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實體責任轉移

法律實體責任轉移

發布時間: 2021-01-22 13:38:13

① 農村宅基地置換辦法

1.土地置換目前在我國理論界尚無公認的定義,而是作為土地流轉的一種特殊形式,具體資料可參考(聚土觀察)。

2.在土地置換法律的規定中,土地置換應當遵循不佔用基本農田、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農用地和耕地總量不減少的原則。用於置換的兩塊土地必須面積相當,並且位於同一設區市范圍內。其中下列土地可用於置換:

(一)已經依法取得建設用地批准文件或者建設用地使用證的土地;

(二)1996年土地利用現狀圖標為建設用地且實際勘查結果為廢棄磚瓦窯用地或者村莊廢棄建設用地的土地。

3.而下列土地卻不能用於置換:

(一)農村打穀場等農用地;

(二)1997年後因違法佔地形成的建設用地;

(三)村邊坑塘等未利用地。

4.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建設用地置換,新的建設用地應當選址在基本農田之外的其他農用地。

5.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外的建設用地置換,新的建設用地應當選址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

(1)法律實體責任轉移擴展閱讀

置換對策:

一是正確界定用於置換的建設用地。用於復墾的地塊現狀必須是建設用地,規劃用途是農用地;用於非農建設的地塊規劃用途必須是建設用地。

二是堅持先補後占的原則。置換中的土地復墾驗收權應上收一級,由省或受省委託的市進行驗收,合格後方可在異地佔用同等面積的農用地。

三是明確簡便易行的操作辦法。土地置換審批可執行現行的建設用地審批模式,由地方政府按批次報省審批,納入存量建設用地使用的總盤子,由省級政府扎口管理,由此避免過去基層政府直接通過土地置換來規避調控、多頭供地或以登記代替用地審批的違規現象。

四是合理分配相關土地權益人的合法利益。土地置換涉及的相關土地權益人主要有:用於復墾地塊的使用者、用於建設佔用地塊的所有者及其使用者(承包經營者)。對於復墾地塊,由於土地使用者在用地之初辦理了相關手續,要對其復墾進行置換,應享有獲得補償的權利。

② 人的同一性是什麼

洛克在出版《人類理解論》的第二版時,在第二卷中增加了新的一章,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第二十七章:「同一性與差異性」(Ⅱ,ⅩⅩⅦ,「Identity and Diversity 」)。 在這里洛克討論了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問題, 提出了一個在當代哲學中具有重要影響的人格同一性理論。他之所以討論這個問題,是出於反對笛卡爾主義靈魂實體學說的需要;但是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又不得不藉助於笛卡爾的自我意識概念。他的這個理論充滿著矛盾和不一致,因此容易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批評。雖然這些批評在某些方面都是切中要害的,但都沒有把握住洛克理論的宗旨,因此容易忽略了洛克理論的真實意義。

洛克哲學的出發點是經驗主義,他與笛卡爾的唯理論發生沖突是很自然的。笛卡爾認為,哲學思想的確定的、無可懷疑的出發點是在思想的自我。在他的形而上學中,這個自我被規定為心靈或靈魂,是一種非物質實體;它的唯一屬性就是思維,而且是永遠思維著的。而這個心靈正是人所以為人的本質,因此人的同一性不會出現問題。但是從洛克的經驗論來看,這個非物質實體正是成問題的,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對實體的任何清楚明白的觀念,對實體的本性沒有任何直覺的知識,他說:「我們的特殊實體觀念,只是一些簡單觀念的集合體,我們只以為它們是聯合在一個物體中的。」〔1〕不僅對於物質實體, 而且對於精神實體,我們都一樣沒有任何清楚的知識,因此,用心靈實體的屬性來保證人的同一性是沒有可靠的根據的。但是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必須有一個可靠的根據,才能有一個基礎來保證道德和法律的賞罰的公正,這是關繫到我們人類命運的最後審判的大事,因此必須仔細加以研究。(Ⅱ,ⅩⅩⅦ,26)

洛克對人格同一性的論述是在討論關系的復雜觀念的背景中進行的,同一性是關系觀念中的一個。洛克認為,同一性的觀念是一個不完全的觀念,它的意義是與名稱所代表的觀念的意義相應的,對象的歷時同一性是由對象的觀念決定的。實體(Substance)、人(Man)和人格(Person),是三個不同的觀念,因此,同一的實體、同一的人與同一的人格,其意義各不相同。人的概念與人格概念的區分,是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論的基礎。這個區分是當時的流行觀點,是笛卡爾主義形而上學的突出表現。如果沒有這個區分,洛克在否定將人格看作靈魂或實體之後,完全可以將人格(Person)與日常語言中的人(Man)等同起來, 因而就不會提出人格同一性問題了。洛克按照當時的觀念,認為人的觀念與人格的觀念是代表著不同東西的,「人」的觀念並不包含理性,他給人所下的定義只指示某種特定的身體形狀和大小。他說:「精細的觀察分明昭示我們,口中所發出的『人』字聲音,所標記的心中的觀念,只是具有某種形式的一種動物。」〔2 〕洛克並不否認一般意義上人作為人必須具有理性,只是否認人的觀念僅僅包含理性;僅有理性實體(靈魂)還不能構成所謂人,還必須具有一定形狀的身體,因為哪怕最有理性的鸚鵡也還只是鸚鵡,並不因此而成為人,所以洛克說:「大多數人所意想到的人的觀念,並不單獨由一個思想或理性的存在的觀念造成的,而是一個一定形狀的身體與之相連系著才構成的。如果人的觀念是這樣,那麼人的同一性必定是同一的連續的身體(不至於突然改變了)與同一的非物質的精神共同構成的。」〔3〕問題似乎解決了, 但實際上問題還沒有提出!因為如上所述,從經驗主義觀點來看,這個非物質的精神實體,以及那有形的物質實體,都是人所不能認識的東西,因此說人格同一性是由這兩種實體共同構成的,遠遠沒有解決問題。在洛克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提出一個與人不同的人格(Person)概念,通過解決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來回答這個問題。

前面已經指出,洛克認為人的觀念並不必然包含理性,因為一個具有人的形狀的生物,即使沒有理性也仍然是人(Ⅱ,ⅩⅩⅦ,8)。 那麼人格的觀念又是什麼?洛克認為,人格的觀念與人的觀念不同,可以設想它沒有身體,而只是有理智、能思想的東西。他說:

在我看來,所謂人格就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一種東西,它有理性、能反省,並且能在異時異地認自己是自己,是同一的能思維的東西。〔4〕緊接著,洛克承認,它在思維自己時,只能藉助意識,因為意識同思想是離不開的,而且我想意識是思想所必須的,因為人既然發生知覺,則他便不能不知覺到自己是在知覺的。〔5〕在此基礎上, 洛克便提出了「自我(Self)」概念:「因此,意識永遠是和當下的感覺和思想相伴隨的,而且,只有憑借意識,人人才對自己是他所謂自我。」〔6 〕更進一步,意識不僅「能使人人成為他所謂自我」,「而且,能使此一個人同別的一切能思想的人有所區別,因此,人格同一性(或有理性的存在物的同一性)就只在於意識。」〔7〕從這一句話來看, 洛克是把人格同一性等同於個別人的自我認同的。但在以後的論述中,這並非人格同一性的真義,至少洛克沒有再著重論及這個意義。在這段論述中,洛克作出了三個假定:第一,人格是有思想的有理智的東西;第二,自我意識必然伴隨著思想;第三,人格就是自我。這些觀點都是笛卡爾的主張,所不同的是洛克沒有把自我看作精神實體而已。這樣,洛克就輕而易舉地將人格放在意識的基礎上了。不過,此時還沒有引入人格同一性的道德意義。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洛克只是通過將人格與自我等同起來,才能將自我意識看作構成人格及其同一性。否則這個結論就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人格是一個能思想的東西,為什麼它不是象笛卡爾說的那樣永遠思想、永遠自身同一、永遠存在?即使思想永遠伴隨有意識,也只能說人格是具有意識的,而不能就說人格因為意識才得以成立。但因為洛克指出了「只有憑借意識,人人才對自己是他所謂自我」,因此說意識構成自我是合理的,只有將人格看作等同於自我,才能說意識構成人格。洛克正是這樣做的。因此,從一開始,洛克就定下了他的理論的基調:人格同一性只是自我同一性,而這種自我同一性,就只在於自我得以成立的意識的同一性,除此而外別無其他。

是什麼原因使洛克提出一個與人的觀念如此不同的人格定義?這樣一種人格的觀念與笛卡爾的思想實體不是同樣的東西嗎?洛克研究人格同一性的目的是實用主義的,他不是象笛卡爾那樣要確立一個形而上學的人的本質,而是要確立社會生活中道德和法律行為的主體,從而保證賞罰的公正。這是洛克討論人格同一性問題的一個前提。而人格同一性問題之提出,本是因為反對笛卡爾精神實體的需要,所以洛克強調人格同一性與任何實體的同一無關。但是他將人格等同於自我,自我成立於意識,這個意識正是笛卡爾式的自我意識,所以洛克的理論實際上包含了一個重要的發展,就是自我意識與實體的分離。只有實現了這種分離,使得自我意識從一個作為經驗主體的心靈實體中游離出來,才能真正成為先驗的意識。這個邏輯的發展過程通過萊布尼茲的統覺,在康德的先驗自我中得到了最高體現。而洛克的人格同一性只成立於意識的觀點,正是這個邏輯發展的開端。

定下了這個基調之後,洛克就來論證他的第一個觀點:人格同一性與任何實體無關。在笛卡爾主義看來,人由兩種實體構成,身體是物質實體,其屬性僅在於廣延性;心靈則屬於精神實體,其屬性只在於思維。沒有心靈實體,人就與動物一樣,只是服從力學定律的機器。因此,心靈實體對於人作為道德和法律主體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之能夠思考自己,不僅能有所行動,而且能對自己行動的目的有所知覺,能預見自己行動的效果;在行動之前設計自己的行動,能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或迴避;而在行動之後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幸福或痛苦等等,都是由於心靈實體具有意識和思維功能。心靈實體寓於身體之中,與身體的某個部分緊密結合,因此能夠密切監視身體的狀況並作出反應。這樣,人的精神生活全部落在心靈實體上,心靈實體成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特定角色的承擔者和表演者,在這人意義上人格就是心靈。

洛克認為,實體同一性之所以被引入討論,乃是因為我們在經驗中經常會看到意識中斷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就會問:因為我們並不總是看到過去的自我,那麼我們是否同一的能思想的東西,是否同一的實體?洛克認為,這種疑問對於我們現在的人格同一性並無關系,因為人格本身並非實體。由此推論,即使沒有實體同一性,人格同一性也可以成立;反過來,即使有實體同一性,人格同一性也有可能不成立。洛克的原則是:各種不同的實體,被同一的意識所連合(在這些實體入於意識中時)而成人格,正如各種不同的物體被同一的生命連合而成動物似的。他說:

現在能思想的意識能同什麼實體結合,什麼實體就能形成同一的人格者,就同這個意識形成自我,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這個實體因此就能把那個能思想的東西的一切行動認為是自己的。〔8〕但是,在這里成問題的不是實體能否是同一的,而是人格能否是同一的,因為人格只成立於意識,那麼只要意識中斷了,人格就不能保持為同一的。萊布尼茲試圖克服洛克的這個困難,提出別人的見證也能證明這種倫理學意義上的人格同一性,即使我自己的意識發生了間斷,不能意識到從前的經驗,但旁人的例證足以證明我的同一性。

從洛克的原則出發可以得出兩種可能性,洛克自己明確提出了這兩個問題:第一,能思想的實體如果變了,是否還能成為同一的人格?第二,這個實體如果不變,它是否能成為不同的幾種人格?在這里值得指出的是:一旦這樣提出問題,就已經標志著洛克與笛卡爾分道揚鑣了。關於第一個問題,其答案依賴於:意識能否在不同的思想實體之間傳遞?如果是可能的,那麼按照洛克的原則,人格同一性便能成立,因為只要意識所能及的地方,人格同一性便能成立。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這里洛克所說的意識,已經不是開始所說的那種笛卡爾式的永遠伴隨著思想的那種自我意識了。那麼這種意識是什麼?洛克說,這種意識不是個別的行動,而只是「對過去行動的一個現在表象」〔9〕, 它已經不是伴隨當下的思想或知覺的意識,而是對過去行為的記憶了。當然現在對過去的記憶本身可能又伴隨著一個意識。但此一意識乃不同於彼一意識-記憶本身了。洛克肯定,作為這樣一種對過去行為的現在表象,在邏輯上是能夠無矛盾地傳遞的。結果,這兩個不同的思想實體仍然可以成為同一個人格者。這個結果的後果是嚴重的。洛克自己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實在難以根據事物的本性斷言,一個有智慧的實體,為什麼不能把所未做而或為其他人所做過的事情,表象成自己所做過的,為什麼這種表象作用不能全然離了實在的事實根據,因為夢中那些表象,我們在夢時,亦會當成它們是真的。」〔10〕這里又是一個被批評的目標:幻覺記憶(Paranoia)不僅在邏輯上是不矛盾的,事實上也時常發生。洛克只以訴諸上帝的慈悲,來防止這種錯誤的發生,他說:「因為一切有情的苦樂既然有系於自己的意識,因此,上帝不肯使人有了致命的錯誤,使他們把此一個人的意識轉移到另一個人,因為意識是可以引起懲罰或獎賞的。」〔11〕

至於第二個問題,即同一的能思想的實體如果不變,是否可以有兩個不同的人格出現?洛克認為,這個問題也就是問:能意識到自己過去行為的那種同一的非物質的東西,是否可以完全失去對自身過去存在的一切意識?是否可以重新開始一個新紀錄,而且其意識也不超出這個新的狀態?洛克激烈反對這種可能性。認為只有主張靈魂先在的人才會持如此觀點。他們認為靈魂是人的本質,只要是同一靈魂,當它進入不同的身體時,依然能成為同一人格,盡管後者不記得前者的經歷。但是洛克認為,即使靈魂的先在和轉世是可能的,只要人對其前生沒有任何意識的話,他們就不能成為同一的人格。洛克所舉的那個自命為蘇格拉底後身的人,對蘇格拉底生前的經歷毫無意識。因此說他與蘇格拉底是同一人格是沒有意義的。他說:「離開了意識,則同一的物質分子縱然與任何身體相連合,亦不能形成同一的人格者,同樣,同一的非物質的實體,如果離開了意識,則它雖與任何身體連合,亦不能形成同一的人格者。」〔12〕這里值得指出的是,洛克在宗教上並不否認靈魂的非物質性和不朽,盡管他指出人格同一性只成立於意識而與靈魂等非物質實體無關,但他並不否認靈魂復活(Resurrection)的信條。在第14節中他反對的只是認為靈魂轉世(Reincarnation )而完全喪失其前生的意識的可能性;反而,他認為靈魂在復活時,仍具有其以往同一的意識(第15節);因為並僅因為這一點,使得人類在末日審判的時候都能根據自己生前的行為而受報,而不必擔心生來就受罪的不公正待遇。(Ⅱ,ⅩⅩⅦ,26)

以上通過一系列正面的例子,說明了人格同一性與任何實體的同一性無關。洛克跟著設計了一系列反面的例子,來驗證其人格同一性僅成立於意識同一性的觀點是否合理。他對這些反面例子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不管出現多麼奇特、多麼違反常識的情況,只要意識保持同一,人格同一性就得以保存。比如,如果我能以相同的意識意識到自己在不同的時期經歷的事情,那麼這些不同的自我就能成為同一的人格。如果現任皇後市市長與蘇格拉底有同一的意識,則他們便成為同一的人格;反之,如果同一個蘇格拉底在睡時與在醒時不具有同一的意識,就不能成為同一的人格。這些例子必然包含了對人格與人的觀念的區分。在有些例子中,盡管同一的人可以保持,但人格同一性卻不能成立。在這個意義上,人格就是一個能負擔道德及法律責任的主體,因此,洛克指出:

所謂人格者,在我看來,就是這個「自我」的名稱。任何時候一個人如果發現了他所謂的他自己,則我想別人就可以稱「他」為同一的人格。它是一個法律的名詞(Forensick Term),專來表示行動和行動的價值。因此,這個名詞只能屬於有智慧的主體,這個主體是有法律能力、能感受幸福或苦難的。〔13〕必須指出,洛克從一開始所指出的作為每個人都能通過反省來把握到的自我,跳躍到現在這個作為道德及法律的責任主體和人格,如果中間沒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那麼這個跳躍就是不合法的。幸而,我們在洛克的理論中還能找到這種聯系,這就是意識。在反省的自我與責任主體這兩個概念之間,意識起著同樣的功能;在前者,自我是依賴這個自我意識而成立的;在後者,責任主體也是由於主體能意識到自己的行動而能夠歸屬於他。因此,在洛克那裡,人格、自我及道德法律責任主體,由於一個共同的意識而成為同一的東西了。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洛克將原本屬於人的因素,即自我意識,抽取出來而看作構成人格的東西,結果,人格就必然變成與人相對的、在地位上與人平列但在價值上比人的地位要高的一種抽象存在。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跳躍又是不合法的,這里的不合法就表現在意識與記憶的混淆。洛克對意識一詞的使用是多變的,有時是指自我意識,即伴隨一切知覺和思想的意識,這是一種反省的心理活動;有時是指知道一件事件,包括了記憶,因為記憶就是對過去一件事情的認知;有時又當作名詞使用,用來指意識的內容,這時洛克說意識可以在不同實體間傳遞。當洛克把人格等同於自我,而自我成立於自我意識,這種意識是指一種反省,而不是指記憶(見第9、10、17、23 節);當他說我以同一的意識記得諾亞方舟和泰晤士洪泛等等事情的時候,是指的知道一件事情,這種知道包括了幻覺記憶,而幻覺記憶並不包含我的在場(第16節);而當他說意識能否轉換和傳遞時,指的是作為意識內容的抽象的思想(第15、17、23節)。在這里成問題的是洛克從自我意識滑向記憶,把兩種不同意義的意識混淆了。自我意識原本是純粹的思維活動,它沒有外在的對象,只有先驗確立的主體,這就是笛卡爾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所表達的意思。洛克接受了這種意義上的意識概念,因而得出自我離不開意識的結論。如果洛克沒有越出這種我思的范圍,那麼自我同一性永遠是不成問題的。因為我總在思,我總已經在了,或者說我與思是同在的,同是先驗的,永遠是自我同一的。但是洛克越出了我思的觀念,把思的對象從先驗的我超越到我之外,從不在時間—空間之中的對象滑到了處於時間—空間之中的對象,因此,純粹思維活動就變成了心理學意義上的記憶活動。在純粹思維活動中以自身為對象的先驗主體在心理學上的心理活動中永遠地喪失了,主體與對象分了家。經驗的心理活動只要把目光投在時間—空間裡面,就永遠不能呈現出主體的存在來。換言之,先驗的主體,即在時間—空間關聯之外的主體,永遠不能在經驗的心理活動中提供出來。因此,洛克把在純粹思維活動中呈現的主體的同一性推廣到經驗的心理活動(記憶)中主體的同一性,這一跳躍是不合法的,經驗的心理活動不可能產生主體自我的同一性。

③ 什麼叫做印花稅

你好,印花稅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交往中訂立、領受具有法律效力的憑證的行為版所徵收的一種稅。因採用權在應稅憑證上粘貼印花稅票作為完稅的標志而得名。印花稅的納稅人包括在中國境內設立、領受規定的經濟憑證的企業、行政單位、事業單位、軍事單位、社會團體、其他單位、個體工商戶和其他個人。
目前股票交易印花稅已由雙邊徵收改為向賣方單邊徵收,收取成交金額的0.1%,由券商代扣,交易所統一代繳,支付給財稅部門。印花稅只有賣股票時才會收取,買股票不會收取,買賣場內基金、債券等交易都不收印花稅。

④ 如何寫新,原法律實體責任轉移確認書

你的內容比較當面咨詢
該轉讓協議有效。辦理過戶執照變更,是附屬義務,你可以要求對方協助辦理手續。

熱點內容
塗遠國法院 發布:2025-10-06 12:05:39 瀏覽:61
勞動法管理制度 發布:2025-10-06 12:01:58 瀏覽:179
民法典體現了新時代 發布:2025-10-06 12:01:57 瀏覽:244
張春雷法院 發布:2025-10-06 11:57:32 瀏覽:420
勞動法第多少條關於培訓的 發布:2025-10-06 11:55:20 瀏覽:834
工商行政法屬於 發布:2025-10-06 11:53:07 瀏覽:598
小學道德講堂ppt 發布:2025-10-06 11:32:57 瀏覽:219
拍案說法中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10-06 11:30:10 瀏覽:796
司法考作弊 發布:2025-10-06 11:24:00 瀏覽:612
公共法律服務指南內容 發布:2025-10-06 11:10:24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