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公共關系具有法律效力

公共關系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03-14 08:31:09

1. 公共關系本質的依據和方法

公共關系」一詞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一詞可譯作「公共的」、「公開的」,也可譯作「公眾的」。Relations則宜譯作「關系」。因此,中文表述可稱為「公共關系」,也可稱為「公眾關系」。譯作「公眾關系」在涵義上更為直接,因為這個詞的本義就是指一個組織與公眾之間的關系。但「公共關系」一詞已經在國內廣為流傳,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而且「公共」一詞與「私人」一詞相對應,准確地表達了「公共關系」與「私人關系」的不同性質,因此用「公共關系」的譯法更為准確。

美國《公共關系季刊》詳細羅列了公共關系的14個特徵:
(1)公共關系是一個完整的職能,目的在於增進公司利益和達成其他整體的目標。
(2)公共關系並不制定政策,但是可以幫助管理當局表白公司的政策。
(3)對於受公司措施影響的人們,公共關系人員注意他們的 印象和可能的反應,因此,重大的措施雖然表面上與公共關系無關,也應先向公共關系部門咨詢。
(4)行動比空言有力,所有信譽都建立在行動而非語言文字之上,但如果要讓他人知悉並了解公司的行動,就得藉助於語言文字。
(5)公共關系雖然是管理部門的職責,卻仍然有其明確的責任范圍,如果要實行這種責任,就必須配備適當的預算及人員,至於所擔負的任務必須限於公司公共關系范圍以內的工作。
(6)公共關系人人有責,公共關系部門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人了解傳播對於良好的管理是必要而不可分割的。
(7)關於公司的形象是相對的,要依據某種公眾對於公司的具體要求和興趣而定,例如股東、金融界、政府、教育家和輿論界,就會各有各的看法。
(8)人們經常根據不完全的證據形成對公司的印象,例如公司的名稱,與某一位員工通信或偶然的會晤,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應盡力去注意為公司爭取良好的印象。
(9)因為公司是在輿論所形成的環境下營運發展的,因此對於任何人士所具有的訪問權利均應尊重。
(10)人們通常對於了解最少的事物感到厭惡、恐懼或猜疑,如果不提出理由並加以解釋,人們就會自行想像,因此透露、傳播資料信息不要吝惜。
(11)不可歪曲及誇大事實,公共關系的主旨在於陳述事實,以便他人對於公司能公平評估,引起公眾興趣,進而對他們發生影響。
(12)少做做得好,比多做做不好要強。
(13)在觀念的領域中,要引起特別的注意,競爭非常激烈,公共關系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要引起別人對於公司的好感和興趣。
(14)公共關系藝術成分多於科學成分,這種藝術一定要以社 會科學的嶄新知識為基礎對於公眾對象的組成及態度要作科學的評估,對於公司本身要有透徹的認識。
參考資料:http://www.newtop5.cn

http://www.chinapr.com

2. 公共關系也是一種行為規范,具有法律效益對嗎

不對! 公共關系是行為規范之一,但不具有法律效益,因為公共關系是無形資產,無法擧證和在庭上直接檢驗;

3. 公共關系的作用是什麼

公共關系在現代企業的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企業要發展,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是基礎,同時還應該創造出良好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輿論環境,企業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搞好了,知名度提高了,企業的發展就有了保證。任何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良好的形象,設施和產品再好,企業的發展都會受到限制和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公共關系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的認同,公共關系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 公共關系就是指社會組織為了樹立形象,爭取公眾理解與支持而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的雙向溝通。公共關系作為人類各種社會關系中的一種特殊形態,可以說是同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但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由於各種條件的地限制,它還處於原始的狀態,換句話說,即人類對於公共關系的認識,還處於一種不自覺的階段。只是到了本世紀初,由於人類文明水平的提高,才有了公共關系得以順利成長的土壤。公共關系的產生和發展經過長期的歷史孕育,十年懷胎,一朝分娩,這「一朝」就是現代社會。公共關系的興起,標志著現代社會組織的經營管理水平進入了一個2. 3 大眾. 學校中的大眾是特殊的群體學生。青年學生思想敏銳,好勝心強,求知慾強,思想相對不太穩定。因而在傳播手段上,我們採取了適合青年特點的方式,如選用讀書會、書評、講演活動,評比、板報等外露手段以符合青年人外向型的心理特點。我們遵照組織、傳播、大眾這公共關系中的三要素,利用圖書館自身特點與優勢,策劃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公共關系的重要性

公共關系的發展不僅推動了社會的穩定、繁榮和發展,也為企業在其所針對的公眾面前樹立了正面形象,並帶來無限商機 中國公關業的發展是與市場對外開放的進程同步的。作為20世紀末的一個新興行業,它積極地推動了我國經濟、文化、科技乃至外交等方面的發展 公共關系對學校的重要性 : A. 公共關系能改善同學的人際關系 B. 公共關系能充實大學生活 C. 公共關系可以宣傳我校或別的大學最新消息 D. 公共關系為國家培養人才 E. 公共關系能加強學校的溝通 F. 公共關系能加強學校的大學氣氛 G. 公共關系對社會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H.公共關系能樹立學校的正面形象 公共關系在一個社會組織中發揮著重要的效益功能。這里的效益不僅僅是組織本身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指注重組織的各種活動給自然環境、人際關系、社會經濟效益和社會精神文明帶來的影響。

5. 公共關系的主要職能

公共關系由:
主體(社會組織)、客體(公眾)、手段(信息傳播)三大要素構成。

6. 和公關相關的法律法規

參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六十三條 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國有公司、企業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兩款行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第三百八十六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一百六十四條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以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三百八十二條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
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國有財物的,以貪污論。
與前兩款所列人員勾結,夥同貪污的,以共犯論處。
第三百八十三條 對犯貪污罪的,根據情節輕重,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處罰:
(一)個人貪污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二)個人貪污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無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
(三)個人貪污數額在五千元以上不滿五萬元的,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個人貪污數額在五千元以上不滿一萬元,犯罪後有悔改表現、積極退贓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四)個人貪污數額不滿五千元,情節較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較輕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酌情給予行政處分。
對多次貪污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貪污數額處罰。
第三百八十四條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是挪用公款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數額巨大不退還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挪用用於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歸個人使用的,從重處罰。
第三百八十五條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
國家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以受賄論處。
第三百八十六條 對犯受賄罪的,根據受賄所得數額及情節,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處罰。索賄的從重處罰。
第三百八十七條 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前款所列單位,在經濟往來中,在帳外暗中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以受賄論,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第三百八十八條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以受賄論處。
第三百八十九條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
在經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以行賄論處。
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
第三百九十條 對犯行賄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賄謀取不正當利益,情節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三百九十一條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以財物的,或者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第三百九十二條 向國家工作人員介紹賄賂,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介紹賄賂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介紹賄賂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三百九十三條 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賄取得的違法所得歸個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條、第三百九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三百九十四條 國家工作人員在國內公務活動或者對外交往中接受禮物,依照國家規定應當交公而不交公,數額較大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三百九十五條 國家工作人員的財產或者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差額巨大的,可以責令說明來源。本人不能說明其來源是合法的,差額部分以非法所得論,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財產的差額部分予以追繳。
國家工作人員在境外的存款,應當依照國家規定申報。數額較大、隱瞞不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較輕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酌情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百九十六條 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違反國家規定,以單位名義將國有資產集體私分給個人,數額較大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違反國家規定,將應當上繳國家的罰沒財物,以單位名義集體私分給個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7. 公共關系有什麼作用

公共關系傳播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一定規模的資訊交流活動。它的目的是溝通傳播者與公眾之間的資訊聯系,使組織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關系傳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種會議和講演可以聚集數十、數百人,發傳單、貼海報可以讓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擴音器做報告可以讓成百上千的人聽到,舉辦展覽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萬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會裏,要想與公眾取得廣泛的資訊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過於大眾傳播媒介了。這是由大眾傳播媒介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大眾傳播媒介,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幾乎家家必備,人人必聽、必看,影響面非常廣,可以滿足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的需要。因此,藉助於大眾傳播媒介,能夠達到與理想的傳播物件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時的特點。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今天的大眾傳播媒介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向公眾傳遞資訊。在這方面,電子傳媒的作用更加明顯。因此,只有藉助於大眾傳播媒介,資訊傳播才能不失時效。 公共關系傳播的客體是公眾。公眾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組織內部公眾,另一部分是同組織有著某種特定聯系的外部公眾。內部公眾是構成組織的基本因素。它對於組織,猶如人民對於國家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公共關系傳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溝通、疏導組織內部上下之間、成員之間的資訊聯系,消除各種不利因素,為組織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外部公眾是公共關系傳播的主要物件,對於政府機構來說,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眾;對於工商企業來說,它是與組織密切相關的協作者、競爭者、用戶和消費者。公共關系傳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影響這一部分公眾,改變他們的態度,引起與組織期望相應的行為。 公共關系傳播是組織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輔之以人際傳播的手段,向其內部及外部公眾傳遞有關組織各方面資訊的過程。 這個定義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公共關系傳播的主體是組織,不是專門的資訊傳播機構。 第二,公共關系傳播的客體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組織內部公眾,另一部分是組織外部公眾。 第三,公共關系傳播以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主要手段,以人際傳播作為輔助手段公共關系傳播,是資訊交流的過程,也是社會組織開展公共關系工作的重要手段。離開了傳播,公眾無從了解組織,組織也無從了解公眾。如果我們把社會組織看作公共關系工作的主體,把公眾看作公共關系工作的客體,傳播就是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和橋梁。組織與公眾的溝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資訊傳播,組織與公眾之間的誤解,也往往是由於資訊不暢造成的。因此,一個社會組織不但要有明確的目標、符合公眾利益的政策和措施,還要充分利用傳播手段開展公關活動,贏得公眾的好感和輿論的支持,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8. 公共關系的作用是什麼

1、公共關系觀念它影響和指導著個人或組織決策與行為的價值取向,從而反作用於人們的公共關系活動,並間接影響實際的公共關系狀態。公共關系觀念主要有:形象觀念、公眾觀念、傳播觀念、協調觀念、互惠觀念。

2、就學科特點而言,公共關系學不僅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邊緣性學科,在理論上是個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涉及的學科有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傳播學、管理學、營銷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等,是以傳播學和管理學為基礎建立起的新興學科。

3、公共關系促進公眾對組織的認識,理解及支持,達到樹立良好組織形象、促進商品銷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動。它本意是社會組織、集體或個人必須與其周圍的各種內部、外部公眾建立良好的關系。

(8)公共關系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公共關系主要從事組織機構信息傳播,關系協調與形象管理事務的咨詢、策劃、實施和服務的管理職能。包括選創組織的成功,降低組織失敗的影響,宣布變更等等。和中國傳統個人關系的中的面子類似。

在市場營銷學體系中,公關關系是企業機構唯一一項用來建立公眾信任度的工具。

由於社會上的分工越來越細,公關人員的重要性愈顯增加,許多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公共關系學系,為社會培養不同領域的公關人才。

公關行業的性質使其不可避免地與媒體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目前,中國大陸公關行業的企業要接近顧客群(對公關服務有需求的組織)及媒體,所以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而成都、武漢等城市也有分布。

9. 公共關系的代表性定義是什麼

公共關系作為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和一種正在發展中的管理功能,它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包括以下七種:

1、「管理說」認為,公共關系是一種獨特的管理職能。

2、「傳播學」認為,公共關系就是一個組織為了達到與它的公眾之間相互了解的確定目標,而有計劃地採用一切向內和向外的傳播管理。

3、「傳播管理學」認為,公共關系是一個組織與其相關公眾之間的傳播管理。

4、「咨詢學」認為,公共關系是一門藝術和社會科學。它分析趨勢,預測後果,向機構領導人提供意見,履行一系列有計劃的行動,以服務於本機構和公眾的共同利益。

5、「關系學」認為,公共關系是我們所從事的各種活動,所發生的各種關系的通稱,這些活動與關系都是公眾性的,並且都有其社會意義。

6、「協調說」認為,公共關系主要是協調組織與公眾之間的社會關系。(平衡說)

7、「形象說」認為,公共關系是社會組織為了塑造組織形象,通過傳播,溝通手段來影響公眾的科學與藝術。

10. 公共關系的作用

公共關系傳播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一定規模的資訊交流活動。它的目的是溝通傳播者與公眾之間的資訊聯系,使組織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關系傳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種會議和講演可以聚集數十、數百人,發傳單、貼海報可以讓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擴音器做報告可以讓成百上千的人聽到,舉辦展覽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萬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會裏,要想與公眾取得廣泛的資訊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過於大眾傳播媒介了。這是由大眾傳播媒介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大眾傳播媒介,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幾乎家家必備,人人必聽、必看,影響面非常廣,可以滿足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的需要。因此,藉助於大眾傳播媒介,能夠達到與理想的傳播物件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時的特點。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今天的大眾傳播媒介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向公眾傳遞資訊。在這方面,電子傳媒的作用更加明顯。因此,只有藉助於大眾傳播媒介,資訊傳播才能不失時效。
公共關系傳播的客體是公眾。公眾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組織內部公眾,另一部分是同組織有著某種特定聯系的外部公眾。內部公眾是構成組織的基本因素。它對於組織,猶如人民對於國家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公共關系傳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溝通、疏導組織內部上下之間、成員之間的資訊聯系,消除各種不利因素,為組織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外部公眾是公共關系傳播的主要物件,對於政府機構來說,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眾;對於工商企業來說,它是與組織密切相關的協作者、競爭者、用戶和消費者。公共關系傳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影響這一部分公眾,改變他們的態度,引起與組織期望相應的行為。
公共關系傳播是組織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輔之以人際傳播的手段,向其內部及外部公眾傳遞有關組織各方面資訊的過程。
這個定義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公共關系傳播的主體是組織,不是專門的資訊傳播機構。
第二,公共關系傳播的客體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組織內部公眾,另一部分是組織外部公眾。
第三,公共關系傳播以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主要手段,以人際傳播作為輔助手段公共關系傳播,是資訊交流的過程,也是社會組織開展公共關系工作的重要手段。離開了傳播,公眾無從了解組織,組織也無從了解公眾。如果我們把社會組織看作公共關系工作的主體,把公眾看作公共關系工作的客體,傳播就是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和橋梁。組織與公眾的溝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資訊傳播,組織與公眾之間的誤解,也往往是由於資訊不暢造成的。因此,一個社會組織不但要有明確的目標、符合公眾利益的政策和措施,還要充分利用傳播手段開展公關活動,贏得公眾的好感和輿論的支持,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熱點內容
勞動保護合同法全文 發布:2025-09-24 23:06:25 瀏覽:915
認證認可條例釋義 發布:2025-09-24 22:51:51 瀏覽:607
法院筆 發布:2025-09-24 22:46:45 瀏覽:512
2017勞動法職工請假規定 發布:2025-09-24 22:35:59 瀏覽:135
美國控煙條例 發布:2025-09-24 22:23:25 瀏覽:84
為人師表道德 發布:2025-09-24 22:22:33 瀏覽:388
刑事訴訟法簡述地區管轄 發布:2025-09-24 22:19:03 瀏覽:947
臨時購房合同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4 22:01:03 瀏覽:598
六五普法青少年法律知識 發布:2025-09-24 21:45:04 瀏覽:196
中央十二社會與法八點 發布:2025-09-24 21:34:49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