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無因管理的法律效力研究

無因管理的法律效力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1-07 18:59:17

⑴ 無因管理法律關系會產生什麼法律效果

形成無因管理之債。這種債權債務關系基於法律規定,而非雙方約定。對管理人來說內,產生權利與義務。容管理人的義務包括適當管理、通知以及報告的義務,而權利則是管理人可以基於無因管理向無因管理的本人要求支付直接的費用支出,為本人負擔的必要債務以及因無因管理事務而產生的損失。

⑵ 法律,無因管理的問題!

1、不構成無因管理。屬於職務行為,A是為保障完成工作任務而作出行為,該單內位容應當承認維修合同的法律效力
2、維修費用由公司承擔。購買坐墊不是履行職務必須的,該購買行為對公司不發生效力,由A享受合同權利,承擔合同義務。

⑶ 事業編無因管理是什麼

事業單位備考知識:無因管理由精圖事業單位招聘網提供,更多關於事業單位考試內容,事業單位備考常識,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的內容,請關注精圖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

民法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權利叫做債權。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債的發生根據是引起債的法律關系發生的事實。能夠引起債的法律關系發生的事實主要有以下四種:合同、侵權、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這四種中,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較為難懂且做題時正答率較低的點。本篇文章,針對於無因管理進行詳細講述。

一、概念: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自願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管理他人事務的人,為管理人;事務被他人管理的人,為本人。例如:張三家失火了,家中無人,李四作為張三的鄰居主動去救火,就構成了無因管理。

二、無因管理的法律效力:

管理人的權利主要有:1.管理人有權要求本人償還因管理事務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及其利息。2.管理人有權要求本人償還因管理事務所遭受的損失。接上個例子,在沒有法定和約定的義務下,李四主動去撲滅張三家的火,該行為構成無因管理。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李四用了自己家的滅火器,屬於管理事務支出的必要費用,可以要求張三償還;李四在救火過程中衣服燒壞了,屬於因管理事務遭受的損失,可要求張三償還。

⑷ 無因管理是事實行為。

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造成損失(損失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或者僅為他人),主動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法律事實。管理他人事務的人,為管理人;事務被管理的人,為本人。無因管理之債發生後,管理人享有請求本人償還因管理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的債權,本人負有償還該項費用的債務。
無因管理是一種法律事實,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無因管理之債的產生是基於法律規定,而非當事人意思。
主觀要件
無因管理的構成在主觀上須管理人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管理人為他人管理事務的意思即管理意思,是指以其管理行為所生的事實上的利益,歸屬於他人的意思。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有「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一文,其中的「為」字即說明管理人之管理事務,在意思上是為他人,而不是為自己。這種管理意思,就是在管理人主觀上,使管理或者服務行為所產生的利益,歸屬於本人。區別於代理行為,代理行為的法律行為效果,直接作用於本人。即使管理人以自己的名義而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如果所產生的事實上的利益,歸屬於本人,也成立無因管理。如果管理人沒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管理人的管理行為則構成侵權行為。「為他人」的判斷標准,是依社會通常客觀標准,就是以本人事實上受益為准。同時,為他人管理的意思與為自己管理的意思可以並存。例如修理鄰居快要倒塌的房屋,既為鄰居,也可以使自己免除危險,也可成立無因管理。管理人對於本人是誰,沒有認識的必要,即使對於本人認識錯誤,對於真實的本人依然成立無因管理。
客觀要件
(1)、管理他人事務管理行為的范圍。有的學者認為,所謂管理,就是處理事務的行為。這種行為因為是為本人謀取利益,因此管理行為不僅包括保存、利用、改良等處分行為,而且包括為本人新取得權利或負擔義務的行為(如我國台灣學者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第二版第75頁)。筆者認為,無因管理的管理行為僅限於保存、利用、改良等處分行為,而不應包括為本人新取得權利的管理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損失進行管理或服務」一語,概定了管理行為的范圍。管理行為僅僅是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損失,而不包括為本人新取得權利或負擔義務。將管理行為范圍擴大到為本人取得新權利,無限擴大了管理人的行為范圍,干涉了本人的私人事務。管理人進行管理的事務須為他人滿足生活需要的事項。事務應為積極的事務,單純的不作為,則不能成為無因管理的事項。管理的事務,可以是經濟的事務,也可以是非經濟的事務,如我國台灣民法第175條規定「管理人為免除本人之生命、身體或財產上之急迫危險而為事務管理者」一段,即可明了。可以是法律行為,也可以是事實行為;可以是繼續的行為,也可以是一時的行為。但宗教、道德或習俗的事項,如有的為病人祈禱、為朋友介紹戀人;違法行為,如為盜竊分子保存贓物;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行為;須經本人授權方可實施的行為,不能作為無因管理的事項。
無因管理的事務必須是他人的事務,而非管理人的事務。他人的事務依據事務的性質,有的學者將它分為三種:客觀的他人事務、純粹的自己事務和中性的事務。如我國台灣鄭玉波。有的學者將它分為兩種:客觀的他人事務和主觀的他人事務。如我國台灣王澤鑒、我國大陸學者洪學軍。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更加細化,將他人的純粹的自己的事務也納入其中進行分析研究。中性的他人事務與主觀的他人事務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客觀的他人事務,是指依事務的性質,當然屬於他人的事務,如對他人所有的房屋予以修繕;對落水的人進行救助;對失火的房屋的搶救等。管理客觀的他人事務足以成立無因管理。
主觀的他人事務(亦稱中性的事務)是指事務在性質上與特定人並無當然的結合關系,須依管理人的意思以決定是否屬於他人事務。如何判斷為他人事務,台灣學者王澤鑒認為,對於中性事務,是否屬於「他人」事務,客觀上無從判斷,應依管理人的主觀意思定之,因管理人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而成為他人事務(王澤鑒著債法原理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337頁)。但管理人的主觀意思是內在的,對於本人來說無從判斷,在訴訟實踐上無法操作。大陸學者洪學軍認為,如何判定是否屬於主觀的他人事務,不能僅依管理人的主觀意思,而須依其行為事實上或法律上的結果之歸屬,客觀地加以決定。例如購買物品系為他人利益之意思而為,則為他人事務,如為自己利益之意思而為,則為自己事務(西南政法大學,洪學軍,2004年10月16日發表的《無因管理制度研究》)。後者的觀點,是務實的,便於實際操作。純粹的自己事務,是指事務在性質上與他人沒有任何關系的事務。如自己修理自己的房屋,清償自己的債務。管理人在管理中管理自己的事務當然不能成立無因管理。管理人主觀上認為管理人所作出的管理行為是為他人的管理,為誤信管理,因實際上最終利益的歸屬屬於管理人自己,管理人與本人主體的合一,也就沒有了他人之存在。
(2)、無法律上的義務
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一語,明確了構成無因管理的一個重要客觀要件,就是管理人無法律上的義務。法律上的義務包括法定的義務和約定的義務。管理人依約對於本人負有義務時,不能成立無因管理。如管理人與他人簽有代理、僱傭、承攬合同時,管理人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應依合同關系確定,管理人與他人不能構成無因管理關系。管理人對於本人依法負有義務時也不能成立無因管理。如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監護人對於被監護人,雖然對其財產和人身進行了管理義務,還有消防隊員的救火行為,但這些義務是法定的義務,他們之間的法律關系不能成立無因管理。但是管理人雖負有法律上的義務,如超過其義務范圍而處理事務時,就其超過部分,仍屬於無義務,可構成無因管理。管理人是否有法律上的義務,應依客觀判定。

⑸ 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

構成條件:

(1)管理人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也未受本人委託;

(2)管理人從事管理他人事務的事實行為,包括對他人財產或事務的料理、保護、利用、改良、處分、幫助或服務等,至於管理人自己是否受益則在所不問;

(3)管理人具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其目的在於為他人謀利或免使他人利益受損,不具備這一要件者不屬於無因管理。根據大陸法各國的民法規定,無因管理事實將在管理人與本人之間引起債的關系;本人負有償付費用並賠償管理人損失的僨務。

(5)無因管理的法律效力研究擴展閱讀

無因管理有三個法律特徵:

1、無因管理是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

管理人必須為本人管理一定的事務,不管是對本人財產的保存、改良、利用,還是對其處分。管理人管理事務的行為是事實行為,而不是法律行為。因為確定無因管理不是基於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務的意思表示,而是基於一定的需要管理的客觀事實狀態,所以,無因管理不以管理人與本人的雙方意思表示為要素,它不是法律行為,而只能是事實行為。

2、無因管理必須是為了他人的利益。

也就是說,管理人必須有為他人謀利益的目的。從其動機來看,管理人的管理從為他人利益服務出發;從其效果來看,管理行為所取得的利益最終都為本人所享有。

3、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務無法律上的義務。

如果管理人與本人之間有管理事務的協議,或法律規定管理人有管理他人事務的義務,比如,甲應邀為乙修理房屋,或無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為無行為能力人購置衣物,均不構成無因管理。只有在既無當事人的協議又無法定義務時,管理人對他人事務的管理才是無因管理。

⑹ 無因管理之債的無因管理的法律效力

一、阻卻違法,即管理人的管理行為成為合法行為;
二、在本人和管理人之間產生債務關系,版即無權因管理之債。
無因管理是無因管理之債的發生根據,無因管理之債是無因管理的效力,其內容是管理人與本人享有的權利和負擔的義務。

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否成為無因管理的管理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可以成為無因管理的管理人的。因為版無因管理屬於事實行為,權不需要管理人進行有效的意思表示即可發生法律效力。只要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的,就可以構成無因管理,因此,無因管理不需要管理人必須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⑻ 合同行為和無因管理行為的區別

無因管理與合同、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的區別:
無因管理與合同的主要區別在於專:合同為表意行為,即以意思表示為要素,須有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才能成立,並且當事人應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無因管理是單方實施的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由於合同當事人依據合同享有權利和義務,而無因管理以管理人無約定或法定的管理義務為前提。?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的區別在於:無屬因管理屬於法律事實中的行為,不當得利屬於法律事實中的事件。?
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的區別在於:無因管理是合法的事實行為,而侵權行為屬於不法的事實行為。

⑼ 無因管理和無權代理是否存在競合

1、無權代理是復指在沒有代理權的情制況下以他人名義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權代理本身不具有
法律效力。
(1)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66條第1款的規定,經過被代理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無權代理一經本人行使追認權予以追認即轉變為有權代理,該行為自始產生的法律後果皆由本人承受。同時應當注意的是,民法通則第66條第1款還規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現的,視為同意。」
(2)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無權代理行為自始發生的法律後果均對本人不產生法律效力。此外,根據合同法第48條第2款的規定,在第三人發出催告後的1個月內,本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3)相對人為善意且代理人無權代理為基礎。
2、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為他人管理事務的行為。
(1)在性質上,無因管理是一種事實行為。基於無因管理產生的無因管理之債是法定之債。
(2)管理人沒有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
(3)管理人為他人管理事務。
(4)補償性。管理人對本人的請求權僅限於必要的管理費用支出的補償,而沒有報酬請求權。

熱點內容
三十道德經 發布:2025-10-11 07:33:49 瀏覽:155
法治趣味 發布:2025-10-11 07:33:04 瀏覽:452
省級示範司法所 發布:2025-10-11 07:20:26 瀏覽:666
中山市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10-11 07:15:54 瀏覽:393
人民法院的產生 發布:2025-10-11 06:05:56 瀏覽:733
羅江司法局 發布:2025-10-11 06:00:42 瀏覽:300
11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發布:2025-10-11 05:57:52 瀏覽:325
共同承擔債務承諾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1 05:54:01 瀏覽:203
馬尾法律援助中心在線咨詢 發布:2025-10-11 05:43:47 瀏覽:535
新聞報道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11 05:42:30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