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持協議的附件的法律效力
A. 代持房產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嗎
、代持協議在實際購房人與代持人間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百零四條的規定: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取得的財產,應當轉交給委託人。因房屋代持人只是實際購房人的受委託人,所以基於受委託關系而取得的房屋所有權應歸委託人即實際購房人享有,實際購房人有權根據協議約定要求代持人履行相關義務。
在司法實踐中,一般也認可房屋代持協議的效力。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約定一方以他人名義購買房屋,並將房屋登記在他人名下,借名人實際享有房屋權益,借名人依據合同約定要求登記人(出名人)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的,可予支持。」
二、實際購房人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行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因此,如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代持房產的,則實際購房人可能無法追回其房產,而只能要求代持人賠償。
三、風險及防範
1、法律風險
(1)代持人風險。如果代持人將代持的房產轉讓或抵押給第三人,除非實際購房人能夠證明該受讓人、抵押權人不是善意取得,否則,因代持約定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代持人對房產的轉讓、抵押行為有效,出資人可能喪失其房屋所有權。
(2)第三方風險。如果代持人在代持期間對他人有債務不能清償,則該房產有可能被查封甚至進而被拍賣,在這種情況下,實際購房人即使提出執行異議,但是否能被法院支持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3)不能過戶風險。如涉及法律法規、國家政策、行政限制措施或實踐操作等方面障礙,實際出資人在將來想把代持房產過戶到自己名下時,有可能操作起來非常因難或根本無法辦理。
2、風險防範
1、簽訂好購房代持協議。 在協議中應把雙方的地位以及權利義務約定清楚,特別要約定好房屋權屬的歸屬及產權過戶的時間及代持人違約責任、承擔責任方式、計算標准,並避免出現措辭不清、語焉不詳的情形。
2、保留好證據。實際出資人在購房時最好保證資金從自己處直接支付給售方,並保留所有票據、證件在自己手中。如確實不能採取這種方法,至少也要要求代持人向自己出具支付款項的欠條,以防將來在主張權利時有書面依據。此外,保留房產所有權證、購房發票等文件,也至少能給代持人在轉移房產的程序上製造一些困難。
3、擔保措施。如有可能時,考慮代持人為履行代持協議向實際購房人提供擔保。
4、可由代持人向實際購買人出具不可撤銷的全權處置房產的授權委託書。
B. 如果,有房產代持協議書是受法律認可的嗎
認可的。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條規定: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請求確認其享有物權的,應予支持。
在實踐中,北京高院以指導意見的形式附條件地認可了這種房屋代持行為,但底線是不能違反相關政策、法規的規定,比如不能借名購買經濟適用房等政策性保障住房。
(2)代持協議的附件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房產代持的法律認定:
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依法受理。當事人已經在行政訴訟中申請一並解決上述民事爭議,且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的除外。
當事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與真實權利狀態不符、其為該不動產物權的真實權利人,請求確認其享有物權的,應予支持。
異議登記因物權法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事由失效後,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請求確認物權歸屬的,應當依法受理。異議登記失效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實體審理。
【關聯法條】《物權法》第十九條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轉移不動產所有權,或者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等其他物權的,應當依照物權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認定其不發生物權效力。
C. 股權代持協議的法律效力
股權代持協議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都是有效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二十四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法律規定的無效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前款規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D. 技術附件在合同中的法律效力
這中間實際上存在著合同的變更。從原來的合同來看,主合同條款包含了以技術附件為標准驗收版的條款,附件權應視為合同的一部分,與主合同有同等法律效力。
但是,你們之間既然存在大的方案變動,就應視為合同出現了變更,應以變更後的合同內容為主。你現在應當積極尋找能夠證明合同有變更的證據。例如郵件往來,書面材料等。如果沒有直接的證據,你可以考慮從其他的方面找證據,例如你們按照變更後的方案履行而對方表示接受的證據等,只要能證明你們雙方就後來的變動達成了合意就可以了,不用擔心前面的附件本身是否有效。
E. 公務員簽訂《股權代持協議》法律效力如何認定
公務員不能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
無論公務員替別人代持,還是別人替公務員代持都是不可以的,如果涉及特殊性質的公司,本身更不允許代持股權。
F. 代持股協議是否合法受法律保護
代持股協議實際上就是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的協議,約定內容對其他人沒有約束,工商登記的股東依然對外承擔股東責任,隱名股東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