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法規的三種形式
『壹』 承擔教育法律責任有哪幾種主要方式
依據違法行為的性質和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關系中的法律地位的不同,教育法規定了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三種主要方式: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我國現行的教育法相當一部分是以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為一方,調整教育活動中的行政關系,具有行政法的屬性,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就帶有行政違法性,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閉返教育法最主要的一種法律責任。根據有關教育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類。
(2)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違反教育法的規定,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依照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這是一種轎慎飢以財產責任為主要內容的責任。
(3)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又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這種責任的承擔方式是刑事制裁,即刑罰。
對於某一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追究法孝嫌律責任的方式不限於一種,例如,可以在追究行政責任的同時,追究刑事法律責任或民事法律責任,三種形式也可以並處。
『貳』 我國教育法的體系結構是固定的嗎
教育法規的體系結構:
教育法規體系是指教育法作為一個專門的法律部分,
按照一
定的原則組成的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完整統一的法律有機整體。
(一)
縱向結構:教育法規體系的縱向結構,即教育法規的表現形式,是指由不同層級的
教育法律文件組成的等級、
效力有序的縱向體系。
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縱向結構為:
1.
《憲法》中有關教育的條款:
《憲法》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規制定的依據。
2.
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調整教育內部、外部相互關系
的基本法律准則。對整個教育全局起宏觀調控作用,或稱為「教育憲法」
「教育母法」
.
我國
的教育基本法律為
1995
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
育法》
3.
教育單行法律:教育單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定教育領
域某一方面具體問題的規范性文件,其效力低於《憲法》和教育基本法。
4.
教育行政法規:教育行政法規是行政法規的形式之一,是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
依據《憲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關於教育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其效力低於《憲法》和教
育法律,高於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教育規章。教育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有三種:條例、規定、
辦法或細則,如《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
則》
《教師資格條例》等。
5.
地方性教育法規:地方性法規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專稱。制定地方性
教育法規,
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地方性教育法規只在該行政區域內有效,
不得同憲法、
法律行政法規想抵觸,其名稱通常有條例、辦法、規定、規則、實施細則等。
6.
教育規章:
教育規章是中央和地方有關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頒布的有關
教育的規范性文件,
有的稱為教育行政規章,
包括部門教育規章和帝反政府教育規章。
部門
教育規章是國務院所屬各部、
各委員會發布的有關教育的規范性文件。
這類文件主要是就國
家有關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問題制定出相應的實施辦法、條例、大綱、標准等,以
保證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如《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地方政府教育規章是整個
教育法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橫向結構:
教育法規體系的橫向結構是指依據教育法規所調整的教育社會關系的特點
或教育關系構成要素的不同,
劃分出若干處於同一層級的部門教育法,
形成法規調整的橫向
體系。我國教育法規體系的橫向結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類:
1.
教育基本法。它奠定了我國教育制度的基礎,是決定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法,即已頒布施
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
2.
基礎教育法。是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領域的教育
法律的總稱。
已頒布施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即為基礎教育法的一個組成部分。
3.
高等教育法。是以高等教育為調整對象,涵蓋大學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學歷高
等教育的法律法規的總稱,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
4.
職業教育法。是以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的總稱,即已
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
5.
成人教育或社會教育法。以各類在職人員和職後人員的教育為調整對象,包括成人教育、
繼續教育、
終身教育等。
從內容上應是橫向結構不可缺少的方面,
但是否單獨立法鄭子昂進
行論證。
6.
學位法。
主要就學位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學位的等級、
學位授予的條件和程序等作出規定,
即已頒布施行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
7.
教師法。是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人員的地位、權力、義務、職稱、考評、進修、培養
等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
8.
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財政法。是以教育經費的來源、分配、使用、核算及教育基建和教學設
備等辦學物質條件保障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
從教育發展的實際來看,
需要制定該法
律。
『叄』 教育行政執法的形式主要有
教育行政執法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監督檢查、行政處罰、行政指導和行政強制。監督檢查是教育行政執法的常見形式之一,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對學校和教育機構進行檢查,確保其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履行職責,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行政處罰是一種強制性的執法形式,主要針對教育機構或個人在教育管理中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或教育部門規定的行為。行政處罰可以採取警告、罰款、責令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等措施,以維護教育領域的秩序和公平。行政指導是教育行政執法的一種非強制性手段,通過指導、建議、教育和宣傳等方式引導教育機構和個人遵守法律法規,推動其改進管理和提高教育質量。行政強制是指當教育機構或個人不服從行政指導、違法違規行為嚴重影響教育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時,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採取強制措施,例如強制停業整頓、限制資質或辦學范圍等,以迫使其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進行整改。
『肆』 教育規章和地方性教育法規的區別
法律分析:教育行政法規一般是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關於教育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名稱一般有條例、規定、辦法或細則三種,如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教師資格條例》等。地方性教育法規一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規在本行政區城內有效,其效力低於憲法、教育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規。其名稱通常有條例、辦法、規定規則、實施細則等,如《上海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河南省義務教育實施辦法》《山東省職業教育條例》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六條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伍』 教育法規的三種類型
一般而言,教育法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憲法和法律:包括憲法、民法典、刑法典、行政法典等各類法律,涉及國家的基本制度、教育的性質、義務教育的實施等方面;
2、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或地方政府頒布的規章、決定、命令等纖掘,具體規定了教育管理、課程設置、教學質量監督等方面的內容;
教育法還可以促進教育的發展和創新,鼓勵教育改革和實驗,推動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
同時,教育法也能夠加強家長、學生和教師的權利保護,預防和懲治校園欺凌、性騷擾等不良行為,提高教育公正和民主化水平,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和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