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取創業補貼的法律責任
A. 創業補貼有欺詐行為怎麼處置
誰給的創業補貼?如果是政府資金,被補貼人用不正當手段騙補的話,要將政府資金返還,再資金的政策有處罰條款執行。同時有可能涉嫌合同詐騙
B. 套取國家補貼資金判什麼罪!
刑法中沒有騙取國家補貼資金罪,騙取國家資金涉嫌詐騙,一般處三年以下有期徒版刑、拘役或者管制權。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如下:
1、第一百九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的;
(二)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的;
(三)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的;
(四)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或者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的。
2、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C. 關於違規套取國家農業補貼資金的法律依據
可以向財政部和地方財政局舉報。
D. 套取國家養殖補貼資金怎麼定罪
這樣能賺錢,不套賺的很少。很多人就這樣,見怪不怪。
E. 套取國家項目資金法律上如何處理
套取國家項目資金法律上處理如下:
一、查辦套取國家專項資金案件,應當堅持全面理解國家專項資金政策,統一正確適用法律;堅持准確劃分責任,體現區別對待,貫徹寬嚴相濟;堅持嚴格把握、慎重處理,重點懲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嚴重失職瀆職犯罪和重大詐騙犯罪。
二、套取國家專項資金的使用人不符合國家專項資金政策的基本條件,在申報過程中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嚴重弄虛作假,虛構並不存在的企業或項目,偽造關鍵性申報材料,符合詐騙罪構成要件的,應當對使用人以詐騙罪定罪處罰。
三、套取國家專項資金使用人的申報項目符合國家專項資金政策的基本條件,但在申報過程中誇大實際情況,偽造或提供了個別非關鍵性虛假申報材料,套取的國家專項資金部分被用於企業彌補損失,或者用於轉產、更新設備、生產經營的,對使用人一般不宜按詐騙罪定罪處罰。
四、在套取國家專項資金過程中負有直接審核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起主要作用,積極支持、參與幫助資金使用人弄虛作假,並對套取的國家專項資金進行私分,非法佔為己有的,無論資金使用人是否構成犯罪,均以貪污罪追究相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刑事責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本人系資金直接使用人,符合貪污罪構成要件的按貪污罪定罪處罰。
套取國家專項資金的使用人涉嫌詐騙等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審核資金使用人提供的材料時明知或應當明知條件虛構,仍予以縱容、幫助或者不認真履行職責,嚴重不負責任沒有審查出相關材料虛假而使國家專項資金被騙取的,應當分別以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追究相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刑事責任。收受賄賂,構成受賄罪的數罪並罰。
相關規定:
《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的財產、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差額巨大的,可以責令該國家工作人員說明來源,不能說明來源的,差額部分以非法所得論,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額特別巨大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財產的差額部分予以追繳。
F. 騙取國家補貼資金的幾種現象及引發的瀆職犯罪問題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關注民生,國家出台實施了多種惠農利民補貼政策,農民工轉移就業培訓補貼、 「文化下鄉」補貼、「陽光工程」補貼、中等職業學校助學金等各種專項資金陸續下發。但在這些補貼、資金的管理使用過程中,由於一些監管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致使應該發放給受領群眾的補貼被他人騙取、截留挪作他用,妨礙了資金的使用效益,嚴重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根本利益。一、騙取國家補貼的手段與方法一是不符合國家補貼政策要求的單位披上「合法」外衣申請補貼。一些單位為了能夠騙取國家下發的補貼資金,或提供虛假認質材料或採取「聯合辦學」、掛靠等形式取得申請國家補貼資格。二是編造虛假享有補貼資格人員信息材料或將享有補貼資格的人員信息重復上報的手段騙取國家補貼資金。此種手段較為普遍。三是謊稱補貼資金還不到位或沒有國家補貼,截留挪用本應享有補貼人員的補貼金。四是以不按規定要求安排課程授課等以縮減成本的方式騙取國家補貼資金。如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一般對培訓時間、就業率達標和用人單位與農民簽訂的勞務合同期限都有具體要求,達不到要求的不能領取補貼款。培訓學校為了節省成本,採取縮短培訓時間,並出具假就業率和虛假勞務合同,從而騙取國家補貼金。 二、騙取國家補貼資金背後的瀆職犯罪問題一是將不符合國家補貼要求的單位擅自批准其享有國家補貼。根據規定,申報領取國家補貼的單位必須達到國家設定的一定標准,而一些單位根本不具備這些條件或條件不達標,監管人員在審查申報材料時不認真履行職責或濫用職權,將不符合國家補貼要求的單位認定為有資質的單位發放補貼。二是對經檢查發現某些單位存在弄虛作假領取國家補貼的行為而沒有按照相關規定對其進行整頓或取消其享有補貼的資格。國家對發放補貼作了詳細而嚴格的規定,出台了各種實施管理辦法和細則等,但監管部門在實際履行過程中,對發現不符合國家補貼標準的問題視而不見或應付了事,使監管流於形式,沒有徹底督促其整頓或取消其申領補貼資格,以致造成嚴重後果。三是享有國家賦予一定監管職權的單位不認真履行職責,截留、挪用國家補貼用於其它用途。國家為了更便捷更有效的發放國家補貼,賦予了一些單位一定的職權參與到補貼發放管理過程中,但這些單位在發放補貼過程中弄虛作假方便自己,放鬆對自己的監管要求截留、挪用國家補貼用於其它用途。四是負有監管職能的部門內部存在職責分工不明確,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造成對國家補貼的監管漏洞使有的單位有機可乘騙取國家補貼款。每一類國家專項補貼資金中央都會出台相應的規范性文件,下面亦會制定一定的實施細則,明確各級、各部門的相關職責、補貼規模、標准及操作程序等,但是在基層的行政機構中沒有那麼細致的職能劃分,只能把某項工作職責歸口到那個部門。由於職責分配中存在重復或不明確的情況,造成監管機構內部部門互推諉扯皮,不認真履行職責或者濫用職權的情況發生,造成國家補貼資金被騙取的後果。三、對騙取國家補貼資金背後的瀆職犯罪預防對策(一)強化法制觀念,增強責任意識。一是加強對負有國家補貼監管職責的工作人員的法律教育,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知識水平和依法行政的意識;二是加強思想、職業道德教育,深刻認識瀆職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積極開展職業責任和職業作風等道德建設,增強監管人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三是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不斷提高發現犯罪、打擊犯罪的能力,力求取得查辦一件警示一片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同時通過以案釋法、警示教育等形式,增強監管人員法制觀念,促進其潔身自律,依法履責。(二)完善監督機制,制約監管力度。一是監督管理國家補貼的部門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監督機制,明確個人責任,權、責落實到位。針對發現的問題,制定改進措施,規范工作程序,完善監管機制,杜絕各種漏洞,加強對國家補貼發放過程中違法違紀的檢查監督,通過有效的內部問責,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防患於未然。二是加強社會監督,公開權力,增加透明度,讓人民群眾參與到監督發放補貼的運行過程中,還可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實行全社會的監督,制約監管的力度,使國家補貼政策切實有效地、更加透明的實施。(三)強化預防國家補貼背後的瀆職犯罪,提高工作實效。堅持對此類瀆職犯罪案件有案必查,有案必辦,通過查辦和揭露職務犯罪形成聲勢,形成威懾,有效促進監管人員更好履行職責;同時建議檢察機關反瀆職侵權部門要在平時工作中注重對相關監管人員加強瀆職犯罪懲處的宣傳力度,消除犯罪隱患。對於發案單位,要根據此類案件的性質、特點,作好一次有針對性的個案預防,並及時向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發出檢察建議,落實回訪制度,強化社會效果,提高反瀆部門的工作實效。
G. 捏造別人套取國家取補貼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犯誹謗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犯誹謗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這里所謂「告訴的才處理」,是指犯誹謗罪,被害人自訴告發的,法院才受理,否則不受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誹謗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當地群眾公憤的;誹謗外國人影響國際關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訴或不能告訴,人民檢察院應提起公訴。
不構成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規定:
1.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給他人名譽造成不良影響的,是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不構成誹謗罪。
2.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區分誹謗罪與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誹謗罪與治安違法行為、民事侵權行為的界限。構成誹謗罪的誹謗行為,必須是情節嚴重的,而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必須局限於尚不夠刑事處罰的。
民事性質的名譽侵權行為,不僅在違法程度上輕於誹謗犯罪行為以及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而且還具有以下不同:
(1)誹謗罪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雖然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但不構成誹謗罪。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甚至敘述的事實愈真實,愈會加重侵權的程度。比如,為毀損他人名譽而揭人隱私,越揭露得逼真,其侵權性質越為惡劣。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
(2)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而在名譽侵權行為中,法人、團體、組織可以成為受害者。如:散布虛假消息,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這種行為即使造成了嚴重後果,只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而不構成誹謗罪。
(3)主觀過錯要求不同。誹謗犯罪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而名譽侵權的主觀過錯包括過失行為。此外,即使善意的檢舉、揭發、批評中有不實成分的,也不應以誹謗罪論處。
H. 套取國家補貼資金判什麼罪!丨
摘要 你好:套取國家補貼資金據為已的,大多情況下會構成貪污罪。
I. 套取國家補貼資金應該判什麼罪
套取國家補貼資金據為已的,大多情況下會構成貪污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貪污罪】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
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國有財物的,以貪污論。
與前兩款所列人員勾結,夥同貪污的,以共犯論處。
第三百八十三條【對犯貪污罪的處罰規定】對犯貪污罪的,根據情節輕重,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處罰:
(一)個人貪污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二)個人貪污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無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
(三)個人貪污數額在五千元以上不滿五萬元的,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個人貪污數額在五千元以上不滿一萬元,犯罪後有悔改表現、積極退贓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四)個人貪污數額不滿五千元,情節較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較輕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酌情給予行政處分。
對多次貪污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貪污數額處罰。
J. 企業騙取國家補貼 是否構成犯罪
騙取的國家補貼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或者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構成詐騙罪。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6條: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規定:
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和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與「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10)套取創業補貼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相關案例:
2007年11月27日,被告人陳某某以妻子劉某某的名義注冊成立了重慶某某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實際運營系由陳某某一人全權負責。2011年至2013年,陳某某以某某公司的名義,虛構某某公司向重慶某有限公司支付ISO0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費76900元。
虛構某某公司向重慶某有限公司支付產品網路營銷業務費75000元、虛構某某公司向某設計院支付國際市場宣傳視頻作業業務費45000元的事實。並於2012年1月17日騙取了「2011年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項目的財政補貼130000元。
虛構某某公司向重慶某某有限公司支付產品網路營銷業務費75000元。虛構某某公司向某某設計院支付國際市場宣傳視頻製作方案業務費45000元、虛構某某公司向某某設計院支付國際市場宣傳手冊製作及翻譯方案業務費48000元。
虛構某某公司向重慶某某有限公司支付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費97600元的事實,於2013年1月28日騙取「2011年中小企業開拓資金和工作經費」項目的財政補貼150000元。虛構某某公司向重慶某某有限公司支付某縣特色旅遊商品視頻宣傳資料的翻譯及製作費65000元。
虛構某某公司向重慶某某有限公司支付中國武陵山旅遊商品網路營銷推廣項目的製作開發費95800元。虛構某某公司向重慶某某有限公司支付武陵山旅遊商品宣傳畫冊(2013版)的翻譯及製作費50000元。
虛構某某公司向重慶某某有限公司支付黃花菜加工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發明的申請費115000元的事實。於2014年1月21日騙取了「2013年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項目的財政補貼150000元。被告人陳某某先後騙取國家財政補貼共43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