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虛偽表示的法律效力

虛偽表示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5-05-10 06:33:22

Ⅰ 隱藏行為與單獨虛偽表示.通謀虛偽表示的區別.要本質哦

如果是病毒的話。
木馬隱藏在文件裡面!用戶不能發現!他就在X種情況下發作!感染你的exe可執行文件!
單獨就是X種病毒通過X文件進入你的電腦`不會通知你
虛偽就是不太現實

Ⅱ 怎麼理解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的意思表示,包括契約、共同行為、有相對人的單獨行為。通常多在欺詐第三人,但並不以此為條件。通謀債權行為:虛偽設定租賃合同;通謀物權行為:虛偽移轉所有權;通謀身份行為:虛偽結婚;虛偽離婚。

構成要件:有意思表示;表示與真意不符;非真意的表示與相對人通謀;表示可涉及法律行為的各個組成部分,特定條款、標的物的名稱和價款,如虛假報價。

效力:當事人間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三人可主張其無效或有效

虛偽結婚的效力:虛偽訂立的婚姻只要符合形式要件依然有效,法律對婚姻無效原因和撤銷原因作出了封閉性規定。

第三人:就該表示之標的物取得財產權利義務者,因虛偽表示無效而受變動者,如標的物的受讓人,抵押權人。虛假的物權合意經登記後,物權合意是無效,而登記作為行政機關的行為是有效的,登記簿不正確。



(2)虛偽表示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Ⅲ 民法典第146條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於虛假意思表示與隱藏行為效力的規定。
一、本條的歷史由來及制定目的
虛假表示,學說上又稱虛偽表示,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原有立法中並無與此相同的規定。因此,本條為新增規定。
本條與上述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四項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關於「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之規定,亦與本條有所重合。若「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系以本條所規定的通謀虛偽行為的形式作出,那麼對其法律效力應做如下分析∶
首先,依據本條第一款之規定,其偽裝行為應屬無效。其次,依據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其體現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的隱藏行為之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即應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之規定,認定其是否構成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規范和公序良俗的違背,進而認定其效力。尤應注意的是,損害第三人利益的行為,若不構成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規范和公序良俗的違背,則不應直接將行為歸於無效。例如惡意串通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僅構成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應由受到損害的第三人最終決定行為的效力。
本條與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無效。該條並未區分體現合法形式的合同和體現非法目的的合同,其關於合同無效的規定指向不明。因合同是典型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本條對通謀虛偽民事法律行為之效力做出明晰的新規定的情況下,應依本條之規定,對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的法律效力予以分析。
首先,「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中具有「合法形式」的合同系偽裝行為,依據本條第一款之規定,其應歸於無效。
其次,「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中體現「非法目的」的合同系隱藏行為,依據本條第二款之規定,該合同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故其是否僅因具有「非法目的」就應無效,尚難一概而論。司法實踐中,應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三條之規定,詳細考察其是否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規定和公序良俗,再做判斷。如其所違反的是法律、行政法規的管理性強制規定,則不能僅因此認定該隱藏行為無效。
通謀虛偽行為,即行為人與相對人通謀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該行為意在以假意掩蓋真意,例如為躲避債務而虛假讓與財產;又如礙於情面的名為買賣實為贈予等等。通謀虛偽行為包含兩個行為∶一是偽裝行為,即行為人和相對人通謀表示虛假意思的行為;二是隱藏行為,即被偽裝行為所掩蓋的,代錶行為人和相對人真實意思的行為。本條第一款規定了偽裝行為的法律效力,第二款規定了隱藏行為的法律效力。
本條的具體含義
(一)虛假表示
(1)語義及適用范圍
虛假表示,即虛假的意思表示,指表意人明知其所表示的內容與其內心的真實意思不一致而作出的意思表示。由虛假的意思表示而成立民事法律行為,可有不同情形∶
其一,僅基於單一的虛假表示而成立民事法律行為,又可分為無須受領的意思表示,如拋棄動產的行為;需要受領的意思表示,如解除合同的行為),學說上通常稱此為真意保留或者單獨虛假意思表示。
其二,基於雙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律行為,其中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另一方則為真實的意思表示。此種情形亦屬於所謂真意保留或者單獨虛假意思表示。
其三,基於雙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律行為,其中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另一方對此明知或者雙方串通,學說上稱此為通謀虛假意思表示。
本條規定是否一並涵蓋上述三種情形,抑或僅針對上述第三種情形?這屬於本條的適用范圍問題,有必要先行明確。就結論而言,本條宜解釋為因通謀虛假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理由在於,法條的解釋,不僅要以文字可能的語義為出發點,而且要以統一的內在精神為歸趨。通謀虛假意思表示在比較法上之所以為無效,是由於雙方均沒有受其意思表示拘束的意旨。而真意保留之所以以有效為原則,是出於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理信賴。此二者內在精神不同,不宜統合在一個條文之下。
通謀虛假意思表示適用於債權行為、物權行為及身份行為(如假結婚或假離婚)。對於有相對人的單獨行為(如虛假為合同解除),亦得適用;但對於無相對人的單獨行為(如遺囑、拋棄動產物權),則不適用。
(2)是否以「串通」為要件
本條在起草過程中曾明確要求行為人與相對人「串通」,此後修改時去掉了「串通」二字,是否意味著不再要求「串通」要件,成為問題的焦點。
從上文對於本條適用范圍的辨析可知,本條僅規范基於雙方虛假意思表示成立的法律行為(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另一方對此明知或者雙方串通),並不規范僅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的情形。
虛假表示通常基於不良動機,例如債務人為逃避債務,與友人通謀,製造假債權或虛偽讓與財產。所謂通謀,不僅雙方當事人皆欠缺內心的效果意思(非真意),且表意人此項非真意的意思表示為對方所明知,並進一步相互故意為非真意的合意表示,始構成通謀的虛假表示。
(3)與詐害債權行為的區別
通謀虛假表示與詐害債權行為區別有二∶
(1)在通謀虛假表示,雙方當事人並無作成法律行為的真意,而無受合同拘束之意;反之,在詐害債權,雙方當事人具有締結合同的真意,而願意受合同拘束。
(2)在通謀虛假表示,法律行為為無效;在詐害行為,債權人僅得訴請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二)基於虛假表示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效果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此種「無效」的效果,是絕對無效,抑或是相對無效,值得分析探討。
制定本條時,原草案有「但書」,即「但是雙方均不得以此對抗善意第三人」。本條規定刪除了上述「但書」,究竟是有意而為,抑或是無意而為,難免產生分歧。如果是有意而為,本條無效是絕對無效,不存在例外;如果是無意而為,仍應在解釋上承認「但是雙方均不得以此對抗善意第三人」中的例外。
上述規定中,關於善意保護有三個條件,除了當事人的主觀善意之外,還要有客觀標准比如不動產登記等,這樣就把善意保護僅僅限制在依據法律行為取得物權的環節。而本條的草案中的「但書」,僅僅只有當事人主觀善意一個條件,這樣就會產生當事人依據合同也來主張善意保護的缺陷。與《物權法》相矛盾。
本條否定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但書」規則,在理解適用本條規定時,理應否定「但書」規則,才符合立法者對本條文字改動的原意。
在虛假行為場合,是否應當以及如何才能保護因虛假行為而受到欺詐的第三人的利益,是一個難題。依本條第一款規定,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此種無效應解釋為絕對無效,任何第三人都可以主張虛假行為無效。如果債務人為了達到使債權人無法執行其財產的目的,而虛假地轉讓財產與他人,那麼,只要債權人能夠證明該轉讓行為的虛假性,債權人仍然可以請求就該財產進行執行。
本條並沒有給善意第三人提供一般性的保護,是因為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問題,要依其他法規則解決。
(三)隱藏行為
本條第二款規定∶「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這是關於隱藏行為的規定。
隱藏行為,指隱藏於虛假表示中依其真意所欲發生的法律行為。
隱藏行為是否有效,應適用關於該行為的規定。例如,房屋買賣為規避稅法而作贈與之虛偽表示,則贈與為虛偽表示,應無效,而買賣是否有效,應依關於房屋買賣的規定判斷。
又如,甲隱瞞已婚身份與乙交往後,造成乙受有損害,為彌補其損害,雙方訂立「借貸合同書」,約定∶「甲承認積欠乙 30萬元,應於半年內清償完畢」。此項借貸合同約定,屬通謀虛假表示而無效。但雙方具有受此債務拘束之意,而隱藏成立無因的債務承認,應適用債務承認的規定,甲應履行債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熱點內容
法院強制執行的執行費 發布:2025-05-10 10:37:58 瀏覽:869
溫江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0 10:31:55 瀏覽:687
微信罵人立法 發布:2025-05-10 10:17:37 瀏覽:180
四川省名木古樹保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0 10:16:53 瀏覽:974
出借證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10:15:57 瀏覽:762
2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發布:2025-05-10 09:34:35 瀏覽:269
新婚姻法婚後繼承的財產如何分配 發布:2025-05-10 09:34:29 瀏覽:187
笑刑刑法美女 發布:2025-05-10 09:28:06 瀏覽:566
民法為准 發布:2025-05-10 09:23:04 瀏覽:345
聘請法律顧問為公司 發布:2025-05-10 09:10:54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