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庭的裁定有法律效力嗎
1. 軍事法庭和普通法庭最主要的區別在哪裡國家的法律在軍事法庭一樣有效嗎
軍事法庭 國家在軍隊中的審判機關。與"軍事法院"同義。有些國家的"軍事法院"就稱"軍事法庭"。
國際軍事法庭是指專門打擊和懲治戰爭犯罪行為的國際司法機構。二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建立的審判戰爭犯罪的國際軍事法庭主要有: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 又稱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是二戰結束後建立的專門審判德國戰犯的國際刑事特別法庭。該法庭由英、美、蘇、法四國法官組成。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是二戰結束後建立的專門懲治日本戰爭罪犯的國際刑事特別法庭,由中、美、英、蘇等11國的法官組成。
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 是聯合國安理會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的許可權而設立的特殊國際審判機構。這是第一次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而不是以國際條約形式設立的國際法庭。該法庭目前已對米洛舍維奇等70多人提出指控和審判。
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 是根據聯合國安理會1994年11月8日第955號決議建立的國際軍事法庭,也是迄今為止惟一被授權起訴非國際性武裝沖突中實施種族滅絕罪的國際性法庭。1996年9月以來,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和盧安達國內法院對政府監禁的7.5萬人進行了審判。
國際刑事法院 2002年7月1日在荷蘭海牙正式成立,是根據聯合國通過的《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創建的世界上第一個常設國際刑事司法機構,它有權對種族滅絕罪、戰爭罪、反人類罪和侵略罪進行審判。國際刑事法院與聯合國有直接聯系,但又獨立於聯合國之外,不受聯合國及安理會約束。美國政府由於考慮到《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可能對美國的軍人、外交官和官員不利,於2002年宣布從國際刑事法院退出。▲
普通法庭:
國家的審判機關、機構、場所等。有多種含義:①有些國家的法院就稱法庭,如法國的初審法庭、爭議法庭、警察法庭,英國的御座法庭、家事法庭等。②法院內部審理不同訴訟案件的組織機構。根據案件性質設立刑事法庭、民事法庭、經濟法庭,此外,還設有專門法庭,以及根據需要設立的其他法庭等。③國家為審理特種案件而設立的臨時性審判機構。如中國 1956 年為審判日本戰犯而設立的軍事法庭,1980年為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而設立的特別法庭。④中國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設立的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⑤審判庭的別稱。審判庭的組成人員往往被稱為法庭組成人員,審判庭的活動被稱為法庭活動,審判庭的記錄被稱為法庭記錄。⑥法庭審判訴訟案件的場所。法院實行公開審判,允許群眾進入法庭旁聽。
2. 國際刑事法院是誰成立的它的判決有效么
國際刑事法院成立於2002年,其主要功能是對犯有種族屠殺罪、危害人類罪、戰爭回罪、侵略罪的答個人進行起訴和審判。國際刑事法院成立的基礎是2002年6月1號開始生效的《羅馬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因此該法院僅對規約生效後的前述四種國際罪行有管轄權。但是實際上,國際刑事法院暫時還不能對侵略罪行使管轄權。國際刑事法院是根據聯合國1998年7月17日外交全權代表會議通過的《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又稱《羅馬規約》)的規定,於2002年7月1日正式成立的。
3. 美國法院裁判文書由哪個部門執行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76條和第268條的規定,外國法院的判決在中國法院得到承認需具備如下條件:
第一、申請承認和執行的外國法院的判決、裁定必須已經發生法律效力
即外國法院的判決、裁定在申請人所在國已經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和強制執行力。這是承認與執行該判決的最基本條件。中國與一些國家所簽訂的相互承認和執行法院判決的司法協助協議中,都將此列為承認與執行的必要條件。
第二、做出判決的法院所在國同中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或者存在互惠關系
1.關於中國加入的多國間的國際公約
中國尚沒有加入1971年在海牙簽訂的《民商事案件外國判決承認與執行公約》2。因此,中國還不存在與多國間的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國際公約。但是,1991年5月3日中國加入了《關於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1987年4月22日加入了《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 1998年2月6日加入了《民商事案件國外調取證據公約》,2000年1月5日加入了《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38條的規定3,中國參加或者締結的國際公約,具有優先於《民事訴訟法》的效力。
2.關於中國與外國締結的兩國間的司法協助條約
由於中國沒有加入多國性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國際公約,因此中國主要是通過與外國簽訂雙邊司法協助條約的方式,實現兩國間承認和執行對方國法院判決的司法協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與中國訂立了雙邊《司法協助條約》的國家有(參見表1):
法國、突尼西亞、寮國、越南、烏茲別克、新加坡、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摩洛哥、匈牙利、塞普勒斯、埃及、希臘、保加利亞、哈薩克、白俄羅斯、古巴、烏克蘭、土耳其、俄羅斯、西班牙、義大利、羅馬尼亞、蒙古、比利時、波蘭、泰國等三十多個國家。
另外,中國通過與澳大利亞簽訂雙邊《鼓勵和保護投資協定》,規定了對彼此法院判決和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行問題。與奧地利、巴貝多兩國,則是在雙邊經濟合作或保護投資協定中,規定了對仲裁的承認和執行問題。因此,也只有上述國家法院的生效民商事判決才有可能在中國得到承認和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美國只簽訂了刑事司法協助協定,並沒有民商事司法協助的協定。而中國同第一大貿易夥伴國的日本之間,既沒有簽訂任何關於司法協助的條約,也沒有司法協助的互惠關系4,只是同為《海牙送達公約》的締約國。
3.互惠關系的存在
外國法院判決承認和執行的申請人所在國,如果與中國不存在共同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司法協助條約,則要求申請人所在國與中國之間存在「互惠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定的「互惠關系」,是指「事實上的互惠關系」。中國法院在審查中國與申請人所在國之間是否存在「互惠關系」時,是審查中國與申請人所在國之間是否存在相互承認和執行對方法院判決的先例。如果存在這樣的先例,則認為兩國之間存在互惠關系,如果不存在這樣的先例,則認為不存在互惠關系。
日本公民五味晃在中國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日本法院判決被駁回的案件,是中國法院根據日本同中國不存在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締結的雙邊條約,也不存在著互惠關系,作出的裁決。該判例得到了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的確認,也是中國唯一的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刊登的關於外國法院判決在中國申請承認和執行的判例。本報告的後面將詳細介紹該判例。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承認和執行外國民商事判決,即使是在沒有共同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情況下,也並不是都需要存在事實上的互惠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8月13日頒布實施的《關於中國公民申請承認外國法院離婚判決程序問題的規定》,申請中國法院承認外國法院的離婚判決時,就不要求該外國與中國存在互惠關系5。
第三、申請承認和執行的外國判決不得違背中國法律的基本原則,不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
如果說前面兩個要件是對外國法院判決進行的形式上的審查的話,對外國法院的判決不違背中國法律的基本原則,不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審查,是對外國法院判決的內容上的審查。在什麼情況下是屬於違反中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損害中國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中國的法律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同時,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外國法院的判決,因違反中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損害中國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而不予承認的判例。
中國的民事訴訟法對外國法院判決、裁定的承認的要件,僅僅作了上述原則性的規定。但是在有關外國法院作出的離婚判決在中國的承認與執行的規定中,以及中國與一些國家的上邊條約中,在對外國法院判決的具體審查要件上,作了具體的規定。歸納上述雙邊條約的規定,如果外國法院的判決、裁定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中國法院將不予承認和執行6:
第一,依照中國法律有關管轄權的規定,該判決是由無管轄權的外國法院做出的,或者按照國際條約中有關管轄權的規定,做出判決的外國法院無權管轄;
第二,根據做出判決的國家的法律,該判決尚未生效或者不具有執行力;
第三,根據做出判決的國家的法律,在缺席判決的情況下,敗訴一方當事人未經合法傳喚,因而未能出庭參加訴訟、進行答辯,或在沒有訴訟行為能力時沒有得到合法代理;
第四,中國法院對於相同當事人之間就同一標的的案件已經做出了生效判決7,或者正在審理,或已經承認了第三國法院對該案的判決。第五,判決的承認和執行有損於被請求一方法律的基本原則、主權、安全或者公共秩序。
(三)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程序
1.申請的主體
必須由當事人或外國法院向中國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承認和執行的申請或者請求。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67條的規定,向中國法院提出承認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請求的主體,可以是外國判決的當事人本身,也可以是做出判決的該外國法院;案件以外的其他人(如案件的第三人)則不得提出承認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請求。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中國所訂立的雙邊司法協助條約不同,可申請承認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主體范圍也有所不同。像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突尼西亞等國與中國的司法協助條約中就規定,「承認和執行締約一方法院裁決的請求,應由當事人直接向另一方法院提出」8。這說明上述國家法院做出的判決,只能由這些國家的當事人直接向中國法院提出請求,法院不能申請中國法院承認執行其判決。而摩洛哥、希臘、寮國、匈牙利、埃及等國與中國的相關條約中則規定,「承認與執行法院裁決的請求,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有權承認與執行該裁決的法院提出,亦可以由締約一方法院……向締約另一方有權承認與執行該裁決的法院提出」9,也即這些國家的當事人和法院均可就其生效判決向中國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
2.向哪級法院提出申請
在中國實行四級二審終審的法院審判制度。最高級的法院為設置在北京的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國的30個省、直轄市設置高級人民法院,各省、直轄市下的市、縣分別設置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性質、訴訟的金額被確認由哪級法院一審。在中國實行二審終審制10。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67條的規定,當事人申請中國法院承認執行外國法院的判決,應當向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提出11。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2條的規定,具有管轄權的法院為:
1) 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由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2) 被執行人為法人的,由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3) 被執行人在中國無住所、居所或者主要辦事機構,但有財產在中國境內的,由其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3.申請期限
中國的《民事訴訟法》第219條對申請執行的期限作出了規定,即一方當事人是自然人的為一年,雙方均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3條的規定12,上述執行期限的規定,也適用於外國法院判決在中國的執行。這樣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的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申請執行的期限,但是沒有規定申請承認外國法院判決的期限。那麼,民事訴訟法第219條關於申請期限的規定是否適用於申請承認外國法院判決?對此,最高人民法院沒有司法解釋,中國的法律學者則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申請承認和執行的期限,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19條的規定。而有的學者則指出,如果承認和執行一概適用219條規定的期限,這就是把承認執行這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行為混為一談了。因此,他們主張《民事訴訟法》第219條僅適用於申請執行的期限,而不適用於申請承認的期限。13
二是,外國法院的判決在中國申請執行(暫且不考慮是否適用於申請承認),從送達的手續、判決書及申請書的翻譯、公證等情況來看,顯然期限太短。中國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國內民事訴訟案件的被告答辯期限和上訴期限為15日(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147條),但是涉外民事訴訟案件中外國當事人的答辯期限和上訴期限為30日(民事訴訟法第248條、第249條)。對外國法院判決的申請執行的期限,民事訴訟法並沒有作出與國內法院判決的申請執行期限不同的特別規定。對此,最高人民法院的專家也認為,對外國法院判決的申請執行期限的規定,已經不能適應中國加入WTO的要求,應該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4、裁決及效果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68條的規定,如果經過審理後認為,外國法院的判決符合承認條件的,應做出裁定書,裁定承認外國法院判決在中國領域內具有法律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令,依照《民事訴訟法》有關國內法院判決執行的規定予以執行。如果經過審理後認為,不符合承認條件的,則裁定不予承認執行。在中國審理承認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制,因此被拒絕承認執行的案件當事人,不能就此裁定提起上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18條的規定,當事人向中國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如果該法院所在國與中國沒有締結或者共同參加國際公約,也沒有互惠關系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作出判決,予以執行。
5、申請中國法院承認和執行外國判決時應當提交的文件
中國目前的法律並沒有明確規定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判決時應當提交哪些文件,但是在中國同一些國家簽訂的司法協助條約中,大都規定了應當提交的文件14:
(1) 與原文相符的判決副本。如果副本中沒有明確指出判決已經生效和可以執行,則應附有由外國法院出具的證明其已經生效和可以執行的文件;
(2) 送達回證或證明判決已經送達的其他文件;
(3) 法院證明敗訴一方已經合法傳喚以及在其缺乏訴訟行為能力時已經得到應由代理的文件;
(4) 請求書和前三項所指文件經證明無誤的譯本。
4. 國際法院受理的案件問題!!!!
首先,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分為兩種,一是咨詢管轄權,另一是訴訟管轄權,我想你問的應該是訴訟管轄權,針對國家之間的爭端進行裁判。很少有人問具體類型是什麼,建議你查找一下歷年案例(有書籍出售的),1946年運作至今,案例並不是多到數不過來的。需要提醒的是,國際法院需與專門法院區別開來,比如海洋法庭、人權法庭,甚至是二戰後的軍事法庭。由此,國際法院的案件大部分是涉及到國家之間領土和劃界爭端的,尤以島嶼主權歸屬為最。也有部分是針對國際公約的履行的,比如這兩年澳大利亞訴日本的案子,是關於捕鯨公約的。我說的並不全面,一時之間,若要總結每個類型的經典案例,太不可能了,抱歉。其次,國際法院的裁決效力問題,最終裁決是由法律效力的,但是這個效力來源於國家,是爭端當事國自願提交國際法院處理產生的,鑒於約定必須遵守原則及國際法院規約,當事國對裁決應接受。接受歸接受,執行上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國家之上並不存在一個更高級別的部門,沒有凌駕於國家主權之上的力量,也就沒有力量能夠對國家強制執行了。一家之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建議到圖書館或書店查閱具體資料。 附國際法院網站如下:http://www.icj-cij.org/homepage/index.php。其中文網站也有,但是資料不全。
5. 聯合國的國際法院是干什麼用的
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構。它根據其規約行使職能,國際法院規約是《聯合國憲章》的一個組成部分。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都是國際法院規絕的當然當事國。根據《憲章》第94條,「聯合國每一會員國為任何案件之當事國者,承諾遵行國際法院之判決。」第95條規定「本憲章不得認為禁止聯合國會員國依據現有或以後締結之協定,將其爭端託付其他法院解決。」根據第96條,「大會或安全理事會對於任何法律問題得請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聯合國其他機關及各種專門機關,對於其工作范圍內之任何法律問題,得隨時以大會之授權,請求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
國際法院規絕規定,法院以獨立法官若幹人組織之。此項法官應不論國籍,就品格高尚並在各本國具有最高司法職位之任命資格或公認為國際法之法學家中選舉之。法院以法官15人組織之,其中不得有2人為同一國家之國民。法院法官應由大會及安全理事會……就常設公斷法院各國團體所提出之名單內選舉之。法官任期9年,並可以連選連任,法官任期的分配應使得可能每三年更換三分之一的成員。
只有國家才能作為提交法院案件的當事國。法院受理其規約各當事國之訴訟。法院受理其他各國訴訟之條件,除現行條絕另有特別規定外,由安全理事會定之,但無論如何,此項條件不得使當事國在法院處於不平等地位。
許多聯合國人權文件都載有一些條款,規定締約國有關該文件的解釋,適用或履行的任何爭端可根據該爭端任何一方的請求提交國際法院。這些文件有 1948年12月9日《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第9條),1949年12月2日《禁止販賣人口及取締意圖營利使人賣淫的公約》(第22條), 1951年7月28日《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第38條)。1952年12月16日《國際更正權公約》(第5條)。1952年12月20日《婦女政治權利公約》(第9條)。經1953年10月23日議定書修正的1926年9月25日在日內瓦簽訂的《禁奴條約》(第8條)。1954年9月28日《關於無國籍人地位的條約》(第34條)。1956年9月7日《廢止奴隸制、奴隸販賣及類似奴隸制的制度與習俗補充公約》(第10條)。1957年1月29日《已婚婦女國籍公約》(第10條)。教科文組織1960年12月14日《取締教育歧視公約》(第8條)。1961年8月30日《減少無國籍狀態公約》(第14 條)。1962年11月7日《關於婚姻的同意。結婚最低年齡及婚姻登記的公約》(第8條)。1965年12月21日《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 22條)、1973年11月30日《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第12條)、以及1979年12月18日《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29 條)。任何國際人權文件都沒有具體規定由國際法院作出裁定的問題。
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n/rqzz/lhgrqzz/t20060919_151827.htm
6. 國際法庭有什麼用
海牙國際法院,其正式名稱為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位於荷蘭海牙。是聯合國六大機構之一,成立於1946年。國際法院也設在海牙市中心的和平宮,這是一座由灰色花崗岩做底座,由紅磚砌成牆壁的坡頂建築,高四五層,長六七十米。門前是一片比足球場還大的草坪,周圍是鬱郁蔥蔥的樹林。和平宮建於1913年,一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常設國際法院及其繼承者——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國際法院均在此辦公。進得門來,廳廊寬敞,牆上懸掛著著名法學家的畫像,樓梯旁陳列著各國贈送的禮品。
國際法院具有雙重作用:依照國際法解決各國向其提交的法律爭端,並就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向國際法院提交的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都必須是國家。國際法院是具有特定管轄許可權的民事法院,而沒有刑事管轄權,因此無法審判個人。
該院受理的案件中,半數以上是領土和邊界糾紛,同其他法院一樣,國際法院奉行不告不理原則,無權主動受理案件。海牙國際法庭由15名法官組成。法官候選人需要在聯合國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分別獲得絕對多數贊成票才能當選,每屆任期9年,每三年改選1/3,以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全體法官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推舉院長,院長每屆任期三年。法官是國際法院的靈魂,他們人數雖少,但還得考慮到地區均衡,尤其是照顧到世界各大文化和主要法系。據此原則,亞洲三名,非洲三名,拉美兩名,西歐、北美、大洋洲五名,東歐兩名。
按照《國際法院規約》規定,當選國際法院法官,必須是品格高尚並在本國具有最高司法職位的任命資格或公認的國際法專家。在程序上,國際法院法官由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選舉產生,而且都要獲得絕對多數,所以往往數次投票才能成功。由於世界矚目的位置,除了兩會選舉之外,不能有哪個國家在國際法院中自動擁有一席之地。但作為特權,五個常任理事國可一直有人擔任法官。
海牙國際法庭其主要作用是:解決各國向其提交的法律爭端,並就聯合國機關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國際法院依據《國際法院規約》和本身的《規則》運行,依照國際法解決各國向法院提交的法律爭端,並就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2、國際海洋法法庭,位於德國漢堡,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獨立司法機關,旨在裁判因解釋或實施《公約》所引起的爭端。法庭管轄權包括根據《公約》及其《執行協定》提交法庭的所有爭端,以及在在賦予法庭管轄權的任何其它協定中已具體規定的所有事項。
海牙國際法庭從1993年,其主要任務是對前南斯拉夫地區所謂嚴重侵犯人權和違反人道主義的人員進行起訴和審判。在1995年波黑戰爭結束後,該法庭指控並通緝70多名涉嫌在波黑內戰期間犯有各種罪行的人員。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軍事侵略後期,該法庭又以「種族清洗」和「反人類」等罪名對米洛舍維奇等5名南聯盟高級軍政官員發出通緝令。
7. 法院在處理涉外知識產權使用的國際條約有哪些
法院在處理涉外知識產權使用的國際條約有《保護丈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和WTO框架下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三大主要國際公約和實體規范。
在適用我國知識產權法律處理涉外糾紛時,要注意我國締結或參加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適用問題。一外方當事人依據有關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在我國主張知識產權保護的,人民法院在判決書中判理部分,應首先將該條約予以明確,最好能說明我國及該外方當事人分別參加該國際條約的時間。此為該外方當事人在我國主張權利的法律依據。該國際條約的規定與我國相應的知識產權法律的規定相一致的,在判決的主文中便無需引用國際公約的具體規定,而直接引用我國知識產權法律的有關規定即可;但在我國法律與該國際條約有不同規定的,應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如對由不受保護的材料編輯而成的、對材料的選取或編排有獨創性的外國作品,依據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的規定,該作品不是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編輯作品,故不應受著作權法的保護,但依據我國參加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的規定,該作品應受著作權法的保護,這就是我國法律與該國際公約規定不一致的地方之一,而我國又未聲明保留,在此情況下,若該外國作品的著作權人所在國亦是《保護丈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我國應對該作品予以著作權保護。
在著作權法領域,對於我國著作權法與相關的著作權國際公約規定不一致之處,我國已頒布了《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故在處理著作權糾紛時,人民法院在判決書主文部分,仍不用引用相關的國際著作權條約,而僅引用我國著作權法及《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中的相應法條即可。但在其他領域,如工業產權領域中的企業名稱的保護問題,我國法律規定,一企業名稱只有在我國登記後方受保護,此與《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的規定不同,我國也沒有頒布專門的法規,規定對外方企業名稱或商號在我國不履行登記手續,同樣在我國可受保護,在此情況下,人民法院在判決書的主文部分則應引用上述國際公約。
8. 國際法庭的起訴程序是那些
應為國際法院而非國際法庭。國際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國際法院審理案件一般應全體法專官出席屬開庭。
審理程序為:
1、起訴,爭端當事國以請求書或特別協議通知提起訴訟的形式想國際法院提起訴訟;
2、訴訟程序,分口頭程序和書面程序;
3判決,庭審結束後,法官討論和起草判決。討論秘密進行,並永遠保密。國際法院的判決是終審判決,不得上訴。
另,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包括訴訟管轄權(聯合國、聯合國專門機構、其他國際組織和個人不能成為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方)和對事管轄權。
9. 國際法庭和國際法院有什麼區別
國際刑事法院將對批准國及聯合國安理會移交的案件進行審理,但只審理2002年7月1日以後發生種族滅絕罪、戰爭罪和反人類罪等嚴重的國際犯罪案件。國際刑事法院與現有的其他國際司法機構的不同,其他法庭均有一定存在期限,而國際刑事法院是一個永久性的國際司法機構。 是聯合國的司法裁決機構,根據《國際法院規約》於1946年2月成立。院址在荷蘭海牙的和平宮,亦稱「海牙國際法庭」。國際法院的主要功能是對各國所提交的案件做出仲裁,或在聯合國大會及聯合國安理會的請求下提供咨詢性司法建議。它還可以審理涉嫌違反國際法的案件。
麻煩採納,謝謝!
10. 國際法院的判決對當事國有拘束力嗎
您好。如果當事國同意國際法院管轄,或者簽訂的國際條約中有國際法院強制管轄條款的,該國際法院的判決,對當事人具有拘束力。
如不符合上述條件,當事國可以拒絕承認國際法院判決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