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法律責任
1. 簡述侵害消費者權益賠償責任構成條件的特點
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賠償責任,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侵害行為的違法性方面,主專要體現出侵害行為屬是侵害消費者權利,不履行經營者對消費者負有的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的違法行為 ②在侵害人實施侵害行為的主觀方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一般規定侵害人對其侵害行為所產生的損害後果無須主觀上有過錯 ③在侵害行為的損害事實後果方面,侵害消費者的權利,違反經營者對消費者所負有的法定義務,違反消費合同的約定義務的行為,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的人體傷害,人身死亡、精神利益等當面的損害後果 ④在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與其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聯系方面,強調在特定的受害人所收到的財產損失,精神利益損害,人體上海,人身死亡等損害後果與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
2. 簡述:消費者權益侵害的承擔主體及其責任
根據具體情況不同而有所區別,有可能是銷售者也有可能是生產者,還有可能是二者連帶清償,需要視具體情況不同而有所區別對待.希望可以幫到你!
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3.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哪幾類法律責任
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以往法律、法規規定的基礎上,參考其他國家立法、司法經驗,明確規定消費者有以下權利:
(1)知情權。是指消費者所享有的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知悉的情況具體包括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
(2)自由選擇權。即消費者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對商品的品種、服務方式及其提供者應有充分選擇的餘地;二是對於選擇商品服務及其提供者應有自由決定的權利而不受強制。實際生活中,損害消費者自由選擇權的現象主要是「官商」習氣、商品搭售和強買強賣等。
(3)安全權。即消費者享有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實踐生活中的毒酒事件,劣質葯品和化妝品事件,電器、壓力容器、玩具、鞭炮焰火、機動車等因漏電、燃燒、爆炸、失靈等原因致人損害案件,是侵害消費者安全權的典型事例。
(4)公平交易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准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①關於商品和服務的質量,消費者有權要求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與生產經營者約定的標准,不致因質量低劣而妨礙消費。如果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規定的質量要求,消費者有權要求修理、更換、退貨、降價等。②關於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消費者有權要求生產經營者執行國家的價格政策、法規或按質論價,商品價格或服務費用合理,不因亂漲價或亂收費而受到經濟利益損失。③關於商品和服務的計量,消費者有權要求生產經營者計量准確、足量,不致因短尺少秤而遭受經濟利益損害。生產經營者更應自覺守法,遵守職業道德,不在計量上弄虛作假。對於工廠包裝的產品,消費者有權要求其註明凈重量或容量,並與實際相符;交易時計量的商品,消費者有權查明度量、衡器是否准確,有權看秤、復秤,對不足分量者有權要求退貨或退回多收的價款。
(5)求償權。是指消費者團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時有要求經營者依法予以賠償的權利。消費者行使求償權的方法,可以是向責任者直接提出損失賠償請求,也可以是向管理機關、仲裁機關、司法機關提出損失賠償請求。
(6)參與和監督的權利。即消費者有對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特別是消費者有權參與國家消費政策和相關立法的制定,並對其實施加以監督。其內容包括:①對於國家有關部門執行政策法規不力,或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者有權提出質詢、批評或建議;②對於生產經營者從事有損消費者利益的行為,消費者有權要求國家有關機關依法查處心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時,有權通過報刊。電台、電視台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聲援,對有關的生產經營者和國家機關的違法失職行為予以「曝光」和批評。
(7)接受消費教育的權利。即消費者「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利。」首先要求國家制訂消費教育、宣傳的基本政策、方針和方法,通過長期的實施,使大多數民眾能夠成為比較聰明的消費者,能夠掌握基本的消費知識和法律知識;其次,消費者有權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過程中獲得有關消費者保護的基本教育,為終身成為有知識的消費者奠定基礎。
(8)建立消費者組織的權利。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有權要求國家建立代表消費者利益的職能機構江是有權建立自己的組織,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4. 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責任是怎樣的
我來試著回答你的提問: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經營者侵犯消費者不同的合法權益,應該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具體分別敘述:
第一,侵犯消費者健康權的,即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那麼經營者承擔的責任就是:支付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參見《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一條
第二,侵犯消費者生命權的,即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那麼經營者要承擔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參見《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二條
第三,侵犯消費者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參見《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三條
第四,侵犯消費者財產權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等方式承擔民事責任。參加《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第四十四條
第五,經營者沒有約定提供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參見《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七條
第六,經營者欺詐消費者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參見《消費者權益保障法》 第四十九條
5. 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第三十六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因原企業分立、合並的,可以向變更後承受其權利義務的企業要求賠償。
第三十七條
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第三十八條
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櫃台租賃期滿後,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第三十九條
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廣告的經營者發布虛假廣告的,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廣告的經營者不得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一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二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第四十四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等方式承擔民事責任。消費者與經營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履行。
摘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6. 經營者侵犯消費者權益,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有哪些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
如果經營者違反這一規定,以語言、文字、強制動作等方法或者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公然貶低消費者的人格尊嚴、詆毀消費者的名譽,非法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以扣留、阻攔、捆綁、拘禁等方法限制或者剝奪消費者的人身自由,情節不嚴重的,就構成民事違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除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之外,還應當賠償損失。
經營者的違法行為正在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人身自由,為了制止侵權行為繼續進行,防止損害後果擴大,可以採用停止侵害這種責任形式,比如,停止有損消費者名譽的內容繼續擴散、傳播,停止非法搜查、扣留、拘禁等行為。
恢復名譽和消除影響都屬非財產責任形式,二者往往並用。當消費者的人格尊嚴受到經營者的侵害造成不良影響時,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方為其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經營者應當以公開的方式,在一定范圍內,承認過錯、澄清事實,恢復社會對消費者個人素質、品德、才能、信用等方面的正確評價,消除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具體方式可採用登報聲明,公開檢討等等。
在適用時,原則上是在什麼范圍內造成損害,就在什麼范圍內恢復名譽,消除影響。
賠禮道歉是指經營者在適當場合(如法庭上,消費者的家中或者單位)向消費者當面承認錯誤,表示歉意、請求諒解的一種責任形式。這也是一種非財產責任形式。它將道德規范法律化。適用這種方式,有助於消除隔閡,緩和矛盾,促進糾紛妥善解決,有利於安定團結。
對消費者人格尊嚴的侵害和人身自由的侵犯,主要是精神損害。它表現為給消費者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心靈上的創傷,對於這種精神損害,經營者除了應當承擔停止損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的非財產責任外,還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的財產責任。
通過財產補償方式減輕和消除消費者的精神痛苦,心靈創傷,以懲戒經營者,撫慰消費者。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應當根據經營者實施違法行為的時間、地點、手段、後果、侵害的對象,經營者的過。錯,消費者的請求等多方面的具體情況,加以確定。以能撫慰消費者精神創傷並能教育經營者引以為戒為限度。
在確定具體數額時,既要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要防止某些消費者利用所謂精神損害無法估量為借口漫天要價,提出不合情理的過分要求,經營者捆綁、毆打、拘禁、搜查消費者,如果造成了人身健康損害或者財產損害,則以實際損失確定賠償的全部數額,這屬於物質損害的賠償。並可以將物質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合並使用。
7. 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承擔哪些民事責任
一、造成人身傷害的法律責任(一)概述《消法》第七章規定了各種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及與此有關的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並原則規定了經營者不服行政處罰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程序。所謂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三種形式。這里將重點闡釋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民事責任。
(二)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民事賠償《消法》對經營者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民事責任作了具體規定,除了消費者與經營者另有約定以外,這些責任形式主要有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賠償損失。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了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所謂其他重大損失,實際上是其他間接損失,包括可得利益的損失。例如,因空調漏電引起火災,燒毀了房屋和傢具,空調製造商就應給受害者再造一幢原樣的房子、一套原樣的傢具。如果無法恢復原狀也可以按照現行價格將房子和傢具折為現金賠償。如果被燒毀的房子是間飯館,空調製造商還須賠償飯館停業的經濟損失。
(三)造成消費者人身傷害的賠償根據《消法》第四十一條、《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支付下列費用:
1、醫療費這包括治療費、檢查費、醫葯費、手術費、住院費等。醫療費必須是受害人因消費事故造成身體傷害、疾病而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
2、治療期間的護理費這是指受害人受害的程度比較嚴重,需要專人護理所支付的費用。什麼情況下需要專人護理,應由醫院決定。
3、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這是指因傷不能正常工作而得不到收入,誤工日期應按其實際傷害程度、恢復情況並參照醫院開具的休假證明等認定。其賠償標准可依照受害人工資標准或實際收入的數額計算。
4、其他費用這包括去醫院所支付的交通費、根據傷情而必須支付的營養費等。營養費應根據醫生的診斷而定,對於不需要特殊營養的,所支付的營養費不列入賠償范圍。
(四)造成消費者殘疾的賠償造成消費者殘疾的,除賠償上條所列幾種費用外,還應當支付以下費用:
1、殘疾者生活自助器具費這是指受害者購買功能輔助性器具的費用,如假肢、輪椅、助聽器等。
2、生活補助費這筆費用的補償,應根據殘疾後喪失勞動力的情況和原來收入減少的情況來確定。一般補足到不低於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的標准。
3、殘疾賠償金這一賠償項目是其他法律沒有規定而由《消法》新增加的賠償費用。不管殘疾輕重如何都應支付這筆費用,支付數額和辦法可由當事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有關處理機關決定。
4、受害人扶養的人所必須的生活費用這里所指的被扶養人,是指事實上依靠受害人實際扶養而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人,排除了與受害人有法定的扶養義務關系而本身有生活來源的人。
(五)造成消費者死亡的民事賠償責任根據《消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死亡的,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支付以下費用:
1、喪葬費這是指安葬死者所支付的費用。喪葬費應以死者當地當時一般喪葬所需的費用標准來確定。
2、死亡賠償金只要造成受害者死亡的,就應支付死亡賠償金。當然生命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由經營者向受害人的親屬支付的這項費用,具有慰撫的性質。
3、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
(六)侵犯消費者人格權的法律責任《消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應承擔以下幾種形式的民事法律責任:
(1)停止侵害;
(2)恢復名譽;
(3)消除影響;
(4)賠禮道歉;
(5)賠償損失。
需要說明的是,經營者因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或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承擔了上述民事法律責任後,並不排除根據其行為性質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或其他形式的民事法律責任。
二、欺詐行為的法律責任(一)發布虛假廣告的法律責任針對一些商業促銷廣告中嚴重存在的對產品(服務)質量的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現象,《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在廣告中對產品質量作出虛假宣傳的,依照廣告法追究法律責任。從產品質量法角度對廣告法的相應規定作出呼應,為打擊以虛假廣告宣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廣告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同時,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三條(見本書附錄),消費者還可依照《消法》第四十九條,向發布虛假廣告的廣告主索取加倍賠償。
(二)經營者要為欺詐行為付出加倍賠償《消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這是《消法》對欺詐性損害行為規定的懲罰性賠償金制度。懲罰性賠償金是指由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超過其實際損失的賠償費。這對受害人來說具有充分彌補其損失的作用,對於侵害人來說具有懲戒功能。在我國《民法通則》等有關的民事法律規范中實行的是實際賠償制度,沒有關於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消法)所確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對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三)《消法》規定的加倍索賠的適用范圍根據《消法》的規定,加倍賠償適用於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有欺詐行為的場合,也就是說,凡是經營者以欺詐行為損害消費者的利益,都要承擔加倍賠償的責任。那麼欺作行為如何認定呢?
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採用捏造虛假情況、歪曲事實、掩蓋真實情況等手段實施欺騙他人的行為。欺詐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構成刑法上的詐騙罪。這里所指的欺詐行為,屬於民事法律范疇內的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
8. 簡述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責任的主要內容
一. 三包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45條)
對國家規定或者經營者與消費者約定包修、包換、包退內的商品,容經營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或者退貨。在保修期內兩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更換或者退貨。對包修、包換、包退的大件商品,消費者要求經營者修理、更換、退貨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合理費用。
二. 法定退貨責任(48條)
依法經有關行政部門認定為不合格的商品,消費者要求退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退貨。
三. 懲罰性賠償責任(49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四. 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42--47條)
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因產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9. 消費者權益的法律責任
(一)概 述
《消法》第七章規定了各種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及與此有關的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並原則規定了經營者不服行政處罰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程序。所謂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三種形式。這里將重點闡釋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民事責任。
(二)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民事賠償
《消法》對經營者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民事責任作了具體規定,除了消費者與經營者另有約定以外,這些責任形式主要有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賠償損失。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了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所謂其他重大損失,實際上是其他間接損失,包括可得利益的損失。例如,因空調漏電引起火災,燒毀了房屋和傢具,空調製造商就應給受害者再造一幢原樣的房子、一套原樣的傢具。如果無法恢復原狀也可以按照現行價格將房子和傢具折為現金賠償。如果被燒毀的房子是間飯館,空調製造商還須賠償飯館停業的經濟損失。
(三)造成消費者人身傷害的賠償
根據《消法》第四十一條、《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支付下列費用:
1、醫療費這包括治療費、檢查費、醫葯費、手術費、住院費等。醫療費必須是受害人因消費事故造成身體傷害、疾病而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
2、治療期間的護理費這是指受害人受害的程度比較嚴重,需要專人護理所支付的費用。什麼情況下需要專人護理,應由醫院決定。
3、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這是指因傷不能正常工作而得不到收入,誤工日期應按其實際傷害程度、恢復情況並參照醫院開具的休假證明等認定。其賠償標准可依照受害人工資標准或實際收入的數額計算。
4、其他費用這包括去醫院所支付的交通費、根據傷情而必須支付的營養費等。營養費應根據醫生的診斷而定,對於不需要特殊營養的,所支付的營養費不列入賠償范圍。
(四)造成消費者殘疾的賠償
造成消費者殘疾的,除賠償上條所列幾種費用外,還應當支付以下費用:
1、殘疾者生活自助器具費這是指受害者購買功能輔助性器具的費用,如假肢、輪椅、助聽器等。
2、生活補助費這筆費用的補償,應根據殘疾後喪失勞動力的情況和原來收入減少的情況來確定。一般補足到不低於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的標准。
3、殘疾賠償金這一賠償項目是其他法律沒有規定而由《消法》新增加的賠償費用。不管殘疾輕重如何都應支付這筆費用,支付數額和辦法可由當事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有關處理機關決定。
4、受害人扶養的人所必須的生活費用這里所指的被扶養人,是指事實上依靠受害人實際扶養而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人,排除了與受害人有法定的扶養義務關系而本身有生活來源的人。
(五)造成消費者死亡的民事賠償責任
根據《消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死亡的,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支付以下費用:
1、喪葬費這是指安葬死者所支付的費用。喪葬費應以死者當地當時一般喪葬所需的費用標准來確定。
2、死亡賠償金只要造成受害者死亡的,就應支付死亡賠償金。當然生命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由經營者向受害人的親屬支付的這項費用,具有慰撫的性質。
3、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
(六)侵犯消費者人格權的法律責任
《消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應承擔以下幾種形式的民事法律責任:
(1)停止侵害;
(2)恢復名譽;
(3)消除影響;
(4)賠禮道歉;
(5)賠償損失。
需要說明的是,經營者因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或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承擔了上述民事法律責任後,並不排除根據其行為性質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或其他形式的民事法律責任。 (一)發布虛假廣告的法律責任
針對一些商業促銷廣告中嚴重存在的對產品(服務)質量的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現象,《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在廣告中對產品質量作出虛假宣傳的,依照廣告法追究法律責任。從產品質量法角度對廣告法的相應規定作出呼應,為打擊以虛假廣告宣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廣告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同時,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三條(見本書附錄),消費者還可依照《消法》第四十九條,向發布虛假 廣告的廣告主索取加倍賠償。
(二)經營者要為欺詐行為付出加倍賠償
《消法》第四十九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一倍。」
這是《消法》對欺詐性損害行為規定的懲罰性賠償金制度。懲罰性賠償金是指由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超過其實際損失的賠償費。這對受害人來說具有充分彌補其損失的作用,對於侵害人來說具有懲戒功能。在我國《民法通則》等有關的民事法律規范中實行的是實際賠償制度,沒有關於懲罰 性賠償的規定。《消法)所確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對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三)《消法》規定的加倍索賠的適用范圍
根據《消法》的規定,加倍賠償適用於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有欺 詐行為的場合,也就是說,凡是經營者以欺詐行為損害消費者的利益,都要承擔加倍賠償的責任。那麼欺作行為如何認定呢?
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採用捏造虛假情況、歪曲事實、掩蓋真實情況等手段實施欺騙他人的行為。欺詐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構成刑法上的詐騙罪。這里所指的欺詐行為,屬於民事法律范疇內的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
(四)《合同法》對加倍索賠的規定
《合同法》在「違約責任」中,專門設定了反欺詐條款。這是《合同法》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一項重要規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日常生活中,經營者欺詐消費者的行為不勝枚舉。盡管《消法》對此早就規定了加倍賠償, 但由於缺乏可操作性以及舉證困難等種種原因,實際適用的很少。《合同 法》明確規定了受欺詐可以適用《消法》,無疑給了消費者強有力的支持, 尤其是對於商品房銷售中的欺詐行為的加倍索賠是一個重要的法律依據。根 據《合同法》的違約責任原則,一方違約時,另一方只能要求對方賠償實 際損失和預期利益損失,並對此作了限制性規定,而規定可以選用《消 法》,則加重了經營者的責任。對消費者來說,當能夠證明被欺詐時,可以 選擇責任形式,既可以適用加倍賠償,又可以適用合同違約責任,但兩種賠 償方式不能並用。盡管如此,消費者選擇了加倍賠償後,並不影響要求對方 繼續履行合同、賠禮道歉、修理、重作,退貨等。
《消法》頒布後,出現了買假索賠的「王海現象」,反響很大,對於打 擊假冒偽劣,貫徹落實《消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有些售假者在為自己辯護時卻聲稱:知假買假者的動機是索賠,不是消費,因此不屬於《消法》所保護的「消費者」,不應當獲得加倍賠償。其實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無論知道不知道有假,都不違反《消法》第二條的規定,一律應視為消費者。因為《消法》第二條中「 為生活消費需要」的立法原意是為了與購買生產資料的經營行為作區分,不應再作進一步的限制性解釋。況且,《消法》第四十九條沒有限定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是針對經營者制定的,只要經營者違反了這條規定,就構成欺詐,就要承擔加倍賠償責任。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以索賠為目的的知假買假是不道德的,希望以道德的力量來規范市場,而實際上不法經營者的惡意欺詐已遠離道德標准。不法經營者指向的是社會上所有的消費者,而「 王海」 指向的只是這些經營者的欺詐行為。「 王海」 用法律的行為來打擊不法經營者是道德的,而不法經營者才是不道德的。
面對龐大的市場,「打假」單純依靠政府職能部門,力度和廣度都不夠, 國家制定《消法》第四十九條的本意,就是把一部分「 打假」 的權利交給 消費者,形成社會性廣泛監督,「打假」的同時給消費者一些利益,給經營者相應的懲罰,可以調動起消費者「 打假」 的積極性。所以,勇於站在「打假」的前列,知假買假,向售假者索取加倍賠償,是應當積極提倡和鼓 勵的合法行為。
然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對於「王海現象」——即知假買假的行為是不適用《消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
首先,知假買假者是否為消費者?不是。《消法》第二條規定的消費者是「為了生活消費」,而知假買假者,尤其是王海這樣的,消費目的已不再是為了生活消費,即不是為了自身生存而消費,而是為了得到懲罰性賠償,甚至是盈利為目的,就可歸入個人發展的目的范圍,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要保護不是在一個層次上。
第二,「王海」現象不符合消法的保護本意,即傾斜於消費者,對弱勢的消費者的保護。而王海已不屬於弱勢群體的范疇,不利於對經營者今後的科罰。
10. 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由誰承擔法律責任
現實問題
李小姐看了某電視台的廣告,購買了該廣告所稱的塗抹在任何有疤痕的皮膚上均能去除疤痕的葯膏。在付款並收到該葯膏後,李小姐塗抹至自己臉頰兩邊的痘印上,誰知,痘印非但沒有消失,塗抹該葯膏的部位全部泛紅,並帶有灼熱感。李小姐馬上至醫院皮膚科掛急診,醫生告知李小姐,該葯膏含有讓李小姐皮膚過敏的成分,且目前尚未有任何葯膏可以一塗抹便讓疤痕消失。李小姐一氣之下找到了電視台,要求該電視台退款,並賠償其醫葯費,電視台以其非銷售者為由拒絕,但同時又不肯透露該產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和地址。那麼,根據法律的規定究竟應由誰承擔法律責任呢?
律師解答
消費者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進行索賠時,可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要求以下組織或個人承擔法律責任:
(1)生產者。生產者應對其生產的產品的質量負責,因產品質量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由生產者承擔賠償責任。
(2)銷售者。對於消費者來說,商品銷售者是最主要的責任承擔者。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
(3)服務者。服務者向消費者提供服務時,造成消費者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消費者受到的損害是服務者所使用的設備、器械等的缺陷引起的,消費者要求服務者賠償的,服務者應當先行賠償,然後向責任者追償。
(4)營業執照出租者、出借者。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5)展銷會舉辦者、櫃台出租者。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在展銷會舉辦期間,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櫃台租賃期滿後,可以直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或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
(6)廣告經營者。廣告的經營者發布虛假廣告的,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廣告的經營者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電視台所發布的廣告明顯是虛假的,李小姐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如果該電視台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的,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四十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第四十二條 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第四十三條 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櫃台租賃期滿後,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第四十四條 消費者通過網路交易平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賠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於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四十五條 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廣告經營者、發布者發布虛假廣告的,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廣告經營者、發布者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廣告經營者、發布者設計、製作、發布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與提供該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與提供該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