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定產品責任假一賠十
Ⅰ 食品安全法假一賠十和新消法退一賠三要以哪個為准
新版《食品安全法》共十章154條,將於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內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黃容薇介紹,新的《食品安全法》較2009年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50條,主要加強了八個方面的制度構建:一是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由分段監管變成食葯監部門統一監管;二是明確建立最嚴格的全過程監管制度,進一步強調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三是更加突出預防為主、風險防範,增設了責任約談、風險分級管理等重點制度;四是實行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充分發揮各個方面,包括媒體、廣大消費者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五是突出對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的嚴格監管;六是加強對農葯的管理;七是加強對食用農產品的管理;八是建立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
Ⅱ 國家三包法規定假一賠幾
假一賠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另外,針對食品三包法規定假一賠十。《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假一賠三」適用於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時存在欺詐行為;與此同時,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嚴重後果的,受害人除了可以獲得法定的賠償外,還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假一賠十」則專屬適用於食品安全領域,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情況下,消費者除了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2)法律規定產品責任假一賠十擴展閱讀
三包范圍:
消費者購買的產品出現以下情況,有權要求經銷者承擔三包責任。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沒有說明的。不符合明示採用的產品標准要求。
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產品經技術監督行政部門等法定部門檢驗不合格。產品修理兩次仍不能正常使用。
三包時間:
7日規定:產品自售出之日起7日內,發生性能故障,消費者可以選擇退貨、換貨或修理。
15日規定:產品自售出之日起15日內,發生性能故障,消費者可以選擇換貨或修理。
三包有效期規定:「三包」有效期自開具發票之日起計算。在國家發布的第一批實施「三包」的18種商品中,如彩電、手錶等的「三包」有效期,整機分別為半年至一年,主要部件為一年至三年。
在「三包」有效期內修理兩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產品,消費者可憑修理記錄和證明,調換同型號同規格的產品或按有關規定退貨,「三包」有效期應扣除因修理佔用和無零配件待修的時間。換貨後的「三包」有效期自換貨之日起重新計算。
90日規定和30日規定:在「三包」有效期內,因生產者未供應零配件,自送修之日起超過90日未修好的,修理者應當在修理狀況中註明,銷售者憑此據免費為消費者調換同型號同規格產品。因修理者自身原因使修理超過30日的,由其免費為消費者調換同型號同規格產品,費用由修理者承擔。
30日和5年的規定:修理者應保證修理後的產品能夠正常使用30日以上,生產者應保證在產品停產後5年內繼續 供符合技術要求的零配件。
新三包規定從1995年8月25日起實施,凡在該日以後購買列入三包目錄的產品,消費者有權要求銷售者、修理者、生產者承擔三包責任。對1995年8月25日以前購買的產品,只能繼續按照1986年發布的《部分國產家用電器三包規定》執行。
Ⅲ 食品安全法96條規定假一賠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55條規定假一賠三應適用哪部法律維權
如果消費者主張經營者的經營行為構成欺詐,要求經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應當按照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判令經營者承擔三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如果懲罰性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可以按500元數額主張。
如果消費者主張其購買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可以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規定,要求食品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承擔十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責任。
(3)法律規定產品責任假一賠十擴展閱讀:
投訴要求
1、在本市行政區域內;
2、有明確的被訴方;
3、有具體的投訴請求,事實和理由;
4、投訴人應當是消費者爭議的利害關系人;
5、未超出投訴期限(消費者知道或者應該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在一年內的);
6、屬於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管轄范圍;
7、消費者投訴時應當說出自己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或其他聯系方式和被申訴方的名稱、地址和電話號碼。
8、消費者最重要的是收集好所有有利憑證;
不予受理的情況
1、經營者之間的購銷方面的糾紛;
2、消費者個人私下交易產生的糾紛;
3、未按商品使用說明安裝、使用、保管、自行拆動,而導致商品損壞或人身危害的;
4、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非用於生活消費的,但農民購買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除外;
5、商品或服務系無償所得或受贈送的,但為促銷所提供的贈品、免費服務除外。
Ⅳ 假一賠十與假一賠一分別適用什麼法律
假一賠十適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和《合同法》,假一賠一適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經營者出售假貨,應按約定兌現其「假一賠十」的承諾義務。
2.《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3.「假一賠十」是經營者與消費者共同約定的一種違約金支付辦法,但這種約定明顯顯失公平,經營者可以依據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請求予以變更或降低支付違約金的標准。
4.假一賠一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4)法律規定產品責任假一賠十擴展閱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六條:
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Ⅳ 假一賠十的法律依據
如果沒有因為喝了假酒而至其他人身損害 經營者被認定為欺詐經營的 消費者可獲得商品價款2倍的賠償
「能不能申請假一賠十呢」這個要看經營者是否有明示或有依據可證明其有過承諾 否則 請求不會得到支持
Ⅵ 「假一罰十」在法律上是什麼行為有沒有法律效力
從法律抄規定看。襲《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第十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第十二條「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第十五條「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依照法律,經營者應對所銷售產品承擔權利和質量上的瑕疵擔保義務,此為默示擔保義務,無須明確。而商家要特別明確提出「假一罰十」承諾,意在強調自己所經營商品品質有保證,自己的經營行為有信譽,顯然是商業廣告。該商業廣告出於商家自願,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真實意思表示,是要約,它是買方與之訂立買賣合同的重要前提。違約金條款作為保證合同履行的約束性條款,通常對合同各方的違約責任均作出約定,而不特指一方,「假一罰十」承諾義務永遠指向商家。由此可見,「假一罰十」承諾是合同的基本內容之一,不是履約擔保,不是違約金條款。
Ⅶ 商家承諾的「假一賠十」有法律效力嗎
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專的,應當按屬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但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即與商家形成了買賣合同,而商家的「假一罰十」是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而自願對消費者做出的承諾,是雙方意思一致訂立在買賣合同中的條款,只要此條款並非受到消費者的脅迫而訂立,也並沒有損害國家和公共利益,則應是合法有效的,應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護,如果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與商品應具有的品質不同,即可以請求商家承擔價款十倍的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