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經理法律責任以確定的

經理法律責任以確定的

發布時間: 2022-01-07 07:01:04

1. 經濟法律責任以確定的部門法分類為

經濟法屬於現代經濟與社會生活之產物,在中國更屬於後生之法律。受傳統的和現實的多種因素影響,經濟法及其理論研究自始即面臨困境與挑戰。[1]因此,經濟法責任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突破,無疑將有助於從整體上改變經濟法的生存環境。經濟法責任問題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和公認的「難墾之域」(張守文教授語),多年來眾多學者著文立論,力圖有所建樹和突破,也確有頗具新意的論證分析,但總體看尚沒能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整體提升並不明顯,因而進行深入和拓展性研究的空間依然很大。本文立足於經濟法責任「應該是什麼」這一主題,在學界已有研究之基礎上,重點探討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認知前提、歸責基礎和責任形態。
一、作為必要的認知前提:關於超越傳統與把握特徵
1.超越傳統,實現基礎理論的創新超越傳統,實現經濟法責任理論研究的突破,是經濟法學界久已形成的共識和學者們的努力方向,許多已有的研究不失精彩與獨到。[2]但隨著研究的展開,受困於傳統而無法應對和合理解釋現代法律發展的難題也更加突出,法律責任理論研究遭遇「瓶頸」之困。法律責任理論研究的另一個誤區,或許源於部門法研究視野固有的局限,「就事論事」或簡單地將經濟法責任問題與傳統法律責任理論相聯系,也常常羈束了部門法研究的進展。意欲超越而又受困於傳統,是法律責任理論研究整體面臨的挑戰。因此,作為經濟法責任理論創新的必要前提,我們需要更多關注法律責任一般理論的發展和提升問題。法的體系帶有整體性,法理與部門法兼容互動,是現代法律責任理論研究的主導路徑。法的一般理論的構建和發展,離不開部門法研究的支持,部門法研究的深入,也同樣需要法的一般理論的指導。或許是由於近二十年來部門或單行法律的社會需求及相關立法的發展超乎尋常,傳統的法學基礎理論在我國出現了明顯的滯後和錯位,亟待加強和拓補。其中在法律責任研究領域,實現從「簡單分類」到「復雜結構」的認識跨越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傳統的民事、刑事和行政責任的分類及其強化,「同民法刑法行政法的歷史及其法典化的進程,同其界域的相對明晰,以及在立法上的相對成熟等,都有密切關聯。」{1}長期以來人們也習慣於以傳統法律責任劃分理論作為部門法相關問題研究的起點或通行標准。然而,這種對傳統的延續既不意味著法律責任僅限於如上的三種或四種,也不能說明以傳統的主導法律為據的責任劃分是科學的和唯一的。一方面,現代法的發展呈現復雜交織的典型態勢,法律責任的確已不再適用「劃域而治」或「先佔」。另一方面,傳統法律責任體系及劃分方法在新的法律環境下面臨著普適性考問,需要拓展和創新。傳統法律責任體系形成於相對簡單粗獷的法律存在格局下,屬簡易分類,其線型布局及劃分方法的單一,已不能適應現代法律多元交織、體系復雜的發展趨向。現代法律格局下的法律責任劃分,應該視野更開闊,視角多元並方法多樣,法律責任體系也不再是簡單抽象基礎上的基本類型排列,而應是建立在系統分析歸納基礎上的一個多層次的責任結構,屬於復雜結構分類。例如,迄今我們還經常作為理論模型或術語使用的「法律責任形態分類」,如果立於現代法律發展的角度觀察,就是一個語意模糊的命題。因為,法律責任類型劃分(抽象)同法律責任的表現形態(具體),無論在客觀上還是在邏輯上,都是結構中的不同層面。歸類統括著展開,展開形態在不同場景下可能屬於不特定的某個類。在此意義上,目前學界經常採用的劃分,無論是傳統的依照責任的部門法屬性的劃分(民事、刑事和行政責任),還是依照承責主體(國家、企業、社團和個人責任)、追責目的(賠償性和懲罰性責任)或責任性質(經濟性和非經濟性責任)進行的劃分,{2}都只是在較高層次的一種未窮盡的類的區分。而在該層次下,還存在次屬性劃分及豐富多樣的責任形態系統。而且,越是次一級層次的要素,越呈現多樣性交織的特點。簡單存在(場景)的分類屬於平面劃分,更注重甄別;復雜存在(場景)的分類則是結構性分類,需兼顧區別和聯系。有關經濟法責任的理論分析,理應在這樣一個明顯有別於傳統的、立體多元的結構範式下展開。
2.恪守「角色決定責任」的實證原則,准確把握經濟法責任的特徵經濟法主體的責任具有「多重性」(或「非單一性」)為學界所公認,但對於如何理解和解釋「多重性」卻存在分歧。主要而言,這里有兩個值的認真思考的問題。
其一,經濟法主體的責任是否有「本法責任」與「他法責任」之別。有學者提出,經濟法主體具體承擔的法律責任可能由「本法責任」和「他法責任」構成。其中,「本法責任」是經濟法主體違反了經濟法規范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即經濟法責任;而「他法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在違反了經濟法規定的同時,也違反了其他部門法規范,從而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即相關部門法的責任。{3}本文認為,同一法律關系主體承擔多種法律責任是可能和現實的,問題在於,作為經濟法主體,何以生出「他法責任」來?部門法的法律責任應是該部門法主體違反本法規范所應承擔的(一個或多個)法律後果。既然叫「他法責任」,就不能認定其為經濟法主體的行為後果。「角色決定責任」是確定法律責任的第一原則,這在邏輯、法理和實證上都是確定無疑的。「經濟法主體的他法責任」一說在客觀上無法實證,在邏輯上更是不通的。根據現代法律關系主體角色多重性的情形,事實上真實發生的,並非同一法律關系主體違反了兩個或多個部門法並為此承擔雙重或多重法律責任,而是同一主體(在同一時空或不同時空下)於不同的法律關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並由此承擔不同角色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是角色的多重性決定了責任的多重性。這樣的情形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是普遍存在和經常發生的。[3]換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說經濟法主體違反的是實質意義的經濟法,則也不存在「他法責任」問題。例如,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制定的,是典型的經濟法中的市場規製法。其第20條第一款、第21條第二款有關「經營者」的違法行為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中,既涉及損害賠償,也涉及罰沒和吊銷,還有犯罪及懲罰的規定,我們不能由此就認為經濟法主體承擔的是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因為這里的「經營者」是作為市場規製法中的被規制對象出現的,其違反的是經濟法的規定,要求其承擔這些責任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是通過協調個體營利性與社會公益性之間的矛盾,來體現經濟法的價值追求。可見,在實質意義上,「經營者」承擔的也應是經濟法責任而非「他法責任」。其二,「多重性」的真實是什麼。首先,依照「角色決定責任」原則,經濟法主體承擔責任的「非單一性」,並非指經濟法主體要承擔多種不同部門法的法律責任,而是指向經濟法主體承擔責任的類型和形式是多樣的。其次,有些學者將「多重性」理解為「責任的競合」[4]並不準確,實際情形應該是「責任聚合」。責任競合是指某種違反義務的行為,在法律上常常符合多種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從而在法律上導致多種責任形式並存和相互沖突的現象。民法中,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不法行為人的違法行為的多重性,必然導致雙重或多重請求權的存在,為了避免雙重或多重請求權的實現造成對不法行為人的不公平和使受害人獲得不當利益,各國法律都否認了受害人可以實現雙重或多重請求權的主張。所以,責任競合的必然結果是:允許受害人選擇請求權。既然經濟法主體要承擔多種責任且不可選擇,顯然不是責任競合問題,而是「責任聚合」,即不法行為人實施的某一種違法行為,將依法承擔多種形態的責任,受害人也將實現多項請求權。{4}因為,經濟法主體的具有多重侵害性的行為,既侵害了其他主體的合法權益,也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違反的是經濟法的規定;而經濟法恰恰是以協調個體營利性與社會公益性之間的矛盾為己任的,因此要求經濟法主體承擔的法律責任是經濟法上的多種責任的聚合,是加重責任而不是選擇責任。
二、經濟法責任的歸責基礎
無論是在統一的責任形態劃分的基礎上各個部門法責任的選擇,還是依據各部門法所作用的社會活動領域及法律調整的宗旨來確定各部門法律責任的獨立性,都涉及到法律責任的歸責基礎和歸責方法的問題。按照系統分析的方法,部門法的生成、作用領域、宗旨和價值追求以及規范結構,都與該法的法律責任存在著內在的關聯。要探討經濟法責任的歸責基礎,就必須要探討經濟法為什麼會產生、其作用的領域和內容、其法律調整的宗旨和價值追求、其權義結構的特點以及違法行為的後果,並找出它們之間以及他們與經濟法責任之間的關聯。
從經濟法生成的過程來看,它是商品社會經濟關系演變和發展的產物。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秩序,私權是市民社會中私人確立其身份關系與行為關系的基本前提與出發點。而與其相對應的是政治國家所擁有的公權,市民社會由其自發和自在的市場秩序和私權規則進行支撐,而政治國家則消極地站在市民社會之外維護著私人利益的個體安全與國家及社會的公共安全。但這種秩序很快為私權發展至極時的權利濫用行為所打破。由於自我調節的困難,市民社會產生了對公權干預的需求,國家權力乘虛而入,由以往對市民社會的消極保護轉化為對一些私權秩序的積極干預。{5}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整體循環的不同時期,市場——私權自由本位或國家——公權任意本位,都曾基於試圖成為經濟生活的唯一主宰的貪欲,在調解或調控過程開始後不久便很快游離了中心和主導位置,過分關注自我利益,使它們都失去了作為利益分配的衡平機制和利益沖突的仲裁人應有的異己品格。權利在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合理分配及再分配,單純地藉助私法或公法規則均已無可能,只有藉助既能制約民事權利,又能制約國家權力的機制才能恢復合理有效的市場經濟秩序,人們把這種機制描述為經濟法。「這種特殊的角色經歷,不僅說明經濟法與市場主體和國家既沒有必然的共性利益,也不存在勢不兩立的天然沖突,而且證明,經濟法具有協調市場與國家兩極實現共向融合的獨特性能,現代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立足社會本位平衡多元主體利益的協調人角色,非經濟法莫屬。

2. 總經理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公司法》第五十條規定 總經理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公司的回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答組織實施董事會決議;
(二)組織實施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三)擬訂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方案;
(四)擬訂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體規章
(六)提請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
(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除應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負責管理人員;
(八)董事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3. 公司出問題總經理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如果該總經理沒有參與公司相關的違法犯罪活動,不是直接負責人,那麼公安機關只是例行調查程序,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如果有其他情況,就不好說了。

4. 企業經理法律責任

我偶來告訴你

5. 總經理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公司法》第五十條規定 總經理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組版織實權施董事會決議;
(二)組織實施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三)擬訂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方案;
(四)擬訂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體規章;
(六)提請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
(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除應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負責管理人員;
(八)董事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6. 總經理的法律責任

法人負責與總經理無關(前提是總經理不是該公司股東)。

7. 經濟法律責任以確定的部門法分

經濟法主體的法律責任,可以依據不同的標准,作出不同的分類。
1.按照承回責主體的不同,答可以將經濟法責任分為調控和規制主體的責任,以及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的責任。
2.按照追究責任的目的,可以把經濟法責任分為賠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3.依據責任的性質,還可以把經濟法責任分為經濟性責任和非經濟性責任,或稱為財產性責任和非財產性責任。

8. 總經理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總經理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1、未按照公司章程行使職權的違約責任;
2、侵犯公司合法權益,造成損失,應當承擔的相應損失賠償責任;
3、總經理承擔的其他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五十一條
有限責任公司設監事會,其成員不得少於三人。股東人數較少或者規模較小的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一至二名監事,不設監事會。
監事會應當包括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公司職工代表,其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於三分之一,具體比例由公司章程規定。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
監事會設主席一人,由全體監事過半數選舉產生。監事會主席召集和主持監事會會議;監事會主席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由半數以上監事共同推舉一名監事召集和主持監事會會議。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兼任監事。

9. 請問公司如果設立了總經理,總經理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根據《公司法》第五十條規定 總經理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公司的生產經回營管理工作,組織實施答董事會決議;
(二)組織實施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三)擬訂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方案;
(四)擬訂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體規章;
(六)提請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
(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除應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負責管理人員;
(八)董事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10. 關於總經理法律責任的問題

理論上不存在什麼風險的。因襲為公司是法人組織,如果有債務是由公司本身承擔的,你是分公司總經理,連總公司股東都不是,哪會有什麼風險。

你記住一句話,法律上就是無過錯就沒有責任。注意自己不要做違法犯罪的事既可。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