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保障法追究法律責任
⑴ 勞動保障法
您好,我不得不從法律的角度告訴您,這是合理的。
因為毒品問題而判刑,證明其觸犯刑法,雖然是取保,但是仍然是被依法追究了刑事責任。
那麼,根據《勞動法》 第二十五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而且根據《勞動法》第二十八條 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其中並不不包括第二十五條,也就意味著,在國家沒有規定需要給予經濟補償。
其實從法律上講,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從人情上講,是有些讓人嘆息。
⑵ 勞動保障部門工作人員違規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違規,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監察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用人單位或者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勞動保障監察應當遵循公正、公開、高效、便民的原則。
【法律依據】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三十一條
勞動保障監察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勞動保障監察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用人單位或者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⑶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執法人員違法的法律責任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違規,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犯用人單位或者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三十一條
勞動保障監察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勞動保障監察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用人單位或者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⑷ 承擔違反勞動法責任的方式有哪幾種
違反《勞動法》可能導致的責任形式主要有三種: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用人單位有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勞動法》相關規定,用人單位在下列情況下,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一、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責任形式有勞動保障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造成損失的還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二、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責任形式有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和罰款。三、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解除勞動合同未依法進行經濟補償。四、勞動安全設施或勞動衛生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或未向勞動者提供必要勞動防護用品。五、對事故隱患不採取措施,致使發生重大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六、強令勞動者冒險作業,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七、非法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責任形式有勞動部門責令改正、罰款,工商部門予以吊銷營業執照。八、違反女職工和未成年人保護規定,責任形式有勞動部門責令改正,罰款,以及民事賠償責任。九、以暴力、毆打、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侮辱、體罰、非法搜查拘禁勞動者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罰款、拘留,情節嚴重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十、由於過錯行為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給勞動者造成損失的,承擔賠償責任。十一、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或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責任形式由勞動部門責令改正,造成損失的要承擔民事賠償。十二、招用尚未解除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對原單位造成損失的。十三、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責任形式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限期繳納及滯納金處罰。
勞動者有哪些法律責任?
勞動者違反《勞動法》的法律責任,一是勞動者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又與其他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對原用人單位所受的經濟損失負賠償責任;二是勞動者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或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應當對用人單位造成的損失負賠償責任。
⑸ 投訴書,勞動保障監察有哪些法律責任,勞動監察大隊
你好:
一、受理范圍
凡屬本區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或其他用人單位發生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均屬舉報投訴受理范圍。(註:不符合受理范圍的舉報案件,指導當事人到有關部門咨詢或申訴)。
二、受理條件
1、違反勞動保障法律行為發生在兩年以內的;
2、有明確的被投訴用人單位,且投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是被投訴用人單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的行為所造成的;
3、屬於勞動保障監察職權范圍並由受理投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管轄;
4、投訴時投訴人應遞交投訴文書。
三、所需材料
1、舉報投訴者應出示身份證、工作證等;
2、舉報者舉報本人所在單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應出示與所在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有效證明,如《勞動合同》、錄用通知書、工資卡等。
四、舉報投訴形式及內容要求
1、舉報投訴一般採用書面形式,由本人送到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也可以用電話舉報。
2、舉報材料應包括以下內容
(1)舉報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身份證號碼、工作單位、家庭地址、聯系方式;
(2)被舉報單位名稱、被舉報人姓名、詳細地址(住址)、工商注冊登記機關、法定代表人姓名、職務、聯系電話;
(3)被舉報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內容、經過、涉及的人數、金額等;
(4)被舉報的事件必須真實;
(5)舉報投訴人請求的事項;
(6)舉報人簽名,並註明舉報時間。
五、案件的受理和處理
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舉報,將視案件的輕、重、急、緩,做好分門別類,並依法查處。
1、屬於職工與單位之間的勞動爭議案件,當事人按《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辦理;
2、隸屬區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發生的案件,由當事人向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舉報;
3、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接到不屬於受理范圍的投訴案件,應告之當事人到相關部門處理。
六、受理時限
自接到舉報投訴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受理,自受理之日立案調查,60個工作日內完成調查,對情況復雜的,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30個工作日;調查完成後在15個工作日內作出行政處罰(行政處理或者責令改正);在90日內對行政處罰、行政處理不履行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七、辦理依據
《勞動法》、《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勞動合同法》、《工資支付規定》等。
⑹ 勞動保障監察有哪些法律責任
勞動保障監察部門有下列法律責任: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督促用人單位貫徹執行;檢查單位的守法情況;受理對違法行為的舉報、投訴;以及依法糾正和查處違法行為。
【法律依據】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二條
對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進行勞動保障監察,適用本條例。
對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進行勞動保障監察,依照本條例執行。
第十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督促用人單位貫徹執行;
(二)檢查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
(三)受理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的舉報、投訴;
(四)依法糾正和查處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
⑺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違規的法律責任有什麼
法律分析: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無正當理由不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弄虛作假將不符合工傷條件的人員認定為工傷職工的;2、未妥善保管申請工傷認定的證據材料,致使有關證據滅失的;3、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二十五條,用人單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並可以按照受侵害的勞動者每人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標准計算,處以罰款。
⑻ 勞動保障法規包括哪些法律和規定
1、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年7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07年8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2007年12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4月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
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1978年6月2日)。
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1978年6月2日)。
2、行政法規
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1981年3月14日)。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88年7月21日)。
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1989年9月30日)。
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1995年3月25日)。
失業保險條例(1999年1月22日)。
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1999年1月22日)。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1999年9月28日)。
禁止使用童工規定(2002年10月1日)。
工傷保險條例(2003年4月27日)。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04年11月1日)。
殘疾人就業條例(2007年2月5日)。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07年12月14日)。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2007年12月14日)。
3、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
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1997年7月16日)。
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1998年12月14日)。
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5年10月28日)。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2005年11月4日)。
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2005年12月3日)。
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2006年1月31日)。
國務院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7年7月1日)。
國務院關於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2007年7月10日)。
國務院關於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2008年2月3日)。
勞動保障部和財政部關於實行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的意見(2000年5月20日)。
衛生部、財政部和農業部關於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2003年1月16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配偶隨軍未就業期間社會保險暫行辦法(2003年12月25日)。
勞動保障部關於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2006年4月10日)。
4、養老保險
企業年金試行辦法(2004年1月6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1999年3月9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2001年12月22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關於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有關問題的通知(2007年1月18日)。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管理暫行辦法(1997年12月22日)。
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1992年1月3日)。
5、醫療保險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零售葯店管理暫行辦法(1999年4月26日)。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1999年5月11日)。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用葯范圍管理暫行辦法(1999年5月12日)。
關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管理的意見(1999年6月30日)。
關於確定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設施范圍和支付標準的意見(1999年6月30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管理的意見(2007年10月10日)。
財政部?勞動保障部關於企業補充醫療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2002年5月21日)。
一至六級殘疾軍人醫療保障辦法(2005年12月21日)。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2007年7月6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妥善解決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2002年9月16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指導意見(2003年5月26日)。
(8)勞動保障法追究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勞動保障法主要由以保障勞動者實現勞動權和勞動關系正常運行的社會條件,或者說實現勞動保障社會化為基本職能的各項法律制度所構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的歧視現象是不可能自動消除的,需要運用政府機制和法律機制加以約束。因此,在許多西方國家,建立了反歧視工資的法律和制度,主要的有「民權法」和「公平付薪法」。在各國反歧視工資法的規定中,包括如下內容:
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任何僱主凡因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或原有國籍不同而拒絕僱用和解僱某人,或者在就業報酬、條件、期限和待遇方面對某人進行歧視等,都是違法行為。
對就業和勞動報酬上的歧視行為,國家鼓勵對違法僱主及其某一組織的歧視行為提出訴訟。
就主要的受歧視群體制定專門的法律保護。例如,各國對就業中的種族和性別歧視制定了法律規定,如,一些國家的法律保護黑人和有色人種有平等的就業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許多國家對女性就業提供專門的法律保護。
主要內容是通過法律規定,對使用相同技術、並在相同條件下工作的工人支付不同的工資收入是非法的,「相同的工作」指的是,具有同等的工作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責任感。
⑼ 湖南省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的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用人單位有本條例第六條第(一)項至第(八)項所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有本條例第六條第(九)項規定情形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有本條例第六條第(十)項規定情形的,按照國務院《禁止使用童工規定》處罰。
第三十條用人單位有本條例第七條第(一)項至第(八)項所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按照受侵害的勞動者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有第(九)項規定情形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並可以按照受侵害的勞動者每人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
第三十一條用人單位有本條例第八條所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勞動者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差額或者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逾期不支付的,責令按照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倍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拒不支付的,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二條用人單位有本條例第九條第(一)項、第(二)項所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有本條例第九條第(三)項規定情形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依法加收滯納金,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有本條例第九條第(四)項規定情形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征繳。
用人單位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報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數額時,瞞報工資總額或者職工人數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處瞞報工資數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三條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有本條例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所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
未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許可從事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或者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活動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國家有關規定查處取締。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騙取社會保險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退還,並處騙取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用人單位和就業服務機構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無故抗拒、阻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實施勞動保障監察,不按照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要求報送書面材料,隱瞞事實真相,出具偽證或者隱匿、毀滅證據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用人單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
(一)阻撓勞動者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或者阻撓上級工會幫助、指導勞動者籌建工會的;
(二)無正當理由調動依法履行職責的工會工作人員的工作崗位,進行打擊報復的;
(三)勞動者因參加工會活動而被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工會工作人員因依法履行職責被解除勞動合同的。
第三十七條勞動保障監察員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的,由所屬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