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p2p中銀行的法律責任

p2p中銀行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1-06 03:44:43

A. p2p公司跑路了業務員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一般不會承擔主要責任。
主要看責任劃分最終結果。參考:
我國刑法第三十條規定版:「公司、權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根據學理解釋,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法定單位,經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由有關負責人員代表單位決定,為本單位謀取利益而故意實施的,或不履行單位法律義務、過失實施的危害社會,而由法律規定為應負刑事責任的行為。
我國《刑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B. 銀行員工欺騙客戶購買p2p銀行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員工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行為,是對自己職務的一種褻瀆,客戶本來就是上帝欺騙客戶購買這些不應該買的東西,員工的良心上應該受到譴責,應該無條件的給客戶解釋這種行為。

C. P2P有哪些重大法律責任

  1. 是貸款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擔保。

  2. 是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運作。

  3. 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4. 是要設立准入門檻。

  5. 是要完善平台收費機制。

  6. 是要進行充分信息披露。

  7. 是要對投資人進行風險評估。

    (幾何金融)

D. p2p平台的第三方有什麼法律責任

第三方平台託管,是第三方平台託管,這個平台可以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可以是銀行,不可以是其他所謂管理公司,第三方平台雖然不能杜絕風險,但是只要你賬上看得到錢,就說明第三方平台上面有錢,就不會出現提現困難的情況。
這里要注意,跟第三方支付合作跟第三方支付託管是兩個概念,別給忽悠了。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你注冊了這個平台之後看是否還需要再注冊一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賬戶,如果只需要注冊平台賬戶就可以投資了,那所謂的第三方託管就是幌子,忽悠人的。
還有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問是哪家託管的,然後直接打電話過去確認是不是託管平台。

E. P2P非法集資,哪些人負有法律責任

如果是公司犯罪,由公司和公司的主要負責人,主管,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等負責,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證據

F. 上線銀行存管的P2P平台暴雷,銀行要負責嗎

從法律角度講,銀行存管只對錢的來去負責,至於回款,利息,平台的運營,概不負責。銀行作為存管方,安全系數是相對較高的,但銀行存管的上線並不代表存管銀行對P2P網貸平台的所有標的100%負責。銀行只負責項目資金從出借人賬戶直接打入借款人賬戶,這樣可以極大程度上避免平台自融和設立資金池,但是對於標的質量,銀行並不做任何審核。但如果某銀行的存管平台出現連續爆雷,那麼這家銀行就應該出來說明問題。

G. P2P暴雷員工要不要負法律責任

首先要弄清楚該員工在平台的職務以及參與平台業務的程度及作用。

1、平台的實際控制人、大股東、實際負責人肯定主要責任承擔者,是主犯,承擔最重的責任。平台的員工則根據職位不同,參與平台業務的程度不同承擔不同的責任。

2、公司高管,同時又是負責業務的高管的,當然處罰的重;

3、雖然是高管,但不負責公司主營業務的,比如人事、行政部門的人員,處罰的當然輕;

4、業務人員因為參與了公司拉資金的業務並根據業務情況分得了提成,其處罰相對較重;

P2P平台集資活動是一個整體,平台的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都是平台集資活動得以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所有人的參與才使得平台可以集資成功,所以對每個員工都處理也未嘗不可,但實際案件進行過程中會考慮寬嚴相濟的原則,酌情對部分工作人員免予處罰。

如果平台員工被刑拘,說明公安機關准備要其承擔責任。對於涉案人員積極配合調查、主動退贓退賠、真誠認罪悔罪的,可以依法從輕處罰。

(7)p2p中銀行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P2P平台一旦出事,往往觸及刑事犯罪,最主要的罪名就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等。對於這類型的犯罪,有單位犯罪也有個人犯罪。首先要區分的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單位犯罪還是個人犯罪。

單位犯罪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行為。單位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對單位判處罰金,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

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後,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由於P2P公司也是大量用工的公司或者集團化管理的公司,因此對於員工的職業風險也是大挑戰。

無論是P2P平台高級管理人員還是普通從業人員均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關鍵問題在於平台是否設「資金池」,平台是否將客戶資金據為己有,以及所在的職位對此是否知情。

概括地講,平台的高級管理人員一般很難說清楚對公司的經營模式和資金往來情況完全不知曉,因此職業風險相當大。

有線下經營部門的公司,由於線下運作的運營模式一般依靠工作人員的口頭宣傳拉攏客戶、現場簽單過程中通常存在言語上的欺騙或蒙蔽,最後包括資金的存管和轉移也依靠員工進行辦理。因此一旦涉嫌犯罪,這些部門的負責人多數以共同犯罪論處。

只有少數公司採用技術外包形式,而即便是技術外包,受託方也需知曉平台的具體運營模式才能進行相應的技術設計。

P2P網貸平台較傳統金融服務更為普惠、便捷,讓更多大眾真正參與金融領域,為更多中小企業速效解決問題。但由於信用體系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組織機構缺陷、法律體系不完備等因素,P2P網貸平檯面臨諸多法律風險,P2P從業者的職業之路也充滿荊棘。

作為P2P從業者應該更多了解所在行業的法律法規 ,核查所在平台公司的業務模式和流程,做好自身定位,也要了解所在公司的經營模式,避免成為公司的幫凶,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H. p2p跑路存管銀行有沒有責任

總的來說,今後P2P平台的資金由銀行存管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作為合規化的重要一條,銀行存管也是所有平台必須要達成的!下次,再有P2P平台要捲款跑路什麼的,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因為資金在銀行手裡,平台如果想拿走就不那麼容易了。
但是,資金存管沒有也不可能對網貸的投資風險進行管控。投資風險是復雜的,多方面的,不但銀行不承擔投資風險,網貸平台同樣也不為借貸違約承擔責任。所以咱們投資人還是要留個心眼,不能以為有銀行存管的平台就不會跑路了。

I. 銀行介入P2P業務如何防範法律風險

銀行介入P2P信貸平台業務,為借貸雙方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的話,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風險防範:

  1. 銀行可通過修改自身章程報經銀監會批准,或通過以投資平台設立子公司的方式來從事P2P信貸平台業務,以突破現有銀行的經營范圍限制。

  2. 銀行應加強對客戶資料真實性的審核力度,通過線下審核或線上線下結合的審核方式,明確客戶的資質情況,以避免因借款人的虛假信息而產生經濟損失的風險。

  3. 銀行應通過要求客戶簽署承諾書的方式,將借貸人的行為納入反洗錢的監控范圍中。通過加強系統建設和操作管理,

  4. 銀行應嚴格保守客戶的信息安全,並提升客戶自身的信息保護意識。從了解借款人和放貸人情況出發,

  5. 銀行應為其建立風險等級模型或引入擔保機制,謹慎向風險較高的客戶推介借貸項目,以防止因客戶的不誠信行為而引發銀行的聲譽風險。


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創新,P2P網貸平台加速了金融脫媒的步伐。近年來,得益於國內個人經營消費貸款以及個人投資理財的龐大市場需求,隨著客戶互聯網使用的普及和P2P平台自身實力的加強,該行業呈「爆炸式增長」,平台貸款年均增長率高達300%,截至2012年末,其線上融資余額已將近100億元。
一方面,P2P網貸平台激活了民間資本,將社會大量沉澱資金利用起來,直接對接有資金需求的個人和企業,即為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也為客戶提供了增值保值服務,而公共網路平台的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非法集資」和「非法經營」的民間借貸魔咒。但需注意的是,
P2P信貸平台的極速擴張也導致了其操作流程的不規范、監管缺失、擔保杠桿過高等一系列風險的凸顯。因此,放貸人血本無歸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為此,人民銀行日前下發了《網路金融發展狀況調查問卷》,從P2P網貸平台的經營情況、業務模式、操作流程等方面著手進行調查,目的是全面摸底P2P信貸平台的運作情況,使該行業逐漸「陽光化」。
事實上,因回報低、維護成本高等原因,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服務積極性一直不高。而P2P信貸模式的介入就有效地將小微企業客戶和個人資金客戶聯系起來,使銀行一方面可以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還通過收集客戶的信用信息來賺取中間服務費。由於自身業務的優勢,銀行提供P2P網貸平台業務無論是從對客戶資料的審核上還是風險把控能力的監測上,都更優於普通的P2P信貸平台。
P2P信貸平台尚未被納入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根據《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公司章程應報銀監會批准。而P2P信貸平台的經營范圍為金融中介,一般未納入商業銀行的公司章程。銀行對借款人資質真實性的審核難度大,銀行只提供居間服務,在業務開展中就應對借貸雙方如實報告借款的相關情況,並對借貸雙方的身份、資金進行核實。
如果銀行未能對借貸雙方資質審核清楚,一旦雙方產生資金損失糾紛,客戶就有可能轉而追究銀行的責任。實踐中,結合網路平台資金來源廣泛的特點,銀行對貸款人的資金來源查詢難度較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不法分子利用網路平台洗錢的風險。網路平台的開放性也使客戶信息被泄露的風險增大,一旦銀行未能查明客戶信息泄露的原因,客戶很有可能要求銀行來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借款人不歸還借款或放貸人不按合同約定提供借款,銀行可能因提供中介服務而承擔一定的聲譽風險。此外,銀行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還需就信用評級結果承擔相應的責任。放貸人因信賴銀行對借款人的信用評級而放貸產生損失,可能以此來追究銀行的信用評級責任。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