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區別和關系
『壹』 責任和義務的定義和區別
1、內容不同
義務
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而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性,義務具有法律強制性。
義務是情願、志願、應該。
責任
(1)一是指分內應該做好的事,如履行職責、盡到責任、完成任務等。
(2)二是指如果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如擔負責任、承擔後果等。
2、分類不同
義務
(1)又稱「社會責任」、「直接社會義務」。
社會普遍認為的為了滿足一定社會關系參加者享受直接社會權利,其他人應作出的一定作為或不作為,是客觀的社會規律、人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直接作用的結果,一般為習慣、道德等社會規范所確認。這種意義上的義務是法律義務的直接基礎和社會內容。
(2)「法律權利」的對稱。又稱「法律義務」。
法律規定權利主體應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的責任,是保證法律權利得以實現的條件,是國家對一定的直接社會責任的確認,有鮮明的階級性,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根據憲法和各部門法以及其他標准,可以對法律義務作出不同種類的劃分。
責任
分為法律責任、道義責任、虛擬責任、家庭責任、理性責任、社會責任
3、要求不同
公民的基本義務也稱憲法義務,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遵守和應盡的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
(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憲法第52條)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憲法第53條)
(3)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憲法第54條)
(4)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憲法第55條)
(5)依法納稅。(憲法第56條)
除上述的基本義務以外,我國憲法還規定了勞動的義務、受教育的義務、夫妻雙方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這些義務既具有社會倫理和道德的性質,同時也具有一定形式的法律性質。
責任
(1)價值觀要求
乙方主體必須按照甲方主體的價值觀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而不能按照乙方主體自己的價值觀要求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即乙方主體必須代表甲方主體的利益要求來進行決策和行為,而不能代表乙方主體自身的利益要求進行決策和行為。否則,將受到相應原價值處罰。
(2)最大價值率要求
乙方主體必須按照「最大價值率法則」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即乙方必須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最大聰明才智,來履行責任。
『貳』 法律上責任與義務的區別是什麼
律義務是指法律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應該這樣行為或不這樣行為的限制和約束;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擔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法律關系的主體一般都應履行法律義務,但並非所有法律主體都必然承擔法律責任。法律義務並不必然同不利後果相關,只有違反法律義務者才承擔不利後果;而法律責任必是與不利後果相關的;法律義務可以通過義務主體自覺履行而完成,而法律責任則需要由國家機關來追究。
『叄』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關系600字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是構成法律關系內容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他們都作為民事主體實現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必然在其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概括言之,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有如下關系。
第一、法律關系中的對應關系。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對應關系是指法律權利一般有相對的法律義務存在。二者共同處於法律關系的統一體中。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1)在任何法律關系中,一方主體有法律權利,對方主體就必然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反之亦然。2)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中,每一主體在享有權利之時都對應承擔一定義務。如雙務合同中。
第二、社會生活中的對等關系。
社會中的權利義務的設置是對等的。主要表現在:1)社會生活中權利總量大於義務總量,有些權利就會行同虛設;反之,社會容易產生特權;2)在有的具體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也是對等的。當權利義務處於分離狀態時,一方享有權利的量和對方承擔的義務的量是對等的。如債權債務關系中,債權與債務是對等等。
第三、功能發揮中互動關系。法律功能常常是通過它所設定的權利與義務得以現實表現出來的。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在功能上的互動關系主要體現在:1)法律義務的履行促進法律權利的實現;2)法律權利的享有也有助於法律義務的積極履行。
第四、價值選擇中的主從關系。
現代立法總體上講是以權利為本位。權利本位在現代社會中包括個人權利本位和社會權利本位。所謂權利本位就是說法以權利(個人權利或社會權利)為起點或出發點。以權利為重心是現代法律制度的特徵。我國支持了權利本位,因為:1)市場經濟對法律的要求主要是設定權利和保障權利;市場經濟模式的建立體現了權利本位的要求。2)人權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關注。法律權利就是人權在法律中的體現。
『肆』 民事法律義務與民事法律責任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的區別.民事責任和民事義務是民法上不同的兩個概念,其主要區別如下: 一是性質不同。從權利、義務、責任三者的關系看,義務的本質是權利人實現權利的必要條件。民事義務根據當事人的約定或法律規定而產生,是為了權利人實現其權利。義務是義務人「應為」的行為。應為而為,即義務人履行了義務,則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實現。從權利、義務、責任三者的關系看,民事責任的本質是促使義務人履行民事義務的輔助條件。義務人應為而不為,即不履行民事義務,其結果是權利人的權利不能得到實現。因此,義務人則應當承擔其後果,即民事責任。 二是對應的關系不同。民事義務與民事權利相對應。通常由合法的表意行為和適法的事實狀態而生的民事法律關系,是一種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的民事法律關系,有民事權利即有民事義務,有民事義務即有民事權利。民事責任既是一個和民事義務相對應的概念,但不完全對應。說其對應,是指在通常情況下,有民事義務才會有民事責任,沒有民事義務就不會有民事責任。說其不完全對應,是因為多數情況下,民事主體能夠主動履行民事義務,因而不會發生民事責任的問題。傳統民法學強調民事責任與債務(民事義務的一種形式)的統一性,認為二者以合一存在為原則,而忽視二者的區別。「債務與責任原則上相伴而生,如影隨身,難以分開。」如果說債務與責任以合一存在為原則,是指責任是「債之一般擔保」 ,「在現行民法中,以有債務即有此種民事責任為原則」確切地說,責任視為「債之一般擔保」是學理上的概括,正如史尚寬先生所說:「債之效力最重要者,為給付之強制執行與其利益之損害賠償,------然強制執行,除以物之交付為標的外,仍系命債務人為金錢之支付(代執行及間接強制),而損害賠償亦多以金錢填補,故民法債之效力,結局歸於請求金錢之支付。在現今法制,為使債務人支付金錢,惟有處分其財產換取之。古代法之強使債務人服役,或以之為奴隸出賣,而以所得清償債務,或拘押債務人,而迫其親友代為清償之手段,在今日已屏棄不用。故債之效力之最後手段,乃不出於債務人之一般財產。」 由此可見,債務人的「一般財產」作為「債之一般擔保」,實質是指「債之效力之最後手段」,或者說是以「一般財產」為極限,這顯然不是法定意義上的民事責任的概念。責任是不履行債務的後果,如果債務人履行了債務,就無責任可言。實踐中通常是債務人自動履行了債務,而沒有責任,少數情況下,債務人不履行債務而產生責任。應當說責任與債務相分離為常態,合一存在為例外。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民事義務又是與救濟權相對應的概念 。但是,這種對應是存在責任的情況下派生的對應概念,如果義務主體不履行其義務,該為而不為,不該為而為之,則侵害了權利主體的合法利益,就轉化為以救濟權和民事責任為內容的法律關系,先有責任,後有救濟權,而不是相反順序。 三是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的范圍不同。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雖然都是為實現他人利益而負擔,但是對負擔者本人而言,其是否受到不利益的程度有所不同。民事義務,除債務外,其負擔對負擔者而言並非不利益。債務之負擔就廣義之債而言,這種不利益作為從對方獲得利益的對價,也並非真正的不利益,民事責任作為對民事違法者承擔的法律後果,則必然使其遭受不利益,包括財產上的不利益(如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或人身的不利益(如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即使按狹義之債把債務看作一種不利益,那麼違反債的責任(如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也是超越了原債務范圍的新的不利益。即使一個民事主體不參加債的關系,不負擔債務(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那麼依照法律規定,他也是要負擔不侵害他人物權、知識產權、人身權的義務。而民事責任,作為民事違法行為的民事法律後果,則不是任何民事主體都要承擔。只要民事主體認真履行其負擔的民事義務,不侵害他人的民事權利,就不會承擔民事責任。 四是法律約束力不同。民事義務產生以後,具有法律拘束力。這種拘束力是指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基於民事法律關系的平等自願原則,對義務的履行沒有強制性,權利人不能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司法機關也不能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在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權利人有權請求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實質是強制義務人承擔責任)。民事責任具有強制性,在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權利人有權請求義務人承擔民事責任,或請求司法機關強制義務人承擔民事責任。 區別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區別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是完善民法理論的需要。傳統的民法理論認為民事義務產生民事責任,又說民事責任產生如此民事義務,如此循環,那麼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還如何區別。 其次,區別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是正確處理民事法律關系的需要。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的本質不同,對於不同質的問題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權利人可以請求司法機關強制義務人承擔民事責任,而不能請求司法機關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我過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這里明確規定繼續履行是違約責任。民事責任的范圍基本上可以由當事人約定,但是,民事責任形式只能由法律規定,當事人沒有權利約定民事責任形式的權利。
『伍』 責任和義務的區別,在法律上
責任是指一種不利的法律後果,而義務是指公民法律規定的應當作為或不作為的情形回。責任一般是公答民違法了法律規定的義務所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是指公民已經為法律所禁止為或者沒有為法律規定必須為的行為後所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帶有懲罰的色彩。而義務是一種尚未發生的事情。例如:法律規定公民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不贍養時就應當承擔不贍養的法律責任。
『陸』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關系是什麼
基本權來利與基本義務的辨證統一關系自
關於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這個一般原理,為現代人權觀念所公認。正如《世界人權宣言》所強調的:"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的時候,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而確定該限制的唯一目的就在於保證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和尊重。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由公民基本權利的社會屬性所決定。因為人的權利只能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存在。在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個人與群體及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之中,某一主體享有某項權利,就意味著要求其他主體有尊重並不得侵犯這項權利的義務。否則,任何人的權利都無法實現和得到保障。但是,權利和義務又有可分性的一面。因為權利和義務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與范疇。在實際行使當中,有的主體可能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有的主體則可能只承擔義務而不享有權利。
『柒』 經濟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的區別
經濟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的區別:
經濟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法律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是設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於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抑制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保障權利主體獲得利益的一種約束手段·是指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據法律規范必須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權得人的權利得以實現,當負有義務的主體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自己的義務時,要受到國家強制力的制裁,承擔相應的責任。
『捌』 經濟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區別
法律責任可以分為經濟法律責任、民商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等,經濟法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一)產生的依據不同
經濟法律責任產生的直接依據是行為主體的經濟違法行為。經濟違法行為是指經濟法主體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經濟的過程中故意或者過失地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並依法應承擔經濟
法律責任的行為;民商法律責任產生的直接依據是平等的民商事主體的民商事違法行為,
民商事違法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商事主體在民事、商事活動中故意或者過失地違反民商事法律、法規,並依法應承擔民商法律責任的行為;行政法律責任產生於行政法主體的行政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是行為主體違反了國家行政法律、法規的行為;
刑事法律責任產生於刑事違法行為,雖然有些經濟違法行為具有經濟違法和刑事違法雙重屬性,但一般經濟違法行為和嚴重經濟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的界限應當是明確的,只有刑事違法行為才會產生刑事責任。同時,刑事違法行為也並非只能產生於經濟領域。
(二)產生的過程不同
經濟法律責任產生於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的過程中,而在市場運行過程中由
於市場調節而產生的法律責任,不能歸結為經濟法律責任;民商事法律責任則是產生於民商主體在進行平等的民商事活動過程中,兩種活動過程的區別主要在於需不需要國家直接或間接進行干預和調控;刑事法律責任除了可以在此領域和過程產生之外,還可以在其他非國家干預經濟的過程和領域內產生。只要發生嚴重侵犯國家、社會、個人權益,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就可以產生刑事法律責任。
(三)內容不盡相同
雖然經濟違法行為造成的後果具有多樣性和非財產性,雖然經濟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也
並非都具有經濟性,但經濟法律責任應主要是一種經濟責任,這是因為其產生的依據具有經濟性;民商法律責任雖然也具有經濟性,但因民商事違法行為的多重性,也就決定了其法律責任的內容必然具有多樣性,其中,非經濟性的人身責任就是重要的民事責任形式;
雖然經濟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都是在國家機關進行行政管理和監督過程中產生的,
但其活動的內容存在較大區別,因而由此活動所產生的法律責任也必然存在很大差異。
經濟法律責任主要是一種經濟責任,而行政法律責任則是非經濟性或者說主要是非經濟性的。
(四)實現的方式不同
經濟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是經濟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但以經濟制裁和行政制裁為主。民商事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是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但以民事制裁為主。行政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包括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但以行政制裁為主。其中行政制裁又可以分為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兩種。刑事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包括刑罰處罰和非刑罰處罰,但以刑罰處罰為主。
(五)追究責任的程序不同
經濟法律責任的追究程序主要是行政訴訟程序和刑事訴訟程序,此外還包括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等程序。民商事法律責任的追究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和仲裁程序等。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程序主要是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