活動。
在這兩種情況下,依據本條的規定,電子簽名人應當做到:
一是立即停止使用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因為在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已經失密或者可能已經失密的情況下,電子簽名人繼續使用其電子簽名製作數據有可能使電子簽名依賴方更加難以確從電子簽名的真偽,給交易安全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二是及時告知有關各方當事人,避免有關各方當事人因繼續信賴電子簽名人的簽名而造成損失或者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以上就是個人電子簽名人需要承擔的法律義務。

❻ 電子簽名有哪些法律規定嗎

電子簽名產生於互聯網背景之下。2005年,《電子簽名法》正式落地,從法律上為其「驗明正身」。《電子簽名法》第二條:本法所稱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於識別簽名人身份並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

《電子簽名法》第三條規定以下場景不能使用電子簽名:

(一)涉及婚姻、收養、繼承等人身關系的;

(二)涉及停止供水、供熱、供氣等公用事業服務的;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不適用電子文書的其他情形。

同時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更多關於電子簽名的法律規定可以查看完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

(6)電子簽名人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

第十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數據電文需要確認收訖的,應當確認收訖。發件人收到收件人的收訖確認時,數據電文視為已經收到。

第十一條數據電文進入發件人控制之外的某個信息系統的時間,視為該數據電文的發送時間。

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該數據電文的接收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的,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該數據電文的接收時間。

當事人對數據電文的發送時間、接收時間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第十二條發件人的主營業地為數據電文的發送地點,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數據電文的接收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常居住地為發送或者接收地點。

❼ 電子簽名人的電子簽名人的法律責任

36 創設配對密鑰 (1)如果登記人創設了一對配對密鑰,而且其中的公共密鑰於認證機構發布的證書內載明,並為登記人接收,則登記人應使用可靠系統創設密鑰;
(2)本條規定不適用於認證機構的系統提供的配對密鑰的情況。
37 獲取證書
登記人為獲取證書提供給授權機構的所有資料和陳述,包括登記人已知的信息和在證書中將要表明的信息,不論該陳述身份為認證機構確認與否,都應在其理解和信賴的范圍內保證准確和完整。
38 接收證書
(1)登記人應視為已經收到證書,如果他
a 公布一項證書或授權公布證書;
i 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個人;
ii 向一個儲存庫。

b 在其他情況下,在知道或注意到證書內容時,宣告接收證書
(2)證書內載明的登記人接收自己戶認證機構發布的證書,應向所有合理依賴證書內容的人證實:
a 登記人正確持有與證實內所列公共密鑰相符的私密鑰;
b 登記人向認證機構所作的全部陳述以及證實內包含的信息材料真實有效;並且
c 證書內有關登記人所應了解的信息證書有效。
39 私密鑰的管理
(1)登記人通過認證機構發布的證書,並機構身份識別,就承擔了合理謹慎的義務,以保持與證書內所列公共密鑰相符的私密鑰的控制,並防止其向未經授予創設登記人數碼簽署的權利其他人泄露。
(2)上述責任在證書的有效期內和證書中止期間一直存在。
40 中止或撤銷證書的開始
如果在證書中與公共密鑰配對的私密鑰被泄露給第三人,則接受證書的登記人應盡快請求發證機構中止或撤銷證書。
可以看到,對於義務的規定與我國是基本相同的,而僅僅就「以欺詐為目的的發布」和「虛假或未經授權的請求」本身進行處罰,至於此種行為可能給電子簽名依賴方、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造成的損失,則並沒有規定應負責任。這樣就對電子簽名人的法律責任給出了一個限度。而我國的規定相較起來更加嚴格。
電子簽名依賴方的責任與義務《電子簽名法》未作規定。這是較為被動的一方,它應以合理方式對電子簽名進行驗證。電子簽名人與電子簽名依賴方之間一般表現為商務合同關系,主要受《合同法》的調整,一般要求其作為善意的謹慎商人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即可。
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處於整個數字簽名認證法律關系的中心地位。數據電文和數字簽名的真實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都基於對電子簽名的有效認證,其依據就是認證人頒發的電子簽名認證證書。認證人的工作就是通過頒發證書用以證明證書上所載公鑰與簽名人之間的關系,並以其專業能力和執業資格使依賴方據以驗證數字簽名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我國《電子簽名法》規定其義務如下: 1、依法申請許可資格,遵守國務院信息產業部的管理規則,並接受信息產業部的監督。(第十八條、第二十四條)
2、公開其名稱、許可證號、電子認證業務規則,包括責任范圍、作業操作規范、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第十八條第三款、第十九條)
3、以合法的手段,審查簽名人的身份及相關情況。(第二十條第二款)
4、保證認證證書內容在有效期內完整、准確,並保證依賴方能夠證實或者了解認證證書所載內容及其他有關事項。(第二十二條)
5、妥善保存與認證相關的信息,至少為電子簽名時效後五年。(第二十五條)
6、妥善解決認證人暫停或終止服務的後續工作。(第二十三條)
各國立法中對認證提供者的義務的規定都基本遵循了示範法的樣本。而認證提供者到底應負怎樣的法律責任呢?認證機構在從事簽發電子憑證,證明電子簽名正確性的業務活動中,承擔著很大的法律責任的風險。例如,如果申請電子憑證的一方提供了虛假的身份信息,而安全認證機構沒有通過仔細核查發現,沒有及時告知接收電子簽名文件的一方,就需要承擔責任。又如,當某個電子憑證已經失效,認證機構又沒有及時告知對方,也需人承擔責任。在電子商務中,認證機構的地位類似於網路服務提供者,既重要又危機四伏,如果不對其法律責任的風險加以適當的限制,安認證機構就可能很難生存下去,認證市場也會萎縮、消亡,因此,各國電子商務立法基本都考慮到對安全認證機構的責任需要加以適當限定。例如歐共體電子簽名指令規定,認證機構的民事法律責任主要是,簽發權威性證書的認證機構,除非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應當對證書內容的完整性和准確性、簽名生成數據持有人的身份、簽名生成數據和簽名驗證數據的對應關系以及對因未及時撤銷證書而造成的損失負責。不過,認證機構可以事先限制證書的使用范圍和責任限額。英國電子簽名條例也有類似規定。新加坡電子交易法規定:
44 標准依據限額
(1)授權認證機構向登記人發布證書時,可以在證書中載明一項供參考的標准依據限額。
(2)授權認證機構可以在不同的證書中止不同地點依據限額。
45 授權認證機構的責任限制
除非授權認證機構放棄適用本條規定,否則
a 如果授權認證機構遵守本法規定,依賴一項虛假陳述或偽造的數字簽名而造成損失,該機構對損失不承擔責任;
b 標准依據限額是由於下列原因造成擴大的費用,該機構不承擔證書內載明的額外費用:
i 由於依賴證書中關於授權認證機構應當遵守的陳述錯誤而造成損失;
ii 未能遵守第29條和30條證書發布的規定。
雖然沒有為安全認證機構規定一般的責任限制,但是規定經政府管理機構許可的安全認證機構可以在其簽發的電子憑證中說明其承擔責任的限額,因此被許可的安全認證機構的責任風險實際上受到了限制。此項規定,但卻引起了新加坡商業界和法律界人士的強烈批評。還有學者認為,這種對認證機構特別保護的規定,還不如代之以利用合同或侵權的一般原則來解決這一問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之所以給予認證機構以賠償金額限制,目的是使認證機構承擔的風險相當於銀行發行自動櫃員機卡或信用卡所承擔的風險而不是更大。在網路商務的起步階段,為扶植認證機構的發展而給予其某些特別保護,也無可厚非。另一方面,在認證機構簽發給當事人的證書被盜並被他人用以欺詐的情況下,如果欺詐是在當事人將證書被盜的情形通知認證機構之前發生的,則認證機構對當事人因欺詐而導致的損失不負責任。 與義務相對應,電子簽名人應負有的法律責任是:
第二十七條:電子簽名人知悉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已經失密或者可能已經失密未及時告知有關各方、並終止使用電子簽名製作數據,未向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提供真實、完整和准確的信息,或者有其他過錯,給電子簽名依賴方、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造成損失的,承擔賠償責任。

❽ 電子簽名的法律要求

這是在總結了傳統書面法律要求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方針。電子簽名法的通過,標志著我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法律」已正式誕生,已經於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法律規定,在電子商務交易中,雙方使用電子簽名時,往往需要由第三方對電子簽名人的身份進行認證,向交易對方提供信譽保證,這個第三方一般稱之為電子認證服務機構。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從事相關業務,需要經過國家主管部門的許可。 法律規定,電子簽名必須同時符合「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用於電子簽名時,屬於電子簽名人專有」、「簽署時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簽署後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簽署後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等幾種條件,才能被視為可靠的電子簽名。法律還規定,當事人也可以選擇使用符合其約定的可靠條件的電子簽名。 為保護電子簽名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規定,偽造、冒用、盜用他人的電子簽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這部法律規定,電子簽名人或者電子簽名依賴方因依據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提供的電子簽名認證服務從事民事活動遭受損失,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的,承擔賠償責任。法律還規定,未經許可提供電子認證服務的,由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三十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三十萬元的,處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電子簽名法規定,涉及停止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公用事業服務的文書,如果採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並不適用於這部法律的調整范圍,可能不具有法律效力。另外,「涉及婚姻、收養、繼承等人身關系的」「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動產權益轉讓的」,也不適用於這部法律的調整范圍。隨著這部法律的出台和實施,電子簽名將獲得與傳統手寫簽名和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意味著在網上通行有了「身份證」。專家認為,這部法律將對我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電子簽名 電子簽名也稱作「數字簽名」,是指用符號及代碼組成電子密碼進行「簽名」來代替書寫簽名或印章,它採用規范化的程序和科學化的方法,用於鑒定簽名人的身份以及對一項數據電文內容信息的認可。 電子簽名法主要內容 電子簽名法規定,民事活動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單證等文書,當事人可以約定使用或者不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當事人約定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文書、不得僅因為其採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電子簽名法》全文 電子簽名法重點解決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確立了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二)規范了電子簽名行為;(三)明確了認證機構的法律地位及認證程序;(四)規定了電子簽名的安全保障措施;(五)明確了電子認證服務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 信產部關於貫徹電子簽名法四方面意見: 第一、要把貫徹實施《電子簽名法》當作推進信息化和依法行政的一件大事來抓。 第二、充分認識《電子簽名法》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第三、加強和完善電子認證服務業管理,為《電子簽名法》實施提供堅實保證。 第四、嚴格依法行政,認真履行管理職責。

採納哦

❾ 偽造,冒用,和他人的電子簽名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搜一下:偽造,冒用,和他人的電子簽名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❿ 電子簽名擁有什麼樣的法律效力

根據《電子簽名法》的相關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具有與手寫簽名或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又有,《電子簽名法》第十三條:電子簽名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視為可靠的電子簽名:
(一)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用於電子簽名時,屬於電子簽名人專有;
(二)簽署時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
(三)簽署後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四)簽署後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熱點內容
合同法之分則 發布:2025-09-25 19:16:46 瀏覽:521
芝加哥華人律師王志東 發布:2025-09-25 19:13:39 瀏覽:244
沭陽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5 19:08:30 瀏覽:184
重慶市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25 18:52:50 瀏覽:845
監察委法治倒退 發布:2025-09-25 18:31:42 瀏覽:910
支部選舉條例 發布:2025-09-25 18:23:58 瀏覽:83
我國特色立法解釋 發布:2025-09-25 18:22:23 瀏覽:745
山東省威海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5 18:14:30 瀏覽:71
讓法治光芒照耀每一顆心靈講稿 發布:2025-09-25 18:01:38 瀏覽:447
行政法人文精神 發布:2025-09-25 17:58:22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