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壹』 14歲孩子犯罪要負法律責任嗎
不滿14周歲的(含14周歲生日當天),對任何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14周歲生日的第二天到16周歲生日當天),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並不是僅限於這類罪名,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答復: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
對於刑法第十七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
對於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後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者死亡的行為,依照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減輕處罰並不得適用死刑。
(1)14歲所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貳』 14歲法律上意味著什麼
一,民法角度。
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意味著你仍然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從事與年齡、智力及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行為。
已滿14周歲,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各項基本權益,如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
從監護角度,你的父母仍然是當然的監護人,要盡到撫養和監護的職責。
民事訴訟過程中,已滿14周歲,不具有完全的民事訴訟行為能力,需要父母或監護人作為其代理人參加訴訟。
二,從社會保護方面
已滿14周歲,屬於《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的范圍,依法享有受教育權,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遇到家庭暴力,家庭成員虐待,毆打,遺棄的,有向相關部門或婦女兒童保護協會請求保護和救濟的權利。
國家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經營者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的標志;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招用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執行國家在工種、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和保護措施等方面的規定,不得安排其從事過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勞動或者危險作業。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
三,從刑法的角度
刑事責任方面,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需要對八種嚴重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除八種以外的犯罪,雖然不負刑事責任,但要責令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刑罰方面,對於未成年人犯罪,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
對於侵犯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國家依法從嚴打擊。
四,刑事訴訟方面
我國《刑事訴訟法》專門規定了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對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法律規定繁多,在此不能一一列舉
『叄』 14歲學生盜竊要付什麼法律責任
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均指周歲)犯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罪、搶劫罪、販賣毒品罪追究刑事責任,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屬於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只對上述八種犯罪負刑事責任,所以14歲的人盜竊4900元是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的,也就不會進少年管教所。
但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如果被決定收容教養,則有可能進少年管教所。但實踐中,對未成年人的收容教養的審批非常嚴格,家長有管教能力一般不會決定收容教養。
(3)14歲所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據此,在我國,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只對八種較為嚴重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對所犯的所有罪行承擔刑事責任,因此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而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的一部分,關押於少管所。
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應當綜合考慮未成年人對犯罪的認識能力、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犯、偶犯、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情況,予以從寬處罰。
(1)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減少基準刑的30%---60%;
(2)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減少基準刑的10%--50%。
『肆』 十四歲少年如有犯罪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 對以下8種罪名要負刑事責任 :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搶劫、強奸、防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販毒。
『伍』 14歲在法律上意味著什麼
14歲在法律上,這個意味著要承擔限制民事行為責任能力,雖然不是成年人,但是已具備一定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
『陸』 14歲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法律分析】
14歲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是是否滿14周歲。不滿14周歲的,對任何犯罪不負刑事責任。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並不是僅限於這類罪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七條
『柒』 14歲要負的法律責任
不滿周歲的(含14周歲生日當天),對任何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14周歲生日的第二天到16周歲生日當天),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並不是僅限於這類罪名,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答復: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
對於刑法第十七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
對於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後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者死亡的行為,依照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減輕處罰並不得適用死刑。
(7)14歲所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捌』 12歲、14歲、16歲、18歲都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這個刑法都有明確規定,12到14歲需要對嚴重暴力犯罪追究刑事責任,需要經最高人民檢察院同意,14到16需要對刑法規定的八類嚴重犯罪追究刑事責任,16歲以上對所有犯罪承擔刑事責任。18歲以下屬於未成年人,適用從輕減輕情節,出於對未成年人保護,在程序法上有特別規定,採納謝謝
『玖』 十四歲應負的法律責任
不滿周歲的(含14周歲生日當天),對任何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14周歲生日的第二天到16周歲生日當天),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並不是僅限於這類罪名,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答復: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
對於刑法第十七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
(9)14歲所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