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安全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
『壹』 違反義務教育法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義務教育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實施細則》第七章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義務教育法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工作失職或玩忽職守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一)、第(二)項中分別規定:「因工作失職未能如期實現義務教育實施規劃目標的」,以及「無特殊原因,未能如期達到實施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要求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2、對學生輟學未採取必要措施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對學生輟學未採取必要措施加以解決的」,要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3、不送適齡兒童、少年就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法律責任。
《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和《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送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4、使用未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的法律責任。
義務教育法明確要求,義務教育必須使用依法由國家和有關部門審定的教科書。《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七)項規定,使用本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造成不良影響的,由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1)學校安全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擴展閱讀
政府部門對義務教育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違反本法第六章的規定,未履行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職責的,由國務院或者上級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
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調整學校的設置規劃的;學校建設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選址要求和建設標準的。
未定期對學校校舍安全進行檢查,並及時維修、改造的;未依照本法規定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的。
第五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性質的。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未採取措施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或者防止輟學的,依照前款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貳』 學校安全事故中第一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擔負的法律責任有什麼不同
直接負責人負主要責任,第一負責人負連帶責任;承擔責任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其他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有關規定,再處理第一責任人。保護學生、學校的合法權益, 嚴肅追究特大安全事故的行政責任,其他的就不用談了。制定本辦法。 【釋義】本條是關於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的規定。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需要及時糾正:一個人首先要對自己負責。生產經營單位的負責人應該自覺地承擔起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 分管安全生產的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直接責任人 所謂的安全生產第二責任人。所以。第一責任是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法定代表人或者一把手),個人以為是參謀職權的領導者應附有的責任。
主要負責人指的是一個單位或組織主持本單位全面工作具有最高決策權並對本單位承擔主要責任的單位主要領導。制定本規定。因為食品安全涉及到後勤管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就是主要責任人。先處理直接責任人,直接責任人是直接負有責任的具體部門或者從事該項工作的人。直接責任人是直接導致事故發生的人員。直接責任人是第一責任人的「擋箭牌」,一般是領導,《安全生產法》條款釋義 第十三條 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也不一定就是總負責人。但按照事故的大小以及發生事故的原因指向,法律規定他們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第一責任人非法律術語,但適用於各種合同。
『叄』 學校對學生安全承擔那些法律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受到人身損害是過錯推定責任,限制民事行專為能力在學校屬受到人身損害是過錯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規定: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肆』 教職工的安全法律責任主要有哪些種類
教師的責任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說,一是社會責任;二是職業責任;三是法律責任。
一、教師的法律責任
可以把法律規定的教師的安全管理責任歸結為「教育、管理、指導、保護」四個方面。
1.教育責任是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的
教育者教書育人也,這是教師的天職。教師的安全教育責任主要體現在,按國家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以及學校規定做好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保證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安全,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2.管理責任是教師的重要責任
即按照各級教育部門的規定、規范、制度及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管理,這也是教師的權利。
3.教師的指導責任涉及范圍廣
不僅僅是對受教育者本人,還包括學生家長教學、管理、指導被公認為是現代普通學校的三大職能。而這些職能要通過教師去實現,體現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
4.教師的保護責任
主要是指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使學生不受非法侵害。
二、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
在安全管理中,如果發生事故,判斷教師是否承擔責任主要看以下因素:
1.責任人(教師)的行為是否違反了法律、法規、規章的有關規定,即其行為具有特定違法性
2.有沒有侵害受教育者(學生)合法權益的事實
3.責任人(教師)是否具有主觀過錯
這其中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即確定責任人(教師)的故意與過失,直接關繫到行為人是否承擔責任和承擔什麼性質的責任等一系列關鍵理由。
4.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
三、關於責任的追究
校園安全事故的結果一般都是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如果發生了學生傷害事故,會通過法律責任的追究的方式對事故進行善後處理。責任人承擔責任的方式有三種: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1.行政法律責任
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2.刑事法律責任
一般指違反刑法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律屬於非刑事法律,但教育法律中也有一些條款涉及犯罪和刑罰理由。
3.民事法律責任
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侵犯他人的民事權利,違反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法上的法律後果。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①停止侵害;②排除妨礙;③消除危險;④返還財產;⑤恢復原狀;⑥修理、重作、更換;⑦賠償損失;⑧支付違約金;⑨消除影響、恢復名譽;⑩賠禮道歉。
四、是否是職務行為的判定
民事責任的承擔涉及一個「職務行為」理由,怎樣判定教師的行為是職務行為?
1.從時間因素上看,教職工的行為是否發生在上班時間
2.從崗位因素看,教職工的行為是否發生在自己的崗位上
3.從職責因素上看,教職工發生在非工作時間和崗位上的行為是否與自己的崗位職責有關
4.從命令因素上看,教職工的行為是否是執行學校命令的行為
一般可以從上述四個因素綜合判斷。教職工在履行職務行為對學生造成傷害時,雖然學校承擔民事責任,但學校賠償後,對於有嚴重過錯的教職工,可以依法進行追償,比如可以通過扣發工資、獎金的辦法對直接責任人進行處罰等。
五、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
民法通則規定的關於承擔責任的原則:①過錯原則;②無過錯原則;③公平原則。處理學生傷害事故適用的是過錯原則。
在學生傷亡事故中,關於學校責任的承擔,有下面三種情況:
1.學校直接責任事故
這是指由校方的理由造成的學生傷亡事故,即事故的發生與校方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對於這類事故,顯然學校要承擔主要甚至全部的責任。
2.學校間接責任事故
這是指事故的直接理由不在學校,而在當事學生之間(如學生打架引起傷害),或在學生本人(如不小心在校受了傷),或者其他一些非學校的因素(如校外春遊活動)等等。
3.學校無責任事故
六、教師在事故發生時的責任
在發生安全管理事故時,教師要履行好以下責任:
1.救助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及時救助受傷害學生。有條件的,應當採取緊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2.告知
應及時告知學生的監護人。
3.報告
按規定程序及時報告上一級
『伍』 什麼是教育法律責任
教育法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因實施了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
法律責任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是同義語,如一般的守法義務、贍養義務等,法學上稱其為「第州義務」。狹義的法律責任是指法律關系主體實施了違法行為而必須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這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法學上又稱「第二性義務」,即加於違法的法律關系主體的直接強制性義務,包括受制裁,強制和給予補救。
從法律意義上理解教育法律責任,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教育法的法律責任與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存在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三種
首先,教育法的法律責任,是針對違反行為,是教育法的法律責任的前提。也就是說,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設立的,是只有在發生了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之後才會出現的一種法律後果。這些違法行為既包括不履行教育法規的義務,也包括侵犯其他主體由教育法規定的權利。遵守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就不會產生這種法律後果。
其次,法律後果的承擔者,是有遵守教育法律、法規義務的特定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它不僅指公民個人和社會團體,還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和學校,體現了教育法的一種特殊的強制力。
最後,教育法的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緊密相連,表現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是國家對違反教育法律、法規行為的不贊許態度。其實質是統治階級運用法律制裁的方式對規避教育法定義務、超越教育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矯正違法者的違法行為,從而補教受到侵害者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教育法律關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手段
『陸』 有哪些情形造成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哪些情形學校不需要承擔責任
一、學校應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
1、《侵權責任法》規定:
第三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九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
(二)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的;
(三)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准、要求的;
(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學校知道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患有不適宜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疾病,但未採取必要措施的;
(六)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
(七)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八)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
(九)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
(十)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
(十一)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
(十二)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條
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由於過錯,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學生傷害事故,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生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准則、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紀律,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的;
(二)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
(三)學生或者其監護人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的;
(四)未成年學生的身體狀況、行為、情緒等有異常情況,監護人知道或者已被學校告知,但未履行相應監護職責的;
(五)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有其他過錯的。
二、學校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十二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並無不當的,無法律責任:
(一)地震、雷擊、台風、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來自學校外部的突發性、偶發性侵害造成的;
(三)學生有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學校不知道或者難於知道的;
(四)學生自殺、自傷的;
(五)在對抗性或者具有風險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中發生意外傷害的;
(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第十三條
下列情形下發生的造成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學校行為並無不當的,不承擔事故責任;事故責任應當按有關法律法規或者其他有關規定認定:
(一)在學生自行上學、放學、返校、離校途中發生的;
(二)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發生的;
(三)在放學後、節假日或者假期等學校工作時間以外,學生自行滯留學校或者自行到校發生的;
(四)其他在學校管理職責范圍外發生的。
(6)學校安全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擴展閱讀:
1、事故處理: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十五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及時救助受傷害學生,並應當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有條件的,應當採取緊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第十六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情形嚴重的,學校應當及時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報告;屬於重大傷亡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第十七條
學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應學校要求或者認為必要,可以指導、協助學校進行事故的處理工作,盡快恢復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第十八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與受傷害學生或者學生家長可以通過協商方式解決;雙方自願,可以書面請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調解。成年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訴訟。
第十九條
教育行政部門收到調解申請,認為必要的,可以指定專門人員進行調解,並應當在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完成調解。
第二十條
經教育行政部門調解,雙方就事故處理達成一致意見的,應當在調解人員的見證下簽訂調解協議,結束調解;在調解期限內,雙方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或者調解過程中一方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已經受理的,應當終止調解。調解結束或者終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
第二十一條
對經調解達成的協議,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反悔的,雙方可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二條
事故處理結束,學校應當將事故處理結果書面報告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重大傷亡事故的處理結果,學校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2、損害賠償: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
第二十三條
對發生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十四條
學生傷害事故賠償的范圍與標准,按照有關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的有關規定確定。
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調解時,認為學校有責任的,可以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規定,提出相應的調解方案。
第二十五條
對受傷害學生的傷殘程度存在爭議的,可以委託當地具有相應鑒定資格的醫院或者有關機構,依據國家規定的人體傷殘標准進行鑒定。
第二十六條
學校對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根據責任大小,適當予以經濟賠償,但不承擔解決戶口、住房、就業等與救助受傷害學生、賠償相應經濟損失無直接關系的其他事項。
學校無責任的,如果有條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本著自願和可能的原則,對受傷害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第二十七條
因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中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予以賠償後,可以向有關責任人員追償。
第二十八條
未成年學生對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由其監護人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學生的行為侵害學校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組織、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成年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應當依法予以賠償。
第二十九條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經調解形成的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應當由學校負擔的賠償金,學校應當負責籌措;學校無力完全籌措的,由學校的主管部門或者舉辦者協助籌措。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學校舉辦者有條件的,可以通過設立學生傷害賠償准備金等多種形式,依法籌措傷害賠償金。
第三十一條
學校有條件的,應當依據保險法的有關規定,參加學校責任保險。
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鼓勵中小學參加學校責任保險。
提倡學生自願參加意外傷害保險。在尊重學生意願的前提下,學校可以為學生參加意外傷害保險創造便利條件,但不得從中收取任何費用。
參考資料:網路-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柒』 學校安全事故中第一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擔負的法律責任有什麼不同
直接負責人負主要責任,第一負責人負連帶責任;
承擔責任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其他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有關規定,再處理第一責任人。保護學生、學校的合法權益, 嚴肅追究特大安全事故的行政責任,其他的就不用談了。制定本辦法。 【釋義】本條是關於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的規定。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需要及時糾正:一個人首先要對自己負責。
生產經營單位的負責人應該自覺地承擔起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 分管安全生產的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直接責任人 所謂的安全生產第二責任人。
所以。第一責任是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法定代表人或者一把手),個人以為是參謀職權的領導者應附有的責任。 主要負責人指的是一個單位或組織主持本單位全面工作具有最高決策權並對本單位承擔主要責任的單位主要領導。制定本規定。因為食品安全涉及到後勤管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就是主要責任人。
先處理直接責任人,直接責任人是直接負有責任的具體部門或者從事該項工作的人。直接責任人是直接導致事故發生的人員。
直接責任人是第一責任人的「擋箭牌」,一般是領導,《安全生產法》條款釋義 第十三條 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也不一定就是總負責人。但按照事故的大小以及發生事故的原因指向,法律規定他們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第一責任人非法律術語,但適用於各種合同。
『捌』 違反《安全生產法》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安全生產法》第六章法律責任中從77條至95條共19條,主要規定了對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工作人員、承擔安全評價、認證、檢驗、檢測的機構。
各級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及生產經營單位及有關人員、從業人員違反《安全生產法》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等。
(8)學校安全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擴展閱讀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八十七條 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不符合法定安全生產條件的涉及安全生產的事項予以批准或者驗收通過的;
(二)發現未依法取得批准、驗收的單位擅自從事有關活動或者接到舉報後不予取締或者不依法予以處理的;
(三)對已經依法取得批準的單位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發現其不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而不撤銷原批准或者發現安全生產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
(四)在監督檢查中發現重大事故隱患,不依法及時處理的。
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工作人員有前款規定以外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八條 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要求被審查、驗收的單位購買其指定的安全設備、器材或者其他產品的,在對安全生產事項的審查、驗收中收取費用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責令退還收取的費用;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玖』 學校違反義務教育法應付什麼責任
根據《義務教育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實施細則》第七章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義務教育法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工作失職或玩忽職守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法律責任
(1)未能如期實現義務教育規劃目標和達到辦學條件要求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一)、第(二)項中分別規定:「因工作失職未能如期實現義務教育實施規劃目標的」,以及「無特殊原因,未能如期達到實施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要求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未能積極履行職責,從而影響了義務教育規劃目標和辦學條件的如期實現,其行為構成失職。但在追究責任時還要考慮是否有「特殊原因」,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無法如期完成義務教育實施責任的,不應認為是失職行為而追究其法律責任。
(2)對學生輟學未採取必要措施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對學生輟學未採取必要措施加以解決的」,要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負有法定責任保障學生接受規定年限義務教育的有關教育部門、基層人民政府以及中小學校的校長、教師等,如發現接受義務教育的中小學生輟學,不採取措施解決,也不如實向上級報告的,屬於失職行為。這類違反義務教育法的行為,應當對有關責任人員予以行政處分。
(3)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並造成師生傷亡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九條第(二)項規定:「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遺年來,因教育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或中小學校長上作失誤、玩忽職守致使中小學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的事故,時有發生,結義務教育的實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對於造成重大傷亡事故的責任人員,就不僅僅是由行政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凡已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我國1997年修訂後的《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或者不及時報告,致使發生重大傷亡事故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妨礙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法律責任
(1)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適齡兒童、少年就學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四)項規定:「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應當在該地區或者該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就學的」,對有關責任人員應給予行政處分。任何負責組織、實施義務教育的單位和個人,負有接收和保障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的校長以及教師,如果拒絕接受應當在本地區或本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就學,就是侵犯了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是違反義務教育法的行為,應根據具體情況,對有關責任人員進行批評教育或給予行政處分。
(2)不送適齡兒童、少年就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法律責任
《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和《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送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這是家庭所承擔的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我國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其他監護人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父母以外的其他近親屬,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的兄姐等。不履行這項義務的,依據《實施細則》第四十條的規定,城市由市、市轄區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機構,農村由鄉級人民政府,進行批評教育;經教育仍拒不送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監護人就學的,可視具體情況處以罰款,並採取其他措施使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監護人就學。」
(3)招用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就業的法律責任《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禁止任何組織和分人招用應該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就業。」《實施細則》第四十一條規定:「招用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做工、經商或者從事其他僱傭性勞動的,按照國家有關禁止使用童工的規定處罰。」
用行為的法律責任
3.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款項和妨礙義務教育設施使用行為的法律責任
(1)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款項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款項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構成此項違法行為的只能是經管、經辦義務教育款項的人員。
(2)妨礙義務教育設施使用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五)項規定:「將學校校舍、場地出租、出讓或者轉移作他用,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第四十二條第〔四〕項規定:「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由公安機關給與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作出出租、出讓校或將校舍移作他用行為的,只能是有關教育主管部門及其負責人或學校的負責人員。作出侵佔、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設備行為的一般為校外人員,但也可能是校內的人員。
4.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秩序和侵犯師生人身、人格行為的法律責任
(1)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秩序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四十二條第(-)項規定:「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秩序的」,由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分;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學校完成義務教育任務必須保證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和工作秩清氣如果是學校內部人員或其他公職人員擾亂學校教育教學秩序,應由其所屬行政組織給予行政處分。擾亂學校教育教學秩序,構成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行政處罰。我國修訂後的《刑法》第二百九十條規定,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教學、科研無法進近,「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2)侵犯師生人身權利的法律責任
根據《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和《實施細則》第四十二條第(二)、(三)項的規定,侮辱、毆打教師、學生和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對行為人應當分別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罰或追究其刑事責任。毆打教師、學生或體罰學生,是對師生人身健康權的侵犯;對教師、學生的侮辱行為,是對師生人格權的侵犯。人身健康權和人格權都是人身權的重要內容,受到法律保護。近年來,我國義務教育實踐中對師生人身權、人格權的不法侵害事件時有發生,有的情節還十分嚴重。對侵犯師生人身權的行為,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是對實施義務教育的重要保障。毆打、侮辱教師、學生的可能是校內人員,更多的是社會一般人員。而體罰學生的行為只可能發生在對學生具有教育職責的教師或其他學校人員中。
5.使用未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的法律責任
義務教育法明確要求,義務教育必須使用依法由國家和有關部門審定的教科書。《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七)項規定,使用本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造成不良影響的,由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拾』 學生違反學校規章制度,造成傷害事故,學校應承擔法律責任嗎
考生出發前,學校專門向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上午考試結束後,老師又特別強調:吃飯休息,不準私自外出,有事必須請假,尤其是不準出去游泳。但16歲的學生王某不聽安排,乘上廁所之機,私自翻越兩米多高的院牆去院後水灣中游泳,不幸溺水死亡。 對這類傷害事故,《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十條第(一)項規定:「學生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准則、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紀律,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的」,學生或者其監護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這起案例中,王某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就其16歲的年齡、智力而言,他完全應該知道私自下水塘游泳的危險性,學校也告訴了他這樣的危險,並且在學校三令五申的告誡後,還是違反紀律,乘上廁所之機,翻越兩米多高的院牆偷跑出去,導致事故的發生。學校在教育管理上並無過錯,應認定學校不承擔法律責任。 在這類傷害事故處理實踐中,學校是否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還要注意兩點: 一是學校的規章制度是否合法合理。如果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或是不合理,學生違反這類規定,引發傷害事故的,學校也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這是多數學校管理者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 二是學校的管理是否到位。省教育廳公職律師、法學碩士王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