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報告造假法律責任
⑴ 混凝土強度報告造假有什麼法律責任大概就行
作廢,重新檢測,或實地回彈。法律責任好象一般沒人追究,
⑵ .違反《環境保護法》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違反《環境保護法》承擔的法律責任如下:
第五十九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
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第六十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六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公開,處以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
(二)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
(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條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十五條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六條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第六十七條上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發現有關工作人員有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向其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處分建議。
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有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直接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
第六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二)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三)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四)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五)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六)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七)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八)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⑶ 造假證會受到什麼法律上的處罰
會受到行政處罰,如果情節嚴重的話會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百八十條關於偽造證件的行為規定了兩款:分別為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和偽造居民身份證罪。前者應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後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環評報告造假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一)偽造、變造或者買賣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的公文、證件、證明文件、印章的……」的規定,對於刻字業違反管理規定承製公章的,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給予行為人或者企業的負責人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的治安管理處罰。如果私刻、偽造、變造公章,則應以擾亂公共秩序罪論處。
按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的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⑷ 環評單位為其做出的錯誤評價負什麼責任
參考環評法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規劃編制機關違反本法規定,組織環境影響評價時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條規劃審批機關對依法應當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而未編寫的規劃草案,依法應當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而未附送的專項規劃草案,違法予以批準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重新報批或者報請重新審核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擅自開工建設的,由有權審批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辦手續的,可以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建設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或者未經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同意,建設單位擅自開工建設的,由有權審批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可以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建設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有前兩款所列違法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二條建設項目依法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而未評價,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依法批准,審批部門擅自批准該項目建設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接受委託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不負責任或者弄虛作假,致使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失實的,由授予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吊銷其資質證書,並處所收費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四條負責預審、審核、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部門在審批中收取費用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退還;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五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違法批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⑸ 環境監測站編造環評監測數據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環保法有規定,來統計法也源有規定。編造數據本身是一種違規的行為,違反了行政規章。如果是一般的編造,按照環保法和統計法的規定,給予直接責任人行政處理。如果數據嚴重影響了其他工作或者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後果,可能會觸犯刑法。
⑹ 如何杜絕環評報告造假
當前,環評出現問題的並不少見。一些環評單位只掛號、不出診,依託一些不具備資質的環評單位編制環評報告,蓋章坐收漁利;有的環評機構為了掙到環評費,不惜報告造假,提供虛假信息;有的採用剪刀加漿糊的方式,嫁接生成環評拼湊報告。 如何防止環評報告造假?筆者認為,首先,完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管理。要建立健全約束機制、監督機制、問責機制和問題環評機構退出機制,提升環評機構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對存在問題的環評機構,要給予取消資質、限期整改、縮減評價范圍、通報批評、內部整改等處理,對相關責任人員予以通報批評,絕不給其尋租的機會和空間。 其次,嚴格環評審批。依照法律規定,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委託環評單位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一方面,面對地方政府的政績沖動,環保部門要有胳膊擰得過大腿的勇氣,嚴格執行環評法規定,不能降低環保要求,不能為環境違法企業提供合法污染的護身符,不能為提供不實環評文件的交易性環評開通行證。 最後,完善制度體系。要制定相關制度,切斷環評單位與建設單位之間的直接利益關系,保障環評單位的獨立自主性。
⑺ 偽造證據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民事訴訟法》來第一自百零二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她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⑻ 篡改環境報告表什麼法律責任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編制目的】為保障環境監測數據真實准確,依法查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法律法規與文件,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行為定義】本辦法所稱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系指故意違反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行為。
第三條【適用范圍】本辦法適用於以下活動中涉及的弄虛作假行為:
(一)依法開展的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應急監測;
(二)監管執法涉及的環境監測;
(三)政府部門購買的環境監測服務;
(四)政府部門委託開展的環境監測;
(五)企事業單位依法開展或委託第三方開展的自行監測。
第四條【責任主體】環境監測機構、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
第二章調查
第五條【調查主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調查認定環境監測數據的弄虛作假行為。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部門會同環境監測部門調查認定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的弄虛作假行為。
第六條【監督檢查】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
第七條【干預記錄】對干預環境監測活動,指使篡改、偽造環境監測數據的行為,監測或運維人員應如實記錄。否則造成的弄虛作假後果由該環境監測機構或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及其直接責任人和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負責。
第八條【舉報受理】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有權舉報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對能提供基本事實線索或相關證明材料的舉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予以受理並為其保密。
第九條【立案調查】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中發現涉嫌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的,調查人員應製作現場檢查筆錄,收集並固定相關證據;接受舉報的應及時調查取證,符合立案條件的,依照法定程序辦理。
第三章處理
第十條【通用罰則】環境監測機構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給予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一條【職能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所屬環境監測機構工作人員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情節較輕,未造成影響的,給予警告處分;情節嚴重,造成不良影響的,吊銷直接責任人的環境監測上崗證,責其令調離工作崗位,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所屬的環境監測機構工作人員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依法移送其主管部門實施處罰。
第十二條【排污單位】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第十三條【服務機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的,除承擔連帶責任外,由負責查處的環保部門將該機構和涉及弄虛作假行為的人員列入黑名單,並報上級環保部門,禁止其參與政府采購環境監測服務或政府委託項目。
第十四條【設備廠家】監測儀器設備生產機構生產的產品應有防止修改、偽造監測數據的功能,監測儀器設備生產機構配合監測數據造假的,由負責查處的環保部門通報公示生產廠家、銷售機構及其產品名錄。
第十五條【通報公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通報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及相關責任人,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
第十六條【目標考核】發現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涉及目標考核的,視情節嚴重程度將考核結果按降低一級認定或確定為不合格,情節嚴重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取消授予的環境保護榮譽稱號;涉及縣域生態考核的,視情節嚴重程度,建議國務院財政主管部門減少或取消當年中央財政資金轉移支付;涉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排名的,分別以當日或當月的歷史最高濃度值計算排名。
第十七條【領導幹部】黨政領導幹部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由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移送組織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處理。
第四章附則
第十八條【名詞定義】本辦法所稱環境監測數據,系指按照相關技術規范和規定,通過手工或者自動監測方式取得的環境監測原始記錄、統計結果、綜合報告等信息。
本辦法所稱環境監測機構,系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所屬的環境監測機構、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所屬的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其他社會環境監測機構。
第十九條【解釋部門】本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