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固定收益協議的法律效力
❶ 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從以下幾方面來認定:
1、首先,協議需要意思自治,即協議雙方是自願簽訂協議的且通過協議所表示的意思是自己的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脅迫、欺詐、重大誤解、顯示公平等事由;
2、其次,除真實意思表示外,協議的約定還不能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能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否則協議無效的;
3、原則上,協議經雙方簽字或蓋章後生效,但如果協議中另有約定的,以協議中的約定為生效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五條
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的合同的效力,應當依照本法第一編第六章第三節和本編的有關規定確定,不得僅以超越經營范圍確認合同無效。第八百五十條
非法壟斷技術或者侵害他人技術成果的技術合同無效。第六百八十二條
保證合同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的,保證合同無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保證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債務人、保證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❷ 服務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具有法律效力。
服務協議等同於服務合同,受《合同法》的保護,因此具有法律效力。但是,規避法律的條款和侵害當事人利益的「霸王條款」沒有法律效力。因為這類條款違反合同法原則。
❸ 朋友建廠我投50萬給我固定收益一年15萬有協議書受法律保護嗎
根據合同法如果你們的協議達成了以下條件是能受法律保護的。
《合同法》規定合同有效要件為: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4、合同標的須確定和可能
根據以上規定,民間協議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為:協議雙方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且是在雙方都自願的前提下簽訂,沒有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協議所具備的格式、內容、項目齊全,經雙方簽字確認,且雙方都沒有欺騙的行為,代理人代理手續合法。
❹ 協議和合同的法律效力有區別嗎
法律分析:1、雙方的意思都表示一致而達成的一種契約。簡單地說,就是你情我願,然後我們把大家都同意的事情固定下來,說明白,說清楚,那麼我們達成一致的這個事項就是協議,在法律上就叫合同。
2、一般來說,生效的合同和協議法律效力就是相同的.除非沒有生效或因為一些條件而失效。比如:合同或協議的一方是個7歲的小孩,這樣的合同就沒有效力。
3、需要公證的合同或協議只是把合同或協議的效力固定並強化,如果法律沒有要求,合同,協議的當事人也沒有約定,是不需要特別的公證的。 合同或協議一般兩份就夠了。合同當事人各持一份,如有第三份,很可能是給見證人或第三人,這個作用也是為了強化合同或協議的效力,由雙方當事人約定的。
4、合同或協議一般只是名稱,叫法的不同。只要不違反法律和道德風俗,當事人可以任意約定合同或協議的名稱,內容,形式,都是有效的。
5、所謂協議是指有關國家、政黨、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個人,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訂立的一種具有政治、經濟或其他關系的契約。協議,在其所表示的意義、作用、格式、形式等方面基本上與合同是相同的。經濟合同和以經濟為內容的協議,都可以稱為契約,兩者都是確立當事人雙方法律關系的法律文書。
6、合同與協議雖然有其共同之處,但兩者也有其明顯區別。合同的特點是明確、詳細、具體,並規定有違約責任;而協議的特點是沒有具體標的、簡單、概括、原則,不涉及違約責任。從其區別角度來說,協議是簽訂合同的基礎,合同又是協議的具體化。
7、合同與協議是兩個既有共同點又有區別的概念,不能只從名稱上來區分,而應該根據其實質內容來確定。如果協議的內容寫得比較明確、具體、詳細、齊全,並涉及到違約責任,即使其名稱寫的是協議,也是合同;如果合同的內容寫得比較概括、原則、很不具體,也不涉及違約責任,即使其名稱寫的是合同,也不能稱其為合同,而是協議。
8、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從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合同就是協議。但根據邏輯學的原理,協議是合同的以種概念,即所有的合同都是協議,但並非所有的協議都是合同,所以說合同是具有特定內容的協議。
9、合同的特點是明確、詳細、具體,而協議的特點是簡單、概括、原則。實踐中,合同可以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如合同,合同書,協議,協議書,名字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其內容。根據其實質內容來看如果協議的內容寫得比較明確、具體、詳細、齊全,並涉及到違約責任,即使其名稱寫的是協議,也是合同;如果合同的內容寫得比較概括、原則、很不具體,也不涉及違約責任,即使其名稱寫的是合同,也不能稱其為合同,而是協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的定義和身份關系協議的法律適用】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❺ 請問兩個企業之間的協議有法律效力嗎裡面的強制執行條款是否到期可以強制執行
雙方簽訂的協議之間約定的執行條款是沒有強制執行力的。只能到法院起訴,拿到判決書之後才能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❻ 在合同中約定無論公司經營狀況如何一方均領取固定收益是否有效
如果是雙方真實意願的表示,在不違法國家法律法規的情況下,有效。
❼ 協議都有法律效力嗎
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協議有效的條件主要有: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當事人各方意思表示真實且一致;
3、協議書內容與簽訂程序均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九十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❽ 固定收益合同是否有效
我國《合夥企業法》第三十三條和第六十九條規定:「…合夥協議不得約定將全部利潤分配給部分合夥人或者由部分合夥人承擔全部虧損」、「有限合夥企業不得將全部利潤分配給部分合夥人;但是,合夥協議另有約定的除外」。概言之,對於有限合夥企業而言,合夥協議可以約定由部分合夥人享受全部利潤,但不可由約定由部分合夥人承擔全部虧損。這一規定,為有限合夥制私募基金的收益保障措施的合法性設定了基本邊界,即不能約定「由部分合夥人承擔全部虧損」。
同時,隨著私募基金行業監管規則的陸續出台,在對私募基金加強監管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監管規則開始對私募基金投資人的保本保收益問題進行規范。例如,《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簡稱「《暫行辦法》」)第十五條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銷售機構不得向投資者承諾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又如,《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簡稱「《募集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募集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推介私募基金時,禁止以任何方式承諾投資者資金不受損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諾投資者最低收益…」再如,《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簡稱「《證券期貨暫行規定》」)第四條規定:「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設立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不得違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不得存在以下情形:(一)直接或者間接對優先順序份額認購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包括但不限於在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合同中約定計提優先順序份額收益、提前終止罰息、劣後級或第三方機構差額補足優先順序收益、計提風險保證金補足優先順序收益等…」。
面對上述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則對於投資人收益約定的限制,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投資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都存在著這樣的困惑:投資者的固定收益設置到底是否合法合規?
本文將以私募基金的典型組織形式——有限合夥企業為例,根據現有法律法規和司法案例,針對各類私募基金投資者收益保障措施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對我國私募基金未來的結構設計有所助益。
❾ 請問與公司簽定的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你說的協議應該是有效的。
其實協議就是合同,如果你沒有簽訂新的合同,應該按原來已經簽訂的合同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
如果已經約定了賠償,就要賠。
❿ 公司與員工簽訂的保底協議是否有法律效力
工資保底嗎?理論上,只要出自雙方真實意願且不與現行法律相違背,就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