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人人

法律責任人人

發布時間: 2020-12-27 03:08:17

『壹』 對人進行人生攻擊,導致人人心理和精神上受到傷害,要不要負法律責任

您好,一般說來,這是屬於心理問題,引起的原因可能與日常生活中的環境以及自身性格行為因素有關。

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自我調節抑制。若是症狀比較嚴重,無法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緩解,請及時去醫院診治。

『貳』 國家安全,人人有責。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義務或者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依法追究法律責

是群發的,法制宣傳簡訊

『叄』 學習法律知識

如果是要系統學習的話,建議首先應該學習法律的基本理論、憲法。這樣可以專對學習部門法有指導作屬用,同時學習語文
邏輯
等有關知識,他們對你理解、學習法律有很大幫助。然後學習部門法,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不要機械的記憶法條,同時,要結合有關司法解釋一並學習、理解。還要在網上查看最新動態、最新理論,多看有關論文與案例,相信會對你有很多好處的。除此之外,還要學習法制史,國際法等,開闊視野。至於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望你成功。

『肆』 法律援助是屬於哪一主體的責任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或者非政府設立的合法律所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尤其是農村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伍』 在微博,微信,人人網上被人發布照片及名字及相關信息,請問是否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

隱私來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自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你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人群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所以根據您的情況,另一方若是在沒經過您允許的情況下泄露了您的隱私干擾了您的正常生活,您是可以主張其停止侵害,通過合理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法律條規(供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

『陸』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義是這道選擇題為什麼D是錯誤的怎麼理解

A強調的是法律上的復地制位,B強調的是享有法律權利,C強調的是要負擔法律責任。這三者對所有人都一樣的。人人有權利,人人違法要負責,所以是平等,沒有區別。
D強調的是法律後果。法律後果對每個人是有區別的。比如,盜竊罪三年,殺人罪十年,而民事侵權賠償損失就可以了。這就是說承擔責任是不同的,是要根據具體的行為和具體的法律規定來確定相應責任的。即便都是盜竊,也有情節區別,三年或者五年的區別。所以,不是強調的人人都平等的承擔責任,而是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柒』 池塘淹死人人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我看不一定要負法律責任
家長有看護責任

『捌』 如何理解憲法中規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憲法中規抄定的公民在法律襲面前人人平等是無論任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早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都不能超過憲法和法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8)法律責任人人擴展閱讀:

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也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對違法行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決不允許任何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

在法律面前,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懲罰。

『玖』 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嗎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承擔法律責任不是一個問題,就法律理論而言,我們所說的平等是一種權利能力的平等,而不是行為能力上的平等。所謂公民的權利能力是指能夠依法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公民的行為能力是指公民能夠以自己行為依法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從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資格。公民的權利能力是一律平等的,《民法通則》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而行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問題,我國法律規定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十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為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和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為完全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民法通則》還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為無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為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因此,我們說的「人人平等」是一種權利能力上的平等,行為能力上是不平等的。
2、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違憲責任,根據違反法律種類、程度而適用不同的責任,不同的責任法律的規定不同,尤其是對責任主體而言是有區別的,如對刑事責任而言,行為人行為必須具備犯罪的構成要件才承擔刑事責任,刑法規定: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 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 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3、對於夢游的人殺人的行為認定:夢游的人在夢游中的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該行為並不是行為是自身意識控制的行為,對於夢游的人而言是無罪過的,根據刑法第16條的規定,夢游的人殺人是不承擔刑事責任的。

『拾』 今天朋友聊天說,為什麼法律人都責任,有人做苦力有人享受!如果人人都不按規定責任,那社會會怎麼樣

這個不是說值不責任的問題,一個社會運行最重要的是有秩序,而秩序運行的前提就是要規范也就是法律。

熱點內容
公司法有限責任公司設立 發布:2025-05-07 00:40:21 瀏覽:320
保留司法救濟 發布:2025-05-07 00:35:37 瀏覽:694
勞動法實質要件的作用 發布:2025-05-06 23:59:30 瀏覽:217
管理的道德是 發布:2025-05-06 23:59:29 瀏覽:154
孫鵬法學家 發布:2025-05-06 23:33:35 瀏覽:479
勞動合同法監督案例 發布:2025-05-06 23:31:36 瀏覽:834
司法所歸鎮 發布:2025-05-06 23:23:36 瀏覽:531
合同法的撤銷 發布:2025-05-06 23:23:27 瀏覽:523
法醫法院 發布:2025-05-06 23:08:46 瀏覽:7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153 發布:2025-05-06 23:07:03 瀏覽: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