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企業名稱權的法律責任
Ⅰ 什麼是侵害企業名稱(商號)權糾紛
侵犯企業名稱(商號)權糾紛,是指因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商號)或者其他侵犯他人企業名稱權的行為而發生的爭議。
Ⅱ 企業名稱權的企業名稱權-法律意義
企業名稱是企業在營業上所用的名稱,即企業在營業上為法律行為時,用以署名,或由代理人使用,與他人交易的名稱。企業必須有名稱表彰自身並和其他交易主體相區別;否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會有諸多不便,也將給交易秩序帶來混亂。因此,企業名稱為商業登記法所規范的主要事項之一。當事人應依法將企業名稱進行登記,經核准登記注冊後,方可使用;如果使用未經核准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則由主管機關責令其停止經營活動,沒收非法所得或者給予罰款。
企業進行名稱登記,可以防止他人使用其名稱進行不正當競爭,影響其商業信譽,侵害其商業利益。企業名稱經核准登記後,該企業即享有使用權,並產生兩種法律效力。 第5條 和第21條亦有對他人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加以保護的規定。保護的對象——企業名稱權(姓名權)與《民法通則》是否完全一致,都屬於人格權呢?筆者認為二者在本質上有著較大的差異。民法上的姓名權和名稱權都屬於人格權的內容,是從法律主體的精神利益即人格的角度進行立法。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所規定的名稱和姓名因被用作經營者的表徵,主要顯示商品的主體及來源,具有商業價值,已從單純的人格權,進入無形財產權的范疇。換句話說,名稱和姓名既具有精神上的利益,也具有物質上的利益,《反不正當競爭法》則側重保護後者。它的立法理由是:當一個主體進入商業運營以後,其姓名的精神價值會產生物質利益,二者之和構成獨立的商業價值;企業名稱表彰商品來源,象徵信譽,良好的信譽是企業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財力後的結果,它會大大促進企業的發展,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對企業名稱權的侵犯,會使該企業失掉部分市場份額,利潤減少,實質上是對企業財產權的侵犯。因此,姓名或名稱的使用,究竟為人格之象徵,還是表徵營業是《民法通則》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分別將其作為規范對象的主要區別所在。《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將廠商名稱歸屬於工業產權進行保護,其立法的理由亦是因其具有財產價值。
Ⅲ 如何判斷企業名稱權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從兩個典型案例看商標權與企業名稱權沖突的處理原則
商標和企業名稱均為商業標志,前者用於區別不同來源的商品或服務,後者用於區別不同市場主體。從管理方式上看,我國企業名稱登記由各級工商機關在其區域范圍內負責,無須檢查該企業名稱是否與他人商標相同或相似。由於企業名稱登記時並不與商標進行聯合檢索,確權過程中也沒有設立公示和異議程序,因而企業名稱與在先注冊商標相同或相似的情況大量存在。對於此類權利沖突,以保護在先注冊商標權為處理原則。
一般來說,在後的企業名稱對在先商標構成侵權包括兩種可能:一是突出使用字型大小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二是正常使用企業名稱但仍然構成不正當競爭。但是,如果在後的企業名稱的登記具有合法合理來源,企業系善意登記,在使用中未突出使用字型大小並且未導致公眾混淆,那麼可以構成合法使用。
在這里,筆者以成都同德福合川桃片食品有限公司訴重慶市合川區同德福桃片有限公司、余曉華侵害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及北京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與北京市大寶日用化學製品廠、深圳市碧桂園化工有限公司侵害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提審案為例,說明判斷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為自己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並在產品上使用該字型大小是否構成商標侵權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第一,登記使用的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是否有合法或合理來源。實踐中,不少企業通過將他人商標用作字型大小的方式來攀附他人商譽,因此考察字型大小的來源是探明企業名稱登記行為是否具有善意的第一步。在「同德福案」和「大寶案」中,被告皆有使用涉案字型大小的正當理由。在前案中,被告余曉華系知名老字型大小同德福齋鋪經營者的後代,基於同德福齋鋪的字型大小曾經獲得的知名度及其與同德福齋鋪經營者之間的直系親屬關系,其將個體工商戶名稱和相關公司字型大小登記為「同德福」具有合理性;在後案中,大寶日化廠成立時將「大寶」作為企業字型大小不具有惡意是各方當事人均認可的事實,因而不能簡單地以該字型大小晚於大寶系列商標注冊的時間為由,否認大寶日化廠使用「大寶」字型大小的合理性。
第二,字型大小在實際使用中是否被突出使用。判斷企業字型大小是否侵犯商標權,除了考察企業對字型大小的登記是否具有善意,還要考察企業在實際使用中是否也具有善意,而這就需要著重考察字型大小是否被突出使用。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的規定,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字型大小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構成商標侵權。在判斷是否突出使用時,需要把握以下幾點:字型大小相對於周圍的圖文環境是否在字體、顏色或表現形式等方面有突出的視覺效果,給人留下較深印象;是否附加有區別性標識;區別性標識是否足以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並消除混淆。例如,在「同德福案」中,從被告產品的外包裝來看,重慶同德福公司使用的是企業全稱,標注於外包裝正面底部,「同德福」三字位於企業全稱之中,與整體保持一致,沒有以簡稱等形式單獨突出使用,也沒有為突出顯示而採取任何變化,且整體文字大小、字形、顏色與其他部分相比不突出。因此,其行為系規范使用,不構成突出使用字型大小,也不構成侵犯商標權。與之相對,在「大寶案」中,從被告生產、銷售的SOD蜜等化妝品與洗滌類產品的包裝上看,「大寶日化」字樣在前且明顯,大寶日化廠的貝貝熊注冊商標在背面且很小,這種差異化的位置和大小設計導致具備識別性的「大寶」字樣實際上被「突出使用」,因此侵犯他人商標權。
值得補充的是,對於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商標而言,即使規范使用含有與其相同或近似文字的企業字型大小,仍有可能導致消費者對於商品來源以及不同經營者之間是否有關聯等產生混淆誤認,因此這種情形仍然構成不正當競爭,應當判令停止在相關商品上使用。例如,在「飛利浦案」中,法院認為,被告在涉案商品包裝盒等位置標注「飛利浦國際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監制」不屬於我國《商標法》規定的商標侵權行為。但是,因原告的飛利浦注冊商標具有較高知名度,被告標注「飛利浦國際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監制」的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法院最終適用《民法通則》第四條、《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認定被告構成不正當競爭。《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09〕23號)進一步明確規定:企業名稱因突出使用而侵犯在先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依法按照商標侵權行為處理;企業名稱未突出使用但其使用足以產生市場混淆、違反公平競爭的,依法按照不正當競爭處理。
第三,與字型大小對應的他人商標的知名度如何。商標的知名度在確認商標與字型大小的權利沖突方面具有多重作用:一方面,知名度可以判明權利沖突中是否存在惡意;另一方面,知名度還是認定是否構成市場混淆的前提條件。例如,在「同德福案」中,法院認為,原告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同德福TONGDEFU及圖商標已經具有相當知名度,即便他人將「同德福」登記為字型大小並規范使用,也不會引起相關公眾誤認,因而不能說明被告將個體工商戶名稱和相關企業字型大小注冊為「同德福」具有「搭便車」的惡意。而在「大寶案」中,情況有所不同,大寶系列注冊商標通過多年的廣告宣傳,其廣告語「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使消費者耳熟能詳,已經具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只要提到「大寶」,消費者就會將其與大寶化妝品品牌聯系在一起。因此,該案被告突出使用大寶日化標識,明顯具有攀附大寶系列注冊商標商譽的惡意,易使相關公眾對其商品來源產生混淆誤認,或者認為不同的生產者之間有關聯,因此涉嫌侵權。□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袁 博
(以上內容僅供學習參考)
Ⅳ 企業名稱權起糾紛了可以起訴嗎
【1】企業名稱權起糾紛了,可以起訴。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 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
原告以他人注冊商標使用的文字、圖形等侵犯其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權、
企業名稱權等在先權利為由提起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
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原告以他人使用在核定商品上的注冊商標與其在先的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為由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三)項的規定,
告知原告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請解決。
但原告以他人超出核定商品的范圍或者以改變顯著特徵、拆分、組合等方式使用的注冊商標,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為由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二條 原告以他人企業名稱與其在先的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
足以使相關公眾對其商品的來源產生混淆,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的規定為由提起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Ⅳ 商標權與企業名稱權出現沖突時法院怎麼判
商標權與企業名稱權出現沖突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案件具體情況,確定被告承擔停止使用、規范使用等民事責任。同時,對於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字作為企業字型大小,且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非突出使用其字型大小的情形,如違反誠信原則,仍然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則可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
商標權
商標權是商標專用權的簡稱,是指商標主管機關依法授予商標所有人對其注冊商標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專有權。商標注冊人擁有依法支配其注冊商標並禁止他人侵害的權利,包括商標注冊人對其注冊商標的排他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續展權和禁止他人侵害的權利。商標是用以區別商品和服務不同來源的商業性標志,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顏色組合、聲音或者上述要素的組合構成。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企業名稱權
企業名稱權則是指企業依法對其登記注冊的名稱所享有的權利。由於企業的營利性企業不僅依法享有決定、使用、變更自己名稱排除他人非法侵害的權利企業還有依法轉讓自己名稱的權利。
法律依據
《商標法》第三十三條 對初步審定公告的商標,自公告之日起三個月內,在先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違反本法第十三條第二款和第三款、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規定的,或者任何人認為違反本法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規定的,可以向商標局提出異議。公告期滿無異議的,予以核准注冊,發給商標注冊證,並予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爭議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按照《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確定注冊商標或者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的案由,並適用相應的法律。
Ⅵ 企業名稱權與商標權發生沖突,如何解決
商標是區別商品或服務不同出處的一種標志,而企業名稱則是區別不同企業的語言文字。企業使用的商標要經國家工商局商 標局核准注冊後才取得專用權,而企業名稱在縣級以上工商局登記後即可取得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企業名稱權。兩個權利授予的程序、部門和權利保護范圍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商標與企業名稱又有著緊密的聯系,例如有的企業把企業名稱的核心部分作為商標注冊。 商標權與企業名稱權沖突的情況 主要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標被其他企業有意或者無意地作為企業名稱的核心部分使用,或者將他人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名稱中的顯著部分作為商標申請注冊,引起 注冊商標與企業名稱的混淆,使國家對商標專用權的保護和對企業名稱權的保護發生沖突。 目前,解決企業名稱權與商標權沖突問題法律已有明確規定: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5條規定:「登記主管機關有權糾正已登記注冊的不適宜的企業名稱,上級登記主管機關有權糾正下級登記主管機關已登記注冊的不適宜的企業名稱。對已登記注冊的不適宜的企業名稱,任何單位和個人可以要求登記主管機關予以糾正。」 第9條規定:「企業名稱不得含有下列內容和文字:(一)有損於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二)可以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的;……」該規定明確指出,對已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有可能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的,可以由登記主管部門予以糾正。 《商標法》第四十一條、《實施細則》第二十五條規定:已注冊的商標,違反本法第十、十一、十二條規定的,或者是以欺騙手段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的, 由商標局撤銷該注冊商標,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可以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撤銷該注冊商標。下列行為屬於《商標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所指的以欺騙手段或者其他 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的行為:(1)虛構、隱瞞事實真相或者偽造申請書件及有關文件進行注冊的;……(4)侵犯他人合法的在先權利進行注冊的;(5)以其他 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的。其中,侵犯他人合法在先權利的,包括侵犯他人合法在先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權,對這種侵權獲得注冊的行為,他人可以向商標局或者商標 評審委員會申請撤銷已注冊的商標。 認定是否構成侵犯他人企業名稱權或者商標專用權,應當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名稱登記注冊或商標注冊時間; (2)已登記的企業名稱與注冊商標的使用是否會發生商品或服務來源誤認;這種誤認既包括對商品或服務來源的誤認,也包括造成商標注冊人或者企業名稱擁有人與商標或者企業名稱實際使用人之間存在某種聯系的錯誤認識; (3)商標或者企業名稱相比較,哪個知名度更高; (4)申請注冊商標或者進行企業名稱登記注冊是否存在抄襲。模仿他人等主觀惡意; (5)企業名稱使用方法不當,包括故意突出使用企業名稱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部分,以及故意將企業名稱縮寫,取其顯著部分放大,構成與他人已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 (6)在商標使用許可行為中,在僅被允許使用注冊商標時,故意同時使用商標權人的企業名稱,造成商品產地混淆的; (7)其他使用已登記企業名稱或者注冊商標對他人商標權或者企業名稱權帶來損害的情況。 由此可見,商標權與企業名稱權均受法律保護。只有兩者其中一方以不正當手段獲得權利或者權利使用不當才會產生沖突,而且,這種權利沖突是可以依靠法律途徑給予解決的。
Ⅶ 名稱權的侵犯企業名稱行為
第一,非法干涉企業名稱設定權。企業對其名稱具有獨立的設定權,只要企業在設定自身的名稱時,按照《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的要求,只要名稱符合真實性原則,且不違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他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二,非法干涉企業變更名稱權。企業對其名稱權有依法變更的權利,只要不違背國家設立企業名稱權的相關禁止性規定,不侵犯第三人合法權益,他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三,非法干涉企業使用名稱權。這其中主要包括兩種情形:
1、非法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行為。企業名稱權是一種獨占使用權,除企業自身外,其他企業未經權利人許可不得使用該名稱,否則構成侵權。非法使用他人企業名稱權的行為以冒用他人企業名稱和盜用他人企業名稱兩種較為典型。冒用他人企業名稱是指冒充他人企業名稱,而為自己企業謀取非法利益的行為,即冒名頂替;盜用他人企業名稱是指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以他人企業名稱進行營利活動,給權利人帶來不利益的行為。[3]其次,行為人故意將自己的企業名稱與他人的企業名稱相混同,給企業名稱權利人造成實際損失的行為也是非法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侵權行為。
2、不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的行為。企業名稱經部分或整體轉讓後,受讓方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方式、期限使用他人企業名稱,應當使用而未使用的行為同樣是侵犯他人企業名稱權的行為。
第四,非法干涉企業轉讓名稱權。企業名稱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具有財產的可轉讓性。按照《企業名稱管理規定》第23條規定,「企業名稱隨企業或者企業的一部分一並轉讓,企業名稱只能轉讓給一戶企業。企業名稱的轉讓方與受讓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或者協議,報原登記主管機關核准。企業名稱轉讓後,轉讓方不得繼續使用已轉讓的企業名稱。」因此,企業名稱轉讓受法律保護,他人不得非法干涉。
本案中被告紅星美凱龍公司在開業之際,未與原告溝通並徵得同意,擅自通過報紙發布宣傳信息,稱原告將在被告開業慶典之日參加由被告組織的家裝現場咨詢會,提供家裝一條龍服務。被告雖然是通過報紙上「新聞報道」的形式進行消息發布,而非正常的企業廣告和對外宣傳手冊,但實質上這只是當前商家所採用的一種新的宣傳方式,通過貌似紀實性的「新聞報道」,起到「廣為宣傳」的實際功效。被告利用原告在當地裝飾行業所享有的知名度進行廣告宣傳,使消費者誤以為原告中原世創公司一定會參與被告紅星美凱龍公司開業當日廣場上召開的家居現場咨詢會,被告因此提高了其開業期間的客流量和自身的知名度。與此同時,一些消費者在被告的開業活動中,如發現原告未參加家居現場咨詢會,勢必會對原告的誠信產生懷疑,導致原告的商業信譽度有所下降。
因此,被告在沒有徵得原告同意的情況下,利用原告的名稱為自身進行宣傳,是一種盜用他人企業名稱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企業名稱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