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關於法律效力
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規定國家最基本的問題和最基本的原則。民法總則是根據憲法制定的民法總則的制定和修改,必須以憲法為基礎,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
B.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關於訴訟時效的區別
司法解釋有規定,都按照三年來處理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18〕12號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的規定,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 民法總則施行後訴訟時效期間開始計算的,應當適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關於三年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當事人主張適用民法通則關於二年或者一年訴訟時效期間規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條 民法總則施行之日,訴訟時效期間尚未滿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或者一年,當事人主張適用民法總則關於三年訴訟時效期間規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條 民法總則施行前,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或者一年訴訟時效期間已經屆滿,當事人主張適用民法總則關於三年訴訟時效期間規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四條 民法總則施行之日,中止時效的原因尚未消除的,應當適用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
第五條 本解釋自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
C.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有哪些
你好,
一、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秩序、善良習俗。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道德底線。把「公序良俗」上升為「硬法」,在法律制度上實現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
一般生效要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民法總則》規定,年滿十八周歲是成年人,而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2、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行為人的內心意思與外部的表示行為相一致的狀態。二是指當事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進行意思表示的狀態。
3、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不違背公序良俗,不損害公共利益。
二、民事法律行為絕對無效
是指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嚴重欠缺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絕對、確定、當然、永久不按照行為人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表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
下列為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民法總則》第145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民事行為,違背公序良俗(例如《合同法》第52條第3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絕對無效。);
四、損害國家利益的民事行為;
五、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六、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行為;
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已刪去「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條款。
三、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無效
下列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存在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
二、民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為民事行為
另外,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期限,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所附期限屆滿時生效。
以上,就是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有哪些的全部解答。民事法律行為分為生效和無效,而無效又分為絕對無效和相對無效,相對無效時可以進行變更和撤銷的。明確的區分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與無效有助於更好的理解法律條文。
D. 民法總則規定具有法律效力嗎
當然有,屬於基本法。
E. 民法總則規定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對嗎
對,自始無效。無效民事行為之無效,自行為開始起發生,該行為之意思,從開始起就不被法律所認。
F. 民法總則是一部關於什麼類型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
《民法總則》規定了民版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權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我國民法典編纂,其依據是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明文提到「編纂民法典」。民法典編纂,我國採取了分步走的方式,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召開座談會,徵求專家的意見。王利明教授建議分三步:第一步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制定人格權法; 第三步編纂民法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孫憲忠教授建議分兩步:第一步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兩位權威學者的意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分步走,而且第一步都是制定民法總則,所以法制工作委員會就決定先制定民法總則。
G. 同一事項為什麼民法總則的效力優先於民法通則效力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都是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屬於同一位階,無上位法與下位法之分,二者也不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在二部法律並行期間,必須會出現的規定內容不相一致的情況,這時應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處理,即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中已明確。
H. 民法總則效力的規定有哪些
你還會,
一、民法總則效力的規定有哪些?
第四十九條【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行為的效力】 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並未死亡的,不影響該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四十五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民事法律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一百四十六條【虛假行為和隱藏行為的效力】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四十七條【重大誤解及其效力】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當事人一方欺詐行為及其效力】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三人欺詐行為及其效力】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脅迫】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一條【顯失公平】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二、效力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如某個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就是該合同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因而受到法律的保護。
1、對人的效力
①對中國公民的效力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的中國公民,也應遵守中國法律並受中國法律保護。
②對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適用問題,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在中國領域內的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法律適用問題;另一種是對其在中國領域外的法律適用問題。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在中國領域內,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中國法律。外國人在中國領域外對中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中國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2、對事的效力
指法律對什麼樣的行為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事項。這種效力范圍的意義在於:
①告訴人們什麼行為應當做,什麼行為不應當做,什麼行為可以做。
②指明法律對什麼事項有效,確定不同法律之間調整范圍的界限。
3、空間效力
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適用於哪些地區。一般來說,一國法律適用於該國主權范圍所及的全部領域,包括領土、領水及其底土和領空,以及作為領土延伸的本國駐外使館、在外船舶及航空器。
4、時間效力
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
5、生效時間
①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②由該法律規定具體生效時間
③規定法律公布後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
7、終止生效
法律終止生效的時間法律終止生效,即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明示的廢止,即在新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規定廢止舊法。默示的廢止,即在適用法律中,新法與舊法沖突時,適用新法而使舊法事實上被廢止。
8、溯及力
法律的溯及力法律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法律一般以不溯既往為原則。各國普遍採用的通例是「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溯既往,但是新法不認為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新法。而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I. 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有哪些
民法總則已失效,民法典關於訴訟時效有如下具體規則:一般情況下,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且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但法律另有規定的,應當按照特殊規定處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