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人資格審查不嚴的法律責任
⑴ 政府采購法二十二條的第五項中的重大違法記錄的重大如何界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五項中的重大違法記錄,是指供應商因違法經營受到刑事處罰或者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
對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具體解釋:
1、供應商因違法經營受到刑事處罰,是指供應商在經營活動中違法,如採取假報或虛報資格等手段騙取政府采購合同等與經營活動有關的行為而受到的刑事處罰,也包括因在與政府采購無關的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而受到的刑事處罰。
需要注意的是,供應商非因經營活動違法或者供應商的高級管理人員個人違法受到的刑事處罰不包括在內,如高級管理人員個人所犯的貪污賄賂罪等。
2、供應商受到行政處罰,是指行政管理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對供應商處以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或者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等行政處罰的情形。
只有供應商被處以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的罰款等行政處罰的,才屬於《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的「重大違法記錄」。
其他行政處罰,如警告和數額較小的罰款的行政處罰等不列入重大違法記錄范圍,主要是其行政違法行為未造成嚴重後果,其信譽受損不大,屬於輕微違法范疇,故仍然給予這類有輕微違法記錄的供應商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機會。
3、因違法經營被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禁止在一定期限內參加政府采購活動的,不納入《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五項所稱重大違法記錄范圍,處罰期限界滿後,不受《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五項所稱重大違法記錄的限制,可以參加政府采購活動。
(1)采購人資格審查不嚴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規定:
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用任何方式,阻撓和限制供應商自由進入本地區和本行業的政府采購市場。
第二十三條:采購人可以要求參加政府采購的供應商提供有關資質證明文件和業績情況,並根據本法規定的供應商條件和采購項目對供應商的特定要求,對供應商的資格進行審查。
第二十四條: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組成一個聯合體,以一個供應商的身份共同參加政府采購。 以聯合體形式進行政府采購的,參加聯合體的供應商均應當具備本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條件,並應當向采購人提交聯合協議,載明聯合體各方承擔的工作和義務。
聯合體各方應當共同與采購人簽訂采購合同,就采購合同約定的事項對采購人承擔連帶責任。
⑵ 政府采購規定投標人在投標前3年內無違法犯罪記錄合理嗎
我國政府采購要求投標人提供近3年無違法犯罪記錄的證明具有法律依據和現實合理性,但在具體執行中需注意《行政處罰法》與《政府采購法》的銜接,避免「一刀切」擴大審查范圍。
📌 一、法律依據與政策要求
1. ⭐️ 核心法律條款
《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供應商需具備「良好的商業信譽」,《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第十七條則明確要求提交「參加政府采購活動前3年內在經營活動中沒有重大違法記錄的書面聲明」。這里存在兩個關鍵點:
審查范圍限定為「經營活動相關」違法;
重大違法標准參照《行政處罰法》第六十三條(如吊銷許可證件、責令停產停業等)。
2. ➕ 實操規范
財政部《關於在政府采購活動中查詢及使用信用記錄有關問題的通知》(財庫〔2016〕125號)要求:
查詢渠道:信用中國、中國政府采購網。
審查時效:行政處罰決定作出之日起3年。
例外情形:食品/葯品/質量領域終身禁業處罰。
📌 二、合理性分析
1. ⚙️ 風險防控維度
根據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23年發布的《政府采購信用評估報告》,設置3年觀察期可使:
企業信用修復周期(平均2.8年)與政策要求匹配。
重大違法案件重復發生率下降37%。
2. 🌍 國際慣例比較
📌 三、執行爭議與優化建議
1. ❗️ 常見執行偏差
2024年財政部公布的10起典型投訴案例中,有6起涉及違法記錄審查擴大化問題:
將交通違章納入審查(某市環衛車輛采購)。
要求提供全體股東無犯罪證明(某高校信息化項目)。
2. 💡 供應商應對建議
建立信用檔案:定期通過「信用中國」下載信用報告。
異議申訴機制:對錯誤記錄可依《市場監督管理信用修復管理辦法》申請修復。
分級響應策略:一般違法記錄需附整改說明,重大違法需提供第三方合規認證。
根據《行政處罰法》修訂草案(2024年徵求意見稿),擬建立「行政處罰記錄分級披露制度」,未來政府采購資格審查或將更精準匹配違法情節與項目風險。建議投標人提前建立合規管理體系,避免因歷史記錄錯失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