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賠法律效力
1. 假一賠三 新消法生效
新消法:迴避「知假買假」 「假一賠三」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高票通過了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稱新消法),這是消法實施20年以來的首次修訂。
網路購物、金融消費近年來發展驚人,今年「雙11」未到,電商的又一輪爭奪戰已烽煙彌漫,如何解決消費方式更新為消費者權益保護帶來的新課題,1993年頒布的消法亟待改進。
4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公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草案)(下稱消法修正案草案),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此後,二審、三審逐步展開,消法「首修」拉開序幕。
消法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會長河山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相比4月份出台的消法修正案草案,最終出台的新消法在多個領域又有新突破。
從「一倍」賠償到「假一賠三」
相比消法修正案草案,新消法最大的亮點在於,對制假造假的懲罰性賠償從兩倍提高到了三倍。
據了解,懲罰性賠償是1993年所頒布消法的核心條款之一,即「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4月28日,消法修正案草案將「一倍」改作了「兩倍」。河山對《中國經濟周刊》說,消法修正草案將「一倍」改成「兩倍」沒有意義。在漢語中,「一倍」與「兩倍」相同,其結果是一樣的。「一倍」是加倍賠償,是假一賠二,「兩倍」也是假一賠二。這樣的修改沒必要,反而給人造成誤解,以為是假一賠三。
消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後,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5次召開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律師等對包括懲罰性賠償在內的若干問題進行探討,匯集意見。
最終,增加懲罰性賠償力度的意見在新消法中得以體現。10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主任賈東明在發布會上公布了新消法的具體內容,懲罰性賠償的額度從草案中的「兩倍」增加到「三倍」。
與此同時,商品價格三倍賠償之外,若經營者明知商品或服務存在缺陷而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死傷,消費者可要求經營者賠償醫療費、誤工費等經濟損失,並加兩倍的懲罰性賠償。
如何判定商品或服務存在缺陷?消費者維權中一直存在舉證難、鑒定費用高等問題。此次新消法規定,經營者提供的耐用商品或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糾紛的,由經營者承擔相關舉證責任。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杜濤表示,這一「舉證責任倒置」,將切實解決消費者維權難的問題。
網路購物「後悔權」首入消法
消法修正案草案審議過程中,另一關注重點聚焦於如何規范網路購物。
新消法規定,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
這是網路購物「後悔權」首入消法,也是消法第一次對網路購物做出規范。
1993年消法頒布時,中國還沒有網路購物。河山表示,合同法原理將買賣分為有退貨保留的買賣和無退貨保留的買賣兩種,通常由買賣雙方自行約定,如一些商家承諾不滿意就退貨,而另一些商家則表示商品一經售出概不退貨,此次新消法在網路購物中將無理由退貨確定為法定準則,對維護消費者權益而言是一個進步。
河山表示,相比4月出台的消法修正案草案,新消法對無理由退貨又添加了若干附加條件,進一步規范了經營者與消費者雙方行為,增加了法律的可操作性。例如新消法規定,退回商品的運費需由消費者自行承擔,與此同時,包括定做、鮮活易腐商品、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已拆封的音像製品、報紙期刊等四類產品不享受無理由退貨。無理由退貨退回的商品必須保持完好。
京東、凡客誠品、蘇寧易購等各大網路購物平台目前退換貨服務大多符合或高於新消法中出台的無理由退貨標准,例如凡客誠品承諾普通商品自簽收之日起30日內可辦理退換貨服務。因商品質量問題造成的退、換貨,凡客承擔郵寄或快遞費用。因此無理由退貨的新規將主要對中小電商造成壓力。
2. 假一賠十與假一賠一分別適用什麼法律
假一賠十適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和《合同法》,假一賠一適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經營者出售假貨,應按約定兌現其「假一賠十」的承諾義務。
2.《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3.「假一賠十」是經營者與消費者共同約定的一種違約金支付辦法,但這種約定明顯顯失公平,經營者可以依據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請求予以變更或降低支付違約金的標准。
4.假一賠一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2)假一賠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六條:
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3. 假一賠三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假一賠三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存在虛假宣傳等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時,消費者因該行為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支付費用的,經營者應當退還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並按照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向消費者賠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六條: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的;(二)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三)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四)偽造商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篡改生產日期,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五)銷售的商品應當檢驗、檢疫而未檢驗、檢疫或者偽造檢驗、檢疫結果的;(六)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的;(七)拒絕或者拖延有關行政部門責令對缺陷商品或者服務採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無害化處理、銷毀、停止生產或者服務等措施的;(八)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九)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予以處罰的其他情形。經營者有前款規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處罰機關應當記入信用檔案,向社會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七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 假一賠萬是否有法律依據
這個當然不可能有什麼法律依據,這屬於商家的口頭承諾和宣傳語,沒有什麼法律效應,但是可以要求商家最低,按照商品價值三倍賠償這個是有法律依據的。
5. 「假一罰十」在法律上是什麼行為有沒有法律效力
從法律抄規定看。襲《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第十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第十二條「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第十五條「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依照法律,經營者應對所銷售產品承擔權利和質量上的瑕疵擔保義務,此為默示擔保義務,無須明確。而商家要特別明確提出「假一罰十」承諾,意在強調自己所經營商品品質有保證,自己的經營行為有信譽,顯然是商業廣告。該商業廣告出於商家自願,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真實意思表示,是要約,它是買方與之訂立買賣合同的重要前提。違約金條款作為保證合同履行的約束性條款,通常對合同各方的違約責任均作出約定,而不特指一方,「假一罰十」承諾義務永遠指向商家。由此可見,「假一罰十」承諾是合同的基本內容之一,不是履約擔保,不是違約金條款。
6. 假一賠十的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假一賠十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7. 假一賠十有法律效力嗎
您好!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商家為了招徠顧客,往往會打出類似「假一賠十」的標牌。雖然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對假貨給予二倍的賠償,但這並非禁止性的規定,不排除可以按照消費者與商家的具體約定來賠償,比如「假一賠十」。商家作出此類承諾,屬於自願加重義務情形,且並不違反法律規定。商家自身是格式條款制定者,發生糾紛時,按照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因此,遇到這類糾紛時,只要顧客要求對方十倍賠償,法律是支持的。實踐中有此類案例,2006年8月30日,王雪楓等3位消費者起訴環球設備通訊公司龍華二店不兌現「假一賠十」承諾一案在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龍華法庭開庭審理。該案歷時一年多的調解、庭審等程序後,法院最終宣判:環球設備通訊公司賠償王雪楓等3位消費者每人10倍的手機款、鑒定費500元、工商信息查詢費60元。2008年國家司法考試卷三第7題就考了這樣一道題「甲手機專賣店門口立有一塊木板,上書『假一罰十』四個醒目大字。乙從該店購買了一部手機,後經有關部門鑒定,該手機屬於假冒產品,乙遂要求甲履行其『假一罰十』的承諾」。而該題給出的參考答案是「.『假一罰十』是甲自願作出的真實意思表示,應當認定為有效」,這充分說明深圳市寶安區法院的判例已經得到我國學界普遍認可,成為一個具有標桿效應的判例。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