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為什麼要實施法律強制

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為什麼要實施法律強制

發布時間: 2025-07-27 12:18:18

① 為什麼將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作為強制險

目前,由於《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實施,對於基於《保險法》、《合同法》而產生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所規定的機動車第三者強制險是不是同一險種爭議很大,因此全國各地審判機關所作出的判決也不盡相同,那麼如何正確理解76條,是保障保險業良性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們結合本案試談一點個人見解,願與同行們商討。
一、侵權的民事法律關系與合同的民事法律關系屬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不能混同並判令責任。
首先,交通事故的雙方當事人作為共同侵權人,同乘車人之間形成的是侵權的民事法律關系,而侵權的民事法律關系是基於當事人一方和雙方的侵權事實,在處理的過程中根據過錯責任大小並適用《民法通則》和《道路交通安全法》來確定其責任。如果對於這種情形,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條的規定去處理,首先是交通事故責任的承擔和公安交警部門關於責任的決定將無法得到執行,其次是交通事故中的侵權責任也將不復存在。
其次,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之間是保險合同的法律關系,而保險合同的法律關系是基於平等主體之間所簽訂的保險合同而產生,保險人基於被保險人的責任而承擔相應的合同義務,適用的法律依據是《保險法》和《合同法》。如果讓保險人在保險責任之外承擔其他非保險人應承擔的責任,等於是偏離了合同的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原則以及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實際上是一種強加的責任。
再次,《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合同法》都是基本法,屬於同位法,二者之間不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但如果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判定具有合同關系的保險人承擔全部責任,等於否定了《合同法》和《保險法》的有關規定。這類問題的出現明顯地反映出司法實踐中還是存在認識上的錯誤,簡單地將兩種不同性質的保險混同一體,這與立法精神也是相違背的。
第四、保險人與受害人即第三者之間不存在法律關系,因為保險人不是侵權人,保險人與受害人即第三者之間不存在侵權的民事法律關系。同時,受害人即第三者也不是被保險人,所以二者之間也不存在保險合同關系。因此說,在司法實踐中,將兩個根本沒有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並案審理,進而判定相互之間存在所謂的責任關系或權利義務關系,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無法理解的。
二、強制保險制度與第三者責任保險是兩個不同的法律制度,而不同的法律制度是不能混同並行適用的沒有從法律規定上將二者區分開來,這也正是造成《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合同法》所謂沖突的誤區。
第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之所以規定由保險公司對人身傷亡採取無過錯原則賠償制度,其基本依據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條的規定。該條規定:「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而國務院《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草案)對強制保險機構的審批、保險費率、保險監管、責任限額等均作出了強制性規定。所以,只有當與《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配套的條例、規定、措施等制定並公布實施時,國家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才能說是建立並實行了,而依據該制度設立並運營的保險機構以及其推行的保險才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立法意義上的強制保險或者叫「社會保險」。
第二、現在的第三者責任保險雖然也有強制性,但由於仍然是依據《保險法》、《合同法》而設立的一個險種,更具有商業性,所以只能稱之為「以強制方式運營的商業險」。這種保險同強制保險制度上的強制險有本質的不同,表現在:①制定的部門不同,適用的依據不同,功能不同;②投保費率不同,責任限額不同;③管理模式不同,主要表現就是強制險是由國家參與並主導管理交由經審批設立的強制險保險機構實施,現行的商業保險機構並不是管理主體,而現在的商業險完全由商業保險機構依法自主管理;④承擔責任的方式不同,強制險不以被保險人的責任為前提,更具有社會保險性質;⑤強制性和法定性程度不同;⑥在強制險存在的同時第三者責任商業險同樣並存,二者並不相互排斥;⑦根據《條例》(草案)規定:在國家賠付後,有權向責任人追償,而商業險在理賠後則無追償權。所以,二者實質上是強制保險制度和商業保險制度的區別。
第三、國務院的《條例》(草案)在2005年2月28日徵求意見截止後,至今沒有公布實施,並且引起全國性專家學者的一片反對聲和爭執,說明我國還沒有正式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如果讓以商業性保險制度為基礎和前提運營的被上訴人保險公司承擔國家為後盾的強制保險制度推行的責任,必然會顯失公平。這也就不難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與《合同法》之間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了。所以,只有將兩種保險制度正確區分,才能避免法律的沖突,更能體現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正因為如此,《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實施的現實性,有賴於國家統一的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建立和施行。所以,現行的商業保險機構因為沒有法律賦予的相關權利而不能作為承擔強制險的實施主體去承擔有關責任。
三、侵權責任人應當承擔侵權的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責任人,基於一定的侵權事實,對造成的後果應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因為:①這種責任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依據事實和法律作出的有效的,且各方當事人又無異議的認定。如果一方責任人以保險人應在保險限額內承擔全部責任為由,拒絕履行義務的話,公安機關的決定將成為一紙空文。②負有交通事故主要責任的責任人,也是造成事故及後果的肇事者,如果不依法承擔責任,不僅對受害人,而且對其他當事人都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不符合違法必究的原則,更是對司法公正的沖擊。③主要責任人的責任不能由次要責任人去承擔,更不能由和其毫無關系的保險人承擔。因為保險人只能對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負責,而不能對沒有投保的其他人的責任給予承擔。④如果主要責任人不承擔責任,保險人也沒有法律依據去行使追償權,這將導致對保險人權利的侵犯和與法律規定的沖突。⑤法律規定保險人在保險責任限額內承擔責任,是指責任限額。而這種責任限額在強制險中由國家統一規定,但在商業險中由當事人協商。所以,商業險的這種責任限額應當是被保險人造成的第三者的責任限額,當然不包括沒有參保的其他責任人的責任。因此,保險人承擔的責任應以被保險人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為限而不能擴大。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尚未建立或正式實施的情況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定的適用就存在障礙。正如國家法律規定執行死刑的方式有槍決和注射兩種,但由於注射的相配套規定和條件不成熟,雖有法律依據但無法操作一樣,強制保險同樣存在類似問題。在此情況下,只能依法由責任人按照過錯原則承擔侵權責任。
四、關於建立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思考。
為了貫徹實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國務院制定了《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草案),但在徵求意見中分歧很大,爭議很多,歸根結底,是利益平衡問題。我們認為,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應當以國家為主導設立統一機構,獨立於商業保險企業,真正成為具有社會救助性質的保險體制,從而形成完善的強制保險保障體系。
第一、應當設立專門的強制保險機構,其性質、職責等類同於現行的社會保險管理機構,統一管理強制保險事務。在目前情況下,可委託現行商業管理機構代管,待條件成熟後獨立運行。
第二、同《條例》(草案)規定的社會救助基金機構一樣,強制保險機構在理賠後,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這樣既能有效地保護弱者,也可以追究肇事責任人的責任,更可以減輕機動車投保的經濟負擔,降低保險費率。
第三、條件成熟後,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與強制保險機構可以合並,統一執行強制保險和社會救助的相關事務

熱點內容
教育行政法規的三種形式 發布:2025-07-27 17:42:15 瀏覽:346
勞動法合同簽訂6年後 發布:2025-07-27 17:40:41 瀏覽:40
彭冠英刑法 發布:2025-07-27 17:39:55 瀏覽:735
刑法276條之一 發布:2025-07-27 17:31:02 瀏覽:523
德雷德法官漫畫 發布:2025-07-27 17:19:08 瀏覽:276
下列各項不屬於行政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的是 發布:2025-07-27 17:19:08 瀏覽:913
商標法學 發布:2025-07-27 17:19:00 瀏覽:972
交通規章制度大全2015 發布:2025-07-27 17:12:33 瀏覽:457
刑法的階級本質 發布:2025-07-27 17:12:33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