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不報案有法律責任嗎
❶ 刑事案件受害人不報案公安機關怎麼辦
刑事案件受害人不報案,公安機關如果發現犯罪行為也應當立案偵查。被害人主動放棄報警,公安機關如果發現情況的話,還是可以立案的,因為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就算報警人不主動報警而放棄報警,公安機關也一樣。可以立案正查的的。
法律分析
如果是涉及刑事案件的,分二類,一類是刑事公訴案件,由公安機關代表國家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這類案件,只要有犯罪發生的,公安機關就應當立案偵查,比如殺人罪,盜竊罪、強奸罪、搶劫罪等;另一類是刑事自訴案件,國家將是否報案,是否提起訴訟的權利交給了當事人,公檢法對這類案件是不告不理,如果是這一類的案件,受害人不報案的,警方不介入。告訴才處理的罪,刑法中規定有侮辱罪、誹謗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佔罪等。如果是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是屬於自訴案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五條 依照本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二項的規定延期審理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在一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
第二百零六條 在審判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案件在較長時間內無法繼續審理的,可以中止審理:(一)被告人患有嚴重疾病,無法出庭的;(二)被告人脫逃的;(三)自訴人患有嚴重疾病,無法出庭,未委託訴訟代理人出庭的;(四)由於不能抗拒的原因。中止審理的原因消失後,應當恢復審理。中止審理的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
❷ 受害人不去報案,警方知道也不能立案調查嗎
綁架罪屬於國家公訴案件,不需要當事人報案就能立案調查。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立案:
1、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
2、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
3、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
綁架罪是行為犯,行為人只要實施了上述三種情形之一的行為,就應當立案偵查。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的規定: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犯前款罪,殺害被綁架人的,或者故意傷害被綁架人,致人重傷、死亡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
(2)被害人不報案有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綁架罪構成要件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生命權、人身自由權。綁架所使用的暴力、威脅、麻醉或其他方法本身就危及到被害人的身體健康;
以暴力、脅迫、麻醉或其他方法劫持他人以後會對被害人加以禁閉、監視等,就剝奪了其人身自由權;
綁架罪行為人的犯罪目的(勒索財物)不能得逞,就會對被害人下毒手,殺人滅口,侵犯了被害人的生命權。
本罪犯罪對象為有任何有生命的白然人,不僅僅包括婦女、兒童、嬰幼兒。實踐中被綁架的對象多為婦女、兒童、個體戶、私營業主或大公司、企業的重要人物。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以暴力、脅迫、麻醉或其他打法劫持他人的行為。所謂暴力是指直接對被害人身體實施打擊和強制,如捆綁、推、拽、毆打、傷害、強行架走等,所謂脅迫是指以不順從就實施暴力相威脅,對被害人實行精神強制,使其恐懼不敢反抗的行為。
脅迫的內容有人認為除以實施暴力、威脅外還有其他非暴力威脅,這種觀點不妥。
非暴力內容的威脅不危及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其社會危害性與危及被害人人身安全的暴力、以暴力相威脅、麻醉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就如以非暴力相威脅,強行劫走被害人財產的行為不定搶劫罪而定敲詐勒索罪一樣,以非暴力內容的脅迫宜以拐賣婦女、兒童定罪。
脅迫實施暴力的對象既可以是被害人本人,也可以是對在場的被害人的親屬,脅迫的方式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動作,如用刀在被害人面前比劃,但脅迫必須是對被害人當面實施。所謂麻醉是指利用葯物、醉酒等致被害人麻痹、昏睡、昏迷的行為。
不管是暴力、脅迫還是麻醉方法,其本質特徵均是違背被害人意志,致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無力或不知反抗而劫走被害人,故其暴力、脅迫、麻醉的程度要達到使被害人不能、不敢、無力或不知反抗的程度。
如行為人在拐騙過程中盡管有推、拽、實施輕微的暴力相威脅的行為或有勸酒、使用葯物等行為,但不足以使被害人不能、不敢、無力或不知反抗,被害人隨行為人出走主要出於輕信,受其利誘等,則不能定該罪。
所謂「劫持」是指將被害人劫離原地和把持控制被害人。劫離原地的方法已如前述,把持控制被害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如捆綁、禁閉、監視、挾持、麻醉等。其本質特徵是剝奪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故在把持控制被害人的過程中行為人也可能使用暴力、威脅,也可能不使用暴力、威脅。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現為方面直接故意,且以勒索他人財物為目的或者以他人作為人質為目的,所謂以勒索財物為目的,是指行為人綁架被害人的目的在於以加害被害人相威脅,迫使被害人的近親屬交給其財物,這里的財物包括貨幣、有價證券、金銀財寶等具有經濟價值的物品或財產性利益。
❸ 被害人不報案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被害人不報案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一、法律意識淡薄。權利受到侵害,東西丟了就丟了,只有自認倒霉,認為報案與否無關緊要,沒有一定的法律意識想到要去報案,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由於有些被害人所處地域偏遠,文化素質低,不知法、不懂法,自身利益遭受侵害後不知侵害方是否構成犯罪,想告發而不知去何處告,怎麼告,對自己的報案能力產生懷疑。
二、怕丟人。如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等侵犯婦女人身權利的案件,被害人往往受陳舊的封建意識影響,顧及名聲問題,怕丟人,怕影響以後自己的生活,寧可承受心靈重創的痛苦,忍氣吞聲,甚至採取自殺、離家出走等方式,也不報案。在個別地區,相當一部分人心理上還存在被騙是不光彩的事的錯誤認識。
三、怕報復。有些被害人(特別是搶劫、傷害類案件的被害人)明知作案人是誰,但往往對嫌疑人的暴力、蠻橫、權勢等存在恐懼心理,害怕報案後受到報復而不敢報案。
四、怕麻煩。一些損失較小的案件,有的被害人怕報案後,破案及案件審理過程中進行調查、詢問、取證會耽誤自己的時間,引起社會議論或引起自己痛苦的回憶而不願報案,或認為損失不大,不必去報案。另有一些被害人系外地過客,因時間匆忙,怕耽誤時間而來不及報案。
五、怕得不到賠償。有的案件發生後,被害人遭受損失,顧及的不是要維護自己的權利,而是擔心家庭條件差,負擔不了這樣的損失。同時擔心去報案,惹惱了對方,會一分錢也拿不到。於是在案件發生後,或主動去找嫌疑人要求經濟補償或在嫌疑人方提出的高額經濟補償的承諾下,同意私了,而不是去找司法機關解決問題。於是就有了「兩全其美」的作法:雙方達成協議,一方拿錢,一方息事。殊不知這樣做不僅使罪犯逃避了法律制裁,有時還會因被害方的高額「索償」而引發暴力事件。
六、怕家醜外揚。有些案件的被害人往往因與嫌疑人存在親屬或家庭成員關系,出於一種親情及維持家庭正常生活而不願報案,這種情況多見於家庭內部的侵權案件。
七、對司法機關不信任。由於個別案件久拖不決以及司法腐敗現象的存在,使部分被害人產生即使報案也難以破獲,或者認為損失數額小,即使報案,司法機關也不會去管,或者認為嫌疑人有地位、有關系、有錢有勢根本不可能告「倒」,弄不好還要遭算計,因而不去報案。
八、怕引火燒身。有的被害人怕暴露自身隱私、缺點或違法情節,在自身權益遭受侵害後不敢報案。如某些敲詐勒索案的被害人。
及時報案是被害人有效、及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預防和打擊犯罪的重要武器.不報案可以說就是放縱犯罪,無形之中對社會安定形成潛在的危害。
對於被害人不報案現象,需要整個社會引起重視,從多方面努力改變這種現狀:
一、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進一步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弘揚正氣,破除封建陳舊思想,剎住社會不正之風,使更多的人知法、懂法,並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司法機關要加大打擊犯罪的力度,加快辦案速度,嚴明辦案紀律,樹立起在群眾中威信
三、完善報案接待制度,對於群眾的報案,要文明接待,詳細登記,並視情況迅速作出處理決定,同時將處理情況及時反饋給報案人,使群眾作到心中明有數,對司法機關的辦案效率予以肯定,從而積極報案,並支持司法機關的工作。
四、健全被害人權利保障機制。加強對被害人、報案人的保護,加強保密制度,對報案者給予保密,使被害人能夠摒棄怕報復的思想,放心、大膽的報案,行使自己的權利。
五、完善法律制度,細化對被害人權利的保障制度及侵犯這項權利應受到的處罰,從而做到有法可依,使被害人在行使這項權利時因為有法律這個堅強的後盾支持而不再懼怕,不再擔心。同時對於那些對報案人打擊報復的人,給予嚴厲制裁,使他們不敢再侵犯被害人的這項權利。
❹ 刑事公訴案件受害人與嫌疑人私了而不報案算違法嗎
公訴案件,即使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達成民事賠償協議,被公安機關知道後,依然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
對於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協商時,被害人向司法機關告發是合法的,但被害人以向司法機關告發進行威脅索取財物的,構成敲詐勒索罪。應當根據《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對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
《刑法》:
第二百七十四條【敲詐勒索罪】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❺ 金融詐騙立案了被害人不報案能退錢索賠嗎
法律分析:在被別人詐騙以後,你被騙的錢是否可以要回來,關鍵看被騙錢的數額是否構成刑事犯罪,如果犯罪嫌疑人所詐騙的錢超出了數額較大的標准,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公安機關就可以予以立案受理,即使你沒報案,也有可能有其他的受害人報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一條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第二百四十五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並製作清單,隨案移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處理。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違禁品或者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應當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作出處理。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生效以後,有關機關應當根據判決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進行處理。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贓款贓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一律上繳國庫。司法工作人員貪污、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處分。
❻ 目睹刑事案件不報案會負什麼法律責任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第一百零八條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專或者犯罪嫌屬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
但並沒有如果不報案會有什麼法律後果。在司法實踐中,這種情形也只是受到道德的譴責。
不作為犯罪只是針對有特定義務的人。
❼ 在法律上,受害者不敢報警,知情人可以代替受害者向警方報案嗎並且知情人是否可以代表受害者。
如果是刑事案件,任何公民都可以報案,但是知情人不能代表受害人。警方了解案情的話還是需要受害人親自說明,知情人只能作為證人。除非是刑訊逼供打擊報復之類的,普通的刑事案件都是需要去公安局報案的
❽ 強奸罪中被害人不報案,能不能對犯罪人出已刑罰
樓主你好;
強奸罪是公訴案件,也就是說由公家負責的案件,只要符合報案的條件並向公安機關報案後,公安機關就會管,誰報案都可以;
但是,行為人和被害人私下達成默契,被害人咬定是自願的話,就很難追究行為人的責任。所以關鍵不是誰報案,而是被害人願不願追究的問題。
❾ 非吸案不報案能賠償嗎
不報案的不能賠付。遭受到非法集資如果不報案的,公安機關無法知道有非法集資的行為,公安機關就不能對違法所得進行追繳,從而無法保障受害人的利益。
《關於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條
關於涉案財物的追繳和處置問題
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的資金屬於違法所得。以吸收的資金向集資參與人支付的利息、分紅等回報,以及向幫助吸收資金人員支付的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傭金、提成等費用,應當依法追繳。集資參與人本金尚未歸還的,所支付的回報可予折抵本金。
將非法吸收的資金及其轉換財物用於清償債務或者轉讓給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追繳:
(一)他人明知是上述資金及財物而收取的;
(二)他人無償取得上述資金及財物的;
(三)他人以明顯低於市場的價格取得上述資金及財物的;
(四)他人取得上述資金及財物系源於非法債務或者違法犯罪活動的;
(五)其他依法應當追繳的情形。
查封、扣押、凍結的易貶值及保管、養護成本較高的涉案財物,可以在訴訟終結前依照有關規定變賣、拍賣。所得價款由查封、扣押、凍結機關予以保管,待訴訟終結後一並處置。
查封、扣押、凍結的涉案財物,一般應在訴訟終結後,返還集資參與人。涉案財物不足全部返還的,按照集資參與人的集資額比例返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六條【賠償經濟損失與民事優先原則】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並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
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
第六十四條【犯罪物品的處理】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
(9)被害人不報案有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吸收公眾存款資質的個人或法人吸收公眾存款,另一種是具有吸收公眾存款資質的法人採用違法的方法吸收存款。對於後者,依《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規定,金融機構辦理存款業務,不得有下列行為:
1、將存款用於帳外經營活動;
2、擅自提高利率或者變相提高利率,吸收存款;
3、明知或者應知是單位資金,而允許以個人名義開立帳戶存儲;
4、擅自開辦新的存款業務種類;
5、吸收存款不符合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客戶范圍、期限和最低限額;
6、違反規定為客戶多頭開立帳戶;
7、違反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其他存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