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公務員依法行政與綜合法律知識概論電子書

公務員依法行政與綜合法律知識概論電子書

發布時間: 2024-03-26 11:45:28

A. 急求!!!!!!!《行政法學》學習心得

通過參加**縣人大法律培訓班學習,我對法律條文由表面理解到深層次內涵的深刻領悟,有了質的變化。對照所學的知識,結合本職工作,聯繫到執政為民、依法辦事上,真正覺得法律對一個基層幹部來說,既是護心鏡,又是當家寶。
——領悟學法的重要性

普法教育已經開展了十幾個年頭,隨著法律知識的不斷普及,公民法律意識的明顯增強,各級幹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覺性不斷提高,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聯系自身工作經歷,我認為,法律知識的匱乏,法律運用的不完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極大程度地阻礙著經濟發展,引發著各種矛盾。無論在工作方式上,還是在決策領域上,總是習慣於運用行政手段去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而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雖然認識到學法的重要性,但知識准備不足;雖然對法的公正價值有了認識,但樹立信心不足;雖然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依法辦事的能力低下。隨著公民法制觀念的普遍增強,領導幹部的思想、言行,毫無掩飾地接受著群眾的裁判。所以說,作為基層的一把手、大當家,不僅要自己學好、用好法律知識,還必須引導群眾學好法律知識,運用法律去溝通思想、交融感情、理順工作、維護正義、實現和諧、謀求發展。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窮富懸殊的差異,急功近利的貪欲打破了心態平衡,盲目的發展,使土地、水資源、森林、能源等出現了嚴重的生態赤字,私慾的膨脹占據了法律的位置。當我面對愚昧的做法,面對貪婪的糾纏,面對苛刻的質疑,面對辦一件事得不到理解,面對辦一個企業是如此艱難時,深深感到:法律意識淡薄和執法的蒼白,是那樣毫不留情地阻礙著發展。因此,這一個多月的法律知識學習,對我是個很大的鞭策,更是一個很大的收獲。我不僅一掃缺少法律知識帶來的困惑和迷惘,更收獲了增長法律知識帶來的巨大財富。所以說,學法重要,用法必然,執法關鍵。
——堅持學法的自覺性

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在日常生活中加強法律法規學習,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自身法律素質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黨委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形象的大事。我深深體會到,當人大代表要學好《代表法》;搞行政事務要學好《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抓生產要學好《農業法》、《土地法》;植樹造林要學好《森林法》;項目引進要學好《環保法》;優生優育要學好《計生法》;調解糾紛、維護穩定要學好《民法》和《刑法》,如此等等,每一項工作都涉及到法律法規。要學深學透,靠上級安排不行,必須形成自覺的、有序的、重點的學習風氣和習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不斷領悟,依法履行職責的觀念才能得到增強,自身法律素質才能明顯提高。
——提升用法的技巧性

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用法。通過從書本學到實踐學,我深深感到,只有把學習法律知識與依法辦事緊密結合,與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與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緊密結合,在涉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決策時,才能做到充分論證,依法決策,才能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去用法?我認為:

一是思想上綳緊「一根弦」。計劃辦什麼事,首先要在思想上打問號,符合法律的就去預謀、策劃;計劃說什麼話,先想想群眾願不願聽,聽了是什麼反映,會有什麼效果和後果,用換位思路反復去想,自己先和自己過不去,直到說出來公平、公正、依法為止。

二是工作中穿好「二根線」。作為書記、鎮長一肩挑,又是一名人大代表,必須撲下身子,深入基層,從群眾的角度去審視問題,以發自內心的真情與群眾溝通交流。在今年「七一」煤礦60萬噸甲醇項目征地補償的問題上,群眾一時不能理解,我就堅持「換位思考」,除親自接待來訪群眾外,多次走田間、進農戶、坐坑頭,講《土地法》,講國家征地補償政策,一次講不通多次講,口頭講不清用書本,一條條列印出來,發到群眾手中,經過反復宣傳、講解,群眾解除了疑慮,最終達成了合法、合情、合理的佔地補償協議。通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到自己有法律知識還不夠,還必須讓群眾有法律意識。群眾和國家這二根線,針眼再小也得穿過去,並成一根線。

三是決策上把好「三道關」。我始終認為為民辦事、辦民謀利,必須依法執政、依法決策。面對虒亭「地大、物稀、財薄、民困」的現狀,也曾想放「三把火」燒個通紅,砍「三板斧」來個痛快,強建基礎,調產增收,招商引資,開發旅遊一步到位。想法是好的,但做起來不易。在不斷的強化法律意識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符合實際,體現民意,只要是依法決策,再硬的石頭也去啃。我體會到,要想辦成一件大事,還必須把握好「三道關」。即:

——法律關。法律是准繩,法律至上、法律至尊、法律至貴;學法律充實自己心中有數,用法律保護群眾深得民心,依法律辦事得心應手。

——公開關。公開是依法行政的窗口。近年來,國家補償政策多,農民實惠大,但要把握不好,就會造成不穩定因素和違法事件發生,把各項補償政策、標准公布於眾,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才能保一方穩定。

——行政關。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最有效的行為。幹部在工作中的每個具體的行為都能反映政府的形象。在具體工作中,作為領導、班子,必須做學法榜樣,當用法先鋒,行法定職權。行政權的運用,最經常、最廣泛、最密切地關系著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崇尚法制權威,是實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克服以言代法、以權執法的有效途徑。

B. 誰有行政管理(本)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復習資料,幫幫我

補修學分《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復習資料

名詞解釋:

1、行政法是指調整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 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中,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 關系稱為行政關系。

2、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為行政法所調整和規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與義務內 容的各種社會關系。

3行政法律事實,是指由行政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簡稱法律事實。

4、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

5、行政職權是國家行政權的表現形式,是行政主體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權能。行政職權只能由行政主體來行使,行政管理相對方不享有行政職權。

6、行政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任何行政主體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職權的同時,必須同時履行職責。行政職責隨行政職權的產生、變更或消滅而在相應變化。行政職責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7、行政機關:指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根據其統治意志,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行使用權國家權力、組織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機關,國家行政機關也叫國家管理機關,簡稱政府

8、首長制和委員會制

凡政府組織法定的最高行政決策權力和責任賦予一人承擔者,稱為首長負責制,簡稱首長制;而賦予委員會議集體承擔者,稱為委員會議負責制,簡稱委員會制

9、層次制與職能制

層次制又叫層級制、分級制,是指政府組織縱向分為若干層次,每個層次所管業務性質相同,各對其上層負責,但其管轄范圍隨層級下降而縮小。職能制又叫分職制,指政府組織平行劃分為若幹部門,每個部門所管業務內容不同,但所管范圍大體相同。

10、集權制與分權制

集權制指行政權力集中於上級機關,下級機關沒有或有自主權,一切均需按照上級機關的指示去辦。分權制指下級機關在其管轄范圍內有自主決定權。上級機關對其許可權內決定的事項不加干涉。

11、公務員是指在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中依法行使國家行政權力,執行國家公務,除 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即我國公務員的范圍限於在政府系統任職的國家公職人員,不包括各級行政機關中的工勤人員。

12、行政授權是指法律、法規將行政職權及行政職責的一部或全部授給非行政機關的社會組織行使的法律行為

13、行政委託,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將某項行政職能委託給某一機關、機構、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辦理的行為。

14、行政相對方:在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是其權益受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組織。

15、行政法制監督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依法對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和是否遵紀守法行為所進行的監督。

16、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17、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

18、行政許可是指行政主體根據行政相對方的申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通過頒發許可證、執照或批准、登記、認可等方式,允許其從事某項活動,行使某項權利,獲得某種資格和能力的具體行政行為。

19、所謂行政強制是指行政主體為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對行政相對方的人身及財產自由等採取的強制性的具體行政行為的總稱。

20、行政強制執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義務,行政機關或人民法院依法採取強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

21、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體之間,行政主體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為了實現行政管理的目的,依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確立、變更或消滅相互權利與義務的協議。

22、行政指導,就是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的事務范圍內,根據國家的政策規定,或者法律原則,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用非強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該行政相對方的同意或協助,有效地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動的管理行為。

23、行政處罰是行政主體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給予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24、行政監督是指行政機關實施的法律監督。即行政系統內部上下級之間的法律監督,以及行政系統內部設立的專門監督機關的法律監督。

25、行政責任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執行公務的人員因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違反其法定職責和義務而應依法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

26、行政救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直接侵害其合法權益,請求有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對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行為實施糾正,並追究其行政責任,以保護行政管理相對方的合法權益。

27、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條件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由受理申請的行政機關對具體行政行為依法進行審查並作出處理決定的活動。

28、行政賠償即行政侵權賠償。是指行政主體及其行政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因其行為違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了損害,由行政主體給予賠償的法律制度問答題

27、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28、行政訴訟法是指有關調整人民法院和訴訟參加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行政案件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所形成的各種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簡言之,行政訴訟法就是調整行政訴訟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29、行政訴訟參加人是指因與行政爭議存在直接利害關系而參加行政訴訟的整個過程或主要階段的人及與他們的訴訟地位相類似的人。

30、行政訴訟證據是指在行政訴訟中用以證明案件事實情況的一切材料和事實。

31、起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人民法院通過行使審判權,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

32、審判監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違反法律、法規,依法對案件再次進行審理的程序。審判監督程序不是必須經過的審理程序,不具有審級的性質,是第一審、第二審以外的檢驗法院已結案件辦案質量的一種監督程序。

33、行政訴訟強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為保證審判活動的正常進行和人民法院裁判的順利執行,對有妨害訴訟秩序行為的人所採取的強制手段。

34、行政判決是指人民法院根據事實,依據法律法規參照規章,對審理終結的行政訴訟爭議,作出的實體裁判。行政判決分為一審判決和二審判決兩種

35、行政裁定是指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針對行政訴訟程序問題作出的裁決。行政裁定與行政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6、決定是指人民法院在訴訟期間,對訴訟中遇到的特殊事項作出的裁決。

37、涉外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審理和執行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案件所適用的訴訟程序。涉外因素是指行政案件的原告、第三人或者被執行人是外國公民、無國籍人或者外國組織。

填空

1、(C)是行政法律關系必不可少的當事人

A、行政機關 B、行政組織 C、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行政法律關系要素的變更,包括(ABD)

A、主體變更B、客體變更C、形式變更D、內容變更

3、行政法規是(B )制定的關於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A、全國人大常委會 B、國務院 C、國務院組成部門

4、下列組織中不屬於行政主體的是(BC)

A、街道辦事處 B、公安派出所 C、治安聯防隊

5、以行政行為是否具備一定的法定形式為標准,可以將行政行為分為( B )

A、單方行政行為和多方行政行為B、要式行政行為和不要式行政行為

C、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D、一般行政行為和特殊行政行為

6、下列情形中,表明我國行政機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的有(ABC)

A、國務院總理負責領導國務院工作

B、國務院副總理分別負責領導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工作

C、各部部長分別負責領導本部門的工作

D、國務院秘書長負責處理國務院日常工作

7、下列組織中,不屬於一級行政機關的有(BD)

A、鄉人民政府 B、村民委員會

C、鎮人民政府 D、居民委員會

8、( B )屬於行政處分。

A、免職 B、撤職 C、降職 D、辭退

9、公安局給予某人治安管理處罰的行為屬於(B)

A、行政司法行為 B、行政執法行為C、行政立法行為

10、下列機關中,(ACD )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A、北京市人民政府 B、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

C、河北省人民政府 D、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11、根據許可的性質不同,行政許可分為(A )

A、行為許可和資格許可 B、行為許可和事實許可C、一般許可和特殊許可

12、(ABD),不預行政處罰。

A、違法行政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B、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

C、不滿18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D、精神病人在發病期間有違法行為的

13、行政機關委託某建築隊拆除違章建築並向違章者徵收拆除費用的行為是(C)

A、直接強制 B、即時強制 C、代執行 D、執行罰

14、下列各項制裁形式中,屬於行政處罰的有(BC)

A、罰金 B、警告 C、拘留 D、拘役

15、行政復議以(A)為一般形式。

A、書面審理B、開庭審理 C、書面審理與開庭審理相結合

16、我國行政賠償實質上是一種(C)賠償。

A、行政機關 B、公務員個人 C、國家

17、如果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時,由(D)人民法院管轄。

A、原告進行選擇B、上級人民法院裁定C、被告所在地D、最先收到起訴狀

18、行政訴訟當事人包括(ABD)

A、原告B、被告C、代理人D、第三人

19、行政訴訟的證據來源於(ABC)

A、 原告舉證B、被告舉證C、人民法院依職權收集和保全

D、全人民檢察院依職權收集和保全的證據。

20、決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A)

A、 當事人對人民法院的決定一律不準上訴

B、 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C、 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7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D、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21、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B)不適應調解。

A、可以適用 B、不適用 C、應當適應

問答題

1、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由行政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

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具有統一性。

行政法律關系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

2、行政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行政法律關系由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大要素構成。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也稱行政法主體或行政法律主體,是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物、行為和精神財富。

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間權利義務。行政法律關系既然是一種權利義務關系,那麼,由權利、義務構成的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也是行政法律關系不可缺少的要素。

3、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與消滅

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除了必須存在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以外,還必須具有兩個基本的條件:具有相應的行政法律關系賴以發生的法律根據,即有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具有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的法律事實。

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行政法律關系要素的變更,包括主體變更、客體變更和內容變更

政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權利義務的消滅。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消滅,從而使原行政法律關系消滅。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內容全部消滅,從而使原法律關系消滅

4、簡述行政法基本原則

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內容。它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行政合法性原則要求行政主體必須嚴格遵行行政法律規范的要求,不得享有行政法規范以外的特權,超越法定許可權的行為無效;違法行政行為依法應受到法律制裁,行政主體應對其行政違法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行政合法性原則包括實體合法和程序合法兩方面的內容。違反實體法和違反程序法都是對行政合法性原則的破壞。實體法是指規定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行政法律規范。程序法則通常是為保證行為程序公正,沒有偏私,從而保障實體權利得以實現的法律規范。行政程序合法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1)任何人不能成為審理自己案件的法官。執行這一原則的制度是迴避制度。

(2)行政機關在裁決行政糾紛時不能偏聽偏信,應當給予當事人同等的辯論機會。

(3)決定對當事人不利的事務時,應預先通知當事人並給其發表意見的機會。

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具體要求:

(1)任何行政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這是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許可權劃分、行政專業部門與綜合部門的許可權劃分、上級與下級的許可權劃分等都必須依據法律確立。各部門不能超過法律賦予的職權范圍,否則即構成違法。

(2)任何行政職權的行使應依據法律、遵守法律,不得與法律相抵觸,這就要求行使行政權力不僅應遵循實體法規范,而且應遵循程序法規范,兩者不能偏廢。

(3)任何行政職權的授予和委託及其運用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宗旨。

行政合理性原則。

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不僅應當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種類和幅度范圍作出行政決定,而且要求這種決定應符合法律的意圖和精神,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則是基於實際行政活動的需要而存在的。任何法律都是有限度的,尤其是規范行政活動的法律。主要表現在:

(1)法律不可能規范全部行政活動

(2)法律對行政活動的規范,應留出一定的餘地,以便使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如果法律對行政活動規定得面面俱到,毫無裁量餘地,則最終可能導致行政機關束手無策。

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具體要求 :

(1)行政行為的動因應符合法律目的

(2)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要有正當的動機

所謂正當考慮、正當動機,是指行政機關作出某一行政行為,在其最初的出發點和動機誘因上,不得違背社會公平觀念或法律精神,必須客觀、實事求是,而不是主觀臆斷,脫離實際,或存在法律動機以外的目的追求。

(3)行政行為的內容應合乎情理

所謂合乎情理指合乎事情的常規或規律。

5、行政主體的特徵: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這一特徵將行政主體與其他國家機關、組織區別開來。

(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這主要是指行政主體應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能獨立地對外發布決定和命令,獨立採取行政措施等。

(3)行政主體是能夠獨立對外承擔其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

8、行政職權的特徵:

(1)強制性

(2)不可處分性

(3)職權與職責的統一性

另外,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時,還享有行政優先權和行政受益權。行政優先權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所享有的種種職務上和行為上的優先條件。行政優先權雖然不屬於行政職權,但它與行政職權密切相關,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的保障條件。行政優先權主要包括先行處置權、獲得社會協助權和推定有效權。行政受益權是指行政主體從國家所享受到的各種物質優益條件。為了保證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提高行政效率,國家必須向行政主體提供各種物質條件,如財政經費、辦公條件、交通工具等。

9、國家行政機關的設置原則。

(1)適應需要原則 (2)精簡原則 (3)高效率原則 (4)依法設置的原則

10、公務員在法律地位上有下列特點:

他享受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各種權利,同時履行憲法和法律要求公民履行的各種義務;

他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個人行為,但不能以國家名義從事公務行為,否則就是另外一種身分了;

他的個人行為只代表他個人,不具有強制性,而且行為效果歸屬於他自己。

公務員首先是公民,因而享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公民。當公務員依法代表國家從事公務時,他就具有了其作為公務員的法律身分,從而享有公務員的法律地位。由於自然人和公務員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身分,二者所處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當其處於公務員法律地位時,便顯示出其特點:

公務員有資格作為國家的代表,以公務機關的名義從事公務行為;

公務員享有行政職權,享有行政優益權,同時需要承擔行政職責;

公務員的公務行為具有強制性,公務行為所引起的效果,由所屬公務機關承受;

所屬公務機關對公務員個人過錯負連帶責任。

11、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

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是通過其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表現出來的。

(1)行政相對方的權利

A.提出申請的權利 B.參與行政管理的權利 C.聽證的權利 D.了解情況的權利 E.申請行政法上的救濟的權利

(2)行政相對方的義務

A.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 B.協助行政主體執行公務的義務 C.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義務

12、行政法制監督的構成。

行政法制監督是由主體、對象和內容三部分構成的。

行政法制監督的主體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以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其中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和專門行政監督機關所進行的監督屬於權力性監督,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所進行的監督屬於權利性監督,權力性監督主體一般能對被監督主體直接採取法律上的措施,產生法律效力。而權利性監督主體則不能作出直接產生法律效果的監督行為,而只能通過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方式向權力性監督主體反映,或通過新聞媒體曝光而引起權力性監督主體的注意,最終由權力性監督主體採取具有直接法律效果的措施。因此,權利性監督主體的監督是啟動行政法制監督的前提和基礎,二者結合在一起共同實現行政法制監督的目標。

行政法制監督的對象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行政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主體的工作人員包括行政機關的公務員和被授權的組織中的行使行政職權的工作人員。

行政法制監督的內容是監督行政主體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以及監督國家公務員及被授權組織中的工作人員是否遵紀守法。

13、行政行為的特徵是: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14、行政行為的構成要件。

(1)主體合法

所謂主體合法是指作出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能夠成為行政主體的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並且該行政主體應當是依法設置的行政機關或是依法被授予行政職權的組織。

由於行政行為通常是由行政主體的具體工作人員實施的,因此這些工作人員應具備法定條件,才能保證行政行為的合法有效性。另外,主體合法除了要求行為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以外,還要求其行為必須在許可權范圍內。若行政主體的行為超出其許可權范圍,則其行為不合法。

(2)內容合法

內容合法要求:

A.行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充分的事實根據。

B.行為有明確的依據,正確適用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C.行為必須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

(3)程序合法

程序是實施行政行為所經過的步驟、時限方式等。任何行政行為均須通過一定的程序表現出來,沒有脫離程序的行政行為。行為的程序是否合法影響著行政行為實體的合法性。程序合法要求:

A.行政行為符合行政程序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和制度。B

B.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定的步驟和順序。

15、行政立法的性質

行政立法既有行政的性質,是一種抽象行政行為,又具有立法的性質,是一種准立法行為。應當結合這兩個方面來認識行政立法。

A.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質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立法所調整的對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務及與行政管理密切關聯的事務;

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實施和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實現行政管理職能。

B.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

(a)行政立法是有權行政機關代表國家以國家名義制定行政法律規范的活動。(b)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為規則屬於法的范疇,具有法的基本特徵,即普遍性、規范性和強制性。(c)行政立法必須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必須經過起草、徵求意見、會議審查、通過、簽署、公布等法定程序。

16、行政強制的特徵

A.行政強制的主體是行政主體,即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沒有權力直接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情況下,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實施強制,但行政強制的主體並不因此而變成人民法院,行政強制也未因此改變其行政的性質。

B.行政強制的對象是相對方的財物和人身自由。由於相對方拒不履行行政法義務,或對社會秩序及他人人身健康和安全可能構成危害或其本身正處在或將處於某種危險狀態中,而導致行政主體作出行政強制行為。

C.行政強制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

17、行政強制執行具有以下特徵:

(1)行政強制執行以行政相對方不履行行政法上的義務為前提

(2)行政強制執行由法律規定的行政機關或者人民法院來實施

(3)行政強制執行的對象范圍廣泛

(4)行政強制執行不允許進行執行和解

18、行政合同有如下特徵:

A.行政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必須是行政主體 B.行政合同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標;C.行政合同的雙方意思表示必須一致 D.在行政合同的履行、變更或解除中,行政主體享有行政優益權

19、行政指導有以下特徵:

(1)行政指導是非權力行政活動(2)行政指導是一種事實行為(3)行政指導是行政機關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屬於單方行為(4)行政指導是一種適用較大幅度的彈性的管理領域(5)行政指導適用法律優先的原則(6)行政指導是一種外部行為

20、行政處罰的特徵

A.行政處罰是以對違法行為人的懲戒為目的,而不是以實現義務為目的。也就是說,行政處罰不是在個人或組織不履行法定義務時,促使義務人承擔義務的措施,而是對個人或組織不履行法定義務或不正當行使權利時的一種制裁,促使其不再重犯。行政處罰的這一特徵使其與行政強制執行區別開來。

B.行政處罰的適用主體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司法機關不能作為行政處罰的適用主體,這就將行政處罰與刑罰區別開來。刑罰只能由司法機關來適用和執行,行政機關不能作為適用刑罰的主體。

C.行政處罰的適用對象是作為行政相對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屬於外部行政行為。這一特點將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區別開來,行政處分是一種內部行為,是基於行政機關內部管理的層級關系或內部監督關系而形成的。被處分的對象只能為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或其他由行政機關任命或管理的人員。而一般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則不能成為行政處分的對象。

C. 《公務員依法行政》論文

規范政府行為,建設法治政府
地方政府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中的重要環節,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前沿陣地,同人民群眾的接觸最經常,聯系最直接,其依法行政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行具有決定性意義。多年來,地方政府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提高了依法行政意識,提升了依法管理水平,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有些問題還比較突出,如不妥善解決,勢必影響到依法行政工作的整體推進,影響建設法治政府目標的實現。
一、存在問題
一是執法部門對依法行政認識不到位。在現實工作中,一些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對於依法行政的認識還不夠,依法行政的觀念還比較淡薄。依法行政工作,責任在政府,關鍵在領導。但一些行政機關的領導幹部對於依法行政工作常常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一些地方依法行政工作還只是停留在會議上,文件中,流於形式,並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當中去。有的把依法行政同經濟建設對立起來,制定的一些政策、辦法明顯違法;有的長官意志嚴重,習慣於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憑經驗辦事,想當然地決策,輕視或不善於運用法律的手段處理問題;有的唯上、畏上,唯權、畏權,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有的講話沒有準則,不講誠信,政策朝令夕改,隨心所欲。
二是行政執法主體較混亂。行政執法隊伍過多、過濫,行政執法權分散,執法主體不合格,部門職能重疊,職責不清,重復執法,多頭執法現象嚴重。有些地方仍然熱衷於搞「運動式」執法、多部門「聯合執法」;有些地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經常設立一些沒有執法權的臨時機構突擊開展工作;有些地方和部門越權執法,實施了不屬於行政管理范圍內的行為。
三是行政執法目的不正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目的是為了保障國家行政事務的正常管理,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然而有些行政機關,其執法目的是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行政執法帶有強烈的利益色彩。目前,多數基層執法隊伍正常經費不足,主要來源靠罰款和收費,罰得越多,收的越多,返還的越多,「執法養人,養人執法」,行政執法與執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掛鉤,造成執法行為與執法目的嚴重背離。一些部門之間有利爭著上,無利躲著走,爭管轄,爭權力,爭罰款,爭收費,造成重罰輕管,以罰代管。
四是行政執法程序意識不夠強。有些行政機關和執法人員光重視實體法,認為只要結果是正確的就可以,至於手段和方法如何,在所不論。程序意識淡薄,忽視行政權力的規范運作。有的先處罰,後收集證據;有的不履行事先告知義務,不聽取行政管理相對人的陳述、申辯;有的不告知相對人獲得法律救濟的途徑,不送達有關法律文書;有的執法過程中隨意性大,案件處理尺度不一,畸輕畸重,執法不嚴,顯失公正。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是「人治」思想的影響。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缺乏法治文化的長期熏陶。再加上建國後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沒有真正形成重法、奉法的良好風氣。總體而言,依法行政還是一項自上而下強力推行的工作,在基層,政府中依法行政的認識還沒有及時跟進。有些行政部門的領導,「長官」意識強,在行政管理中只知道採用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一些重大決策不是嚴格遵循法律、法規,而是憑個人感覺拍板。有的執法者,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以權抗法,甚至濫用職權執法犯法。
二是經濟利益驅動。基層行政執法部門普遍執法經費不足,縣、鄉政府往往將罰沒收入作為任務列入預算安排,這就使行政執法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行政執法中容易受經濟利益驅動,片面地為罰款而罰款,為收費而收費,導致行政管理權的性質異化。
三是行政執法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行政機關監督力度不夠,監督措施不多,監督制度落實的少,大多數監督渠道和監督力量徒有其名,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行政管理相對人對其享有的權利、司法救濟方式以及投訴渠道不甚了解,不知道如何去監督,甚至還不敢去監督。
三、對策建議
一是要加大依法行政宣傳教育力度。要加強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制宣傳教育,促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轉變思想觀念,清除官本位、專斷作風、特權思想等封建專制意識的影響,牢固樹立法律權威至上的觀念。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充分認識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身體力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同時,要加強人民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增強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逐步營造一個行政法制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是要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沒有一支高素質的行政執法隊伍,依法行政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一要健全行政執法人員的准入機制。要明確規定進入行政執法隊伍的基本條件,切實落實行政執法人員考試制度,採取公平競爭的方法,擇優錄用,把好進人關。二要健全行政執法人員定期培訓制度。所有行政執法人員每年都必須參加一定課時的執法培訓。通過培訓,使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穩步提升。三要健全行政執法人員的淘汰機制。對一些不具備基本的政治、法律素養,不符合執法資格的執法人員,以及嚴重違法違紀的人員,必須及時清理出行政執法隊伍。
三是要大力推行政務公開。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是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實現依法行政的一條重要途徑。要把政務公開作為推進依法行政的一項重要制度狠抓落實。各類行政管理活動,除法律、法規要求保密的之外,都必須依法向社會公開。政務公開的范圍包括行政審批、行政收費、行政處罰、行政確認等各個方面。行政執法機關要將本機關行政執法的依據、許可權、程序、結果、相對人享有的權利等內容全面公開。所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政策、文件,都應在行政事務服務中心可以查閱,可以咨詢,大多數行政事務可以在「政務服務中心」集中辦理,從而方便群眾辦事。努力打造「透明政府」、「陽光政府」。
四是要加大行政執法監督力度。完善監督機制,加強執法監督,是推進依法行政的根本保證。一要開展經常性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加強事前監督和事中監督。二要加強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要對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審查,防止問題文件的出台和實施。同時要落實規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保證文件的嚴肅性。三要推動決策權、審批權等重要行政權力的規范運作。要實行嚴格的決策責任追究,防止拍腦袋決策、拍屁股走人現象的發生。四要建立重大行政處罰案件、行政許可備案制度。行政機關作出的數額較大或影響較大的行政處罰案件必須及時上報上級政府法制機構備案。五要認真開展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要依法界定執法職責,科學設定執法崗位,認真梳理執法依據,將執法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每一個執法崗位和每一名執法人員身上。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評議考核制和執法過錯或者錯案責任追究制。六要健全行政投訴制度。各級政府要公布行政執法監督機構的地址、電話及服務內容,認真查處當事人舉報投訴的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

D. 我國現行的行政法律《公務員法》的重要內容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公務員的條件、義務與權利

第三章 職務與級別

第四章 錄 用

第五章 考 核

第六章 職務任免

第七章 職務升降

第八章 獎 勵

第九章 懲 戒

第十章 培 訓

第十一章 交流與迴避

第十二章 工資福利保險

第十三章 辭職辭退

第十四章 退 休

第十五章 申訴控告

第十六章 職位聘任

第十七章 法律責任

第十八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促進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第三條 公務員的義務、權利和管理,適用本法。

法律對公務員中的領導成員的產生、任免、監督以及法官、檢察官等的義務、權利和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條 公務員制度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幹部路線和方針,堅持黨管幹部原則。

第五條 公務員的管理,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依照法定的許可權、條件、標准和程序進行。

第六條 公務員的管理,堅持監督約束與激勵保障並重的原則。

第七條 公務員的任用,堅持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注重工作實績。

第八條 國家對公務員實行分類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學化水平。

第九條 公務員依法履行職務的行為,受法律保護。

第十條 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公務員的綜合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公務員的綜合管理工作。上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指導下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的公務員管理工作。各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指導同級各機關的公務員管理工作。

第二章 公務員的條件、義務與權利

第十一條 公務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年滿十八周歲;

(三)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六)具有符合職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法律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二條 公務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模範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認真履行職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

(四)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

(五)忠於職守,勤勉盡責,服從和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

(六)保守國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七)遵守紀律,恪守職業道德,模範遵守社會公德;

(八)清正廉潔,公道正派;

(九)法律規定的其他義務。

第十三條 公務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獲得履行職責應當具有的工作條件;

(二)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被免職、降職、辭退或者處分;

(三)獲得工資報酬,享受福利、保險待遇;

(四)參加培訓;

(五)對機關工作和領導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

(六)提出申訴和控告;

(七)申請辭職;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

第三章 職務與級別

第十四條 國家實行公務員職位分類制度。

公務員職位類別按照公務員職位的性質、特點和管理需要,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國務院根據本法,對於具有職位特殊性,需要單獨管理的,可以增設其他職位類別。各職位類別的適用范圍由國家另行規定。

第十五條 國家根據公務員職位類別設置公務員職務序列。

第十六條 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

領導職務層次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

非領導職務層次在廳局級以下設置。

第十七條 綜合管理類的領導職務根據憲法、有關法律、職務層次和機構規格設置確定。

綜合管理類的非領導職務分為: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綜合管理類以外其他職位類別公務員的職務序列,根據本法由國家另行規定。

第十八條 各機關依照確定的職能、規格、編制限額、職數以及結構比例,設置本機關公務員的具體職位,並確定各職位的工作職責和任職資格條件。

第十九條 公務員的職務應當對應相應的級別。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的對應關系,由國務院規定。

公務員的職務與級別是確定公務員工資及其他待遇的依據。

公務員的級別根據所任職務及其德才表現、工作實績和資歷確定。公務員在同一職務上,可以按照國家規定晉升級別。

第二十條 國家根據人民警察以及海關、駐外外交機構公務員的工作特點,設置與其職務相對應的銜級。

第四章 錄 用

第二十一條 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採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前款規定錄用公務員時,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對少數民族報考者予以適當照顧。

第二十二條 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的錄用,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地方各級機關公務員的錄用,由省級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必要時省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可以授權設區的市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組織。

第二十三條 報考公務員,除應當具備本法第十一條規定的條件外,還應當具備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規定的擬任職位所要求的資格條件。

第二十四條 下列人員不得錄用為公務員:

(一)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二)曾被開除公職的;

(三)有法律規定不得錄用為公務員的其他情形的。

第二十五條 錄用公務員,必須在規定的編制限額內,並有相應的職位空缺。

第二十六條 錄用公務員,應當發布招考公告。招考公告應當載明招考的職位、名額、報考資格條件、報考需要提交的申請材料以及其他報考須知事項。

招錄機關應當採取措施,便利公民報考。

第二十七條 招錄機關根據報考資格條件對報考申請進行審查。報考者提交的申請材料應當真實、准確。

第二十八條 公務員錄用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的方式進行,考試內容根據公務員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職位類別分別設置。

第二十九條 招錄機關根據考試成績確定考察人選,並對其進行報考資格復審、考察和體檢。

體檢的項目和標准根據職位要求確定。具體辦法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

第三十條 招錄機關根據考試成績、考察情況和體檢結果,提出擬錄用人員名單,並予以公示。

公示期滿,中央一級招錄機關將擬錄用人員名單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備案;地方各級招錄機關將擬錄用人員名單報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審批。

第三十一條 錄用特殊職位的公務員,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准,可以簡化程序或者採用其他測評辦法。

第三十二條 新錄用的公務員試用期為一年。試用期滿合格的,予以任職;不合格的,取消錄用。
第五章 考 核

第三十三條 對公務員的考核,按照管理許可權,全面考核公務員的德、能、勤、績、廉,重點考核工作實績。

第三十四條 公務員的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時考核為基礎。

第三十五條 對非領導成員公務員的定期考核採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先由個人按照職位職責和有關要求進行總結,主管領導在聽取群眾意見後,提出考核等次建議,由本機關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考核委員會確定考核等次。

對領導成員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機關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十六條 定期考核的結果分為優秀、稱職、基本稱職和不稱職四個等次。

定期考核的結果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公務員本人。

第三十七條 定期考核的結果作為調整公務員職務、級別、工資以及公務員獎勵、培訓、辭退的依據。

第六章 職務任免

第三十八條 公務員職務實行選任制和委任制。

領導成員職務按照國家規定實行任期制。

第三十九條 選任制公務員在選舉結果生效時即任當選職務;任期屆滿不再連任,或者任期內辭職、被罷免、被撤職的,其所任職務即終止。

第四十條 委任制公務員遇有試用期滿考核合格、職務發生變化、不再擔任公務員職務以及其他情形需要任免職務的,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和規定的程序任免其職務。

第四十一條 公務員任職必須在規定的編制限額和職數內進行,並有相應的職位空缺。

第四十二條 公務員因工作需要在機關外兼職,應當經有關機關批准,並不得領取兼職報酬。

第七章 職務升降

第四十三條 公務員晉升職務,應當具備擬任職務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質、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職經歷等方面的條件和資格。

公務員晉升職務,應當逐級晉升。特別優秀的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按照規定破格或者越一級晉升職務。

第四十四條 公務員晉升領導職務,按照下列程序辦理:

(一)民主推薦,確定考察對象;

(二)組織考察,研究提出任職建議方案,並根據需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醞釀;

(三)按照管理許可權討論決定;

(四)按照規定履行任職手續。

公務員晉升非領導職務,參照前款規定的程序辦理。

第四十五條 機關內設機構廳局級正職以下領導職務出現空缺時,可以在本機關或者本系統內通過競爭上崗的方式,產生任職人選。

廳局級正職以下領導職務或者副調研員以上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出現空缺,可以面向社會公開選拔,產生任職人選。

確定初任法官、初任檢察官的任職人選,可以面向社會,從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取得資格的人員中公開選拔。

第四十六條 公務員晉升領導職務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實行任職前公示制度和任職試用期制度。

第四十七條 公務員在定期考核中被確定為不稱職的,按照規定程序降低一個職務層次任職。

第八章 獎 勵

第四十八條 對工作表現突出,有顯著成績和貢獻,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跡的公務員或者公務員集體,給予獎勵。獎勵堅持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以精神獎勵為主的原則。

公務員集體的獎勵適用於按照編制序列設置的機構或者為完成專項任務組成的工作集體。

第四十九條 公務員或者公務員集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給予獎勵:

(一)忠於職守,積極工作,成績顯著的;

(二)遵守紀律,廉潔奉公,作風正派,辦事公道,模範作用突出的;

(三)在工作中有發明創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議,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四)為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做出突出貢獻的;

(五)愛護公共財產,節約國家資財有突出成績的;

(六)防止或者消除事故有功,使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免受或者減少損失的;

(七)在搶險、救災等特定環境中奮不顧身,做出貢獻的;

(八)同違法違紀行為作斗爭有功績的;

(九)在對外交往中為國家爭得榮譽和利益的;

(十)有其他突出功績的。

第五十條 獎勵分為:嘉獎、記三等功、記二等功、記一等功、授予榮譽稱號。

對受獎勵的公務員或者公務員集體予以表彰,並給予一次性獎金或者其他待遇。

第五十一條 給予公務員或者公務員集體獎勵,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決定或者審批。

第五十二條 公務員或者公務員集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獎勵:

(一)弄虛作假,騙取獎勵的;

(二)申報獎勵時隱瞞嚴重錯誤或者嚴重違反規定程序的;

(三)有法律、法規規定應當撤銷獎勵的其他情形的。

第九章 懲 戒

第五十三條 公務員必須遵守紀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組織或者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

(二)組織或者參加非法組織,組織或者參加罷工;

(三)玩忽職守,貽誤工作;

(四)拒絕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

(五)壓制批評,打擊報復;

(六)弄虛作假,誤導、欺騙領導和公眾;

(七)貪污、行賄、受賄,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

(八)違反財經紀律,浪費國家資財;

(九)濫用職權,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十)泄露國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

(十一)在對外交往中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

(十二)參與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賭博、迷信等活動;

(十三)違反職業道德、社會公德;

(十四)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

(十五)曠工或者因公外出、請假期滿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

(十六)違反紀律的其他行為。

第五十四條 公務員執行公務時,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改正或者撤銷該決定或者命令的意見;上級不改變該決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執行的,公務員應當執行該決定或者命令,執行的後果由上級負責,公務員不承擔責任;但是,公務員執行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五十五條 公務員因違法違紀應當承擔紀律責任的,依照本法給予處分;違紀行為情節輕微,經批評教育後改正的,可以免予處分。

第五十六條 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第五十七條 對公務員的處分,應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處理恰當、程序合法、手續完備。

公務員違紀的,應當由處分決定機關決定對公務員違紀的情況進行調查,並將調查認定的事實及擬給予處分的依據告知公務員本人。公務員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

處分決定機關認為對公務員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按照管理許可權和規定的程序作出處分決定。處分決定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公務員本人。

E. 行政執法類常識

1. 行政執法類別有哪些
行政執法類別有: 1、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2、行政處罰: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和行政機關依法委託的組織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3、行政強制:包括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 行政強制措施是指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管理的過程中,依法對公民人身自由進行暫時性限制,或者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財產實施暫時性控制的措施。

行政強制措施的方式主要包括:對公民人身自由的暫時性限制;對場所、設施或者財物的查封;對財物的扣押;對存款、匯款、有價證券等的凍結;強行進入住宅;法律規定的其他強制措施。 行政強制執行是指行政機關或者由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對不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強制其履行義務的行為。

行政強制執行的方式主要包括:排除妨礙、恢復原狀等義務的代履行;加處罰款或者滯納金的執行罰;劃撥存款、匯款,兌現有價證券;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依法處理;法律規定的其他強制執行方式。 4、行政徵收:指行政機關憑借國家行政權,根據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強制地、無償地取得行政管理相對人財產所有權的具體行政行為。

其種類主要包括稅收徵收、建設資金費的徵收、資源使用費的徵收、管理費的徵收等。 5、行政給付:指行政機關對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等情況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下,依法賦予其一定的物質權益或者與物質有關的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

其種類主要有:安置、撫恤金;特定人員離退休金;最低生活保障費;自然災害、扶貧等社會救濟金及救濟物資。
2. 行政執法知識的內容簡介
《行政執法知識》根據深圳市公開招考公務員考試《行政執法知識考試大綱》的要求,匯聚中公教育最頂尖的研發隊伍和一流的師資隊伍,凝聚8年潛心研究之心血,以多年教學實踐為基礎,全面解析深圳市行政執法考試特點,用當下通行的、專業化的觀點對法律試題進行詮釋和解析,篩選、比較、確定最佳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針對考生在備考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多角度,多形式地為考生講解考試地重點與難點,使考生在備考路上暢通無阻,先人一籌。

《行政執法知識》在編寫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遇到的時間短、任務重、法條多的特點。在繁多的行政執法相關法律法規中精挑細選,使考生在閱讀《行政執法知識》時既能夠重新溫習學習過的法律理論,也能夠最大效率化的掌握重點法條和易混法條,做到記憶的准確、快速、穩定。

《行政執法知識》共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基礎理論

通過對深圳市公考行政執法知識試卷的研究分析,該卷所涉內容除硬性的行政法條文以外。行政法理論部分也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使廣大考生在復習中不遺漏考點,本部分依據《大綱》為結構框架,在各章、節設計上做到條理清晰,流暢。同時考慮到考生,尤其是非法律專業考生在復習中可能出現不分輕重,「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學習方式,《行政執法知識》盡量避免引用一些學術上有爭論的觀點以及一些繁瑣的,深度的理論分析性內容。這樣,一方面可以使考生在總體上全面的把握考試全部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考生簡潔、明了的對細微考點進行精確記憶,做到有的放矢。所以,考生通過對本部分的學習,可以迅速的提高應對行政法理論型題目的能力。同時,可以與具體的法律條文融會貫通,使考生達到知其意,明其理。

第二部分條文精解

法律條文是行政執法知識試卷的重中之重。考生通過對卷面的了解會發現,所涉及的大部分題目均是考察法律條文。甚至有的題目直接考察法條原文。所以,法律條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部分系中公教育一流團隊對各個法律條文逐一進行研究與分析,第一步:對各條文中的常考法條、難點法條、易混法條以及經常可以作為考點的關鍵詞作出標注,可以使考生有針對性的復習。第二步:對重點法條進行提煉,並將其精華部分注釋精解,可以讓考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撈到「干」的東西。所以,本部分內容對於非法律專業的考生以及復習時間不夠充分的考生意義重大。
3. 行政執法類別有哪些
1、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2、行政處罰: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和行政機關依法委託的組織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給予行政制裁的

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處罰的種類

包括警告;罰款;

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責令停產停業;

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3、行政強制:包括行政強制措施和

行政強制執行。

行政強制措施是指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管理的過程中,依法對公民人身自由進行暫時性限制,或者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財產實施暫時性控制的措施。行政強制措施的方式主要包括:對公民人身自由的暫時性限制;對場所、設施或者財物的查封;對財物的扣押;對存款、匯款、有價證券等的凍結;強行進入住宅;法律規定的其他強制措施。

行政強制執行是指行政機關或者由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對不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強制其履行義務的行為。行政強制執行的方式主要包括:排除妨礙、恢復原狀等義務的代履行;加處罰款或者滯納金的執行罰;劃撥存款、匯款,兌現有價證券;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依法處理;法律規定的其他強制執行方式。

4、行政徵收:指行政機關憑借國家行政權,根據國家和

社會公共利益

的需要,依法強制地、無償地取得行政管理相對人財產所有權的具體行政行為。其種類主要包括稅收徵收、建設資金費的徵收、資源使用費的徵收、管理費的徵收等。

5、行政給付:指行政機關對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等情況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下,依法賦予其一定的物質權益或者與物質有關的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其種類主要有:安置、撫恤金;特定人員離退休金;最低生活保障費;自然災害、扶貧等社會救濟金及救濟物資。

6、行政確認:指行政機關應行政管理相對人的申請,依法對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法律地位、法律關系或者有關法律事實進行甄別,給予確認、認可、證明、登記、鑒證,並予以宣告的具體行政行為。其種類主要有(1)確定。如頒發房屋產權證、宅基地使用證、專利證、商標專用證等;(2)認可。如對產品質量的人證等。(3)證明。如學歷、學位證明、居民身份證明、親屬關系的證明、貨物原產地證明等;(4)登記。如產權登記、戶籍登記、婚姻登記等;(5)鑒證。如行政鑒定等。

7、行政裁決:指行政機關依據法律授權,對發生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平等主體間的特定民事爭議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其種類有:(1)損害賠償糾紛的裁決。損害賠償糾紛是一方當事人的權益受到侵害後,要求侵害者給予賠償所引起的糾紛(如《水污染防治法》55條規定在水污染危害中受到的損失賠償,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根據當事人請求,由環保部門處理)。(2)權屬糾紛裁決。指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權屬糾紛的裁決。(3)補償性糾紛裁決(《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14條規定拆遷補償形式和補償金額等可以由房屋拆遷主管部門裁決)。(4)其他侵權糾紛裁決。

8、行政補償:指行政機關因實施合法行政行為造成相對人的權益損失,或是因相對人的社會利益而受到損失時,行政機關依法彌補相對人損失的一種行政救濟行為。其種類主要包括:土地徵用補償費、緊急行政行為補償費等。

9、行政獎勵:

國家行政機關

及其授權單位、組織,或者法律、法規授予獎勵權的組織、單位,為更好地實施其行政管理目的,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在物質精神上予以褒獎、鼓勵的具體行政行為。

10、行政監督檢查: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對相對人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進行檢查、了解、監督的行政行為。 相關閱讀: 行政執法主體的概念

行政執法主體的概念 行政執法主體是指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予行政執法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執法的組織。 相關閱讀: 行政執法的概念 行政執法的概念 (一)法律要件 申請撤案是當事人的程式權利,但申請人撤案申請權的行使將會對對方當事人乃至仲裁程式產[更多] 行政執法的概念

行政執法的概念 (一)法律要件 申請撤案是當事人的程式權利,但申請人撤案申請權的行使將會對對方當事人乃至仲裁程式產生影響,因而當事人的撤回申請須經仲裁機構或仲裁庭的程式性審查,符合以下條件的,才應予准許。 1.主體條件:撤回仲裁申請必須由有權的人[更多]
4. 行政執法類別有哪些
(一)羈束裁量的行政執法與自由裁量的行政執法

這是依行政執法受到法律規范拘束程度的不同,對行政執法行為進行的分類。

嚴格按照法律、法規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執行的,稱為羈束裁量的行政執法行為;法律、法規雖有規定,但在其范圍、方式、種類、數量等方面又允許有一定的選擇餘地或一定的選擇幅度的,稱為自由裁量的行政執法行為。

區分羈束裁量和自由裁量的意義,在於區分行政執法行為的違法與不當。即是說,當事人對屬於羈束裁量的行為不服屬行政執法是否違法的問題,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對自由裁量的行為不服,則屬於行政執法是否「適當」(或是否顯失公正)的問題,除行政處罰外,一般不屬於行政訴訟解決的問題。

(二)依職權和依申請的行政執法行為

這是依行政機關是否可以主動採取執法行為所作的分類。

依職權的行政執法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可以不依相對一方申請,依照法定職權主動進行的行政執法行為。如稅務機關收稅的行為;依申請的行政執法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只有在相對一方提出申請之後才能實施的行政執法行為。如頒發駕駛執照、進行結婚登記等行為。

區分依職權和依申請行為的意義則在於,不依法定職權主動執法將構成行政失職;而對依申請的執法行為,只要當事人不提出申請,行政機關並無責任,只有在當事人提出申請,行政機關不予答復,才構成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責任。

(三)需受領與不需受領的行政執法行為

這是以行政執法行為是否需相對方受領為標准所作的分類。

需受領的行政執法行為,是指必須經相對一方受領方能生效。受領是指相對一方確實得知行政機關採取某一影響其權利義務的行政執法行為。受領不等於通知,也不等於取得相對一方的同意。不需受領的行政執法行為,是指無須相對一方受領,只要行政機關作出決定,予以公告就能生效的行政執法行為。

對需受領的行政執法行為,行政機關如果未按法定程序使相對一方受領,將是無效的行為。

(四)單方性的與雙方性的行政執法行為

這是以行政執法行為是行政機關單方意思表示或行政機關需徵得相對一方同意的雙方意思表示為標准所作的分類。

行政執法一般都是以行政機關的單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有些必須取得相對一方的同意,即形成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雙方之間的「合意」,這就是行政合同,或稱為合意(合同)性的行政執法行為。
5. 學習行政執法知識的方法
行政執法知識是深圳市錄用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的筆試科目之一。

為指導廣大應試人員熟悉考試內容,在廣泛徵求意見和不斷總結公務員錄用考試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編寫了《行政執法知識學習指導》這本輔導用書。 本書匯集了深圳市錄(聘)用各系列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筆試要求掌握的法律法規,緊扣考試大綱,較全面地覆蓋了相關的知識點,並輔以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和強化練習題,利於應試人員快速高效地掌握必考常考內容。

應試人員使用本書備考時,應按各系列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的考試大綱,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復習。上篇 一、行政處罰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行政處罰法學習要點 行政處罰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行政處罰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二、行政許可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許可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行政許可法學習要點 行政許可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行政許可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三、行政復議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 行政復議法學習要點 行政復議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行政復議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四、行政訴訟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國際貿易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反傾銷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反補貼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撤訴若干問題的規定 行政訴訟法學習要點 行政訴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行政訴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五、國家賠償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程序的暫行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民法院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國家賠償法學習要點 國家賠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國家賠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下篇 六、刑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刑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刑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七、刑事訴訟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其他刑事訴訟法律法規目錄(摘選) 刑事訴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刑事訴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八、人民警察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 人民警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人民警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九、公安行政執法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 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罰條例 公安基礎知識學習提綱 十、其他行政執法法律法規 (一)司法行政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 其他司法行政執法法律法規目錄(摘選) (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 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城市綠化條例 城市道路管理條例 其他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法律法規目錄(摘選) (三)規劃土地監察行政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其他規劃土地監察行政執法法律法規目錄(摘選) (四)勞動監察行政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其他勞動行政執法法律法規目錄(摘選。
6. 學習行政執法知識的方法
行政執法知識是深圳市錄用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的筆試科目之一。

為指導廣大應試人員熟悉考試內容,在廣泛徵求意見和不斷總結公務員錄用考試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編寫了《行政執法知識學習指導》這本輔導用書。 本書匯集了深圳市錄(聘)用各系列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筆試要求掌握的法律法規,緊扣考試大綱,較全面地覆蓋了相關的知識點,並輔以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和強化練習題,利於應試人員快速高效地掌握必考常考內容。

應試人員使用本書備考時,應按各系列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的考試大綱,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復習。上篇 一、行政處罰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行政處罰法學習要點 行政處罰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行政處罰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二、行政許可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許可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行政許可法學習要點 行政許可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行政許可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三、行政復議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 行政復議法學習要點 行政復議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行政復議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四、行政訴訟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國際貿易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反傾銷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反補貼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撤訴若干問題的規定 行政訴訟法學習要點 行政訴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行政訴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五、國家賠償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程序的暫行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民法院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國家賠償法學習要點 國家賠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國家賠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下篇 六、刑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刑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刑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七、刑事訴訟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其他刑事訴訟法律法規目錄(摘選) 刑事訴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刑事訴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八、人民警察法及相關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 人民警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 人民警察法及相關知識強化訓練題答案 九、公安行政執法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 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罰條例 公安基礎知識學習提綱 十、其他行政執法法律法規 (一)司法行政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 其他司法行政執法法律法規目錄(摘選) (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 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城市綠化條例 城市道路管理條例 其他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法律法規目錄(摘選) (三)規劃土地監察行政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其他規劃土地監察行政執法法律法規目錄(摘選) (四)勞動監察行政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其他勞動行政執法法律法規目錄(摘選。
7. 行政執法知識
(親:覺得回答有幫助,給個好評,謝謝)應該是這個專業的一個方向吧! 政治學與行政學? 專業介紹 ??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政治學、行政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能在黨政機關、新聞出版機構、企事業和社會團體等單位從事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學和行政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政治學、行政學、國際政治學和法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政治學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會調查與統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調查研究、分析判斷和協調組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政治學、行政學、國際政治學和法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2。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統分析、統計分析、調查分析等科學方法或技術; 3。

具有在黨政機關、社會團體、新聞出版機構、教育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科研、教學、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有關專門業務工作的基本能力; 4。 了解有關政治體制、決策過程以及黨政管理法律、制度、方針、政策; 5。

了解政治學及行政學、法學、國際政治學和管理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政治學 主要課程:政治學原理、行政學概論、中國政治制度史、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思想史、當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國社會政治分析、比較政黨制度、市政學、公共政策概論、行政法學、人事行政學、社會調查與社會統計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參與課題研究、教學實習等,一般安排8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法學或哲學學士 相近專業:國際政治、行政管理。
8. 行政執法監督相關法律知識有哪些
行政執法監督相關法律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有關內容的規定 第五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反政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第五十七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五十八條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九條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 第六十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六十一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

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F. 公考法律知識專題之行政與行政法訴訟(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是組織的一種職能或者功能。行政,就其最為廣泛的意義而言,是指組織的執行和管理職能。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體系。行政關系,是公共行政組織在行使行政管理職能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其他行政組織或者與行政組織所屬公職人員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一般將公共行政組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稱為外部行政關系,而將公共行政組織之間、行政組織與其所屬公職人員之間的關系,稱為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指導和規制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制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規范。

一、行政法治原則

1.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法治原則對政府行為的一個基本要求,即公共行政組織必須依照法定許可權、法定方式、法定程序來實施行政管理行為。依法行政原則也要求行政組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加強行政法規、規章以及規則的制定,盡可能多地使行政行為受到規則的約束、減少行為的任意性。

2. 控制濫用自由裁量權。當代法治既允許行政自由裁量,也強調對自由裁量給予有效的控制。如立法的授權控制、行政程序規則的約束、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事後進行的合理性監督,等等。

3. 責任政府。依法行政、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是從正面對行政的要求,任何公共行政組織若違背這一要求,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即法律責任。

4. 維護和促進人權。這要求:第一,無論是立法機關的立法還是行政立法,都應當充分考慮人的基本尊嚴、自由和權利;第二,行政機關在法律未作細致、明確規定,得享自由裁量權之時,亦應尊重、保障人的基本尊嚴、自由和權利。

二、行政公正原則

1. 實體公正。所謂實體公正,就是行政組織作出的行政決定,在內容上必須達到不徇私情、不存偏見、不武斷專橫。反而言之,即相同情況、相同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合理考量相關因素,不考量不相關因素。

2. 程序公正。所謂程序公正,就是指行政組織在作出行政決定時,必須遵循形式上符合正義要求的程序。具體包括:自己不得決定與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事項;在對兩個以上行政相對人尤其是有著相互沖突之利害關系的行政相對人作出決定時,不得進行單方接觸;在作出對行政相對人不利的行政決定之前應聽取行政相對人的意見。為了保障行政程序的公正,行政程序法設置了以下制度:

(1)情報公開制度。它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行政法規、規章、行政政策、行政決定及行政機關據以作出相應決定的有關材料、行政統計資料、行政機關的有關工作制度、辦事規則及手續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4條規定,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等等。

(2)告知制度。告知制度是一種基本的行政程序制度,其具體要求是:行政主族念清體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應事先告知該行為的內容,包括行為的時間、地點、主要過程,作出該行為的事實根據和法律根據,相對人對該行為依法享有的權利等。告知制度通常只適用於具體行政行為,對於抽象行政行為則適用前述情報公開制度。

(3)聽取陳述和申辯。行政主體擬實施一定行政行為,在告知相對人後,相對人可能認為相應行為違法、不當,根本不應實施該行為;也可能認為相應行為雖應實施,但所持事實、法律根據不當;或者認為行政行為雖不存在瑕疵,但對行為實施的時間、地點、方法有所建議、要求。無論屬何種情況,行政主體都應認真地聽取相對人的意見,並加以認真的、充分的考慮,如其合理、適當,則應予以採納;如不合理、不適當,雖不應予以採納,但應向相對人予以解釋、說明。行政主體聽取相對人的陳述兆前和申辯一般應記錄在案,以作為行政復高雹議和司法審查的證據。

(4)職能分離制度。該制度要求將行政機關內部的某些相互聯系的職能加以分離,使之分屬於不同的機關或不同的工作人員掌管和行使。例如,法律在規定行政機關對相對人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時,將調查控告職能與作出處罰裁決的職能分離,負責調查違法行為事實和提起指控的機構或工作人員不能同時作出行政處罰裁決,職能分離制度最先源於英國的自然正義原則,該原則要求任何與爭議有利害關系的人不得參與爭議的裁決。

(5)不單方接觸制度。不單方接觸制度要求行政主體在處理某一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利益沖突的當事人的行政事務或裁決他們之間的糾紛時,不能在一方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單獨與另一方當事人接觸,聽取其陳述,接受和採納其證據等。不單方接觸主要適用於行政裁決行為。

(6)迴避制度。迴避制度包括三項內容:任職迴避、地區迴避、公務迴避。

(7)記錄和決定製度。記錄和決定製度的內容是:行政主體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其過程應有記錄,其最終形成的意見表示應有書面決定,並送達相對人,為相對人所受領。

(8)說明理由制度。說明理由制度的內容是:行政主體作出涉及相對人權益的決定、裁決,特別是作出對相對人權益有不利影響的決定、裁決,必須在決定書、裁決書中說明其事實根據、法律根據或行政主體的政策考慮。除了具體行政行為以外,行政機關在制定行政法規、規章或發布其他規范性文件時,在可能的條件下,也應在有關政府公報中說明其事實和法律根據。

(9)時效制度。時效制度的基本內容是: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特別是涉及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法律、法規要對之確定明確的時間限制。如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許可行為,法律法規要規定其申請的時限、審查的時限、決定的時限、送達的時限等;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時,法律法規要為其規定調查相對人(外部相對人,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或內部相對人,即公務員)違法行為的時限、審查違法違紀事實、證據或聽證的時限、作出處罰、處分決定的時限、向相對人送達處罰、處分決定書的時限、執行的時限,等等。

(10)救濟制度。行政救濟包括聲明異議、行政復議(或稱「行政訴願」)、行政復核(含復查、復審),以及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即行政訴訟)等。聲明異議是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不服,向作出相應行為的行政主體提出異議,要求其重新審議和作出決定。行政復議是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不服,向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的上級主管部門(或行為機關所在的政府)申請復議,要求其對被申請的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並根據審查結果作出相應救濟的決定(如撤銷或變更相應行為,給予相對人以損害賠償等)。行政復核(含復查、復審)是公務員對行政機關所作出的涉及本人的人事處理決定或行政處分決定不服,向作出處理或處分決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核(行政復查是公務員不服主管行政機關的行政處分決定,向監察機關申訴,請求作出復查決定;行政復審是公務員不服監察機關的給予其行政處分的監察決定,向作出相應監察決定的監察機關申請復審),要求其重新審查,撤銷或改變原決定。司法審查是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為其依法提供相應的救濟,如撤銷或改變被訴行政行為,責成行政主體重新作出行政行為,責成行政主體賠償相對人因被訴行政行為造成損失,等等。

一、行政行為的種類

1. 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之分,在我國行政法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根據當前的行政救濟機制,行政相對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而對抽象行政行為(包括國務院行政法規、部委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以及行政機關制定的其他規范性文件),行政相對人只能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提出復議或者訴訟過程中,要求復議機關或者法院判斷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抽象行政行為是否與上位階的法律規范相沖突、相抵觸,以對抽象行政行為進行間接的監督。根據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條規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區分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的標准有兩個:對象是否特定、是否可以反復適用。

在通常情況下,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許可、行政確認等)所指向的對象,即行政相對人,都是明確的、特定的,抽象行政行為則是適用於不特定多數人的普遍性規則。而且,除了行政許可是對未來具有約束力的以外,具體行政行為一般都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適用一次。而抽象行政行為作為普遍性規則,就如同法律一樣,是對未來發生的事件不斷地反復適用的。

2. 作為行為和不作為行為

行政行為可以分為:作為和不作為。作為是行政機關積極採取某種行動的行為,不作為是行政機關消極地不採取任何行動的行為。

從行政機關行動的方式和內容上看,「不作為」可能包括兩種:(1)行政機關在形式上不採取任何行動,如不予理睬,既然在形式上不採取任何行動,也就無任何內容可言;(2)行政機關在形式上採取某種行動,如決定拒不頒發許可證,但是在內容上表現的是「行政機關不為某種行動」的意思表示,即向行政相對人表達「不為」的意思。

二、行政行為的成立行政行為之成立:行政行為具備外部可以認知的形態,並正式對外發生法律效力。

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因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而不同。

1. 抽象行政行為的成立標志:簽署公布。

2. 作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成立標志:(1)最後決定正式作出,例如:《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聽證程序開始之前,行政機關往往告知行政相對方行政機關將要作出的決定,這種擬制的決定並非最後的。(2)行政決定告知行政相對人,通過送達的方式完成:當面送達、留置送達、郵寄送達、公告送達。成立的時間以告知到達並為相對人受領的時間為准。

3. 不作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成立標志:有法定期限的,期限屆滿即成立;無法定期限的,60日期滿即成立;緊急情況的,即時成立。

三、行政行為的效力

1. 公定力。行政行為一經成立,不管合法與否,若非無效行政行為,就產生一種拘束所有機關、組織或個人的效力,在未經有權機關撤銷或有其他理由影響其效力之前,都推定其為合法有效。

2. 確定力。確定力指一個行政行為既經頒布之後產生了拘束力,在未經有權機關撤銷或有其他理由影響其效力之前,即享有存續效果。(1)形式確定力。超越期限未提起對違法行政行為的救濟,其救濟途徑即為窮盡,行政行為即確定。又稱為不可爭力。也就是說,由行政行為所形成或變動的法律關系,從形式上得以確定。形式確定力只是從行政相對人方面來看,排除其獲得復議或訴訟的可能性,但是,從行政機關方面來看,並不妨礙其撤銷自己的行政行為,如果其認為的確違法而需要撤銷的話。形式確定力是對一般行政行為而言的,若是無效行政行為,不存在形式確定力。(2)實質確定力,是指行政行為自成立開始,即具有不可變更力,行政機關不得隨意撤銷或者廢止。

實質確定力是從行政機關角度而言的,即行政機關撤銷或者廢止其行政行為是需要有條件的,而不是任意撤銷或者廢止。只要根據有關法律規定,行政機關不得撤銷或者廢止行政行為,那麼,該行政行為就具有了實質確定力。

3. 執行力。執行力是指已生效的具體行政行為要求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對其內容予以實現的法律效力。

三、行政公開原則行政公開的具體要求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 行政決定公開。任何行政決定,只要涉及外部公共管理事項,無論是行政政策、行政立法、行政執法還是行政裁決、行政復議,最終的決定內容都應當以適當的形式公開。

2. 行政過程公開。除非法定事由之外,行政決定的過程一般也都需要公開。

3. 行政信息公開。上述行政決定、行政過程公開,在相當程度上也意味著,行政組織將行政決定這一信息以及與決定有關的其他信息,向行政相對人公開。

四、行政效率原則行政效率原則主要有下述要求:行政組織精簡,行政程序規則化、模式多樣化。

行政主體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公共行政權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

一般認為,在我國,行政主體可以分為兩大類: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又稱為「被授權的組織」)。

1. 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是指具有法人資格,能夠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權,並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責任的行政單位。行政機關不同於行政機構,行政機構則是指行政機關內部的或者派出的、一般對外不能以自己名義發布決定和命令的單位,其行為的對外法律後果歸屬於其所屬的行政機關。

2.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授予行使行政權力的組織。其中,「法律」、「法規」都是在其最為嚴格的意義上運用的,即法律是指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或其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大或其常委會、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人大或其常委會、經濟特區市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由於「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行政機關」同歸行政主體范疇,又經常並列使用,故也可以稱之為非行政機關的組織。

非行政機關的組織經法律、法規的特別授權,即可成為獨立實施公共行政管理職能的行政主體。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也不局限於非政府系列的組織,如上所述,還包括並非行政機關、但又屬於政府系列的行政機構。

行政行為行政行為概論行政行為是指具有公共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而作出的對外直接產生法律後果的行為。

熱點內容
上海政法學院教務網路管理系統 發布:2024-05-19 18:16:11 瀏覽:97
大理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4-05-19 17:41:50 瀏覽:101
衡陽司法強拆 發布:2024-05-19 17:40:26 瀏覽:913
行政法學簡答題 發布:2024-05-19 17:18:49 瀏覽:883
判決書法院 發布:2024-05-19 15:55:58 瀏覽:483
最新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 發布:2024-05-19 15:23:29 瀏覽:915
實質主義商法 發布:2024-05-19 13:42:13 瀏覽:211
新聞導火線中的行政法 發布:2024-05-19 12:26:12 瀏覽:436
倫理提供道德 發布:2024-05-19 10:39:50 瀏覽:586
新勞動法社保 發布:2024-05-19 10:26:25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