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搶救血庫法律責任

搶救血庫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1-05 14:13:53

Ⅰ 大型醫院無血庫導致無法在搶救時及時輸血,有責任嗎

不要把人為過錯歸咎到法律無情
案例一

2007年4月16日,內蒙古達茂旗村民胡海龍,送妻子李林桃到該旗婦幼保健所待產。入院檢查時,孕婦與胎兒狀況一切正常。但是在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孩子卻沒能生出來。醫生決定實施做剖腹產手術。下午2時左右,胡海龍去交血液費用時,才知道醫院和達茂旗儲血庫都沒有與妻子血型一致的血液,要從包頭市中心血站調運。由於包頭市中心血站距離達茂旗有一定的距離(途中有限速路段最快需要3個小時左右),情況危急,家屬要求抽自己家人的血液,但是醫院以「根據規定不允許私自采血」為由,一直沒有同意。而在產婦處於麻醉狀態,需要輸血卻沒有血源,當包頭市中心血站送來了1000毫升血液輸進產婦體內時,已經是3個小時以後了,即當天下午5時多。輸血後,產婦有了血壓,等到18時左右第二次血液送來時,產婦呼吸心跳已經停止。胡海龍被告知孩子和大人都沒有保住……

經過綜合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李林桃母嬰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沒有及時輸血所致。此病例已經構成一級甲等醫療事故,由院方承擔主要責任。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有充足的與產婦血型匹配的血液,李林桃母嬰也就不可能死亡。而直接原因是作為負擔達茂旗供血任務的達茂旗儲血庫沒有與產婦血型匹配的血液。因為達茂旗儲血庫只有儲血和供血功能,儲血庫儲用血需要報送儲用血計劃,由包頭市中心血站採集、配送。在李林桃做手術的前一天,達茂旗醫院實施的一例手術將儲血庫的儲備血用完了,儲備血液還未及時補充。根據相關法律,儲血庫不允許采血,婦幼保健所又沒有采血資質,只能在眼睜睜看著產婦一步步走向死亡期盼著救命的血液盡快到來。

案例二

2007年3月25日午夜,孕婦程桂雲突然感到肚痛,出現臨產症狀,因為丈夫武忠山不在家,鄰居用摩托車將程送到了山東省河曲縣人民醫院,程桂雲下車後自己走進婦產科。值班醫生立即對其進行產前常規檢查。1時30分,程桂雲出現難產和出血症狀,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術前准備後,3時10分,開始對程桂雲實施麻醉。3時40分,武忠山的哥哥武忠雄代表家屬簽字,程桂雲開始進行剖腹產手術。在兩個小時的手術過程中,產婦出血不止,出血量高達4000毫升,在用完兩袋事先准備的B型血漿後,再去醫院技術樓的檢驗科取血,已經沒有血漿了。大夫讓程桂雲在場的小姑子跑到檢驗科取血。而手術正在進行中,由於臨床沒有了血漿,加上手術創口出血不止,醫生只能用代血漿臨時應急維持血壓,並馬上向值班院長做了匯報。臨近早晨6時,值班副院長馬青雲聽到醫生匯報後,才電話通知醫院檢驗副科長李美琴,聯系忻州市中心血站五寨供血點趕快往河曲縣人民醫院運送血漿。救命的血漿在接到調令兩個多小時後趕到了河曲縣人民醫院,可惜已經毫無用處了。

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失血性休克,是由於沒有及時輸血所致。在對產婦實施搶救的兩個多小時里。包括產婦母親在內的家屬在手術室門外哭成了一團,反復央求醫院抽自己的血來搶救親人,全被院方拒絕了,理由是血液採集須依法進行,縣醫院無權采血用於臨床。

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在6月5日,山東忻州市忻府區北義井村36歲的村民張建芳,晚8時30分左右在忻州市中心醫院產下一嬰兒。產後,醫護人員一時無法取出胎盤,出現產後大出血。醫生隨即安排人員與家屬去市中心血庫取血漿,當晚11時左右取來血漿時,產婦已無法救治,於當晚11時30分左右死亡。

案例三

2005年6月8日,產婦阮懷蓮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人民醫院做完剖腹產手術後,出現子宮大出血,需緊急輸血。當時,醫院沒有儲存AB型血,尋找義務獻血者又未果,東川區人民醫院譚忠能院長在電話徵得區衛生局領導同意的情況下,同意主治醫生盧新華義務獻血200毫升,使阮懷蓮轉危為安。對盧醫生的義舉,患者及其家屬感激不已,醫院准備表彰她,盧醫生婉言謝絕了。

然而,8月15日,該醫院接到省衛廳發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該醫院無采供血許可證,采供血行為系違法行為,責令該醫院立即整改,並處以6萬元罰款。另據省衛生廳通報:2004年12月17日到2005年6月16日,這家醫院為7名大出血病人進行臨時應急采血,其中有兩例未上報東川區衛生行政部門備案。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該醫院自采血液6200毫升用於臨床。《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十八條中規定,非法採集血液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對此,東川區人民醫院院長譚忠能解釋說,醫院屢次臨時緊急采血也是不得已而為之。2004年9月,東川區依法被撤消采血站後,該區各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統一由昆明市血液中心供給。東川區距昆明160公里,取血來回需5~6個小時,可能會耽誤一些危重病人的緊急搶救。昆明市中心血站血源不足,多次無法供給該院請購的血漿。況且,用血計劃難以估計,經常出現缺血現象。

從以上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因為血液危機直接威脅到產婦與嬰兒的生命安全,前者把國家法律當成擋箭牌,心安理得地看著孕婦與嬰兒坐以待斃,在遵紀守法中讓生命消逝。後者,違背法律受到處罰,卻保全了產婦的生命。如果昆明市東川區人民醫院照章辦事,我們看到的有可能是和前面案例一樣的結果。

我們常說法律無情,的確,法律是不講感情的。從法律角度看,這些醫院在輸血問題上拒絕患者家屬為親人輸血的請求是沒有過錯,可算得院方和以上在執行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但認真思考一下,事情遠不是合法還是不合法這樣簡單。我國《獻血法》規定,為保證應急用血,醫療機構可以臨時採集血液,但應當依照該法規定,確保采血用血安全。衛生部有一個三項統一原則規定:醫療機構在具備以下條件時可以採集血液:1.邊遠地區的醫療機構和所在地無血站(或中心血庫);2.危急病人生命急需輸血,而其他醫療措施所不能替代;3.具備交叉配血及快速診斷方法檢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艾滋病病毒抗體的條件。這就是說,法律為了公民的生命安全,已經就應對治病救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做出了規定。臨時採集血液並非不可行,在具備三項統一原則的情況下是完全可以。

我這樣說,肯定會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他們會認為:如果醫院具備三項統一的條件,他們又怎麼能不進行臨時採集血液搶救病人呢?而實際上矛盾恰恰就在於此,對於醫院來說,難以滿足三項統一條件的是快速診斷方法檢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艾滋病病毒抗體。如果貿然採取臨時採集血液搶救病人,因為血液安全問題會給以後留下太多不確定的隱患和麻煩。這個問題我們能夠理解,但為什麼在對病人實施手術前不把問題都考慮周全呢?如果術前准備充分,對可能發生的問題多一些預判,也就不可能發生把產婦肚子劃開才想到用血不足的問題。

據統計,全球每年死亡的孕產婦超過50萬,其中99%在發展中國家,25%的人死於分娩中的大出血,可見產婦分娩過程中發生大出血並不是罕見的。對於醫院來說,首先要想到你們是否有控制和處理產婦突發大出血的能力,不要只為了賺錢而不計後果。如案例一,醫生在決定實施剖腹產手術前對血液准備情況做一下了解,即便是醫院與儲血庫都沒有與產婦匹配的血漿,先請求包頭中心血站緊急調撥也能來得及。這邊都已經對產婦動了刀子,血止不住了才想到血漿,臨時抱佛腳急昏了頭也無濟於事。明明是院方自己的責任問題,面臨著生死抉擇時不想方設法採取補救措施,這個時候倒想起采血資質來了,拿國家法律來掩飾醫生的錯誤。你說這是輸血矛盾造成的嗎?

曾經以救死扶傷為榮的白衣天使,如今也已經是滿身銅臭氣了,對於他們來說,患者是其創造經濟效益的基礎和保障。不用說別的,過去生孩子的費用和今天的消費相比已有天壤之別,經濟利益的驅動讓他們把患者的生命放在首位,不把生孩子當回事,順順當當大家都相安無事,一遇到突發情況就手足無措,這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問題。所以說,討論這個問題不能之看到表面的輸血矛盾來談法律的無情,其實是把太多的人為過錯歸咎到法律的無情,顯然這是不確切的。

Ⅱ 采供血相關法律法規是什麼

您好,
1、醫療機構臨床采血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醫療救治時常需要輸血,為保證有充足的血液應急,有關部門指出醫療機構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徵集血漿用品,但具體實施步驟應當以獻血法的規定為依據,確保血液採集對象和供給對象的生命安全以及采血供血過程的科學規范安全。《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相關單位因急用血必須符合以下情況:
(一)病人生命處於緊急危險狀況,不對其進行輸血無法挽救其生命,而其他醫療措施無法替代;
(二)偏僻、邊遠地區的相關單位和所在地沒有血站(或中心血庫);
(三)可能出現交叉配血或診斷時檢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艾滋病病毒抗體等情況。
臨時採集血液後,醫療機構應在十日內將情況向當地縣級以上相關衛生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匯報。
在患者實行輸血治療前,醫療機構及其醫護人員應當向患者或其家屬告知輸血目的、輸血時可能出現的不適狀況或不良反應,以及可能會因血液途徑感染疾病等情況,並由患者或其家屬配合醫療方共同在用血志願書或輸血治療同意書上簽字。
2、血站在采血過程中應如何進行管理?
血站必須按照注冊登記的項目、內容、范圍進行采供血業務,且嚴格遵守各項技術操作規定和制度,與此同時,血站須為獻血者提供各種安全、衛生、便利的條件。另外,血站負責采血的技術人員必須經過輸血業務知識技術考試,並取得考試合格證書,否則不得上崗。
血站必須按照《獻血者健康檢查標准》,在采血前對獻血者免費進行嚴格的健康檢查,健康檢查結果不合格的,血站不得採集其血液。血站嚴禁對獻血者超量、頻繁採集血液,每次采血量一般為200毫升,最多不超過400毫升,兩次採集間隔期不得少於6個月。血站不得採集冒名頂替者的血液。血站採集血液後,發給獻血者《無償獻血證》,並建立獻血檔案。
血站對所採集的血液必須進行檢驗,確保血液的質量。在對採集來的檢驗標本、血液以及成分血進行分離時,必須選用有生產單位名稱、生產批准文號和在有效期內的一次性注射器及采血器材,避免交叉感染。對於使用後的一次性注射器或采血器材,血站必須在血液管理監督員監督下按規定及時銷毀並作記錄。
根據醫療機構的用血計劃,血站應當積極開展成分血的制備工作,並指導臨床成分血的應用。血站不得單采原料血漿,原料血漿要由專門指定的單位血漿站進行採集。
在臨床應用實踐中,需要從外省、自治區、直轄市調配特殊血型的血液時,應由供需雙方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協商後實施,實施過程中由需方血站對血液進行再次檢驗,以確保血液的質量。
3、血站在供血過程中應如何進行管理?
血站應保證向醫療機構提供的血液的質量、品種、規格、數量准確無誤。不得向醫療機構提供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血液。血站發出血液的包裝、儲存、運輸等也都必須符合《血站基本標准》的要求,如果血液包裝袋上沒有明確地標明血站的名稱以及許可證號、獻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品種、采血日期及時間、有效期及時間、血袋編號、儲存條件等,也不得供出。
為保證血液及時提供,血站應制定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采供血預案,預案需從血源、管理制度、技術能力和設備條件上做出明確規定,滿足應急用血的需要。同時,血站應注意傳染病的傳播,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規定的疫情報告制度。
我國《血站管理辦法》規定,血站管理要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區域,實施三個統一的原則,即統一規劃設置血站、統一管理采供血和統一管理臨床用血。
4、國家對處罰違反獻血法的行為有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凡出現下列情形之一,如非法採集血液;血站、醫療機構出售無償獻血的血液;非法組織他人出賣血液,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權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者可以並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如果其行為構成犯罪,有關部門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血站採集血液時違反有關操作規程和制度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如果對獻血者健康造成損害,有關部門應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特別嚴重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血站為臨床提供的用血包裝、儲存、運輸等,如有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和要求的,責令改正,可並處1萬元以下罰款。
血站未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向醫療機構提供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血液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因血站因素造成經血液途徑傳播的疾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限期整頓,情節嚴重,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如果行為已經構成犯罪,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中相關規定,將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血液給患者使用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患者健康造成損害的,依法賠償,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衛生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因在獻血、用血的監督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造成嚴重後果,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血站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進行違規操作或不按制度採集血液,從而導致獻血者健康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進行民事賠償;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違反獻血法規定,給患者輸入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血液,因此導致患者健康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進行民事賠償。
刑法》對出賣血液也有相關規定,其中第333條中是這樣規定的:「非法組織他人出賣血液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以暴力、威脅等手段強迫他人出賣血液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刑法》第234條中還規定,由於非法組織出賣血液或威脅強迫他人出賣血液,造成他人傷害的,依法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或者致人死亡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
非法採集、供應血液或者製作、供應血液製品,不符合國家規定標准,或危及他人健康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導致人體健康嚴重受損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相應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有關採集、供應血液或者製作、供應血液製品的部門,雖已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但卻違反規定進行相關檢測或違背其他操作規定的,視情節嚴重程度給予處罰;造成他人身體健康受到危害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Ⅲ 血庫管理法律法規

http://www.ddooo.com/softdown/819.htm
管理制度
(一)血的採集、制備、保存與發放應符合衛生部制訂《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技術規范》的要求。
(二)血庫必須具備的工作制度
1.職工守則。
2.各科室工作制度。
3.職工崗位培訓制度和繼續教育制度。
4.血採集單位的認定與管理制度。
5.血供者的隱私保密制度。
6.檢測出的輸血傳播病源微生物的登記制度。
7.各種登記、記錄管理和保存、發放制度。
8.各工作環節交接制度。
9.差錯、事故登記、報告、處理制度。
10.血的包裝、低溫保存、運輸及發放前的質量認定、核對、發放制度。
11.血的報廢制度。
12.各種儀器設備采購、使用、維護、報廢制度。
13.各種器材、試劑與葯品采購制度。
14.各類葯品與試劑的使用、制備的檢定製度。
15.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專管專用制度。
16.各種衡器、量器計量管理制度和檢定製度。
17.資料、信息、統計資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制度。
18.科研管理制度。
19.污物處理制度。
20.各種技術檔案管理制度。
21.各種庫房管理制度。
22.財務管理、審計制度。
23.安全制度。
24.各級行政人員崗位職責制度。
25.各級技術人員崗位職責制度。
(三)技術操作規程
1.各項業務技術操作規程。
2.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3.衛生、消毒及滅菌規程。
4.儀器設備操作規程。
(四)質量控制要求
1.質量管理的各項工作制度。
2.各部門質量控制標准。
3.血庫應參加衛生部主管部門組織的質量評估。
4.血庫應參加各臍帶血庫間的質量評估並達到規定的標准

Ⅳ 醫院為什麼要求病人住院家屬無償獻血方給手術 國家有這個規定嗎 我還是頭一次聽說 如果沒有家屬怎麼辦

你是一個非常有責任感的人,非常感謝你關注醫院病人用血問題。
很多地方無償獻血工作非常不好。
血庫無血或存血嚴重不足,無法調出血液。
這個讓病人家屬找人獻血的方式叫「互助獻血」。獻血的有關規定中說,互助獻血是一種補充,是一種非常無奈的辦法。這種手段容易讓人鑽空子,也是對無償獻血者的傷害。
這種辦法的廣泛實施,說明缺血現象很嚴重,無償獻血工作任重道遠。
病人由於等待血液不得不擇期手術。如果出現必須搶救的病人,血庫還是必須保證用血的。
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行列中來。

Ⅳ 在輸血感染病毒案中,醫療機構和血站分別承擔什麼責任我國相關法律如何規定

關於無過錯輸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
血液是重要的醫療用品,無法人工生產,只能從人體身上採集。雖然,在采血之前要對獻血員進行體檢,但是目前仍然存在難以解決的窗口期問題,即有5%左右的獻血員在感染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早期,雖然實施了目前的檢查方法卻無法檢測出病毒指標,這種血液被當做正常的血液輸給了患者,造成了患者感染血源性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血液提供機構(主要是血站)以及醫療機構是否要承擔責任。對這個問題的爭論在《侵權責任法》第59條的制定過程中就表現出來了。
首先是關於血站在采供血過程中無過錯的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爭議。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血站依法是否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有不同意見。目前沒有法律明確規定血站對民事損害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依照《產品質量法》第四41條的規定,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因此,對血站責任問題的不同意見就主要反映在對於血液是否屬於「產品」的爭議上,大體有三種意見:
1、認為血液不是產品,輸血是醫療搶救和治療病人的重要手段,不同於普通的商品買賣,對血液不應當作為「產品」適用《產品質量法》。《產品質量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將從供血者身體抽取的血液,進行分裝、貯存、保管、運輸以及加入抗凝劑等,這些工序尚不構成加工和製作。血液的本質特徵不是生產勞動的成果,血站也不能生產、製造血液。「製造」血液是人類的一種身體機能,血液是從獻血者身上採集而來。輸血不同於普通的商品銷售,而類似於人體組織的移植,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患者治療的需要。獻血法規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血站是採集、提供臨床用血的機構,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組織。無償獻血的血液必須用於臨床,不得買賣。血站、醫療機構不得將無償獻血的血液出售給單采血漿站或者血液製品生產單位。公民臨床用血時只交付用於血液的採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根據這些規定,結合《產品質量法》第2條的規定,應當認為輸血用的血液不屬於「產品」,血站不應承擔無過錯責任。
2、認為血液是產品,無過錯輸血感染疾病案件應適用《產品質量法》, 由血液提供者向受害人承擔無過錯責任。輸血用血液( 包括全血與成分血) 與人體內的血液不同, 它經過了加工、製作,盡管過程相對要簡單一些,但如果不經過器械采血、分離、加入抗凝劑等工藝流程, 人體內流出的血液不能自動成為輸血用血液。而且,輸血用血液是血站通過等價交換的方式銷售給醫院, 患者又通過等價交換的方式向醫院支付相關費用後才使用的。
3、認為應當將血液視為「產品」,使血液提供者承擔與血液製品生產者相同的責任。相對於輸血用血液,普遍認為血液經過提取分離而形成的血液製品,如凍干血漿、白蛋白、丙種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屬於產品。血液與血液製品的來源相同, 都是獻血者體內自然流動的血液( 或血漿) , 只是輸血用血液由血液提供者以較為簡單的工藝流程加工而成, 而血液製品由企業以較為復雜的工藝流程加工製作。如果對「窗口期」等原因造成的輸血感染事件按照不同的規則處理,對血站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對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不符合法律公平公正的理念。因此在無過錯輸血感染疾病案件中,對於血液是否為產品不宜機械考慮,即使血液不是產品,亦應將其視為產品,適用產品質量法由血液提供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
其次是在無過錯輸血患者感染通過血液傳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情況下,醫療機構如何承擔責任的爭議。與血站的情形相似,也有上述三種意見。主張醫療機構不應承擔責任的意見進一步提出,醫療機構只是血站提供血液的使用者。在輸血過程中,醫療機構僅負責檢測患者的血型,以及將血站取得的血液與患者的血樣進行交叉配血檢測。對於從血站取來的血液,醫療機構沒有義務進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毒檢測。醫療機構對血液本身並未收取任何費用。在輸血過程中,醫療機構向患者收取三項費用,包括血站供應價格、儲血費和配血費。其中血站供應價格是由醫療機構代為收取的,要全款支付給血站,屬於患者支付給血站的費用。患者支付給醫療機構的費用只有儲血費和配血費兩項,分別是血液儲存費用和為患者輸血進行血型試驗和交叉配血試驗的檢驗項目費用。主張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責任的意見進一步提出,醫療機構與其他銷售者相比,更具專業性,對於血液和血液製品,醫療機構都應負有最終的把關責任,這種責任關系著患者的生死存亡,作為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醫院和醫生有能力和責任對血液和血液製品進行鑒別,而患者比一般消費者而言,在專業性方面更處於劣勢。因此,醫療機構的責任不應當比一般銷售者的責任更低。8
我們認為,輸血感染案件中的受害人與血液提供機構及醫療機構相比是處於被動接受地位的弱者。對於無過錯輸血感染這一不可預料的風險,血液提供者和醫療機構更有控制風險、承擔風險和分散風險的能力。合理保護受害患者的利益,有利於體現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有利於減少醫患糾紛。因此,在「無過錯輸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後果」的理解和適用上,不應該將這種情形歸入「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由於法律對此沒有明確規定,需要將來的司法解釋對此進行細化。在相關規定出台之前,以下兩種做法值得參考:
1、適用《侵權責任法》59條的規定。依據《侵權責任法》59條,血液提供機構和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的前提是輸入不合格的血液,而在「無過錯輸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後果」情形下,如前所述的處於「窗口期」的血液,雖然實施了目前的檢查方法卻無法檢測出病毒指標,這種血液是被當做正常的血液輸給了患者。因此,應該對「不合格的血液」作寬泛的理解,即包括處於「窗口期」的血液。正是從這個角度分析,有學者認為,對輸血感染,《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醫療機構應向患者承擔無過錯責任,即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侵權責任法》顯然改變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調整方法,無過錯輸血感染的不屬於醫療機構的免責事由。
2、適用公平分擔損失原則。《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一般認為該條規定不是該侵權損害賠償中的一個獨立歸責原則,而只是對損害結果的分擔原則。對於無過錯輸血感染疾病的糾紛,如果醫療機構及血液中心均無過錯,但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對受害人明顯不公平時,可以適用公平分擔損失的原則,由各方當事人分擔損害結果,即由醫療機構和血站給予患者一定的補償,以適當保護患者的利益,或者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

Ⅵ 關於需要輸血時必須簽協議的問題

這是明顯的不平等協議,霸王條款!但是要是真的出了事,這協議是不起作用的~~~住醫院就這樣了,你不輸血吧,他讓你簽字,出什麼危險後果自負;你輸吧,他還是讓你簽字,還是後果自負;反正輸不輸後果責任都是你的~~~誰讓你住醫院呢,期盼能快快好起來吧,現在的醫院為了逃避責任什麼方法都想得出來,黑錢也是什麼辦法都想得出來~~~現在的白衣天使都是喪盡天良的吸血鬼!樓上的別胡說~~我住了16個月的院,輸了7次血;到結帳的時候,只要是輸血和在打化療就算危重搶救,每天算一次監測血糖,我連血糖儀長什麼樣都沒見過~~血氧飽和度每小時3元,變成了每次3元。我什麼都不知道,到底誰什麼都不知道?國家什麼時候規定醫院在發生醫療事故的時候可以推脫責任?沒進過醫院就不要理想化醫生形象,是醫生就更不要在這里說話~10個醫生有8個找不到良心

Ⅶ 以下三種情況是否構成故意殺人罪,請說明原因,謝謝!

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

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條件有以下幾點:

(一)客體要件

故意殺人罪的客體就是他人的生命權。

(二)行為舉動

故意殺人罪的行為舉動的判定為剝奪他人生命即殺人,這一行為內容的特點是直接或間接作用於受害人,使得受害人的生命受到威脅導致非自然的終結。

這一行為內容包括多種可以致使受害人死亡的行為,可以是直接行為例如拳擊、斧劈、刀砍等,也可以為不作為例如故意不給癱瘓在床的病人或老人喂飯致其死亡等,可以是物理方式,例如投毒,也可以是心理方式,例如精神誘導致使被害人自殺等。不管是何種方式,只要是致使受害人生命非自然終結的即為故意殺人,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責任形式判定

故意殺人罪顧名思義責任形式為故意,也就是說明明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他人生命的非自然終結,或是說希望或是放任這一結果的發生,且非正當防衛狀態,可以歸結為故意殺人罪。

熱點內容
江陰律師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2:30:50 瀏覽:17
我反對條例 發布:2025-07-07 22:01:46 瀏覽:809
壽縣人民政府法律服務 發布:2025-07-07 21:45:30 瀏覽:650
公務員必學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7 21:30:58 瀏覽:200
公司扣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7-07 21:29:55 瀏覽:626
盤錦律師排行 發布:2025-07-07 21:26:57 瀏覽:911
讀書與道德的名言 發布:2025-07-07 21:11:57 瀏覽:701
司法拍賣機動車的流程 發布:2025-07-07 21:10:48 瀏覽:675
法律服務所是做什麼的 發布:2025-07-07 21:09:12 瀏覽:336
申請法學雙學位 發布:2025-07-07 21:03:30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