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壞私人財物法律責任
❶ 打架損壞他人財物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損壞他人財物都是要負法律責任,要賠償,這是律法規定,不可以改變的。
❷ 有意破壞私人財產,構成什麼罪如不構成刑事犯罪又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可要求對方照價賠償,協商不成可以報案,也可以直接起訴
❸ 有意破壞私人財產是什麼行為
根據涉案金額可能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情節嚴重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要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75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判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外,故意毀壞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也還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6條第1款的規定,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了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並應當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❹ 損害私人財產如何處理
故意損壞他人財物根據涉案金額,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情節嚴重數額巨大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要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條規定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判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故意毀壞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也還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❺ 損壞了別人的財物在法律上該怎麼處理
故意毀壞他人財產,需要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同時還可以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如果毀壞的財產數額較大,則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 故意毀壞財物罪,是指故意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數額較大(5千元以上)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數額巨大(5萬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❻ 損壞私人財物不肯賠償如何處理
理論上,可以報警,但現實是:只有數額加大,才會有人管。
從法律角度講,只有數額較大才會受理。
達到數額較大(數額較大為5000元以上;數額巨大為5萬元以上),要定故意毀壞財物罪。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是指毀壞個人財物,導致他人精神失常的;破壞生產、經營設備設施,造成停產或經營停止,引起重大損失;破壞手段極其惡劣的數額較小、情節較輕的,則屬一般違法行為,應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拘留或警告,單處或並處罰款,責令賠償損失。所謂「情節嚴重」,一般是指毀滅或損壞重要物品,損失嚴重的;毀滅或損壞公私財物的手段特別惡劣的;出於嫁禍於人的動機等。
❼ 故意破壞私人物品應當付什麼要的法律責任
故意毀壞他人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的,才構成犯罪。因此,是否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則是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
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小、情節較輕的,則屬一般違法行為,應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拘留或警告,單處或並處罰款,責令賠償損失。所謂「情節嚴重」,一般是指毀滅或損壞重要物品,損失嚴重的;毀滅或損壞公私財物的手段特別惡劣的;出於嫁禍於人的動機等。
由於我國刑法對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中的數額未作出明確界定,「數額較大」一般為一萬元以上不滿五萬元;「數額巨大」為五萬元以上,犯故意破壞財物罪。
(1)數額較大(福建省數額標准1萬元-5萬元)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2)數額巨大(福建省數額標准5萬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節特別嚴重」,是指毀壞個人財物,導致他人精神失常的;破壞生產、經營設備設施,造成停產或經營停止,引起重大損失;破壞手段極其惡劣的。
刑法第275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7)損壞私人財物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當前,在辦理故意毀壞財物案件中,對於犯罪數額的認定存在多種觀點,特別是當犯罪數額影響到罪與非罪、法定刑是否升格時,不正確的認定方式會對案件質量造成重大影響,甚至會導致錯案的發生。
司法實踐中,犯罪數額的認定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計算公式分別為:犯罪數額=恢復原狀所需要的所有費用總和;犯罪數額=財物損失價格=恢復原狀所需要的所有費用總和(恢復原狀所需主要材料費×綜合成新率+恢復原狀所需輔料費+工時費等合理費用)-殘值;犯罪數額=原值-殘值。
(1)第一種計算方式依據的是侵權責任法和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第19條規定:「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民法通則第117條規定:「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折價賠償。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並應當賠償損失。」這種觀點認為,無論是刑事還是民事案件,都是權利救濟的途徑,兩者的目的具有等同性。但筆者認為,此種計算方式在民事案件中沒有任何問題,因為民事責任是一種填平式的責任,主要考量的是如何彌補受害人的損失,恢復原狀是其承擔責任的方式。
當然,恢復原狀的所有費用要計算在財產損失里,甚至有時要將部分間接損失計算在內。但此處討論的是故意毀壞財物罪中犯罪數額的認定,需要從刑事意義確定其范疇。
在犯罪過程中,犯罪數額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結果,衡量造成多大的社會危害性;「恢復原狀所需要的所有費用總和」則是一個民事侵權意義上的概念,即便體現在刑事訴訟程序中,也是作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疇,最多能作為認定悔罪態度的一個方面。
所以,兩者並非同等意義上的概念,不能簡單地將恢復原狀的所有費用作為認定犯罪數額的依據,當然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財物一經毀壞,損失大小即為客觀事實,而「恢復原狀所需要的所有費用總和」明顯具有主觀性、變動性的特徵。所以,這種計算方式無法正確衡量犯罪數額,不能作為認定標准。
(2)第二種計算方式注意到了「恢復」與「毀壞」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考慮材料費的綜合成新率與殘值之差上,可以說已經傾向於從客觀性的結果認定犯罪數額。
不過,該方式僅適用於被損害財物被更換為新商品的情形,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計算方式包了工時費、輔料費等為恢復原狀所支付的合理費用,仍屬於一種從恢復性角度判斷的做法,未擺脫主觀性、變動性的困擾。
另外,實踐中存在「恢復原狀所需要的費用」可能大於財物本身價值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按照這一公式計算,顯然不合理,也不利於犯罪嫌疑人。因此從這一角度看,該計算方式存在著非客觀性的問題。
特別是在涉及到罪與非罪、法定刑升降格時,不宜將這種計算方式作為辦案依據,不能為了司法實踐中操作的便利,而減損層面更高的刑法價值,使無罪的人受到追究或者使罪輕者處以重刑。
(3)第三種計算方式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觀念上都沒有爭議。被毀壞的財物應分為有殘值與無殘值兩種,在無殘值的情況下,如何認定犯罪數額,在理論及實踐中均無爭議;在有殘值的情況下,被毀壞財物的犯罪數額當然是原值減去殘值。
但這種認定方法並未被司法實踐及司法規範文件所確認適用,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這種計算方式被認為難以操作:一是財物已經被損壞,原值難以認定;二是殘值的認定,是否要考慮財物價值的整體性。
其實這並非難點,從現行關於價格鑒定的相關規定看,原物是否存在並非能否進行鑒定的必要條件。對於殘值的認定是否要考慮財物價值的整體性,筆者認為,既要關注被毀壞部分的直接價值減損,也要重視財物整體功能的下降或喪失。
不過,這種認定方式可能會被認為不利於被害人財產權的保護,即往往存在恢復被害人的財產所需費用要高於犯罪數額的問題。但筆者認為,從司法實踐的角度看,這類案件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原告索要賠償時所適用的是民事法律規定,並不以指控的犯罪數額為限,所以,不利於被害人財產保護的問題並不存在。
❽ 請問損壞公共財物或私人財物的會承擔多大和最小的法律責任呢
如果損壞公私財物造成巨大損失的可以判1至3年徒刑、輕微的可以免於處分
❾ 損害他人財物應如何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75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判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外,故意毀壞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也還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6條第1款的規定,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了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並應當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
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造成公私財物損失五千元以上的;
(二)毀壞公私財物三次以上的;
(三)糾集三人以上公然毀壞公私財物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如財產損失達不到上述立案標准,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對方恢復原狀、賠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