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報道失實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❶ 記者發布未經核實的假新聞該怎麼辦
這要根據各媒體的管理制度進行處理,有的媒體是要求公開更正,有是的停發記者稿件相專應的時間(三屬個月至一年不等),還有的可以臨界職位危機等。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全體會議2009年11月9日修訂)
第三條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報道做到真實、准確、全面、客觀。
1、要通過合法途徑和方式獲取新聞素材,新聞采訪要出示有效的新聞記者證。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情節准確;
2、報道新聞不誇大不縮小不歪曲事實,不擺布采訪報道對象,禁止虛構或製造新聞。刊播新聞報道要署作者的真名;
3、摘轉其他媒體的報道要把好事實關,不刊播違反科學和生活常識的內容;
4、刊播了失實報道要勇於承擔責任,及時更正致歉,消除不良影響。
❷ 報道不真實新聞,作者該承擔什麼責任
放一堆案例做參考……
《中國新聞(媒體)侵權案件精選與評析50例》
1.有罪者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尹冬桂訴長江日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2.法院不應當成為名譽權糾紛的原告——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訴民主與法制社侵害名譽權案
3.法官名譽權的特殊保護——鄭進民訴新疆商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4.死者名譽亦受法律保護——郭小川遺孀及子女訴賀方釗與媒體侵害名譽權、肖像權案
5.針對群體的言詞不應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齊寶山等189名蒙古族大夫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侵害名譽權案
6.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住所地可作為名譽權案件的侵權結果地——上海國際電影節辦公室訴華商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7.名譽侵權構成要件是判斷名譽侵權成立與否的邏輯起點——番禺加富房地產有限公司訴羊城晚報社、汪令來侵害名譽權案
8.名譽侵權不以「點名」為要件——程國強訴煙台日報社、曲全承等侵害名譽權案
9.能被他人辨識是作品指向性的關鍵——張勇、曾清炎等訴湖北日報社、襄樊日報社、程天友侵害名譽權案
10.將活人報道成去世不一定構成侵權——陳家鏞訴科學中國人雜志社等侵害名譽權案
11.一般人認為消息來源合理可信,媒體即有豁免權——廣州僑房公司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侵害名譽權案
12.網路消息再傳播的求證責任區別——文清訴重慶商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13.有「事實根據」不等於有「客觀事實」——余秋雨訴肖夏林侵害名譽權案
14.蓋公章的新聞稿失實媒體難以免責——李慶、劉讓訴鶴壁日報社等侵害名譽權案
15.連續報道不是新聞侵權的「免罪金牌」——上海中遠匯麗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訴遼寧日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16.依據網路信息發表評論無須向網站和當事人核實——肖傳國訴方是民、北京雷霆萬鈞網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侵害名譽權案
17.可以大膽質疑,切勿輕下斷言——陳建民訴北京科技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18.既然是評論,就存在褒貶——唐治軍訴羊城晚報社、株洲廣播電視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19.學術批評:即使「上綱上線」,也要適度寬容——餘一中訴新聞出版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20.在學術爭議面前,司法必須保持克制——趙季平訴劉鴻志、羊城晚報社、法制日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21.演員仗義執言,何需躲躲閃閃?——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湖北省文化廳訴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吳柯藍侵害名譽權案
22.權利沖突與法益衡量——宣科訴吳學源、藝術評論雜志社侵害名譽權案
23.唯一的特許權:准確和不準確的理解與適用——劉景全訴河南省遂平縣廣播電視局等侵害名譽權案
24.「特許權」保護與「已經更正」抗辯——李基武訴深圳商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25.媒體發表政府不公開文件不受特許權保護——韓西賓訴陝西日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26.公眾人物的特殊義務:寬容媒體監督,容忍輕微損害——范志毅訴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侵害名譽權案
27.自願成為公眾人物豈能忌諱公眾批評——張鈺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張紀中、黃健中、於敏侵害名譽權案
28.抨擊公共官員舞弊,雖言辭激烈亦不構成侵權——吳敢訴袁成蘭侵害名譽權案
29.負面評價的評選活動有營利性傳媒應承擔相應責任——臧天朔訴兩網站侵害名譽權案
30.消費者的批評和評論不應認定為侵害經營者的名譽權——深圳富華醫療美容醫院訴張慧琴侵害名譽權案
31.患者知情權應受保護,醫療服務行為須受監督——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訴中國消費者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32.網路評論質疑在更正後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唐春祥訴中國青年報社、黃晉章及北京中青在線網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侵害名譽權案
33.應給媒體刊登「讀者來信」更大的法律空間——陳友貴等訴四川法制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34.主動新聞源對新聞失實要承擔法律責任——張鐵林訴周美凝、成都商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35.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者和作者的民事責任——文登培訓學校、陳文登訴北京娛樂信報社等侵害名譽權案
36.信息提供者何時對新聞失實不承擔責任——於橋等訴王任直、《三聯生活周刊》侵害名譽權案
37.轉載媒體不應承擔與原發媒體相同的責任——唐季禮訴青年時報社等侵害名譽權案
38.網站對博客負有監管責任——陳堂發訴杭州博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侵害名譽權案
39.名譽侵權賠償精神撫慰金的條件及尺度——朱江洪訴仲大軍侵害名譽權案
40.媒體侵權應著重以更正致歉的方式救濟——恆升電腦公司訴王洪、生活時報社等侵害名譽權案
41.法人名譽權受損應考慮予以一定的商譽賠償——成都輕工大廈訴商務早報社侵害名譽權案
42.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可以用答辯的方式消除影響——呼益經訴安陽人民廣播電台侵害名譽權案
43.網路隱私權可以作為他人主張名譽權時的抗辯事由——德楹、高原訴賽龍網侵害名譽權案
44.披露隱私需要權利人明示許可——李××訴郝冬白、蘭州晨報社、現代婦女雜志社侵害隱私權案
45.五十萬元精神撫慰金的啟示——張××訴湖南電視台侵害名譽權、隱私權案
46.司法審判中對隱私侵權的認定應有別於名譽侵權——李××、鄭××訴金華日報社、陳更侵害名譽權案
47.名譽權與隱私權均應單獨保護——劉×訴南方都市報等侵害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案
48.新聞人物形象合理使用與商業使用的界限——劉翔訴精品購物指南報社侵害肖像權案
49.中國新聞官司第一案:讓人一聲嘆息——杜融訴沈涯夫、牟春霖誹謗案
50.令人擔憂的刑事制裁——訾北佳製作「紙餡包子」虛假新聞被判「損害商品聲譽罪」案
❸ 為什麼總是出現假新聞,那些編假新聞並傳播的人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你好
這種行為是違法的,其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可能受治安處罰,如果是散布虛假恐怖信息等情節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涉嫌犯罪,相關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條【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❹ 新聞報到不真實,會負什麼法律責任嗎如何維權
可以要求報料人發布公告更正不實報道,沒效果可以起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零九條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若受到侵害,有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一條,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4)記者報道失實該負什麼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重要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並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
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❺ 記者有什麼法律給予的特殊權力嗎
記者法的出台勢在必行
新聞媒體是一個天平,天平的兩邊是社會效應,砝碼則是記者的筆桿子,砝碼應當放在左邊還是右邊,要看筆桿子站在左邊還是右邊,而筆桿子的左移還是右移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個人主觀因素。因此,本人認為,一篇新聞報道的輿論導向性、指引性、價值性、教育性等綜合後是否能夠產生積極社會效應,在很大程度上與記者個人的認知水平以及價值觀念等綜合素質成正比。
當然,新聞報道首先必須真實,可是在真實的前提下記者們是否應當對真實事件進行必要的剪切?答案應當是肯定的。因為報道中的每一個細節或者情節都有可能產生不良的消極的社會效應,這種情況若無法杜絕則應該盡量避免。比如,鄧玉嬌的案件被報道後,從報紙上我們可以看到會見鄧玉嬌的兩個律師出了看守所的門抱頭痛苦的場面。我認為象這樣的細節真的不必刊載在報紙上,雖然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鄧玉嬌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可是,作為兩名律師卻有些失態,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摻入了太多的個人感情,這種在辦案過程中加入個人感情其實是律師應該避免的,象這樣的鏡頭會有損律師的形象。總之,記者在報道事件過程中同樣要謹言慎行,不可以一刀切,全盤端出。
另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常常存在違規采訪,自然報道也就失實或者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應。比如,<<華商報>>一名記者在采訪一民警時,記者坐在那位民警上司的辦公室,該民警到了其上司的辦公室後,其上司就直接問他辦理某一件案子的情況,那名記者在旁邊聽完後就走了。過了幾天那位民警在報紙上看到關於他辦理案件的一個報道,其中有很多言辭對其影響極壞,他才知道那天在他上司辦公室的是一個記者。我覺得作為一名記者,表明身份應該是最基本的常識和對被采訪者的起碼的尊重,是一個記者應該具有的基本從業道德,采訪畢竟不是干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當然,對市場中一些從事違法活動的個人或者單位進行采訪時,為了安全期間,可以隱藏身份,這是例外,而作為一名記者采訪時應當表明身份並出示證件應該是原則。
綜上所述,以及從目前我國的社會環境的現狀來看,新聞媒體產生的社會輿論影響力巨大,因為記者在從業過程中存在問題,導致新聞媒體這一天平常常傾斜向消極社會效應這一邊,讓人感到心寒,因此,記者行業規范或者說記者法的制定勢在必行。
❻ 電視記者報道假新聞,會受到什麼懲罰
根據來《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自》的規定:新聞記者編發虛假新聞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發表失實報道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等問題的,由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依據《出版管理條例》、《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依法吊銷其新聞記者證,並列入不良從業行為記錄,5年內不得從事新聞采編工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終身不得從事新聞采編工作。
❼ 記者消息來源失實而造成報道失實,能否承擔侵犯別人名譽權甚至誹謗罪名
名譽權要看是否發生損害結果,如果對被害人造成了精神損害或者別的損害,可以提起民事訴訟
至於誹謗,報道如果不是虛構的,一般不會構成誹謗罪
❽ 記者報道失實,要求澄清,應如何處理
電視台目前在我國是屬於國有管理,如果在沒有侵害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公民是沒有權利控告的,
❾ 新聞記者虛假報道有沒有相關法律
有新聞記者虛假報道相關的法律:《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參照《新聞記者證管回理辦法》第十八條,答新聞記者使用新聞記者證從事新聞采訪活動,應遵守法律規定和新聞職業道德,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不得編發虛假報道,不得刊播虛假新聞,不得徇私隱匿應報道的新聞事實。
(9)記者報道失實該負什麼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參照《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三十五條,新聞機構工作人員有以下行為之一的,由新聞出版總署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給予警告,並處3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新聞記者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本辦法第十七條,從事有關活動的;
(二)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編發虛假報道的;
(三)違反本辦法第十九條,轉借、塗改新聞記者證或者利用職務便利從事不當活動的;
(四)違反本辦法第二十條,未在離崗前交回新聞記者證的。
❿ 記者報道假新聞,會受到什麼懲罰
《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
(一)新聞機構及其新聞記者違反本規定的,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視其情節輕重,可採取下列行政措施:
1.通報批評;
2.責令限期更正;
3.責令公開檢討;
4.責令新聞機構主要負責人引咎辭職。
(二)新聞記者編發虛假新聞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發表失實報道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等問題的,由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依據《出版管理條例》、《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依法吊銷其新聞記者證,並列入不良從業行為記錄,5年內不得從事新聞采編工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終身不得從事新聞采編工作。
(三)新聞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省級以上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依據《出版管理條例》、《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停業整頓或者吊銷出版許可證:
1.刊播虛假新聞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發表失實報道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2.未按本規定建立健全並實施各項新聞采編管理制度的;
3.拒絕對已確認的虛假新聞報道發表道歉、更正的;
4.未盡到管理職責,致使本新聞機構從業人員違反有關法律規定,被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罰的或者被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