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第一大股東的法律責任
⑴ 私募基金管理辦法
關於私募基金:
目前,國際上開展私募基金的機構很多,包括私人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顧問公司等,特別是隨著國際上金融混業趨勢的發展,幾乎所有國際知名的金融控股公司都從事私募基金管理業務,該業務已經發展成為國際上金融服務業中的核心業務之一。
我國私募基金目前可以分成為兩大類:一類是有官方背景的合法私募基金,主要包括: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信託投資公司的信託投資計劃和管理自有資金的投資公司;另一類是沒有官方背景,民間的非合法私募基金。這類私募基金通常以委託理財的形式為投資者提供集合理財服務,其業務的合法性不明確。媒體和市場討論私募基金合法化問題時,主要指後一類民間的非合法私募基金。
幾個私募基金方面的網站:
http://www.smztc.com/news.asp?classcode=207
http://www.smzx66.com/News.asp?Type=8
⑵ lp gp 區別
一、普通合夥人(GP)法律主體分析
(一)GP的法律主體形式
依照我國《合夥企業法》第二條的規定,「有限合夥企業由普通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組成」,以及第六十一條的規定,「有限合夥企業至少應當有一個普通合夥人」。由此可知,一個有限合夥型基金,最少需要一個普通合夥人(GP)和一個有限合夥人(LP)。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關於普通合夥人(GP)的法律主體形式,《合夥企業法》第三條有明確規定:「國有獨資公司、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得成為普通合夥人。」
(二)GP的無限責任
《合夥企業法》第二條規定:「有限合夥企業由普通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組成,普通合夥人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因GP承擔的是無限連帶責任,為了減小經營風險,在進行基金架構設計的時候,我們需要對此進行一定的法律規避。根據《合夥企業法》第三條,通過比對可知,在GP的各個可選法律主體中,僅以注冊資本承擔有限責任的公司主體,特別是有限責任公司主體是最佳選擇。
當然,除了有限責任公司之外,有限合夥也較多被採用。而股份公司因運作比較繁瑣,在實踐中較少作為基金的GP主體形式出現,但同樣也是可選項之一。
(三)GP常用架構圖
以有限責任公司形式和有限合夥形式擔當GP所構建的基金架構,是我們最常使用的基金架構。
1、 GP為有限責任公司的架構圖
以下是普通合夥人(GP)為有限責任公司時的架構圖
在此架構中,GP以有限責任公司形式出現。作為基金的普通合夥人在基金層面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滿足合夥企業法要求;同時,在GP(有限公司)內部,根據公司法,各股東以認繳的注冊資本為限承擔有限責任,從而在股東層面有效規避了GP(有限公司)須承擔的無限連帶責任風險。
2、GP為有限合夥的架構圖
GP除了以有限公司形式外,我們也可以根據需要採用有限合夥的形式,如下圖所示:
在此架構中,GP以有限合夥形式出現。作為基金的普通合夥人在基金層面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滿足合夥企業法要求。對於GP(有限合夥)的合夥人GP'及LP'來說,因LP'是以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所以LP'自然阻斷風險;但對於GP',則因主體的不同,承擔的風險也不盡相同。
(1)當GP'為自然人時,無法規避無限連帶責任風險;
(2)當GP'為公司法人時,GP'的各個股東在股東層面承擔有限責任.合法規避無限連帶責任風險;
(3)當GP'為有限合夥企業時,有限合夥人自然阻斷風險,普通合夥人又須按主體不同繼續分類承擔風險,大家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死循環。
假設普通合夥人GP、GP'的出資都是1%,基金份額不變,此時GP'的各個股東只要出資佔GP總出資額的1%,就可以達到對基金進行管理的目的。
而且在上圖基礎上還可以設計成更加復雜的多層嵌套模式:
在這種雙層嵌套模式下,我們假設每個普通合夥人出資僅占其合夥企業總出資額的1%,則每嵌套一次放大的杠桿都是100倍。在GP」出資1萬元的情況下,GP』的規模為100萬元,GP的規模是1億元,而基金的規模則可以達到100億元,杠桿放大的效果非常明顯。
無論是單層模式還是嵌套模式,為了規避風險,最底層有限合夥的普通合夥人都會設定為公司形式。通過這樣的架構安排,最大限度地減小了可能的經營風險。
二、有限合夥人(LP)法律主體分析
(一)LP主體類型的法律規定
我國《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私募應向合格投資者募集,單只私募基金的投資者人數累計不得超過《證券投資基金法》、《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等法律規定的特定數量。投資者轉讓基金份額的,受讓人應當為合格投資者且基金份額受讓後投資者人數應當,符合前款規定。」
第十二條規定:「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且符合下列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一)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單位;(二)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的個人……」
第十三條規定:「下列投資者視為合格投資者:(一)社會保障金、企業年金等養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會公益基金;(二)依法設立並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投資計劃;(三)投資於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從業人員;(四)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投資者。以合夥企業、契約等非法人形式,通過匯集多數投資者的資金直接或者間接投資於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或者私募基金銷售機構應當穿透核査最終投資教是否為合格投資者,並合並計算投資者人數。但是,符合本條第(一)、(二)、(四)項……」由以上規定可知,基金的LP投資人主體非常寬泛,可以是自然人、公司、合夥企業、信託、養老基金、慈善基金、已成立的其他類型基金等,但都必須滿足合格投資者的法律要求。
(二)我國現階段主要LP類型分布
從這張圖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LP的主要類型包括企業投資者、VC/PE投資機構、政府機構、銀行保險信託、資產管理公司、引導基金、FOF、大學及基金會、主權財富基金、家族基金、公共養老金等。然後我們再比較一下境內LP類型分布及境外LP類型分布: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如下三點:
(1)境內企業投資人占據了62%的份額,遠遠髙於境外的26%
(2)政府機構份額佔比10%,也遠遠高於對應的境外投資人;
(3)銀行保險信託、FOF、公共養老基金等機構的份額遠低於對應的境外投資人。
從中國現行法律法規來看,《公司法》等系列法規比較齊全和完備,對於公司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保護更有利,而合夥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信託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法律基礎相對薄弱,大量的法律法規及配套措施尚未建立和健全,還存在許多空白和漏洞,因此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
三、基金管理人法律主體分析
除了GP和LP之外,基金管理人是基金運營中另一個不可或缺的主體。
(一)基金管理人的法律主體形式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第七條規定:「各類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當根據基金業協會的規定,向基金業協會申請登記,報送以下基本信息:(一)工商登記和營業執照正副本復印件;(二)公司章程或者合夥協議;(三)主要股東或者合夥人名單;(四)高級管理人員的基本信息;(五)基金業協會規定的其他信息。基金業協會應當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材料齊備後的20個工作日內,通過網站公告私募基金管理人名單及其基本情況的方式,為私募基金管理人辦結登記手續。」
由以上規定可知,基金管理人的法律主體被限定為公司或合夥企業,自然人被排除在外。因合夥企業涉及承擔無限責任,所以為了規避風險,基金管理人通常都會設定為公司形式,尤其是有限責任公司形式。
(二)普通合夥人與基金管理人的聯系與區別
1、普通合夥人、基金管理人與基金的法律關系
有時候我們會將普通合夥人(GP)與基金管理人混淆。
2、普通管理人(GP)與基金管理人身份競合情形
此圖中需要注意的是,GP與基金管理人雖然主體相同,但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許可權,承擔的法律責任與後果也不盡相同。
3、普通合夥人(GP)與基金管理人分立的情形
既然GP天然就可以擔任基金管理人,那為什麼還要另外再設立基金管理人呢?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主要原因有如下幾種:
(1) GP主體並不能滿足基金業協會對基金管理人的資質要求(高管資質、從業資質);
(2) 自身的投研能力不強,需要有更好的團隊進行投資運營;
(3) 分化、規避風險。
關於GP與基金管理人何時分立、何時合一,並沒有一個固化的模式,我們在基金設立時要根據每個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統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