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權力伴隨一生
A. 經常說的「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是什麼意思還有
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通常出現法律文書函告中。一方當事人表達雖然做出了某種行為、行使了其部分權利或原諒了對方當事人的違約,但不想放棄向對方當事人追索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
B. 經常說的"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是什麼意思
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內屬於法容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法律責任權力伴隨一生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特點: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C. 法律責任的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版是由法律規權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D. 怎樣理解法律責任與權力、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這個話題大了去了,去搜索吧!
相互關系密切且相互制約
E. 法律責任和法律後果兩者概念的區別
法律責任的一般涵義相當於義務。但在多數場合,法律責任的涵義指的是行回為人做某種事或不做答某種事所應承擔的後果。
法律責任是法律關系主體對所另外的法律關系主題應承擔的法律上規定的義務!而法律後果比法律責任的外延要廣,它不僅包括責任,還包括法律責任帶來的影響!
F. 保留對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當時追究還是不追究
其含義是現在不追究不意味著將來不追究,保留追究的權利。必要的情況下,隨時有可能會追究法律責任。
「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通常通常出現法律文書函告中,一方當事人表達雖然做出了某種行為、行使了部分權利或諒解了對方當事人的違約(或不構成刑事的違法),但並不想放棄向對方當事人追索要求其承擔責任的權利。其言下還有看對方表現的含義。
(6)法律責任權力伴隨一生擴展閱讀
案例:
南海網海口2016年3月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姜飛)海口秀英村一民宅內違規加工肉製品的加工點被查處,現場有證據顯示該加工點與海口永和豆漿有關;2016年3月2日,海口市美蘭區食品葯品稽查大隊在永和豆漿大英店內查獲69斤無標簽凍肉並立案調查處理。2016年4日,記者獲悉,因「永和豆漿」名義被盜用,永和豆漿華南公司在其官方網站發表公開聲明,稱黑加工點與己無關,將保留追究加工點老闆羅雲的法律責任。
據了解,2016年3月3日下午,「永和豆漿」的官網上,以永和豆漿華南公司名義發布了一份《關於網路及電視媒體報道的「海口永和豆漿黑加工點」聲明》(以下簡稱「聲明」)。《聲明》中稱,「海口永和豆漿黑加工點」中所發生的一切事宜均屬於羅雲的個人行為,與永和豆漿華南公司無關,永和豆漿華南公司從未授權羅雲生產、加工及配送報道中的產品。針對羅雲此次個人行為損壞公司名譽一事,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G. 為什麼說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
【為什麼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
一提到法律,有人認為自己一不違法,二不犯罪,不會與法律打交道;也有人認為自己年齡還小,尚未長大成人,與法律沒有什麼密切聯系。其實,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這是因為,一個人自呱呱墮地依法成為我國公民起,就與法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既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又受到我國法律的約束;既充分享有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又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公民義務。無論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或社會生活中,法律都與其息息相關。下面列舉的事實足以說明這一點。
一個人來到世間,首先享有的法定權利是人身權利,以及獲得父母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從兒童、少年到青年,作為公民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具備勞動能力時,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達到法定年齡,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服兵役的義務,有登記結婚的權利,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在其告別人世前,還可根據法律規定立下遺囑,將屬於自己所有的合法財產待死後轉移給他人所有。可見,法律伴隨每個公民度過其一生。
另外,一個人活在世間,總要吃飯、穿衣、購物。公民作為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依法享有公平交易,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等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公民之間因財產、婚姻等問題發生了糾紛,可通過「打官司」的途徑依法得到解決。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可得到法律的保護和援助。公民一旦觸犯了法律,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要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事實充分說明:生活中處處有法律,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
H. 法律責任的本質是什麼
1、道義責任論。它從人的意志自由的假定出發,主張人有自覺行為和行使自由選擇的能力,由此推出一個人之所以應負法律責任是因為他違背了正當行為的道德命令,「沒有道德上應受懲罰的責任,一般來說不會有正當理由來確立應受懲罰的法律責任」。總體來說就是,對違法者的道義責難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所在。
2、社會責任論。它認為社會是一個包括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等各種利益在內的利益互動系統,各種利益的法律表現就是確認權利以及保障權利的措施。法律責任就是由於發生侵害權利的行為而出現的糾錯(糾惡)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責任本質上「是以對受侵權利的補救來否定侵權行為,以對受到侵害的利益的加強來限制侵權者的任性,是對合法社會利益系統的保護」。
3、規范責任論。它首先指出法律是指引和評價人們行為的規范,對合乎規范的行為,法律給予肯定的評價、承認及保護;而對不合規范的行為,法律則給予否定的評價。而否定性評價體現在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中。因此,「對行為的否定性規范評價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
4、法律關系說。該學說主張法律責任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法律關系。它認為,國家通過授權機關採取相應的強制措施來制裁違反法律義務的行為,這樣違反法律義務的行為人與國家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需由法律規范加以調整,進而在法律規范的約束下,就轉化為一種法律關系,法律責任正是這種法律關系的體現。
5、綜合說。該觀點主張法律責任的實質是「統治階級國家對違反法定義務、超越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違法者做出一定行為或進製作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法律關系(社會關系)和法律秩序(社會秩序)的手段」。它認為任何違法行為都是對統治階級根本利益和國家確認、保護和發展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侵犯,是不能容許的。因此,法律責任是一種手段,一種否定性的評價和譴責。
I. 經常說的「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對你的行為暫時我不追究,但我有權利以後再次對此事追究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