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行為的法律效力
⑴ 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別
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別如下:
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發生效力,回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發生效力。
依法答律行為取得,是傳來取得,依事實行為取得,是原始取得。
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
法律行為都是合法行為,事實行為區分合法行為與非法行為。
法律行為要求行為能力,事實行為不要求行為能力。
拓展資料: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⑵ 名詞解釋: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
事實行為: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回規定能答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事實的一種。能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人的活動行為。
如:先佔、加工、無因管理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以及債權標的物的給付行為等均屬於事實行為。
(2)事實行為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區別: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而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4、事實行為的構成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民事行為以行為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生效條件。
⑶ 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本質區別即在於當事人是否做出了意思表示,且這種意思表示是否能夠產生約束力。
具體來講是以下三點: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的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事實行為依法律的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3、法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後果。
拓展資料
按照現行《民法通則》的規定:
法律行為是每個人形成其法律關系或設權行為的手段,因此它是司法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民法總則中最為重要的調整對象。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
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事實行為分別包括:無因管理行為、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以及侵權行為、違約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等
⑷ 民事法律事實與事實行為的區別
法律事實:包括事件和行為,其中行為還包括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事件和行為的根本區別是當事人有沒有意志、意思表示的內容)
⑸ 法律行為、法律事實、法律事件、事實行為有什麼區別
法律行為、法律事實、法律事件、事實行為的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法律行為產生意定之債,事實行為產生法定之債。殺人產生侵權之債,無因管理產生無因管理之債,多找錢產生不當得利之債;
法律事實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法律事件是法律規范規定的、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
法律事實的一個主要特徵,它必須符合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只有當這種假定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人們才有可能依據法律規范使法律關系得以產生、變更和消滅;
事實行為是「法律行為」的對稱。是指行政機關實施的不直接決定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不直接發生法律效果的行為。
2、分類不同
法律事件又分成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兩種;前者如社會革命戰爭等,後者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災害等,這兩種事件對於特定的法律關系主體而言,都是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事件;
但由於這些事件的出現,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就有可能產生,也有可能發生變更,甚至完全歸於消滅;
例由於人的出生便產生了父母與子女間的撫養關系和監護關系,而人的死亡卻導致撫養關系、夫妻關系或贍養關系的消滅和維承關系的產生等。
事實行為可分為程序性行為和非程序性行為;前者與行政行為緊密相聯,對行政行為的產生過程和實施過程具有重大影響,常為行政程序法所規范,違法的可導致與其相關的行政行為的撤銷;
後者不依附於某一行政行為,如對相對人的監督檢査行為,也受行政法的規定,在其違法時可能發生行政主體或行政工作人員的責任問題,如賠償責任,懲戒責任等。
3、執行行為不同
法律事實是依法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客觀情況,是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前提。
對於事實行為,行政機關在管理中,除作出具有法律效果的行政行為外,其活動大部分屬於事實行為,如做出決定前的材料准備行為,作出決定後的實際執行行為等。
只有當符合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人們才有可能依據法律規范使法律關系得以產生、變更和消滅。如結婚產生夫妻間權利和義務關系,結婚即為法律事實;死亡引起婚姻法律關系的消亡、繼承法律關系的產生,死亡即為法律事實。
⑹ 事實行為、法律行為、意思表示的區別
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法律行為指能發生法律上效力的人們的意志行為,即根據當事人的個人意願形成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它是在社會生活中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最經常的事實。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是上述兩者的本質區別所在。
(1)前者法律直接規定其行為後果,後者根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引起法律後果;
(2)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而民事發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統屬於行為范疇。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行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是民事行為,否則,就是事實行為。
⑺ 請教:事實行為是合法行為嗎
事實行為根據分析就是合法的行為,且不一定行為人有發生變更消滅正常法律關系的意思,根據法律規定,直接賦予合法的法律效力。而不合法行為中的侵權行為根據分析不屬於事實行為,因此特殊的侵權行為盡管不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不一定是行為人主觀上有意思表示,仍不算事實行為,法律直接規定其法律效力為不合法,承擔侵權責任。這是本人的見解。
⑻ 什麼是事實行為什麼是民事行為什麼是法律行為
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法律行為是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⑼ 法律事實,法律行為,事件,事實行為的區別與關系
這是法理學的內容哦,弄清楚即可,切記不要鑽牛角尖!
法律事實:包括事件和行為,其中行為還包括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事件和行為的根本區別是當事人有沒有意志、意思表示的內容)
1、事件:簡單的說,就是不受當事人的意志支配的一種事實,跟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無關(注意:是當事人的意志)。事件包括自然事件和認為事件。
(1)自然事件:與人的意志完全無關。如打雷刮風下雨、地震海嘯
(2)人為事件:與人的意志有關系,但是當事人控制不了。如戰爭、罷工、動亂。(戰爭是人挑起來的,但是當事人無法控制,比如今天簽了一份合同,但是明天戰爭了,那麼合同當事人都控制不了戰爭,合同約定的事項無法實現,那麼這是法律事件,當事人不承擔違約責任)
2、行為:包括表意行為(法律行為)和非表意行為(事實行為)。
(1)法律行為(表意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行為人通過意思表示所進行的活動,是有意識的活動,在做某事之前事先進行思考。表意行為包括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效力待定民事行為、可撤銷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
(2)事實行為(不表意行為):這樣理解,你做某事之前沒有經過事先的思考,但是你做的事情能夠產生法律效果,如你撿到100萬元,你事先根本沒有思考,但是你撿到100萬,就與失主構成了返還財產的法律關系。你就記住法律上事實行為包括這些就行了: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撿到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先佔、創作等。
切記,不要鑽牛角尖,否則會很麻煩,我鑽過,有體驗!
若不明白可以hi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