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法法律責任評價
㈠ 如何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我國的反壟斷法經過13年的醞釀,作為「市場經濟憲法」已在我國實施。我認版為,在肯定該權法積極意義的同進,無論其條文無論怎樣雕琢,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都要大於正面影響,容易產生種種與其支持者的願望背道而馳的結果。
㈡ 簡述競爭法律責任的特點
1、不正當競爭行為採取的是以行政處罰為主輔以相應民事救濟的原則。法律制裁措施主要是行政處罰,對所採取的行政法律措施作了比較詳盡的規定,突出了政府對市場競爭活動的主動干預,突出行政法律措施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製作用。 2、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依違法行為程度、性質之不同,法律責任有民事、行政、刑事之分。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於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調整,採取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相結合的綜合性法律責任制度。實施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人具體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要按照其所實施的具體行為、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及有關法律的相應規定加以確認。 3、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三者並不是互相排斥的,同一不正當競爭行為,既可能觸犯民事法律、也可能同時觸犯行政法律及刑事法律。因此,行為人可能既承擔民事責任,又同時承擔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4、《反不正當競爭法》關於民事法律責任的規定,是以經營者承擔受侵害之經營者的損失為主要方式,並充分考慮到不正當競爭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失在價值上有時難以計算,因此特別規定被損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侵權人「並應承擔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同時,違法行為人可能還會承擔其他民事責任。
5、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行政法律責任,就是行為人違反《反不當競爭法》的規定,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而由監督檢查部門根據本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行為人所給予的各種行政處罰,其中包括罰款、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等。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於違反該法之經營者的行政處罰,是以罰款為基本手段的,其次則為沒收非法所得。
6、就不正當競爭的刑事法律責任來說,就是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依據我國刑事法律規定構成犯罪的,行為人應承擔的刑事法律責任。目前,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有關刑事法律的規定,可以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以賄賂手段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或者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假冒他人注冊商標,構成犯罪的;侵犯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虛假廣告行為,構成犯罪的:侵犯他人商譽,構成犯罪的。
㈢ 違反《反壟斷法》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1. 壟斷協議(橫向壟斷協議包括固定價格行為、限制產量行為、劃分市場行為、聯合抵版制交易行為;縱向壟斷協議權包括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2.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高價和不當低價收買、掠奪性定價和不當賤價、差別性待遇、限定交易、不當拒絕交易、搭售或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條件、濫用知識產許可權制競爭) 3. 經營者集中
㈣ 我國反壟斷法的經濟評價相關的法條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㈤ 從反壟斷法的角度評價一下這次日化巨頭漲價的行為是否構成壟斷
目前來看,還談不構成壟斷.
㈥ 簡述反壟斷法的法律特徵
反壟斷法作為一種典型的經濟法,當然會具有經濟法的基本特徵,如經濟性、政策性、社會整體性、行政主導性和綜合性等,但反壟斷法在體現經濟法基本特徵的具體形式等方面呈現出自己的特色,使其與經濟法的其他部分判然有別。具體而言,反壟斷法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最典型地體現了國家N-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市場上的激烈競爭最終導致生產與資本的進一步集中,最後形成了壟斷。
壟斷組織濫用壟斷力進行排除、限制競爭的非法活動,並大肆吞並和盤剝中小企業和廣大民眾,引發了深刻的階級或階層矛盾,並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
(二)以捍衛整體利益為本位。
法的各個部門在處理社會整體與個體的關系方向,有不同的主旨和調整方式,對國家和非公共組織、個人的保護和制約也各有側重,從而呈現出不同的法律調整模式。
(三)具有明顯的經濟政策性。
反壟斷法的經濟政策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反壟斷法的制定和修改要充分體現國家的經濟政策,尤其是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其次,反壟斷的執法和司法活動通常也要反映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的經濟政策,從而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以致於同樣的法條在不同的國家以及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的執行情況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四)是以綜合性的調整方法來調整競爭關系的競爭政策法。
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法律部門,它主要由企業組織管理法、宏觀經濟調控法、市場管理法(即市場運行調控法)和社會經濟保障法所組成。
(五)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統一體。
反壟斷法是由反壟斷實體法和反壟斷程序法兩部分組成。其中,反壟斷實體法為反壟斷法的主體內容,它是對排除或限制競爭的狀態和行為的規制。
主要包括禁止嚴重限制競爭的壟斷協議即橫向和縱向壟斷協議、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即經營者濫用壟斷力、對大企業合並的監控以及反壟斷法適用除外的領域等幾部分。
(6)反壟斷法法律責任評價擴展閱讀: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出台了《關於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並完成關於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指南、汽車業反壟斷指南、寬大制度指南、經營者承諾指南、違法所得和罰款計算指南、壟斷協議豁免程序指南等六部指南的研究起草工作。
這些指南體現我國執法機構的執法思路和原則,分享執法經驗,給予經營者更清晰的指引。可以說,《反壟斷法》頒布實施10年,是我國反壟斷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的10年。
未來,我國反壟斷法律規則體系仍需不斷完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黃勇認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反壟斷法實施也應進一步優化:
一方面,應在總結過去10年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反壟斷法制度體系,釐清概念、明確適用原則,為反壟斷執法、司法和守法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規范依據;
另一方面,應盡快推進處於基礎性地位的競爭政策法制化,尤其是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法制化,與反壟斷法律制度有效銜接,以明確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以競爭法治更好、更快地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8月1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承辦的第七屆中國競爭政策論壇發布了反壟斷十大案例,具有如下特點:
敢於向大公司動刀。翻看反壟斷典型案例,可以看到有不少知名大公司牽涉其中。比如利樂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歷經4年零10個月的調查,行政處罰決定書長達47頁,最終確定利樂集團6家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成立,監管部門對其開出高達6.7億元人民幣的罰單。
敢於動部門的乳酪。如果政府部門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濫用行政權力,違反《反壟斷法》同樣會受到懲處。2016年發現的「十二個省份相關政府部門在『新居配』建設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就是典型。
維護消費者權益。觸動行業巨擘、政府部門的壟斷利益,都是為了維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圍繞企業和消費者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嚴厲查處燃氣、供電、供水、電信、黃金飾品、乳粉等民生領域價格壟斷行為,深入開展公用事業限制競爭和壟斷行為專項整治,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此前我國反壟斷執法部門分散在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今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保留國
務院反壟斷委員會,並由新成立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
㈦ 反不正當競爭法法律責任有哪些
您好!復一、不正當競爭行為制的經濟責任和民事責任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濟責任、民事責任的意義在於保護合法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以及受到實際損害時得以補償。
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行政責任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政責任,要通過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查處來實現。這樣規定的目的在於使被破壞的市場競爭秩序得以恢復。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政責任形式主要包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責令改正、消除影響以及吊銷營業執照等形式。此外,還規定了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的行政處分。
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對違法行為進行的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適用於那些對其他經營者、消費者和社會經濟秩序損害嚴重、情節惡劣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對於刑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只是作了原則規定,確定具體的刑事責任要適用我國刑法的相應規定。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㈧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意見
中國的反壟斷法的出台雖然是醞釀了十三年之久,但對於我國目前到市場機制而言專,是有利屬的,但是目前的一切旨在與形式上,具體上對於壟斷的行為所實施措施,還是不明確的,它的創新在於把行政壟斷,也加入了法條,是現在世界上所沒有的,但是對於行政壟斷的行為,發生後該如何去處理,我國的公共事業有政府壟斷,例如,中石油,不賣油給私營企業的行為等等。好處,就是限制了寡頭經營,加入更多競爭力,不再一家獨大,會給人民帶來很多競爭下的好處,促進市場更快更好的發展
㈨ 反壟斷法的效果和執行力度你是怎樣看待的
我國現階段的執法部門分別是:國家工商局,商務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由以上部門分別執法,根據我國行政實踐可以知道,多種機構執法往往會陷入一種怪圈,利益當頭時,你爭我搶,問題出現時,以相互踢皮球的方式解決。
目前我國《反壟斷法》對壟斷實施主體的法律責任規定的不夠具體,具體體現在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個方面。
反壟斷法對行政壟斷缺乏有效監督.《反壟斷法》第51條規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由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向有關上級機關提出依法處理的建議。」上下級之間的內部糾正,效果又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行政壟斷行為是由於上級機關的命令而產生的行為,又怎樣「由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呢?
㈩ 反壟斷法的壟斷行為的法律責任是如何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規定:
第四十六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壟斷協議的,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
行業協會違反本法規定,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依法撤銷登記。
第四十七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實施集中的,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實施集中、限期處分股份或者資產、限期轉讓營業以及採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復到集中前的狀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對本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規定的罰款,反壟斷執法機構確定具體罰款數額時,應當考慮違法行為的性質、程度和持續的時間等因素。
第五十條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