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程序法
❶ 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法的主要內容
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法的主要內容。
程序法是為實現實體權利義務而制定的關於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
當然,這種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在實體法中往往也規笑搜伏定了某些程序問題,而在程序法中則多有關於訴訟主體權利義務的規定。
程序法是正確實施實體法碰攜的保障,審判活動則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法理學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現象的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標准,將法律分為不同的種類。根據法律規定內容的不同來進行漏攔劃分,可以分為實體法與程序法。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包括哪幾種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法:
行政組織法:規定行政組織的結構、職責許可權、活動原則以及國家公務員的考試、錄用、考核、獎懲等制度的法律規范。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就是一部重要的行政組織法。
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管理活動中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如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等。這些行為對公民的權利義務具有直接影響,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即為行政行為法的典型代表。
行政程序法:規定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職權、實施行政管理的過程中應當遵循的程序法律規范。它要求行政機關必須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即為行政程序法的一種。
行政監督法:規定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這些監督形式旨在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防止濫用權力,包括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監察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審計機關對行政機關的財政監督等。
行政救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受到行政機關的不法侵害時,獲得救濟的法律規范。它包括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等制度,為公民提供了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途徑。
❸ 行政法包括哪些法
行政法包括的法律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行政法的法律體系:
1、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
2、行政執法:涉及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等;
3、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行政訴訟的程序和原則;
4、行政監察法:涉及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檢查;
5、行政程序法:規定了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應遵循的程序規則。
綜上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法體系由《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以及《國家賠償法》等八部重要法律構成,共同規范行政機關的職權行使與公民、法人的相應權利義務,確保行政活動的合法性與效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❹ 實體行政法與程序行政法怎麼分
實體行政法與程序行政法的劃分主要基於行政規范的性質。
實體行政法: 定義:主要規范當事人在法律關系中的存在地位、資格、權能等實體性權利義務。 內容:涉及行政管理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例如政府機構在提供公共服務、管理市場、實施社會政策時所應遵循的原則和規定。 目的:強調行政管理的實質內容,確保公民在行政關系中的權益。
程序行政法: 定義:關注實施實體性行政法規范所必需的程序性權利義務。 內容:確保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性,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包括行政訴訟法和行政程序法等,規定了行政程序的各個環節,如調查取證、聽證、裁決等步驟,以及行政行為的救濟途徑。 目的:關注行政行為的正當性和有效性,確保公民在行政程序中的參與和救濟權。
實體行政法與程序行政法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行政法的完整體系,有助於明確行政活動的結構和功能,促進行政法治的完善。
❺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是程序法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是程序法么?
一、程序法;
程序法是指實體法以外,為了規范和保障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社會團體進行訴訟或非訴訟過程中,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依法行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程序性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實體法;是調整當事人,即法律主體權利義務關系,保護與處罰具體規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是指為了規范和保障司法機關、進行訴訟過程中,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依法行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程序性法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仲裁法是指為了規范和保障仲裁組織機構,進行仲裁過程中,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依法行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程序性法律。
綜上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都屬於程序法。
❻ 實體行政法與程序行政法的概念,區別以及意義(越詳細越好)
實體法,一般是指規定主要權利和義務(或職權和職責)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等;程序法,一般是指保證權利和義務得以實施的法律,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常是分別作為實體法與程序法而分開的,國家也分別單獨制定法典,使之成為不同的法律部門。但行政法則不同,可以說它既是實體法又是程序法,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統一。
一方面,行政訴訟法雖然可以獨立成為法典,但它與行政法有關實體或程序的內容密不可分,行政訴訟是因行政活動而發生的事後救濟,是與行政過程相聯系的當然組成部分,缺少了行政訴訟的監督或救濟,依法行政是難以想像的;行政訴訟法中也包含了諸多有關行政的條文。這一點與民法和民事訴訟法、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關系有著明顯的區別。行政訴訟法統一於行政法之中,是由行政權行使的特徵所決定的,行政法的內容必然包括對違法或不當行為的救濟部分,其中主要是行政訴訟。行政訴訟必須服從行政救濟這一基本主題,在救濟的關繫上它還存在與復議等制度的銜接關系,這是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關系所不具有的特色。而且,從國外的情況來看,各國都將行政訴訟法作為行政法的組成部分子以對待,有的甚至將行政訴訟(如美國行政法中的司法審查)視為行政法的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