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法律效力
1. 公章缺角有沒有法律效力
公章雖然損壞,但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建議還是去換一個新的
2. 復印件有法律效力嗎
欠條復印件只是不能單獨作為有效證據採信,並非指復印件絲毫不具備證明力內。無法與原件核容對的復印件是真實性存在瑕疵的間接證據,而間接證據並非不具備證明力。也就是說,如果復印件之外,還有其他的間接證據也能夠佐證其待證事實,而這些證據均真實有效,且對方不能提出強有力的反證,那麼,復印件就能夠具有強勢證明力。間接證據運用規則是:第一,不能單獨證明待證事實,必須要有兩個以上;第二,每一個間接證據都應能查證屬實;第三,每一個間接證據都與事實的某一方面有客觀的聯系;第四,各間接證據之間不存在矛盾,內容和形式均一致;第五,各間接證據得出得結論都是肯定的,並且具有唯一性,具有排他性。
3. Offer是否具備法律效力
你好朋友,你不去了,你不會賠錢的,因為它這種只是一個要約邀請類的東西,對你並沒有約束力,你可以選擇去,也可以選擇不去,因為你們之間並沒有任何合同,謝謝。
4. 資料缺失怎麼寫具有法律效力
甲乙雙方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規定,本著平等協商、自願有償的原則,就合作的有關事宜達成一致,訂立合同。
1 、標題:雙方單位名稱事由,協議書三部分組成。
2 、正文:條款內容、協商目的、協商目的責任、協議的時間和期限、協商目的條款和酬金(價格明確總額大寫必須明確貨幣種類)、履行條款期限、違反條款的責任處理、落款(簽署)、簽署日期。
訂立協議書,其目的為了更好地從制度上乃至法律上,把雙方協議所承擔的責任固定下來。作為一種能夠明確彼此權利與義務、具有約束力的憑證性文書,協議書對當事人雙方(或多方)都具有制約性,它能監督雙方信守諾言、約束輕率反悔行為,它的作用,與合同基本相同。
(4)缺乏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1、甲、乙雙方在合同生效後應本著誠信的原則嚴格履行合同義務。如一方當事人違約,應向守約一方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為相應的經濟損失。甲方非法干預乙方生產經營,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給乙方造成損失的,甲方賠償乙方全部損失。乙方違背合同規定,給甲方造成損失的,乙方賠償全部損失。
2、因本合同的訂立、生效、履行、變更或解除等發生爭議時,甲、乙雙方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提請村民委員會調解解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時,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5. 後補合同的效力問題如何認定
題目所說的情況下合同是有效的,法律依據如下:
《合同法》第三十六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第三十七條: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5)缺乏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有效合同的要求:
所謂有效合同,是指依照法律的規定成立並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的合同。從目前現有的法律規定來看,都沒有對合同有效規定統一的條件。
但是我們從現有法律的一些規定還是可以歸納出作為一個有效合同所應具有共同特徵。根據《民法通則》55條對「民事法律行為」所規定的條件來看,主要應具有以下條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因為上述三個條件是民事行為能夠合法的一般准則,當然也應適用於當事人簽訂合同這種民事行為。
所以,合同有效的條件也應當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只不過是根據《合同法》第52條的規定,《民法通則》中的「不違反法律」具體表現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同時結合到《合同法》第10條等規定來看,有些合同的生效或有效還要求合同必須具備某一特定的形式。
因此,以上四個條件也就是合同有效的要件。從《合同法》第44條來看,就是要「合法」。當然以上四個條件也都是《民法通則》、《合同法》的相關具體規定,只有符合這些條件,合同才能「合法」,也才會有「有效」的可能。
合同如果成立後生效,則會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我國《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而且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依照本條規定及合同的具體要求對方履行或承擔違約責任。
由於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所以如果第三人侵害合同債權時,另一方當事人只能依據《合同法》第121條的規定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也就是說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和現有的法律規定,有效合同的法律約束力僅限於合同當事人之間,對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並無法律約束力,沒有為守約方或受害方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保護,有待合同法的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6. 勞動合同缺少必備條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勞動合同法》第十七條規定: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 (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 (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三)勞動合同期限; (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六)勞動報酬; (七)社會保險; (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 即勞動合同的條款包括法定條款和約定條款,法定條款包括:勞動合同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合同期限、工作崗位與工作地點、工作時間與休息休假安排、工資待遇和社會保險以及勞動保護、勞動條件與職業危害。約定條款包括:試用期、培訓、保密、補充保險與福利。 很多用人單位為了規避法律責任,在與員工簽訂的勞動合同缺少必備條款,例如故意不約定工資報酬,那麼缺少勞動合同必備條款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律師認為,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合同的內容沒有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也沒有違反公序良俗原則,那麼該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約定不明確的條款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補正。與此類似,缺少某些必備條款的勞動合同,只要簽訂雙方的主體符合勞動法律要求,內容沒有違法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那麼該合同簽訂就應當具有法律效力。 缺少勞動合同必備條款,如何來補正呢?律師認為,缺少工資待遇條款的,由雙方來協商,協商不成的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則參照其他勞動者的工資待遇來支付,公司沒有相同崗位的,參照該區域內同行業同工種的工資待遇;缺少工作崗位條款的,按照用人單位初次安排勞動者的工作崗位來確定,若用人單位單方面調整勞動者的工作崗位,那麼必須雙方協商工作崗位變更的內容。
7. 繼承權喪失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呢
1、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繼承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不論是既遂還是未遂,也不論是否受到刑事責任的追究,都喪失繼承權。2、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成繼承人為爭奪遺產殺害其他繼承人的行為,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主觀上有殺害其他繼承人的故意,且具有爭奪遺產的目的。二是客觀上實施了非法剝奪其他繼承人生命的行為。3、遺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遺棄被繼承人,是指依法負有法定義務且具有扶養能力的繼承人,對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被繼承人,故意不履行扶養義務的行為4、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囑是被繼承人生前做出的於其死亡後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為,是被繼承人生前對自己的財產做出的處分決定,是被繼承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處置其合法財產的法律形式。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七條【繼承權的喪失】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一) 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二) 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三) 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四) 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
8. 行政法規和政府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行政法規,屬於法律范疇,具有法律效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因此,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賦予國務院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國務院推進改革開放,組織經濟建設,實現國家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行
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行政法規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2、政府文件屬於規范性文件,一般僅僅是行政文書,對一定范圍的人或事有約束力,而不像法律有普遍約束力。
「規范性文件」是法律中經常出現但又並不局限於法律領域的一個概念,它主要是指具有規范性(即規定權利和義務)的、適用於不特定對象的各種文件。在非法律領域,「規范性文件」主要被用來指對某一群體具有紀律約束力的文件。
例如,2013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就將共產黨的某些紀律性文件稱為「規范性文件」。正因為「規范性文件」也用於法律之外的領域,因此有的國家機關或者學者有時會使用「法律規范性文件」或者「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概念來特指那些法律上的規范性文件。
但一般的政府文件會做出相應的規定,但具體到個案時還是會根據文件再套用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則此時就具備了法律效力。
(8)缺乏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政府文件(各級司法機關的「規范性文件」)合法性:
「規范性文件」是在法律體系中數量可觀、對公民權利和義務具有重大影響但其性質和地位卻又不甚明確的一類法律文件。
在法律缺乏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對於這類法律文件的界定和對效力等級的確定都只能在堅持法律體系統一性的前提下依據現有的法律規定予以推論。
正是基於這個指導原則,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部門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與規范性文件不加區分的做法是錯誤的,目前法理學教科書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等同於法律、將國務院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等同於行政法規的觀點也是不能成立的。
而要解決司法機關規范性文件的亂象,最可行的方法莫過於從憲法解釋入手,將這些文件直接納入現有法律體系的范疇。
當然,要將上述推論和方案真正付諸法律實踐還有待於法律予以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