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稅違法什麼法律責任
① 逃稅是否合法犯法嗎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逃稅是違法行為。納稅人要按期足額繳納應繳稅款,如果逃稅會被稅務機關依法進行處罰;如果逃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構成犯罪,依法會被處以刑罰。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② 偷稅漏稅 偷稅漏稅需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偷稅如何處理
偷稅是指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製造虛假支出或者收入記賬不真實,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偷稅數額的大小決定應受的處罰。
一、偷稅未構成犯罪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未繳或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所偷稅額50%以上5倍以下罰款。
二、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滿百分之三十並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除由稅務機關追繳其偷稅款和滯納金外,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三、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除由稅務機關追繳其偷稅款和滯納金外,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扣繳義務人採取上述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占應繳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並且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定罪處罰。
對多次犯有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實施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行為,偷稅數額在五萬元以下,納稅人或者扣繳義務人在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以前已經足額補繳應納稅款和滯納金,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
附: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滿百分之三十並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網頁鏈接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占應繳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並且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犯有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的「應納稅額」是指某一法定納稅期限或者稅務機關依法核定的納稅期間內應納稅額的總和。偷稅行為涉及兩個以上稅種的,只要其中一個稅種的偷稅數額、比例達到法定標準的,即構成偷稅罪,其他稅種的偷稅數額累計計算。
③ 偷稅漏稅的法律責任
根據本條及本法第211條規定,對偷稅罪的刑罰適用原則大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分層次處罰
針對偷悅數額的不同,本條分別規定了兩個層次的量刑幅度。第一層次是,「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1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層次是,: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3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同層次的偷稅數額只能在本層次量刑幅度內判處,不能任意跨越;否則將造成量刑畸輕或畸重的後果。
2、對自然人偷稅並處罰金
針對偷稅犯罪行為的貪利性特徵,本條對自然人犯罪主體在各層次量刑幅度內,除規定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自由刑外,一律規定了「並處偷稅數額五倍以下的罰金」。其立法精神是,主刑和附加刑必須同時判處,不具有選擇性,以防止偷稅人在經濟上佔便宜。
3、對單位犯偷稅罪採取雙罰制
即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同時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條的規定處罰。在司法實踐中、對單位判處罰金後,--般對單位的責任人員只判處自由刑,而不再並處罰金,這種作法是否符合立法精神,尚有待進一步討論。
4、對多次偷稅的違法行為累計數額合並處罰
本條第3款對此作了明確規定。按照刑法理論,行為人在一定時期內多次實施偷稅違法犯罪行為未經發現,或雖發現但未經處罰的,均應視為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其犯罪數額應當累計計算,按一罪合並處罰,不適用數罪並罰。反之,如行為人多次或某一次偷稅違法行為已經過稅務或司法機關處罰,則不應再將此數額累計計算合並處罰。
④ 逃稅是不是違法的刑事犯罪
逃稅是違法行為,法律規定,納稅人要按期足額繳納應繳稅款,如果逃稅會被稅務機關依法進行處罰;如果逃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構成犯罪,依法會被處以刑罰。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
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⑤ 關於逃稅屬於違法犯罪嗎
逃稅算違法犯罪,如果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構成逃稅罪,一般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如果逃避繳納稅款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一般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⑥ 逃稅有什麼法律後果
逃稅行為,達不到刑事立案標準的,按照稅法予以行政處罰;達到刑事立案標準的,依法(刑法201條)追究刑事責任。
逃稅罪是指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刑事立案標准:
1、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並且占各稅種應納稅總額百分之十以上,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不補繳應納稅款、不繳納滯納金或者不接受行政處罰的;
2、納稅人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逃避繳納稅款,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並且占各稅種應納稅總額百分之十以上的;
3、扣繳義務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
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10%%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30%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⑦ 逃稅漏稅算不算違法行為會受到什麼懲罰
根據《稅法》,逃稅漏稅是違法行為。處罰上,輕的是追繳稅金,並處罰款。偷逃稅款較大的可以拘留、判刑等等。
⑧ 逃稅多少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正確理解逃避繳納稅款一定條件下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修正案對納稅人第一次「逃避繳納稅款」的處理辦法是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並且接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5年內曾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這一規定將逃避繳納稅款的初犯用行政處罰結果替代了刑事處罰責任,是立法中的特殊條款,在執行過程中應嚴格予以規范。
1.正確理解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前提條件
首先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應理解為就是要全面按照稅務機關的有關稅務處理決定和處罰決定要求全面、及時地補繳稅款、滯納金和罰款。補繳稅款和滯納金必須在稅務機關規定的時限內完成,行政處罰也必須在有效期內執行,納稅人提出復議復核或訴訟
的,在納稅人窮盡法律救濟手段之後仍維持該決定的,以最後的有效執行期限為准,中途超過時限造成救濟無法實現的,必須及時履行,否則即便履行了行政處罰,也不應視為該款的規定。其次稅務機關做出的行政處罰必須與催繳行為同時做出,防止執法人員不作處理,待司法機關掌握情況准備介入時再作行政處理,使其變成犯罪分子逃避刑事處罰的手段。再次,行政處罰的力度要與刑事處罰相一致,這樣才能體現罰當其罪的原則。
2.正確理解稅務機關行政處罰前置程序
稅務機關的行政處罰前置是不是必然程序呢?如果是司法機關發現後直接偵查的案件是否還需要由稅務機關做出行政處罰決定呢?我認為,行政處罰前置程序是對納稅人有利的保護程序,是逃避繳納稅款處理的一般程序原則,應適用於所有的納稅人。涉嫌偷稅罪的納稅人應由稅務機關先行行政處罰,然後根據納稅人是否接受處罰再考慮是否應追究刑事責任。如稅務機關不能先行處罰,刑法修正案逃避繳納稅款一定條件下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就無法得到落實。也就是說這時不作行政處罰,對有關納稅人是極其不利的,不能體現刑法的平等原則。如果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是否還要移送呢?按移送規定來看標准應是涉嫌構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就可以不必移送了。但稅務機關終究是行政機關,不是司法機關,是否追究刑事責任的認定權是司法機關。稅務機關有可能受檢查許可權和水平所限或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處理的不全面。稅務和公安應做好機制銜接工作,對這種情形稅務機關應向公安部門進行備案,便於部門之間的監督。
3.正確理解該款的兩個限制性條件
一是5年內曾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的規定,應理解為納稅人前次因逃避繳納罪被判處刑罰執行完畢後,在5年之內又犯逃避繳納稅款行為的,前次刑罰的執行既包括主刑的執行,也包括附加刑的執行,對於罰金刑的執行應以最後按照判決全部繳納完畢為止,否則不視為執行完畢。關於後逃避繳納稅款的行為時間標准應如何界定,也會產生歧義。我認為,應區分納稅主體的不同而規定不同的時間標准,對於取得納稅登記的,應以法律規定的納稅有效期為准,超過該期限時,就應視為逃避繳納稅款之日;對於沒有取得納稅登記的納稅主體,從其知道或應該知道需要繳納稅款之日後一段時間內為納稅期限,超過的就視為逃避繳納稅款日,具體時間應不低於取得納稅登記的納稅人繳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