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內部承包協議的法律責任
1. 單位職工內部承包合同是民事行為嗎
內部承包是指企業作為發包方與其內部的生產職能部門、分支機構、職工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而就特定的生產資料及相關的經營管理權所達成的雙方權利義務的約定。屬於民事行為。
企業內部承包合同是企業為實現一定的生產經營目標,根據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由企業作為發包人將企業發包給承包人所簽訂的合同。作為承包關系的一種,企業內部承包與企業承包經營由於合同主體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完全平等,決定了兩者均體現著一種縱向的經營關系。但是,兩者又有嚴格的界限,除表現在合同標的、法律適用等方面外,主要區別在於合同主體。 首先,兩者的發包人不同。
企業內部承包的發包人一般應是企業法人或經企業法人授權的職能部門或分支機構。企業承包經營的發包人是企業的所有者。
2. 企業內部承包責任合同是否有效
如果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在不違反法律法規,不侵害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就應當有效。
3. 公司內部承包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有效,可以依據協議主張
4. 建築工程裡面,企業內部承包是什麼意思 是否違法呢
為就特定的生產資料及相關的經營管理權所達成的雙方權利義務的約版定,不違法。權
內部承包為企業作為發包方與其內部的生產職能部門、分支機構、職工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而就特定的生產資料及相關的經營管理權所達成的雙方權利義務的約定。
作為一種內部經營方式,內部承包合同實際上是為明確公司與員工權利義務關系而進行的分工,而這種分工並不為法律和行政法規所禁止。由於內部承包從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責、權、利相統一的問題,達到提高企業職工積極性、主動性。
(4)公司內部承包協議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內部承包的影響:
1、作為承包關系的一種,企業內部承包與企業承包經營由於合同主體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完全平等,決定了兩者均體現著一種縱向的經營關系。
2、承包股東在承包經營期間,掌握著發包公司部分決策權、人事權、監督管理權。當這種權力失去必要監督,完全為承包股東的個人利益服務時,必然產生權力的濫用。
3、承包股東在交納承包費後就享有一定自主經營管理的權利,監事(會)作為發包公司的監察機構,依然要信守發包公司與承包股東之間的約定。
5. 內部承包合同中責任由個人承擔合法不
內部承包合同本身就是違法的,所以由個人承擔責任也是非法
6. 內部承包協議是否合法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簽訂內部分包勞務協議的,如果將勞務部門分包給具有資質的分包人,分包協議一般是有效的。
法律依據:《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辦法》第五條 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分包分為專業工程分包和勞務作業分包。
本辦法所稱專業工程分包,是指施工總承包企業〈以下簡稱專業分包工程發包人〉將其所承包工程中的專業工程發包給具有相應資質的其他建築業企業(以下簡稱專業分包工程承包人)完成的活動。
本辦法所稱勞務作業分包,是指施工總承包企業或者專業承包企業(以下簡稱勞務作業發包人〉將其承包工程中的勞務作業發包給勞務分包企業〈以下簡稱勞務作業承包人〉完成的活動。
本辦法所稱分包工程發包人包括本條第二款、第三款中的專業分包工程發包人和勞務作業發包人;分包工程承包人包括本條第二款、第三款中的專業分包工程承包人和勞務作業承包人。
7. 公司內部承包合同糾紛怎麼解決
到現在為止,我國也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認定內部承包關系。規定企業實行內部責任制後與職工簽訂的承包合同與勞動合同有很大差別,一般不屬於勞動合同,因此在工作中應防止用承包合同代替勞動合同的傾向。但是,如果承包合同中含有工資福利等應在勞動合同中規定勞動權利義務方面的內容,則該合同帶有勞動合同屬性。這類案件通常案情復雜,涉及法律問題及爭點多,審理難度較大,也對律師法律服務的專業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上海的徐寶同律師、深圳的林霏律師這方面做的很專業,是國內比較專業的處理公司內部承包合同糾紛的律師。
8. 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如何處理
85年最高院有下發批復法(研)發[1985]28號指出: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大部應由企業或其上級主管機關調處,極少數違反法律,必須由人民法院受理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據此,各級法院對於一般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未予受理。隨著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這類糾紛不斷涌現,特別是經過本企業及其上級主管機關復議決定後,一方當事人仍然不服,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法院處理的情況經常發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企業內部承包事業的發展,這類糾紛逐漸增多。
最高院認為:大部分應由企業或上級主管機關調處,極少數違反法律,必須由人民法院受理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在受理此類案件時,應嚴格審查、從嚴掌握,而不宜鋪得過寬。現在的情況是人民法院原則上不受理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由企業或上級主管機關調處。
9. 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如何處理
85年最高院有下發批復法(研)發[1985]28號指出: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大部應由企業或其上級主管機關調處,極少數違反法律,必須由人民法院受理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據此,各級法院對於一般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未予受理。隨著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這類糾紛不斷涌現,特別是經過本企業及其上級主管機關復議決定後,一方當事人仍然不服,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法院處理的情況經常發生。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企業內部承包事業的發展,這類糾紛逐漸增多。
最高院認為:
大部分應由企業或上級主管機關調處,極少數違反法律,必須由人民法院受理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在受理此類案件時,應嚴格審查、從嚴掌握,而不宜鋪得過寬。
現在的情況是——人民法院原則上不受理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由企業或上級主管機關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