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聚會簽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① 聚會喝酒至傷害 朋友要承擔責任嗎
承擔責任的前提是要有過錯。
司法實踐中,法院會依據民法通則規定,承專擔責任的前提是要屬有過錯,對他人的酗酒、出事沒有過錯也沒有過失,也沒有勸酒,不應當承擔責任。
有過錯的本人應當承擔主要責任,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出事者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預見自己過量飲酒的後果,而卻放任自己,依法應當對其行為承擔主要責任。
出事者家屬如果明知家人長時間未歸而沒有尋找,假設這里是妻子,那也應當承擔部分要責任,依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夫妻之間有相互扶助及照顧的義務。
勸酒的人及最後送酒醉者應承擔部分責任,明知酒醉,不能獨立行走,或者不能開車,就讓其離開,或者沒有將其送往醫院醒酒,導致事故發生,需承擔責任。
喝酒聚會在日常生活中是常事,喝酒一定要適量,一旦發現朋友醉酒,最好的方法是:1、第一時間和醉酒者家屬取得聯系,送往家中;2、將醉酒者送至醫院,讓醫生約束其酒醒;3、徵得醉酒者家屬同意後,可以留宿,但一定要好好照顧,有異常及時通知家屬,保留通話記錄或者簡訊等證據。警告最好不要讓醉酒嚴重者在其家中留宿,以免醉酒者發生意外,無法逃避責任。
② 聚會喝酒前簽免責承諾書有用嗎
承諾書應當來是無效的。自
根據《合同法》規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等情形的合同無效;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也無效: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因此,就算簽了「醉酒免責條款」,如果一起喝酒的人酒後遭受損傷或者死亡的,共同飲酒人存在過錯的,仍然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並不能免責。從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形成的生效判例來看,也是如此。
③ 同學聚會,喝酒喝多了。要是出事的話。其他人的法律責任是多少
因為聚會喝酒而導致同學出現意外,需要承擔部分責任,還要承擔一部分賠償費用。
法律依據:
1、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也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 《侵權責任法》第十條還規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也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4、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6條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3)飲酒聚會簽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同學聚會喝酒,在以下四種情況下勸酒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1、第一種情況是強迫性勸酒。
比如用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者在對方已經喝多了,神志不清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
2、第二種是明知對方不能喝,仍勸其喝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在這種情況下,強行勸酒需要承擔責任;
3、第三種是未安全護送醉酒者。
如果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第四種是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④ 同學聚會喝酒先簽生死狀能免責嗎
春節不光是闔家團圓的日子,
許久未見的同學朋友之間也要聚聚。
聚會免不了要喝酒,
於是所謂的「免責承諾書」出現了,
網友把它戲稱為「生死狀」。
但,有了這個就能免責?
簽這樣的「免責書」沒有法律作用,
飲酒適量、不勸酒,
不拿喝酒衡量感情才是真的!
⑤ 每逢聚會必喝酒,我國的酒文化有何弊端
酒文化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形成,要說喝酒文化有什麼弊端,那就是飲酒過量會傷身體。無論是在哪個國家,聚餐聚會酒是必不可少的。而飲酒過量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都是酒文化帶來的弊端。大部分人都覺得,聚會喝酒能增進感情。俗話都又說:“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酒場文化里就是喝得越多,關系就會越好。但其實這樣就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傷害。
03、酒文化的精髓在於修身養性,適量飲酒還是有好處
酒文化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酒文化雖說弊大於利,但總體來說還是有好處的。關鍵就在於人怎麼控制飲酒的量,只要不是過量飲酒都不什麼大問題。所以酒文化就應該值得提倡。像德國就比較提倡群眾參與酒文化活動,德國常年都有啤酒節活動,這就是德國酒文化的一種宣傳。
⑥ 聚會喝酒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不要空腹飲酒
因為空腹時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而且空腹喝酒對胃腸道傷害大,容易引起胃出血、胃潰瘍,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質食物,如肥肉、蹄膀等,或飲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來保護胃部,以防止酒精滲透胃壁。不要空腹飲酒,這是飲酒不醉的主要訣竅。因為這樣可使乙醇在體內吸收時間延長。
2、不要和碳酸飲料
如可樂、汽水等一起喝,這類飲料中的成分能加快身體吸收酒精。
3、能夠盡量的飲用熱湯
尤其是用姜絲燉的魚湯,特別具有解酒效果。
4、喝酒的時候應該多吃綠葉蔬菜
由於酒精對肝臟的傷害較大,其中的抗氧化劑和維生素可保護肝臟。還可以吃一些豆製品,其中的卵磷脂有保護肝臟的作用。
5、民間流行喝濃茶解酒的說法沒有什麼科學根據
茶葉中的茶多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濃茶中的茶鹼可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反而會加劇頭疼,因此酒醉後可以喝點淡茶,最好不要喝濃茶。如果有人身不由己喝得太多,可以事後吃一些水果,或者喝一些果汁,因為水果和果汁中的酸性成分可以中和酒精。很多人酒後往往不吃飯,這樣危害更大,應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來一碗面條就非常好。
6、宜慢不宜快
飲酒後五分鍾乙醇就可進入血液,30—120分鍾時血中乙醇濃度可達到頂峰。飲酒快則血中乙醇濃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會出現醉酒狀態。若慢慢飲入,體內可有充分的時間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產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⑦ 同學聚會安全責任書是否有法律效力
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仍然不能免除相關人員根據法律規定,必須承擔的法定安全注意義務;這種義務是法律規定的,不得通過協議而免除。換句話,與法律規定抵觸的,該部分無效。
法條鏈接:《合同法》第四十條
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飲酒過程中的責任認定
1、當事人自己應承擔的責任
過量飲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個基本常識。任何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飲酒者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首先過量飲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個基本常識。任何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飲酒者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首先應對自己的生命健康負責。當其在自願的情形下為有一定風險行為時,應當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後果。亦即每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一般生活中原則上應當承擔自己的責任。
2、其他勸酒人的責任
(1)如果飲酒者對勸酒不加拒絕而造成飲酒過量,並對自己的身體或他人造成傷害,應當首先由他個人負責。即應首先實行飲酒人的自己責任原則。所以在責任分配時,一般認定由醉酒人承擔主要責任,勸酒人承擔次要責任,即勸酒人一般應在10%至30%的范圍內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在勸酒人明知被勸人已處於嚴重醉酒如行動不能自如、爛醉如泥、酒醉不醒等狀態的情況下,勸酒人或宴會組織人,則負有高度的注意義務,對醉酒人負有安全保證義務。如應當送醉酒人到達其住所並交予其家人照顧,或保證其處於安全狀態;如發生意外應及時送醫就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