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承擔法律責任的違法行為包括
① 根據《會計法》的規定,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違法行為包括()
《會計法》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依法設置會計賬簿的;
(二)私設會計賬簿的;
(三)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
(四)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會計賬簿或者登記會計賬簿不符合規定的;
(五)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會計資料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依據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賬本位幣的;
(八)未按照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
(九)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
(十)任用會計人員不符合本法規定的。第四十三條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會計法》第四十六條: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
《會計法》第四十七條: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會計法》第四十八條:違反本法第三十條規定,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由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會計法》第四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進行處罰。
② 違法行為所應當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違法行為所應當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責任包括:
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
③ 違法行為產生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是什麼
首先違法行為人的行為必須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 第二,違法必須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行為。 第三,違法一般必須有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原則上,由於過錯,才構成違法行為。但沒有過錯,法律規定應承擔法律責任的,仍應承擔。 第四,違法者必須具有法定責任能力或法定行為能力。下面從主客體詳細解答:
第二節 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是指認定法律責任時所必須考慮的條件和因素。由於法律責任會給責任主體帶來法定的不利後果,表明了社會對責任主體的道德非難和法律處罰,因此,必須科學、合理地確定法律責任的構成,以保障行為人的行為自由,保護責任主體的利益,實現法律的功能,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
由於違法行為和違約行為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和根據,是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的前提,因此,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構成要件與法律責任的構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構成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要素,我們將法律責任的構成概括為責任主體、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主觀過錯等五方面。
一、責任主體
責任主體是指因違反法律、違約或法律規定的事由而承擔法律責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在後面責任分類中提到國家責任,國家到底是不是責任主體?責任主體是法律責任構成的必備條件。違法、違約首先是一種行為,沒有行為就沒有違法或違約,而行為是由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動,因此,實施違法或違約必須有行為人。但是,並非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實施者,沒有行為能力的人就不可能成為實施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人。因此,責任主體對於法律責任的有無、種類、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
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在法律責任的構成中居於重要地位,是法律責任的核心構成要素。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兩類。作為是指人的積極的身體活動。直接做了法律所禁止或合同所不允許的事自然要導致法律責任。不作為是指人的消極的身體活動,行為人在能夠履行自己應盡義務的情況下不履行該義務,例如不做法律規定應做的事或不做合同中約定的事,也要承擔法律責任。區分作為與不作為,對於確定法律責任的范圍、大小具有重要意義。
三、損害結果
損害結果是指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侵犯他人或社會的權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損失和傷害,包括實際損害、喪失所得利益及預期可得利益。損害結果可以縣對人身的損害、財產的損害、精神的損害,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損害。損害結果表明法律所保護的合法權益遭受了侵害,因而具有侵害性。同時,損害結果具有確定性,它是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已經實際造成的侵害事實,而不是推測的、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情況。損害結果的確定性,表明損害事實在客觀上能夠認定。認定損害結果時一般根據法律、社會普遍認識、公平觀念並結合社會影響、環境等因素進行。
四、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因果關系是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即一現象的出現是由於先前存在的另一現象而引起的,則這兩現象之間就具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歸責的基礎和前提,是認定法律責任的基本依據。因果關系對於確定行為主體、認定責任主體、決定責任范圍具有重要意義。法律責任上的因果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因果關系,它既具有一般因果關系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果關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只能根據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來判斷因果關系的有無。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極為復雜,一個結果可能由多個原因造成,法律只考慮其中與法律責任認定有關的因素。因果關系是法律規定的因果關系,具有法定性。
五、主觀過錯
主觀過錯是指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時的主觀心理狀態。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按照客觀原則進行歸責,因而主觀過錯對法律責任的構成沒有什麼意義,僅僅對法律責任的大小有一定關系。現代社會將主觀過錯作為法律貢任構成的要件之一,不同的主觀心理狀態對認定某一行為是否有責任及承擔何種法律責任有著直接的聯系。主觀過錯作為犯罪的主觀方面的內容,是犯罪構成的要件之一,對於認定和衡量刑事責任具有重要作用。在民事責任方面,一般也要考慮主觀過錯,採用過錯責任原則。
主觀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類。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損害他人、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
④ 違反我國會計法律制度規定應承擔法律責任的違法行為及其法律責任有哪些
工傷等級不是人估出來的,是由司法鑒定機構鑒定出來的,趕緊去勞動局申請作鑒定。 工傷鑒定的程序 分別是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職工應享有的待遇及救濟途徑。工傷認定申請即可由用人單位提出,也可由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提出。申請人不同,申請的先後順序也不同.用人單位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遇有特殊情況,經勞動保障部門同意,可以適當延長。用人單位未按上述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才可以提出.但是提出時間從事故發生之日或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不得超過一年。受理工傷申請的機構是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
⑤ 是不是所有的違法行為都要承擔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產生是不是都因為違法行為
甲的說法不正確,乙的說法:只要是違法行為,都要承擔鄉音的法律責任是正確專的。法律責任屬由很多種,一般違法行為因為違法情節較輕,只需要承擔拘役、管制、罰款等處罰,一般不適用於刑罰,但這不是說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⑥ 違反民事法律法規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違反民事法律法規應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版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6)應承擔法律責任的違法行為包括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第一千一百八十一條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組織,該組織分立、合並的,承繼權利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