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譽詆毀行為法律責任
㈠ 論商業詆毀行為的構成、表現及法律責任
一、商業詆毀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四條規定,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行為。
二、該行為具有如下特點:
1.有著明確的意在貶低競爭對手的目的性,直接打擊、削弱競爭對手與其進行競爭的能力,謀求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
2.行為本身表現為捏造、散布與真實情況不符的虛假、不實之情。
這里的捏造,既可以是無中生有,也可以是對真實情況的歪曲。經營者無論是捏造還是散布虛假事實,都可以構成商業詆毀行為。
3.有特定的詆毀對象,即行為所抵毀的對象必須是與行為人存在競爭關系的同業經營者,也即競爭對手,而非其他經營者。
所謂有特定的詆毀對象,是指有關虛假言詞必須明確指向一個或幾個競爭對手,或者雖無明確所指,但他人可以從中推測其指向。詆毀的對象既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競爭對手。
4.行為後果損害的是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
商業信譽包括經營者的資產狀況、經營能力。信用情況等;商品聲譽主要包括商品的性能、用途、質量、效果等,商品聲譽最終也反映了經營者的商業信譽。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㈡ 詆毀商譽行為必須是要故意,難道會有過失情況
當然有過失行為存在,比如說甲故意發網貼詆毀乙的商業信譽,丙看到後認為甲的說法有理,在沒有求證的情況下,隨後一轉。雖然丙的行為已經與甲同樣構成詆毀商譽行為,但丙的行為只屬於過失。
㈢ 詆毀商譽行為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你好
單位之間詆毀商譽,這是不正當競爭行為,不但要賠償受害方的損失,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如罰款等。
㈣ 詆毀商譽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嗎
屬於,經常有這類的官司
㈤ 詆毀商譽行為的構成是什麼
詆毀商譽行為 詆毀商譽行為是指經營者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從而削弱其競爭力的行為。
商譽是社會公眾對市場經營主體名譽的綜合性積極評價。它是經營者長期努力追求,刻意創造,並投入一定的金錢、時間及精力才取得的。良好的商譽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財富。在經濟活動中,最終又通過有形的形式(如銷售額、利潤)回報它的主人。法律對通過積極勞動獲得的商譽給予尊重和保護,對以不正當手段侵犯競爭者商譽的行為予以嚴厲制裁。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詆毀商譽的行為要點如下:
(1)行為的主體是市場經營活動中的經營者,其他經營者如果受其指使從事詆毀商譽行為的,可構成共同侵權人。新聞單位被利用和被唆使的,僅構成一般的侵害他人名譽權行為,而非不正當競爭行為。
(2)經營者實施了詆毀商譽行為,如通過廣告、新聞發布會等形式捏造、散布虛假事實,使用戶、消費者不明真相產生懷疑心理,不敢或不再與受詆毀的經營者進行交易活動。若發布的消息是真實的,則不構成詆毀行為。
(3)詆毀行為是針對一個或多個特定競爭對手的。如果捏造、散布的虛假事實不能與特定的經營者相聯系,商譽主體的權利便不會受到侵害。應注意的是,對比性廣告通常以同行業所有其他經營者為競爭對手而進行貶低宣傳,此時應認定為商業詆毀行為。
(4)經營者對其他競爭者進行詆毀,其目的是敗壞對方的商譽,其主觀心態出於故意是顯而易見的。
㈥ 詆毀商譽罪怎麼量刑
構成詆毀商業信譽的量刑為:詆毀商業信譽的,涉嫌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犯此罪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一般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
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第二百二十二條
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㈦ 商業詆毀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其行為主體必須是經營者行為人具有經營者的身份是認定侵犯商譽權行為的重要條件之一。即只有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所實施的損害競爭對手商譽的行為才構成該類不正當競爭行為。而非經營者實施的侮辱、誹謗、詆毀的行為則以一般侵權論。這一構成要件反映了現代各國主要是從競爭法的角度來保護商譽權。《巴黎公約》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制定的《反不正當競爭的保護示範法草案》,均將商譽侵害視為不正當競爭行為。英美法系國家為商譽權提供仿冒訴訟與其他特殊訴訟的救濟方式,其主體指向概為經營者。
大陸法系國家更是主要適用競爭法保護商譽權,因此要求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必須存在競爭關系。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則》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於1998年作出司法解釋,從主體要件方面明確了商業詆毀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的區別,並且具體指出,新聞單位或者消費者因為對經營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失當,甚至借機誹謗、詆毀、損害經營者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由此可見,新聞單位、消費者與商譽權的主體之間沒有競爭關系,不互為競爭對手,所以不能作為商業詆毀行為的主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數情況下經營者是自己實施對競爭對手的商業詆毀行為,但有時經營者也可能不是自己實施此種行為,而是利用他人加以實施。他人既可能是其他同業經營者,也可能是非同業經營者或非經營者的社會組織或個人。例如,會計、審計、質量檢驗等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及消費者個人等等。如果這些組織或個人與經營者之間就實施商業詆毀行為有過共謀,即存在主觀上的共同故意,他們就應與該經營者一起對該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二)其行為的主觀方面為故意而不是過失行為人實施商業詆毀行為,是以削弱競爭對手的市場競爭能力,並謀求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為目的,通過捏造、散布虛偽事實等不正當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進行惡意的詆毀、貶低,因此,故意行為才構成這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從過錯心理方面來分析,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商譽的結果(認識因素),但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商譽毀損的危害結果的發生(意志因素),行為人的這種主觀故意性是明顯而確定的。當然,經營者也可能因過失造成對競爭對手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的損害,並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但這種行為並不構成商業詆毀,這是基於不構成競爭法體系中規定的侵犯商譽權之行為的條件所決定的。
(三)其行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或者對真實的事件採用不正當的說法,對競爭對手的商譽進行詆毀、貶低,給其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後果。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關於反不正當競爭示範法所作的概括,侵犯商譽權的行為分為兩種:一是採取虛假說法的行為,即憑空捏造或散布有關他人商譽的、與其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事情,包括無中生有的編造,也包括對真實情況的惡意歪曲。另一種是採取不當說法的行為,即不公正、不準確、不全面地陳述客觀事實,意在貶低、詆毀競爭對手的商譽。
例如,在比較廣告和產品促銷活動中,對同類產品、服務的評價使用貶損性質的言辭;或在未有科學定論的情況下,片面宣傳某些產品、服務的副作用或者消極因素。
商業詆毀行為,是對競爭對手合法享有的商譽及商譽權的嚴重損害和侵犯。這種以損害競爭對手合法權益為手段的競爭行為,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正常秩序,屬於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㈧ 詆毀商譽行為如何認定
法律分析:行為的主體是市場經營活動中的經營者。經營者實施了詆毀商譽行為,發布的消息是不真實的。詆毀行為是針對一個或多個特定競爭對手的。經營者對其他經營者進行詆毀,其目的是敗壞對方的商譽,其主觀心態出於故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二條 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信的原則,遵守法律和商業道德。 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行為。 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㈨ 詆毀商譽行為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詆毀商業信譽需要的犯罪構成如下:
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既侵犯了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又擾亂了市場秩序。
本罪侵犯的對象是他人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他人既包括單位,又包括個人,必須具有特定性。這樣,構成本罪的捏造並散布虛偽的事實必指向於他人。指向於他人,可以指名道姓,也可以不呼其名,但根據其虛構的內容、散布的方式,完全能讓公眾知道其指向於何人。如果其內容泛泛而指,根據其內容及散布方式無法推測針對的是誰,自然不能構成本罪。由於本罪所侵害的是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因此,他人必須是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如生產者、銷售者、提供諸如飲食、旅店、旅遊等各種服務的人等。所謂商業信譽,是指從事商業活動的誠實信用和名譽,包括其信用、資產、經營能力、經營作風等內容。所謂商品聲譽,則是指其商品的良好聲望及稱譽,包括商品的性能、結構、外觀、效用、質量、價格等方面。其與財產權利相聯系,與從事商業經營者的人身不可分離,在其長期經營過程中逐漸形成,是社會對其生產、經營、商品、服務等方而的質量、信用、聲譽的客觀認識與評價。
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上表現為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所謂捏造,是指無中生有、憑空編造與真實情況不符、對競爭對手不利的事實;所謂散布,是指以各種可以使眾人知道的方法擴散其所捏造的虛偽事實。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即故意捏造事實,散布足以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言論,既可以通過宣傳媒體,又可以出現在產品發布會上;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書信等方法,故意捏造事實並散布足以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行為,散布既可以在公眾場合為之,又可以向某些與競爭對手有特定業務關系的經營者傳播,需要注意的是,本條對本罪的行為特徵的表述是捏造並散布,必須同時具備兩行為才可能構成本罪;
至於其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既可以當眾散布,又可以不當其面散布。歸納起來,則主要是:(1)在公開場合,如訂貨會、交易會、產品新聞發布會上公開宣揚所捏造的事實;(2)利用公開信、傳單、對比性廣告、聲明性公告等詆毀他人及產品;(3)在經營活動中利用銷售、業務洽談向業務客戶及消費者尤其是被損害人的固定客戶貶抑對方;(4)在商品包裝或者說明書上散布虛構的事實;(5)以顧客、消費者的名義向有關監督部門如消費者協會、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作虛假投訴,損害其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6)在社會公眾中造謠並加以傳播;等等。
誹謗行為需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才能構成犯罪。所謂重大損失,主要是指由於商業誹謗行為而導致失去消費者的信賴,商品滯銷,經營陷入困境,甚至導致他人瀕臨破產等。所謂情節嚴重,雖指多次實施損害他人商譽的行為,損害多人的商譽的行為等。
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依本節第231條之規定,單位亦能成為本罪主體,單位犯本罪的,實行兩罰制,對單位判處罰金,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本條之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不過,本罪的主體多為經營者,為在市場上占據位置,以誹謗的方式毀損競爭對手。
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以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為目的,間接故意與過失不構成本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第二百三十一條單位犯本節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㈩ 詆毀他人商譽構成要件
主體為市場經營活動中的經營者
客觀上實施了詆毀商譽行為
詆毀行為是針對一個或多個特定競爭對手而作出的
目的是敗壞對方的商譽,主觀上出於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