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盜竊網路游戲虛擬財產法律責任

盜竊網路游戲虛擬財產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1-11 16:04:57

刑法修正案九對搶劫網路游戲虛擬財產的行為如何定性處理

盜竊網路虛擬財產的法律定性

一、網路虛擬財產的范圍

網路虛擬財產是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網路游戲的發展而出現的一個新名詞,侵害網路虛擬財產的犯罪則是以虛擬財產為侵害對象的犯罪,其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為採用秘密手段盜竊網路虛擬財產。

在探討盜竊網路虛擬財產的定性之前,首先要對「網路虛擬財產」(以下簡稱為虛擬財產)的范圍進行一個准確的界定。虛擬財產分為廣義的虛擬財產和狹義的虛擬財產,廣義的虛擬財產即一切存在於特定網路虛擬空間內的、具備現實交易價值的或不具備交易價值的、由持有人隨時調用的專屬性的數據資料。從目前技術發展情況看,包括ID賬號,免費與收費的電子郵箱、QQ號碼、網易泡泡幣(用來購買免費簡訊)、虛擬貨幣、虛擬裝備等等。狹義的虛擬財產,是指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財產。即指以網路游戲為基礎,在網路游戲空間環境中,由網路游戲玩家控制的ID賬號項下記載的該ID通過各種方式所擁有的「寶物」、「寵物」、「武器」、「級別」、「段位」等保存在伺服器上的,由玩家隨時調用、創建或加入游戲中的數據資料和參數。

狹義的虛擬財產僅指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財產,但是網路虛擬空間並不限於網路游戲世界。因此我們本文中對虛擬財產采廣義說。我們認為,虛擬財產應是「虛擬」的而不是現實中的財產。它必須是存在於虛擬世界中,在虛擬世界中具有實質的內容,而不是僅僅是現實世界的替代品。如當當網、淘寶網等網上購物中的貨幣等,這些貨幣僅僅是現實世界的延伸,它不具有虛擬的屬性,其中的財物不屬於虛擬財產。再如網路銀行中的電子資金只是現實財產的記載,即使因不可抗力而致使記載現實財產的資料庫崩潰,現實財產實際上並不受損失,這些電子資金也不能成為虛擬財產。但對於QQ和E-mail等,雖然與現實中的郵箱、書信類似,其中的功能遠非現實中的郵箱、書信可比,如其中包含網路相冊、網路硬碟、虛擬空間等等,所以我們認為QQ和E-mail等可以成為虛擬財產。根據取得方式的不同,虛擬財產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網路游戲或論壇的高等級的帳號(ID)、數字較好的QQ號碼和E-mail等。網路用戶通過自身不斷的網路社區活動,使自己在網路社區中的級別提升,從而在網路虛擬社區中擁有更大范圍的自由和許可權。這類虛擬財產可以從網路服務商那裡免費申請或付費取得,如QQ號碼,早期的五位、六位的QQ號,並非通過有償方式取得,只是由於此類資源具有滿足網路用戶一定需要或代表一定的高水平而為網路用戶所追求,從而出現了現實的買賣行為。而如今九、十位數中的數字較好的QQ號碼,需要從網路服務商那裡付費取得。

第二類是網路服務商發行並出售的,用於網路消費的虛擬貨幣,如游戲點數。這類虛擬財產一般需要從網路服務商那裡購買。

第三類是網路用戶在享受某種網路服務時根據既定的規則所取得的「財產」,如網路游戲設定中的物品、裝備、寵物,或他人的網路虛擬貨幣,從而成為自己的虛擬財產。這類虛擬財產通常是玩家在游戲中過關斬將「練」出來的,也可能通過網路服務商或其他玩家購買得到。

二、我國司法實踐對盜竊虛擬財產行為的定性

1、盜竊他人用現實貨幣購買的虛擬財產。

這里又分兩種情況:一種盜竊他人虛擬財產,加以變賣的行為;另一種是盜竊他人虛擬財產自己使用的行為。這兩種行為,虛擬財產均與現實世界發生了交互,盜竊被害人的虛擬財產實質上等於盜竊了他人現實中的財產,虛擬財產只不過是現實經濟價值的表現形式而已,虛擬財產已具有了現實世界中財產的性質,對於前一種情況,行為人非法佔有的目的比較明顯,應當認定為盜竊罪。這里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價格的計算問題,該行為中存在兩個價格,一個是被害人的購買價格,一個是行為人的變賣價格。具體如何確定,下文再行探討。

對於後一種情況,行為人盜竊他人虛擬財產沒有變賣,而是留與自己使用,這種情況行為人非法佔有的目的難以認定。我們認為,可參照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簡稱為《盜竊問題解釋》)。該解釋規定,對偷開汽車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變賣或者留用的,應定為盜竊罪。所以我們認為,盜竊他人虛擬財產自己留用的,如果有證據證明行為人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沒有歸還、日後也並不想歸還的,也應當認定為盜竊罪。但是,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行為人僅僅是出於娛樂目的或其他惡意,如報復等盜竊他人虛擬財產的,這種行為僅僅是一種使用的行為,不具有非法佔有為目的,一般不應認定為盜竊罪。《盜竊問題解釋》規定,為游樂,多次偷開汽車,並將汽車遺棄,嚴重擾亂工作、生產秩序,造成嚴重損失的,可以按擾亂社會秩序罪論處;為游樂,偶爾偷開汽車,情節輕微,可以不認為是犯罪,應當責令賠償損失。這里,《盜竊問題解釋》也沒有將上述兩種行為認定為盜竊罪,道理是一樣的。

2、盜竊他人未用現實貨幣購買的,但具有財產價值的虛擬財產。

如從網路服務商那裡免費申請的五位、六位的QQ號,或玩家在游戲中過關斬將「練」出來的網路上明碼標價可以變賣的物品、裝備等。這里也分兩種情況:一種盜竊他人虛擬財產,加以變賣的行為;另一種是盜竊他人虛擬財產自己留用的行為。前一種行為,盡管虛擬財產並非被害人用現實貨幣購買的,但其虛擬財產可以變賣為現實的貨幣,侵害被害人的虛擬財產實際上就等於侵害其現實的財產,而且行為人將該虛擬財產加以了變賣,實際上已經牟利,非法佔有了他人的財物,應當認定為盜竊罪。

後一種行為,由於虛擬財產並非被害人用現實貨幣購買的,盡管該虛擬財產可以變賣為現實的貨幣,但是盜竊他人虛擬財產是供自己留用,並沒有變賣,該虛擬財產並沒有與現實世界發生任何交互和有意義的聯系,其所具有的現實世界中的財物的性質並沒有體現出來,還完全屬於虛擬空間中的行為,特別是從網路服務商那裡盜竊虛擬財產自己留用的行為,行為人並不能完全控制該虛擬財產,而網路服務商也並沒有失去對該虛擬財產的控制,我們認為刑法不宜介入,不應當認定為盜竊罪。

三、盜竊虛擬財產的數額確定問題

認定盜竊罪除了盜竊對象必須是公私財物外,還要達到情節上的標准,即數額較大或多次盜竊。對於盜竊虛擬財產的案件,認定盜竊數額是判斷是否構成盜竊罪的關鍵。對於虛擬財產的估價,不少人提出了這樣幾種方法:通過計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確定;或由玩家舉證,根據玩家的投入成本計算;或根據黑市的交易價格來確定;或由游戲運營公司進行定價;或以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換來代替;或建立統一的轉讓交易平台,以一段時間以來轉讓的平均價格確定。

要對虛擬財產估價是非常困難的,這些方法均不可行。首先,虛擬財產的價值不遵循價值規律,不能通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算;其次,根據玩家的投入成本計算,因人而異,同樣的虛擬財產,數額差異會很大,這有違刑法適用公正原則;第三,黑市交易本來就不公開且價格變化無常,用不公開和不準確的信息作為依據是荒謬的;第四,讓運營商充當物價局的角色,運營商就具備了運動員和裁判員雙重身份,顯然是不妥的;第五,虛擬財產的可交易性是不完全的,因此「以物易物交換」或「建立統一的轉讓交易平台」的估價方面不具有可操作性。

那麼,盜竊虛擬財產的數額如何認定呢?可以區分為三種情況:

1、對於有確定的交易價格的虛擬財產來說,因為虛擬財產已經具有「財物」屬性,其價格是客觀可信的,盜竊數額無疑應按交易價格認定。秘密竊取網路環境中的虛擬財產構成盜竊罪的,應當按該虛擬財產在現實生活中對應的實際財產遭受損失的數額確定盜竊數額。虛擬財產在現實生活中對應的財產數額,可以通過該虛擬財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交易價格來確定。因為行為人實施盜竊行為,被害人的財產一般就會受到相應的損失,盜竊數額與被害人受到的財產損失密切相關。畢竟只有現實生活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公私財產,才是刑法要保護的客體。如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檢察院訴孟某、何某某網路盜竊案中,用被害單位茂立公司與騰訊公司、網易公司在合同中約定的交換價格來計算被盜Q幣和游戲點卡在現實生活中代表的財產數額,能准確反映茂立公司遭受的財產損失。在目前對Q幣和游戲點卡的盜竊數額如何計算沒有明確規定的情形下,起訴書沒有按網上公認的Q幣和游戲點卡銷價計算,而是按照茂立公司購進時實際支付的價格認定盜竊數額,具有合理性。

2、對於沒有經過交易的虛擬財產來說,如玩家在游戲中「練」出來的虛擬財產,由於游戲過程並不產生價值,因此應以被告人盜竊後牟利的數額進行認定。如,2004年8月,廣州網易互動娛樂有限公司舉行「大話西遊」兩周年慶典,顏某被聘為會務人員。顏某利用工作便利,私自截取了參加慶典活動的游戲玩家的個人資料,然後通過偽造他人身份證,截取他人網易通行證號,竊得多名游戲玩家的賬號及裝備並轉賣,非法獲利3000餘元。2005年12月19日,廣州市天河區法院以盜竊罪判處被告人罰金5000元。

3、對於虛擬財產既有交易價格,又有牟利的價格,而且交易的價格和牟利的價格不一致時,應該按照交易價格還是行為人牟利的價格呢,我們認為以交易的價格為宜。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3月17日頒布實施的《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被盜物品的價格,應當以被盜物品價格的有效證明確定。銷贓數額高於按本解釋計算的盜竊數額的,盜竊數額按銷贓數額計算。這就是說,對於被盜物品的價格,一般應當以被盜物品價格的有效證明確定。但如果銷贓數額更高的,盜竊數額應當按銷贓數額計算。同樣,盜竊虛擬財產的,如果虛擬財產既有交易價格又有牟利價格的,一般應該按照交易價格計算。但如果牟利價格更高的,則應當按牟利數額計算。

❷ 網路游戲中虛擬財產的所有權歸屬問題。

「虛擬財產」的所有權應當歸屬於玩家,而不屬於運營商,運營商只是在伺服器上保存這些數據,並沒有對其任意修改的權利。

「虛擬財產」雖然產生於特定游戲運營商的伺服器,並且通常只能存儲在該特定伺服器上,但是「虛擬財產」的產生和變化並不由運營商控制,而是玩家在接受運營商服務時特定行為的結果,具體虛擬角色和財物的種類和數量則是完全取決於玩家自身的活動。運營商只是提供游戲時段的服務及相應的保管工作。



(2)盜竊網路游戲虛擬財產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虛擬財產法律問題,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因網路游戲業的發展而凸顯。因此,以網路游戲中的虛擬物為視角,可以展現虛擬財產法律問題產生、發展的軌跡。

存在於網路空間的虛擬物品由來已久。圍繞虛擬物品、游戲資源而產生的利益分配問題隨著游戲業的發展而發展。在網路游戲的早期類型即mud游戲中,財產權利僅僅被看作是玩家在網上「化身」的基本權利。

這些早期的社會交往型的mud游戲孵化出大量的、虛擬的新型財產和潛在市場,幾乎與此同時,針對網上物品的「財產」、「所有權」等概念也隨之出現。

除了財產的歸屬,權利主體進一步追求的就是實現財產的自由轉讓。一些游戲網站在剛開始運行時,通常不存在財產交易的制度,但隨著玩家人數及其積累的不同類型虛擬物品的數量不斷增加,就會逐漸產生出一些商業氣氛,也就有可能形成財產自由轉讓的制度。

❸ 虛擬物品被盜,怎樣定罪

由於法律規定的空白,對與真實盜竊相異的盜竊虛擬財產的行為,各地處理情況很不一致:公安機關有的不立案,有的依據《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對行為人處以警告、罰款或治安拘留;有法院以盜竊罪對被告人定罪判刑,也有法院認為這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則,因法律上還未將Q幣等虛擬財產作為一項財產權利,而判被告人妨礙通信自由罪。不同的法院判決 在網路游戲中,許多游戲高手可以在賺取到大量游戲幣後,將這些游戲幣拿來出售。這其中,也包括一些通過盜取QQ號碼進而盜取與QQ號綁定的Q幣的網路黑客。這些人往往通過將盜取的Q幣兌換成游戲幣、再用游戲幣兌換Q幣的方法進行洗錢,然後再賣出套現。
案例一近日,成都市錦江區法院以盜竊罪判處「網路小偷」楊小瓏有期徒刑8個月。楊小瓏曾多次盜取成都某公司7個網路游戲充值賬戶內的虛擬貨幣,並用虛擬貨幣購買游戲卡點賣錢,非法獲利1300餘元。

案例二 此前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的一起QQ號被盜案中,檢察官按照盜竊罪提起公訴,但法官認為目前我國法律上還未將QQ號作為一項財產權利,所以未支持盜竊罪的定性,而判被告妨礙通信自由罪。
案例三 2004年9月29日與2004年8月到10月這兩段時間,網游《大話西遊Ⅱ》(網易運營)中多位玩家相繼發現自己的裝備被盜。2004年11月9日,網易公司向廣州市公安局網監處報案,警方在與嫌疑人進行線下交易時將其擒獲。2005年12月25日,廣州市天河區法院宣判其盜竊罪成立,判處罰金5000元。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訴。2006年3月底,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決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案例四 2005年3月至7月期間,被告人曾某、楊某將破解的QQ號碼出售給他人。二被告人賣出QQ號碼共計160餘個,獲贓款7萬余元。2005年11月28日,深圳市南山檢察院以盜竊罪對被告人曾某、楊某向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南山區人民法院於2005年12月9日開庭審理,2006年1月13日作出判決,以侵犯通信自由罪對二被告人分別判處拘役6個月。
虛擬財產是否受法律保護?
無論是騰訊Q幣,還是新浪U幣,它們都僅僅是一家互聯網廠商推出的,用於代表自己所提供的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數據符號而已。至今為止,沒有哪家銀行參與到這種「網路虛擬幣」的推出之中。由於廠商之間往往存在某種競爭性,他們的「網路虛擬幣」體系往往是相互獨立的。因此,「網路虛擬幣」並不能夠像人民幣一樣在現實社會中流通。此外,「網路虛擬幣」僅是一種提貨憑證,幾乎所有推出「網路虛擬幣」的廠商,都不提供「網路虛擬幣」兌回現金的服務。而雙向甚至多向流通,正是貨幣能夠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基礎所在,「單向流通」的特性決定了「網路虛擬幣」是無法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除非我們能夠把這種「提貨憑證」自由合法地兌換為真正意義上的現金或電子貨幣。因此,它僅僅是一種虛擬財產,而不是現實財產,無法成為我國法律的保護對象。
以盜竊、盜銷各大網游公司網路游戲賬號、騰訊QQ幣、游戲裝備等為主要特徵的網路虛擬財產盜竊行為正在呈現不斷擴大、升級之勢。這不僅嚴重損害了用戶的正當權益,並且給互聯網企業的正常運營構成了極大威脅。 因此,網路虛擬財產被盜的案件可以歸為盜竊罪范疇,事主可以向公安部門反映情況,但必須有兩種證明方可立案:一種是事主必須證明其確實擁有虛擬財產,另一種是有證據證明其虛擬財產確實被盜。如果兩種證明具備,而且找到疑犯,就可定罪。因為,目前全國人大還未就此立法,而且此種案件屬於特殊盜竊案,也就是此種犯罪可以按照盜竊罪論處。

關於網路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問題,理論界和司法事務界主要有三種觀點,即財產權說、知識產權說和債權說。盡管網路虛擬財產有別於一般的財產,但在我看來,它是無形財產。我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五條明確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其他合法財產」可以寬泛解釋,Q幣、虛擬武器等網路虛擬財產由於具有物的基本屬性,可以歸類為「其他合法財產」。公民的財產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網路虛擬財產應屬於無形資產的一種。Q幣既可以從游戲開發商處直接購買,也可以從虛擬的貨幣交易市場上獲得,因而其已經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屬性。但它究竟是債權還是物權,或者知識產權,這個問題是當前司法界與學術界產生爭議的根源所在。虛擬財產是一種具有法律意義的財產,應當得到法律保護的「無體物」。虛擬財產作為一種無形財產,具有自己獨特的屬性和特徵,不同於傳統的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對虛擬財產的保護不應機械地納入物權或債權的范疇,有必要對其進行單獨立法加以保護。 虛擬財產的取得需要付出相應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具有空間虛擬性、可交易性、價值性以及期限性的特點。在網路虛擬空間與期限內,體現出虛擬財產的財產價值,並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實際的物質利益。正因為虛擬財產的交易性和價值性以及取得的付出性,才使虛擬財產具有了財產性。從另一方面說,虛擬財產同樣可以被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所以,虛擬財產應該受到財產類的法律保護。 盜竊虛擬財產是否可按照盜竊罪論處? 目前虛擬市場中存在的貨幣有多種,如騰訊Q幣、網路幣、網易泡幣、新浪U幣、魔獸幣、天堂幣、盛大點券等。以Q幣為例,騰訊提供的數字是使用者超過兩億人。業內人士估計,國內互聯網已具備每年幾十億元的虛擬貨幣市場規模。雖虛擬貨幣市場已很有規模,但虛擬貨幣被盜,「立案」尚於法無據? 虛擬貨幣本身並無其他交易功能,可以說虛擬貨幣並非法律所認可的財產權利。但隨著Q幣的無限發行與虛擬產品有限消費情形持續不變,將會導致Q幣相對過剩並導致虛擬世界的通貨膨脹。目前亟待解決的是規范虛擬貨幣市場的秩序,而不能盲目「立案」保護,使大眾感覺虛擬貨幣等同於人民幣。 當網路虛擬財產被盜、被騙時,我們也可以藉助刑法懲處不法分子。目前,法院針對網路虛擬財產的犯罪,有的以盜竊罪予以處罰,有的以侵犯通信自由罪予以懲處。出現不同做法的原因之一即在於缺乏對網路虛擬財產統一定性。如果我們將網路虛擬財產界定為財產的一種,這些問題也能得以有效解決。例如,某些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實施了盜竊網路虛擬財產或者詐騙等行為,盜竊或詐騙的數額達到「數額較大」的標准,其行為就可以定性為盜竊罪或詐騙罪。當然行為者在盜竊網路虛擬財產的時候,其侵入計算機系統等手段行為可能又觸犯了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罪,其手段與目的結合,構成牽連犯,可以擇一重處斷。什麼是Q幣 騰訊Q幣是一種可以在騰訊網站統一支付的虛擬貨幣,Q幣面值分別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用戶使用撥打聲訊電話的申請方式得到的Q幣,1元面值Q幣表現形式是一個12位的數字串,2元、5元、10元、20元Q幣表現形式分別是2、5、1、8開頭的14位的數字串。申請到的Q幣可以在騰訊網站購買一系列相關服務,購買時根據相應的提示投入相應的Q幣數額。Q幣卡目前暫時可以用來申請QQ行號碼、購買QQ靚號、QQ會員服務、QQ交友、QQ賀卡等服務,據騰訊公司稱,稍後還將推出一系列精彩個性化增值服務。 亟須虛擬財產 相關立法 用戶與網路商之間是合同關系 趙宜勇(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法院法官、法律碩士): 虛擬財產被盜引發的玩家與盜竊者之間、玩家與運營商之間的糾紛。虛擬財產一旦被盜,用戶查找盜竊者往往比較困難,或者雖能找到但難以舉證,因此一旦發生虛擬財產被盜後往往會請求運營商協助提供證據,而更多的是直接以運營商沒有盡到應盡的安全義務為由將運營商訴諸法院。從技術上來看,游戲運營商有能力協助玩家保存歷史數據,防止數據丟失;而從法律上來看,游戲運營商由於收取玩家的費用,也有義務保存歷史數據,防止數據丟失並重現游戲數據。因為用戶與游戲運營商之間是服務合同關系,要依據我國《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如果用戶的損失是因為游戲運營商未盡到注意義務,或程序技術上的重大缺陷而造成的,那麼游戲運營商應該對用戶承擔包括賠償損失、恢復原狀、繼續履行等形式的違約責任。若游戲運營商沒有過錯,損失是由第三人的侵害造成的,則應直接向侵害人主張。
虛擬財產保護立法建議 在我國目前對虛擬財產保護還沒有立法的情況下,網路企業應用行業自律的形式來保護用戶的利益。同時,加緊制定有關立法或司法解釋,具體措施包括:(一)從司法解釋層面給虛擬財產一個法律上的名分;(二)加增保護計算機資料數據的刑事立法;(三)規范虛擬財產交易秩序,保障虛擬財產交易安全。建議虛擬財產交易最好是通過合法注冊的網路公司包括中介公司進行:一則稅務、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保障國家稅收不流失;二則專業公司介入虛擬財產交易可以從中取得收益,如提取交易傭金等,從而增加社會就業機會;三則專業公司可以對交易的真實性進行審查,對交易的數據進行保存,或為交易雙方提供信用擔保,從而可以徹底有效地杜絕虛擬財產交易中存在的欺詐現象。

❹ 盜竊「網路游戲裝備」是否構成盜竊罪

一、「網路游戲裝備」具有法律上的財產屬性。我國刑法中所指的財產應是廣義上的物,「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應屬於法律意義上的財產。這些虛擬財產的交易和其它商品的交易沒有什麼區別,都用貨幣來交換,任何玩家要獲得這些虛擬財產就得付出真實財物,這些虛擬財產可以為擁有者帶來物質利益。因此,將「網路游戲裝備」等網路虛擬財產歸入盜竊罪的財產客體,是符合刑事立法精神的。
二、「網路游戲裝備」具有物權屬性
。要認定盜竊犯罪,首先要確定犯罪所侵害的客體的歸屬,也就是說「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是屬於誰的,行為人侵犯了誰的財產。
三、「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其價值是可以認定的。在刑法上,要構成盜竊罪需要到達一定的數額標准。根據玩家上網所投入的成本、購買時的價格、罪犯銷贓所得價格,計算評估物品的價值,作為認定犯罪數額標准,達到構成犯罪標準的,應對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公私財物的行為。

❺ 法律上關於竊取網路虛擬財產時如何處罰的

目前沒有關於虛擬財產的立法。但是情節嚴重的是構成犯罪的,但是也是按照虛擬財產摺合成多少RMB來界定犯罪事實的。但是這里又涉及到虛擬財產估價的問題,究竟虛擬財產價值幾何,當事人雙方一般也極難達成一致。而且較難尋找被告,例如竊取QQ號,一般來說盜竊者和騰訊都有責任,騰訊是好找,而盜竊者很難確定,即使知道是誰在網上盜了QQ,但是不能將網名告上法庭吧,而想在現實之中找到這個人很難。
我國也有因為虛擬財產丟失而訴諸法律的,不過極為罕見。大多數人都選擇不了了之。

❻ 盜竊網路虛擬財產可以認定盜竊罪嗎

盜竊網路虛擬財產不可以認定盜竊罪。
關於虛擬財產能否歸入傳統意義上的財物,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法意見如下:《解釋》起草過程中,有意見提出,應當在《解釋》中明確,對盜竊游戲幣等虛擬財產的,以盜竊罪定罪處罰。經研究認為,此意見不妥。對於盜竊虛擬財產的行為,如確需刑法規制,可以按照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等計算機犯罪定罪處罰,不應按盜竊罪處理。主要考慮:其一,虛擬財產與金錢財物等有形財產、電力燃氣等無形財產存在明顯差別,將其解釋為盜竊罪的犯罪對象公私財物,超出了司法解釋的許可權。其二,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是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對於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的行為當然可以適用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定罪量刑。其三,對盜竊網路虛擬財產的行為適用盜竊罪會帶來一系列棘手問題,特別是盜竊數額的認定,目前缺乏能夠被普遍接受的計算方式。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明確了具體定罪量刑標准,適用該罪名可以罰當其罪,實現罪責刑相適應。其四,從境外刑事立法和司法來看,鮮有將盜竊網路虛擬財產的行為以盜竊罪論處。

❼ 網路游戲虛擬財產被盜,如何處理

第一,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規定,同時國家即便要出台相應的規定也不會蠢到打這樣的旗幟:不能幹預網路游戲虛擬財產糾紛,如果真有這樣的條款,那公安部真實人頭豬腦了,這不是明擺著公民的虛擬財產不受保護嗎?豈會出台這樣討罵的文件?
第二,你的被盜金額已經達到較大數額,雖然我國法律對虛擬財產的保護目前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全國已經有個案發生,並通過公安、法院的工作追回了被盜財產,關鍵是看你們那的「人民公僕」負不負責了。
第三,建議你走如下途徑:
1.向派處所報案,不行就要求他們出示原文件。
2.向消協反映。
3.起訴網游運營商。
4.藉助輿論,把事搞大。
這些方法每一步都很難走,但還是要試試,為了你自己的權益,應該的。

❽ 盜竊網路虛擬財產應怎麼定罪

虛擬財產存在於來電腦網路,佔有一定源的空間,是客觀存在的物體。從物理屬性來看,虛擬財產能為人控制和佔有,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具有稀缺性),並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從經濟屬性來看,虛擬財產的產生是科技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通過編程等方式得來的,花費了大量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是用戶花費了一定時間、金錢而取得的,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網路虛擬財產雖然具有虛擬性、期限性等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財產的一些特徵,但這並不影響網路游戲中虛擬財產同樣應受國家法律保護,成為盜竊罪的犯罪客體。
按照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並處或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之規定定為盜竊罪。小編造成這種意見,虛擬財產也具有價值,行為人有主觀犯罪故意,有犯罪行為,應構成盜竊罪,按財產價值量刑處理。

❾ 盜竊「網路游戲裝備」是否構成盜竊罪

2009年在互聯網經濟整體下降的大環境下,網路游戲是唯一實現營收規模增長的行業,其市場營收規模同比增長32.5%,一季度網路游戲市場規模突破60億元,逆市上揚,達到61.6億元。網路游戲市場的發展,進一步帶動了通信、出版、媒體等產業的發展。可見網路游戲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有著不可估量的前景。但在它高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嗅覺靈敏的不法之徒,也把黑手伸向了這塊蛋糕,他們利用一些技術手段,侵入計算機系統,盜竊玩家的虛擬財產銷贓牟利,給玩家造成經濟上的損失,精神上的痛苦。受害者因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護,有的只好自認倒霉,有的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之身,個別的對盜竊者施以暴力,(已有打死盜竊者的報道)它不僅破壞這一產業的健康發展,還引發了相應的社會治安問題。網路虛擬財產其典型主要體現為游戲裝備、錢幣,有統計數字稱大約有61%的玩家有過武器裝備、錢幣被竊的經歷,但是由於我國在保護虛擬財產方面立法的空白,至使他們投訴無門,無法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全國每年也有大量網路虛擬財產被盜報案,而且呈上升趨勢。由於在學術界、司法界對盜竊「網路游戲裝備」是否構成犯罪存在觀點上的分歧,進而影響到法律的適用爭議。對於竊取他人「網路游戲裝備」是否構成盜竊罪,學界爭議頗多,歸納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要構成刑法上的盜竊罪,行為人所盜竊的網路游戲裝備應具有公私財產屬性,而刑法上所指的公私財產是指同時具有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雙重特徵的財產權利,網路游戲中的「裝備」,究其本質是一段計算機代碼,或稱「電磁記錄」,它無形(無體),是虛擬物質不是一個實體的物質,無法制定出具體的價格,無法為其確定具體的價值,因此不符合盜竊罪所需的客體要件。 另一種觀點認為:「網路游戲裝備」是網路游戲玩家通過勞動投入,不斷地升級、攻關、打怪而獲得的虛擬財產,在此其中玩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勞力,在現實中是可以用價值來衡量的,有其固有的價值,應受到現實社會的法律保護,也符合盜竊罪的犯罪構成要件。 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一、「網路游戲裝備」具有刑法上的財產屬性。我國刑法中所指的財產應是廣義上的物,「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應屬於法律意義上的財產。首先,「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表面上看是無形的,但也是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在,具有客觀實在性,可以移動轉換,可以取得或失去,只是這些虛擬財產的變化是在網路上進行。因此,虛擬這兩個字也應當加上雙引號,這些財產並不是虛無飄渺的,而是客觀存在的,它能夠為人的意識所反映、所操作。其次,「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具有排他性,它歸屬於特定的玩家,受他的支配,並且獨立於服務商。再次,「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具有其現實價值,它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具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眾所周知,要獲得某種游戲角色、某種裝備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需要購買游戲點卡、支付上網費用,還有很復雜的腦力勞動,而且這種價值在游戲玩家之中也是得到了認可和接受的。最後,「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具有可轉讓性,虛擬財產與真實財產之間也存在著市場交易,它不僅在網路游戲中具有使用價值,而且由於現實需求,它已經成為一種可以交易的現實商品。這些虛擬財產的交易和其它商品的交易沒有什麼區別,都用貨幣來交換,任何玩家要獲得這些虛擬財產就得付出真實財物,這些虛擬財產可以為擁有者帶來物質利益。故此,「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不是虛幻的,而是客觀存在的,符合財產的本質屬性。因此,將「網路游戲裝備」等網路虛擬財產歸入盜竊罪的財產客體,是符合刑事立法精神的。 二、「網路游戲裝備」具有物權屬性。要認定盜竊犯罪,首先要確定犯罪所侵害的客體的歸屬,也就是說「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是屬於誰的,行為人侵犯了誰的財產。筆者認為用戶才是「網路游戲裝備」的物權所有人。第一,「網路游戲裝備」是用戶支付了一定的時間,精力,費用等從游戲服務商處獲取的,或者向其他玩家購買的。第二,用戶對網路虛擬財產有完全的處分權,他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出售、贈與、交換,而服務商是無權處分用戶所有的「網路游戲裝備」的,也無權修改用戶保存在其伺服器上的數據,只要有游戲玩家它就要繼續運營下去,游戲服務商因某種原因要終止游戲,虛擬財產的最終處分權仍在用戶一方。服務商也必須與用戶達成妥善解決方案才能終止游戲。第三,「網路游戲裝備」存在的空間是一個特殊的空間,因為它是無形物,離不開游戲架構而存在,作為數字信息存在於伺服器,它不像傳統意義的物,是由所有人保管,但這並不影響用戶是物權的主體。三「網路游戲裝備」作為虛擬財產其價值是可以認定的。在刑法上,要構成盜竊罪需要到達一定的數額標准。因此,「網路游戲裝備」價值的認定是個疑難問題,對定罪量刑是個關鍵。筆者認為游戲玩家對被竊裝備、帳號的購買價,罪犯的銷贓價,(購買、銷贓即時破案的)可作為被盜數額的標准,這也是市場的實際價格。對沒有明確價格參考標準的,可交價格鑒定中心鑒定,邀請游戲開發商、游戲高手,根據玩家上網所投入的成本、購買時的價格、罪犯銷贓所得價格,計算評估物品的價值,作為認定犯罪數額標准,達到構成犯罪標準的,應對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

❿ 網路虛擬財產是否受到法律保護

網路虛擬財產一般是指網路游戲玩家通過網路游戲積累或直接向網路游戲運營商購買的網路游戲幣、游戲裝備等虛擬的財產。首先要定義什麼是虛擬財產? 深圳的法院好像有一個經典案例,就是告兩個人非法竊取了QQ號變賣,結果好像是按侵犯財產罪定罪的。 只能從犯罪的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等歸納了。虛擬財產國家認不認可?現在有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包括虛擬財產的價值有認可么?還有國外對虛擬財產的保護是怎樣的一個情況?一:目前我國不認可虛擬財產,說國家對虛擬財產也有稅的,請拿出依據來,天方夜談啊... 二:目前我國沒有立法保護虛擬財產,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虛擬財產. 三:由於沒有法律規定,虛擬財產的價值法律是不認可的. 四:韓國:法律明確規定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獨立於服務商而具有財產價值。服務商只是為玩家的這些私有財產提供一個存放的場所,而無權對其作肆意的修改或刪除,這種網財的性質與銀行賬號中的錢財並無本質的區別。 台灣地區:1997 年台灣「立法院」通過刑法修正案,將第323條「電能、熱能及其他能量,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修正為「電能、熱能及其他能量或電磁記錄,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修正案把「電磁記錄」列為「動產」,使網路游戲賬號被盜終於有法可循,盜取他人賬號內的虛擬寶物的人不再可以逍遙法外。關於虛擬財物之物權效力,「法務部」於2001年12月正式解釋,電磁紀錄在詐欺及竊盜罪章中均以動產論,有關線上游戲賬號及道具資料,均是以電磁紀錄方式儲存在游戲伺服器中,該游戲角色及道具雖為虛擬,然現實世界中均有一定財產價值,玩家可透過拍賣或交換,與現實世界財物並無不同。由此可知,線上游戲之虛擬財物在法律上視為動產,玩家對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所有人得依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對於無權佔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盜用他人賬號者,亦得依刑法第三百二十條「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之規定加以處理。 我國目前雖然沒有虛擬財產的立法,但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有不少盜竊虛擬財產的案件按盜竊罪處理了,但由於沒有具體的立法的規定,法院的判決也存在一些爭議.虛擬財產立法估計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施的.

熱點內容
語文的教法學法 發布:2025-07-02 04:33:39 瀏覽:363
人民法院民間借貸糾紛 發布:2025-07-02 04:32:42 瀏覽:778
民法典通過的重要意義 發布:2025-07-02 04:27:44 瀏覽:288
吃空餉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02 04:21:57 瀏覽:719
姜燕法學 發布:2025-07-02 04:12:20 瀏覽:817
行政法案例判決書 發布:2025-07-02 04:02:59 瀏覽:192
淘寶司法拍賣北海 發布:2025-07-02 03:59:50 瀏覽:879
行政前台部門規章制度可復制 發布:2025-07-02 03:58:04 瀏覽:61
道德古語6 發布:2025-07-02 03:52:37 瀏覽:167
勞動法關於加薪 發布:2025-07-02 03:51:56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