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衛生法律責任的前提是
A. 衛生犯罪的四個構成要件是什麼
衛生犯罪的四個構成要件:
1、 違法必須是客觀上違反衛生法規定的一種行為;
2、 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3、 必須是行為人有主觀過錯的行為;
4、 衛生違法的主體,必須是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危害公共衛生罪有以下罪名:
1、非法組織賣血罪是指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非法組織出賣他人血液的行為;
2、違反國境衛生檢疫規定,造成檢疫傳染病傳播的行為;
3、傳染病菌種、毒種擴散罪是指從事實驗、保存、攜帶、運輸傳染病菌種、毒種的人員,違反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造成傳播染病菌種、毒種擴散、後果嚴重的行為。
綜上所述,違反國境衛生檢疫規定,造成檢疫傳染病傳播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二條
【妨害國境衛生檢疫罪】違反國境衛生檢疫規定,引起檢疫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第三百三十三條
【非法組織賣血罪;強迫賣血罪】非法組織他人出賣血液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以暴力、威脅方法強迫他人出賣血液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有前款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B. 醫學法中規定了哪些法律責任
一、醫事法律責任必須由醫學法律、法規和規章明確、具體規定
只有醫學法律、法規、規章在設定許可權范圍內做了某些明確規定,行為人才承擔某種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醫事法律責任是違反醫學法律規范的後果
只有在構成醫事違法的前提下,才能會行為人承擔相應的醫事法律責任;不構成醫事違法,也就無須承擔醫事法律責任。
三、醫事法律責任只能由法定機關追究
追究程序按法定程序進行,當事人對追究其醫事法律責任不服時,一般應向上一級機關申訴,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四、醫事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
綜上所述,醫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醫學法律規范而應當承擔的帶有強制性的法律責任。
2、醫學法中規定的法律責任有哪幾種?
按照行為人違反醫學法律規范的性質和社會危害程度的不同,我國醫學法中確定了三種醫事法律責任,即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
一、醫事刑事責任
醫事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違反了刑法在醫葯衛生方面的規定,構成了犯罪,所必須承擔的受刑罰處罰的法律責任。其主要特徵是:
(一)刑事責任是因犯罪行為而產生的。
(二)刑事責任具有不可轉移性。即刑事責任的承擔者只能是犯罪行為人。這與民事責任的承擔主體是可以轉移、發生變化不同。
(三)醫事刑事責任是最為嚴厲的一種醫事法律責任,是對醫事違法行為最嚴厲的懲罰。
(四)刑事責任只能由國家司法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予以追究,其他任何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或個人都無權追究任何人的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定罪原則,我國刑法分別從「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和「瀆職罪」三大類犯罪,確立了醫葯衛生方面的醫事刑事責任。
(一)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的醫葯衛生犯罪。主要有:生產、銷售假葯罪,生產、銷售劣葯罪,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准食品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產、銷售不符合標准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罪,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准化妝品罪。
(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的醫葯衛生犯罪。其中,屬「危害公共衛生罪」的有:甲類傳染病傳播罪、違反傳染病菌(毒)種管理規定肇事罪、違反國境衛生檢疫規定罪(第332條)、非法組織他人賣血罪、強迫他人賣血罪、非法採集供應血液罪、非法製作供應血液製品罪、違反血液及其製品管理規定肇事罪、重大醫療事故罪、非法行醫罪、非法實施破壞計劃生育手術罪、逃避動植物檢疫罪。屬「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的有:非法運輸、攜帶制毒物品進出境罪、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罪、非法提供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罪及傳播性病罪。
(三)瀆職罪中的醫葯衛生犯罪。主要有:國家環境保護監管工作人員玩忽職守罪、傳染病防治工作人員玩忽職守罪等。
另據我國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種。醫事刑事責任方面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
二、醫事行政責任
醫事行政責任,是指行為人在違反醫葯衛生法中有關醫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造成公民健康的一定危害,但尚未構成犯罪時,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其主要特徵是:
(一)行政責任產生於違反醫學(衛生)行政法律法規。只有違反了醫學(衛生)行政法所律法規規定的義務,才承擔行政責任。而這同違反民事法律規范必須承提民事責任,違反刑法必須承擔刑事責任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行為人因違法行為而應承擔的相應的法律後果。
(二)行政法律責任只能由國家行政機關或國家授權的企事業單位的行政領導機關追究。當事人對追究其行政責任不服時,一般可以向追究行政責任的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申訴,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我國醫事行政責任的承擔形式有兩種,一是行政處罰,一是行政處分。
(一)行政處罰。行政處罰是法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按行政隸屬關系,給予違反醫學行政管理秩序行為的企事業單位或公民的一種法律制裁。主要有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或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衛生(生產)許可證或營業執照、追繳已售出禁止生產經營的產品、行政拘留等。
(二)行政處分。行政處分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按行政隸屬關系,給予違反醫學行政法的所屬工作人員的一種制裁措施。主要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等。
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的主要區別在於:
(一)處罰由執法機關決定,處分由從屬機關決定;
(二)處罰針對企事業單位或公民,處分針對機關工作人員;
(三)處罰針對違反行政法的行為,處分針對違法失職的行為;
(四)採取的形式不同。
三、醫事民事責任
醫事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違反醫學法律規定,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應對受害人所承擔的損害賠償的責任。其主要特徵是:
(一)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即以經濟賠償為主要形式。其中也包括某些非財產責任,如醫療事故中的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等。
(二)民事責任主要是為了彌補受害人的損失。這種賠償責任必須遵循民事賠償領域的「賠償實際損失」原則;同時,這種賠償具有補償性質和懲罰性質(如罰款、罰金、沒收財產等)。
(三)民事責任可以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雙方當事人作為平等主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協商解決承擔民事責任問題,這也是民事責任區別於其他兩種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特徵。
我國醫事民事責任的承擔形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包括精神損害撫慰金);支付違給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C. 關於衛生方面的約定
在衛生法律體系中,所有主體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活動,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衛生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其行為必須以合法性與合理性為基礎,確保衛生服務活動中的雙方當事人能夠平等自願、誠實信用地參與,任何衛生法律關系主體都處於平等地位,不允許存在特權。
任何受到不法行為侵害的衛生法律關系主體,都享有通過行政訴訟或民事訴訟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同時,任何違反法律的行為都會受到法律的追究,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衛生法律行為必須遵循法律優先原則,在規范層面上,衛生行政立法必須遵守《立法法》的規定,不得與現有法律相沖突。
在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時,必須依據法律規定。對於法律未明確規定的內容,衛生行政機關可以制定相應的規范性文件,但不得違背憲法和法律的精神。與上位法相抵觸的衛生行政規范性文件,應當依法撤銷或修改。衛生法律行為還需遵守衛生科學的一般規律和法律保留原則,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是衛生科學的目的,也是法律保護的對象之一。
然而,在保護公民生命健康的同時,還需保障公民的其他基本權利,特別是在衛生活動中涉及的大量附隨行為可能會與法律規定產生沖突。此時,需要綜合考慮。如果某些附隨行為雖符合衛生科學的發展規律,但與法律保護個人權利的根本宗旨相違背,那麼必須在遵守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做出妥善處理。
例如,在臨床實習中觀察病人的身體,雖然有助於提高醫學生的技術水平,符合醫學科學的規律,但同時也可能侵犯患者的隱私權。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以尊重患者隱私權為前提,只有在獲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這種行為才被視為合法。
D. 違反防疫要求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首先承擔民事責任。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條規定,單位和個人違反本法規定,導致傳染病傳播、流行,給他人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其次承擔行政責任。這是拒不執行人民政府在緊急狀態情況下依法發布的_定、命令的行為,屬於妨害社會管理的行為,按照 《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五十條的規定,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最後,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引起新冠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按《刑法》第三百三十條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定罪處罰。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確診病人、病原攜帶者,隱瞞病情、瞞報行程信息,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故意造成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可能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在治癒前或者在排除傳染病嫌疑前,不得從事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活動;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採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根據刑法規定,涉嫌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最高可判處有期徒刑七年。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是指違反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條
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的;
(二)拒絕按照衛生防疫機構提出的衛生要求,對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糞便進行消毒處理的;
(三)准許或者縱容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從事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的;
(四)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七十七條 單位和個人違反本法規定,導致傳染病傳播、流行,給他人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五十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拒不執行人民政府在緊急狀態情況下依法發布的決定、命令的;
(二)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
(三)阻礙執行緊急任務的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搶險車、警車等車輛通行的;
(四)強行沖闖公安機關設置的警戒帶、警戒區的。
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執行職務的,從重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