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關於政府責任的法律規定的

關於政府責任的法律規定的

發布時間: 2021-12-24 15:23:26

①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哪些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

地方各級來人民政府未依照《傳染病防治源法》的規定履行報告職責,或者隱瞞、謊報、緩報傳染病疫情,或者在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未及時組織救治、採取控制措施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② 什麼是要求用法律明確規定政府的職權和職責

對於公權力而言,法無授權即禁止

③ 關於政府機關籌建處的法律責任承擔

你好,如果是政府部門的籌建機關,那麼此籌建機關並不是獨立法人,是依託於其直屬政府部門的臨時機構,一切責任由該政府部門承擔,而後來的管理處我不知道你指的到底是什麼,單獨的管理處也不是獨立法人,他們共同的法人是其身後的政府機關法人,法人不是隨便設一個機構就演算法人的,像這種辦事處一般都不是獨立法人,此時的行政機關僅僅是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平等主體,如果你有問題可以直接向該部門反映或者投訴

④ 我國有關行政問責的法律有哪些

你看看這個表,目前法律關於行政問責的規定沒有。關於行政問責,目前有很多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另外,不建議樓上這樣解讀行政問責

⑤ 政府職能轉變的法律依據

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思考

通州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陸衛華

政府職能,是指政府對國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具有的職責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會經濟中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作用,回答了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的問題。轉變政府職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總的原則應該是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有利於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近年來,各級十分重視政府職能轉變,在構建「小政府,大服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要真正建設服務型政府,還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筆者就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等問題作如下淺析。

一、目前政府職能存在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在創造條件改善硬環境的同時,注重優化軟環境以贏得生產要素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再以生產要素的聚集促進硬環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近年來,各地雖下大力氣進行專項整治,力圖優化發展環境,但收效不夠穩定、持久。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政府職能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轉變,部門管理體制不配套,依法行政意識沒有真正落實到位。主要表現有:

(一)政企不分,集權審批,市場基礎性作用難以充分發揮。

「管理就是審批」、「重權力輕責任」的觀念一直在很多部門單位同志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習慣、留戀於計劃經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出現問題,就要求加大審批力度,增加審批事項,甚至越俎代皰,把本該由市場、企業和社會調節管理的事統統包攬過來。同時還存在著審批事項法律依據不充分,審批條件不公開,審批程序不健全,「暗箱操作」;審批責任不明確,審批監督機制不健全,審批與收費掛鉤等問題。由於政府機構行政審批事項過多過濫,不僅造成部門推諉、扯皮、辦事效率低下,更直接影響到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干擾企業自主經營,有的已成為腐敗滋生的「溫床」。

(二)體制不順,因權設事,「三亂」現象難以全面禁止。

按照現行的財稅管理體制,社會公共事業的一部分投入採取稅外加費的辦法解決。長期以來對這些行政事業性收費沒有納入預算管理,缺乏必要的監控管理措施,這就使一些政府部門大權在握,為其利用公共權力謀取小集體或個人私利提供了方便。「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現象屢禁不止。一些部門在利益的驅動下,總是不遺餘力來爭取審批收費權。存在著增設「門檻」,增加辦事環節,借加強管理之名,行收費牟利之實。職能交叉的部門之間你爭我奪,互不相讓,造成多重管理,重復收費。更有甚者,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准等現象。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減輕企業、農民負擔,實行嚴格的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制度,但由於沒有從財稅管理體制上來治本,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執法不嚴,侍權干預,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難以徹底根治。

根據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行政管理的主要精力應放在維護社會公正、保障經濟秩序、實行公平競爭上。行政管理和執法部門的主要職能是當好社會、市場賽場上的「裁判員」。現實情況是,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服務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直接插手經濟事務過多過細,從市場准入到資源配置,部門對企業的干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同時,由於市場經濟轉軌,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行政執法制度不夠規范,監督約束機制不夠有效,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利益的驅動,出現種種明顯有悖市場經濟規律的行為,如各種地方保護,限制資源流出、商品流入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導致了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影響社會投資和消費的積極性,最終阻礙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當承擔的職能

1、計劃職能。政府的計劃管理職能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它為引導國民經濟發展和高層運行規定方向。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必須運用計劃等宏觀調控手段補充市場的缺陷與不足,確定總體經濟發展目標和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優化導向。

2、調控職能。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當把主要精力用於制定經濟政策、運用經濟杠桿、採用經濟措施、運用法律手段、採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進行收入再分配等調控措施,將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產業調整由政府化變為企業的自覺行動,不能靠行政命令。

3、服務職能。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靠經濟主體強化內部管理,但也離不開政府有力的服務和支持。政府轉變職能很重要的是增強服務職能。一是要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作為政府,有責任為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公平的市場環境。二是大力發展社會公共事業。政府要加大對市政建設、公共設施、公共交通、郵電通訊、科技、教育、水電及煤氣設施與社會管理方面的投入,提高社會公共事業的服務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四是發揮行動協調功能。五是控制人口增長。六是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

4、監督職能。政府必須採取各項措施強調監督檢查職能,制止違法經營和不正當競爭,確保經濟建設健康運行。

5、穩定職能。政府要保一方平安,必須堅持嚴格執法,推進依法治國,確保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三、轉變政府職能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政府職能轉變要與健全市場機制相協調。

政府職能轉變要把一些原由政府承擔的職能交給市場。這種轉變成敗的關鍵在於市場能否有效地承擔政府讓渡的職能。如果市場發育不健全,市場不能有效發揮資源的配置作用,政府職能的轉變仍然不能實現。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只有藉助於市場機制這個紐帶的中介效應,才能達到微觀經濟領域。也只有以市場為中介才能全面地調節社會經濟活動,對企業產生指導作用。所以在將企業推向市場,市場對企業起引導作用的條件下,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管理,建立市場秩序,規范市場主體,健全市場組織,完善市場機制,不斷提高市場的組織程度,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環節。因此,轉變政府職能與培育市場機制是相輔相成的,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還得要由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創造和引導。只有形成了健全的市場機制,政府職能轉變才可能真正到位。

2、政府職能轉變要與健全社會組織相協調。

政府職能轉變也使許多職能從政府轉移到社會,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組織承擔政府讓渡的職能,必然導致大量社會事務無人管轄。因此,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同樣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保障。在一定意義上,現代化是一個社會功能分化的過程,政府簡政放權、社會自我管理空間的形成,為實現這種分化提供了前提條件和推動力量。社會組織是政府管理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中介和有效途徑,是政府管理社會的有力杠桿,政府通過這個杠桿放大管理的效應。因此,政府不能對社會組織放任不管,要積極予以引導和管理,促使不斷健全和完善,從而有效地分擔傳統體制的部分政府職能。

3、政府職能轉變要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相協調。

政府職能轉變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給國有企業更多的自主權,讓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政府轉變職能,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並不意味著政府不再管理國有企業,而僅僅是管理方式的轉變,從直接干預轉向間接調控。同時,政府職能的轉變應該以國有企業有效自主經營為前提條件,如果國有企業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國有企業擁有自主權後不能產生比原來更好的經濟效益,政府職能轉變就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轉變政府職能、改變計劃體制下的政企關系,不僅僅是政府職能的轉變,而且必須完善國有企業的自我管理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真正實現企業搞活的目的。可見,政府向企業放權應該與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同步進行,要建立有效的機制保障企業在獲得經營自主權後,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科學的精神有效地行使政府讓渡的權力。

四、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主要對策

優化發展環境、建設服務型政府,主導權在政府,主動權在政府,關鍵環節在政府職能的轉變。在市場經濟的框架體系內,政府充當「守夜人」不行,充當「保姆」更不行。政府只有從直接微觀管理轉向間接宏觀調控,從重審批重管理轉到重執法服務上來,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率,經濟發展環境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

1、改革管理體制,減少行政審批。通過對政府各部門所有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一次從上至下、全面的、深入的清理,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對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能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的審批項目一律予以取消;對確要保留的審批事項予以精簡、規范;對部門之間重復、多頭交叉的審批予以歸並。同時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的監督約束機制,推進行政審批的政務公開和民主監督。以此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社會自身功能在社會事務管理中的調節作用,把不屬於政府職責范圍的事項還權於市場調節和社會中介組織,使政府部門從過去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搞好公共行政,加強公共服務,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廉潔高效、協調運轉、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

2、嚴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務水平。法制是發展環境的基礎,堅持依法行政,執法是政府的職責,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是政府的失職。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對國家機關中與犯罪分子相互勾結,包庇、縱容違法犯罪活動的人員,要從嚴查辦;領導失察、失職的一律追究領導責任。加強行政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保證必要的執法經費,堅決糾正各種形式的收支掛鉤現象,努力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把依法行政與提高政府部門服務水平有機結合起來,以有法必依求效率,以執法必嚴保公正,以違法必究順民心,以法制意識和執法水平論幹部,從嚴懲治並清除行政執法隊伍中的腐敗分子。

3、更新執政理念,轉變職能取向。要轉變政府職能,就必須更新執政理念,實現「六轉變」。一是實現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當改變自己是「萬能之主」的觀念,收縮權力,擺正自己的位置。二是實現神秘政府向透明政府的轉變。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充分保證社會公眾對政府及其行為的知情權。三是實現任性政府向守信政府的轉變。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改變朝令夕改、任意行政的狀況,確立誠信、守信政府新形象。四是實現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的轉變。改變過去政府權力與責任相脫節的現象,以法治取代人治,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五是實現利益政府向中立政府的轉變。各級政府在經濟管理過程中要保持「中立性」,避開利益紛爭的漩渦,實現行政行為的公正性。六是實現命令政府向服務政府的轉變。現代政府應摒棄「官本位」觀念,通過引導、協調等方式,承擔起為市場和企業、公眾提供服務、協調社會秩序的角色,實現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4、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政府形象。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就必須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一是提高工作效率。簡化辦事程序,提供優質服務,著力改善軟環境。完善「一站式」服務,做到「進一家門辦成、蓋一次章辦好、交規定費辦完、按承諾日辦結」。二是增強為民意識。牢記黨的宗旨,立足本職,盡心盡責,心繫群眾,扎扎實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實實在在為群眾謀利益。堅持在服務經濟、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中塑造政府新形象。三是大興學習之風。加強學習政治理論、業務知識及科學技術知識,努力提高綜合素質,不斷改善政府部門的服務質量,建設學習型政府。四是大興調研之風。調查是謀事之機,成事之道。面對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各級政府部門要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擺脫文山會海,擠出更多的時間,集中更多的精力,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把各項決策建立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樹立起新時期政府部門良好形象。

⑥ 政府有權立法嗎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之間有什麼區別

法律是全國大人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地回方性法規是各省、直答轄市以及省會城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章是國務院部門或地方政府制定的,規定只能算作是規范性文件吧。

⑦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了哪些政府責任

環境保護責任,政府首當其沖。新環保法特別強化了各級政府的環保責任,著重要求地方政府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其中,重點規定了9個方面的政府環保工作職責。

職責一:對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

作為原則性規定,新環保法在第六條第二款指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職責二:改善環境質量。

根據新環保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和治理任務,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未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重點區域、流域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限期達標規劃,並採取措施按期達標。

職責三:對環境保護加大財政投入。

新環保法第八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職責四: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第九條提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職責五: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置。

根據新法第三十七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

職責六:推廣清潔能源生產和使用。

據新環保法第四十條第二款,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

職責七: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准備。

新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當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控制、應急准備、應急處置和事後恢復等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環境污染公共監測預警機制,組織制定預警方案;環境受到污染,可能影響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時,依法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措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有關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環評事件造成的環境影響和損失,並及時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

職責八:統籌城鄉污染設施建設。

新環保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城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固體廢物的清掃、收集、運輸和處理等環境衛生設施,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以及其他環境保護公共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職責九: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環保工作的專項監督。

根據新環保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的完成情況,對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報告,依法接受監督。

⑧ 急~關於政府的責任(高中政治學習)

我選C,發展電子政務,以網路媒體監督政府機構,因為現在的現實媒體都是為政府部門服務,出了事,不是為政府開脫就是遮掩,失去了監督的作用,網路媒體曝光率高,而且及時,在最短時間內報到出來,以更為廣泛的群眾來監督,而不是僅僅局限於一地

⑨ 政府在該事件中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行政合法性原則_行政主體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形式和程序實施行政行為,並對其違法行政行內為承擔相應的法容律責任。
行政合理性原則_行政主體所實施的行政行為必須客觀、適度、公正,符合法律規定的精神或意圖。
行政效率性原則_用最少的人最短的時間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

熱點內容
廣東省質量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13 16:44:52 瀏覽:389
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試卷 發布:2025-07-13 16:12:13 瀏覽:456
陝西2017二建法規 發布:2025-07-13 16:12:10 瀏覽:166
無照經營條例 發布:2025-07-13 16:02:18 瀏覽:98
派出所加強執法規范化 發布:2025-07-13 15:54:48 瀏覽:195
借新還舊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3 15:54:46 瀏覽:570
王楓律師 發布:2025-07-13 15:49:39 瀏覽:737
巴西法院解除 發布:2025-07-13 15:43:12 瀏覽:217
教育行政行為要具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3 15:40:49 瀏覽:360
魏國刑法 發布:2025-07-13 15:40:14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