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間隙性精神病法律責任負責

間隙性精神病法律責任負責

發布時間: 2021-01-29 19:42:40

『壹』 我鄰居是一個間歇性精神病患者,經常傷人,請問他會負法律責任

看傷人時有沒有精神病。有,不負法律責任。沒有,負法律責任。

『貳』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殺人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病情發作期間殺人不需要負法律責任,否則就應當承擔法專律責任。

『叄』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什麼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1.間接性精神病在未發病時間實施犯罪需要負刑事責任(具體是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要看實際情況及醫學精神病鑒定書)
2.重特大案件間接性精神病患者實施犯罪,需要負刑事責任,量刑方面不適用死刑。

『肆』 有間歇性精神病的把人打成輕傷要付民事責任嗎

間歇性精神病把人打成輕傷當然要付民事賠償責任,哪怕不是間歇性的,打傷人都是要付民事賠償責任的。民事責任和有無精神疾病沒有關系的。

『伍』 精神病患者犯罪承擔法律責任嗎

精神病患者犯罪根據不同情況下考慮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根據《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間隙性精神病法律責任負責擴展閱讀:

精神病患者犯罪需要進行精神疾病司法鑒定: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是司法鑒定項目之一,在審理案件中,對涉及法律問題的當事人。懷疑患有精坤病時,由司法機關聘請精神病科醫師和法學工作者共同進行精神狀態的檢查、分析、判斷和評定。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對象和任務是:判定當事人有無精神病;有無責任能力;判定確屬精神病患者實施危害社會行為時,有無辨認和控制能力,有無行為能力;對犯罪之後出現精神病而未判決的被告人,提出能否適用刑罰的意見。

對於在押犯發生精神病者,提出適當醫療的意見;判定民事當事人有無取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從而確定遺囑、合同、買賣、贈與、婚約、契約、租賃等法律行為是否有效。

對無責任能力或行為能力需要綜合判斷,不能認為患有精神病就一律認定無責任能力或行為能力,應根據各種精神病的不同性質、病程的不同階段,臨床表現等具體分析有無責任能力或行為能力。

『陸』 如何認定間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能力

一、案情 案例1: 被告人某甲,男,33歲,某市個體屠夫。 被告人某甲有間歇性躁狂症。一日,因與妻子發生口角,用刀將其妻子刺傷,後急送其妻到醫院搶救,因搶救無效,其妻死亡。經法醫鑒定,某甲刺傷妻子時,精神完全正常,其間歇性躁狂症並未發作。 案例2: 被告人某乙,男,23歲,某市無業人員。 被告人某乙多次在公眾場合,當著婦女的面將其生殖器故意外露,並故意頂擦婦女身體。一次,某乙在汽車上一邊用一把小水果刀威脅一少女,一邊拉開褲子的拉鏈,露出其生殖器,並使勁頂擦該少女的身體,致使該少女又驚又怕,當場昏厥,車上乘客將某乙扭送到派出所後,經醫學鑒定,某乙患有輕微的「露陰癖」。 二、問題 ⒈某甲對其妻的死亡結果是否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為什麼? ⒉某乙對其行為是否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為什麼? 三、研討 精神障礙的性質和程度多種多樣,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的精神障礙人,如果因其精神疾患(精神障礙)的性質和程度所決定,在其實施危害行為時,其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既沒有喪失也沒有減弱,即行為時其責任能力完備,根據責任能力與刑事責任相適應的原則,這樣的精神障礙人就應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不能因其精神障礙而減免刑罰。依據我國刑法第18條的規定和有關的司法精神病鑒定實踐及司法實踐經驗,應完全負刑事責任的責任能力完備的精神障礙人包括以下兩類: ㈠精神正常時期的「間歇性精神病人」 「間歇性精神病」不是我國臨床精神醫學和司法精神病學所使用的專業術語,而是刑事立法根據社會公眾的日常觀念,在我國多次刑法草案中以及現行刑法典中使用的一個法律術語。現行刑法第18條第2款明文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我國司法精神病學一般認為,刑法中所說的「間歇性精神病」,是指具有間歇發作特點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鬱症、癲癇性精神病、周期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癮症性精神病等。[18] 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第18條第2款的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的,其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責任能力完全具備,不符合無責任能力和限制責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學(法學)標准,因而應當對自己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這里,間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時候,是指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徹底緩解期,以及某些陣發性精神病(如癲癇性精神病)的非發病期。結合案例1的情況來看,某甲雖系間歇性精神病患者,但是其傷害其妻致死的行為,是在其精神正常時候所為,因此應當負故意傷害致死的刑事責任。 ㈡大多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 按照我國司法精神病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主要種類有:⑴各種類型的神經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經衰弱、焦慮症、疑病症、強迫症、恐怖症、神經症性抑鬱等,但癔症性精神錯亂除外;⑵各種人格障礙式變態人格(包括器質性人格障礙);⑶性變態,包括同性戀、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戀童癖、性虐待癖等;⑷情緒反應(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反應性精神障礙);⑸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癮葯物中毒與戒斷反應;⑹輕躁狂與輕性抑鬱症;⑺生理性醉酒與單純慢性酒精中毒;⑻腦震盪後遺症、癲癇性心境惡劣以及其他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⑼輕微精神發育不全。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大多數並不因精神障礙使其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喪失或減弱,而是具有完備的責任能力。這類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既不符合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的無責任能力的醫學和心理學標准,也不符合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的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障礙人減免處罰的原則,因而不能對其行為不負刑事責任,也不能對其行為負減輕的刑事責任,而應責令行為人對其危害行為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例如,對神經官能症、變態人格、同性戀、性虐待癖、戀童色情,以及輕微精神發育不全(愚笨)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患者,我國司法精神病學理論和鑒定經驗認為,其中大多數都具備完全的責任能力,這類人對其危害行為應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 但在少數情況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也成為限制責任能力人甚至無責任能力人,從而可以減輕刑罰或者不負刑事責任。例如,有的論著主張,對性變態人中的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者,因其自控能力往往有明顯的減弱,應評定為部分(即減輕)責任能力;[19]有些論著還指出,在極少數情況下,變態人格者是在病理信念的支配下實施危害行為的,其責任能力有所減弱甚至完全喪失,[20]對此種變態人格者的危害行為應減免其刑罰或消除其刑事責任。再如癔症中,也有極少數屬於病理激情發作、有明顯的意識障礙而實施危害行為的,其責任能力有所減弱(如有癔症性神遊),應減免刑罰或不負刑事責任。 就案例2的情況來看,某乙所患的露陰癖一則屬於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二則程度較輕。因此,某乙作為一個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正常人,應當說是具有完全的刑事責任能力的。所以,某乙應當對其行為負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刑事責任。

『柒』 間歇性精神病人犯罪如何處罰

需經依法鑒定,嫌疑犯的確是間歇性精神病人,還要看其傷人時是否發病。如果其在發專病時,且完全喪失辨認屬或者自控行為能力時傷人,可以不負刑事責任,但也應負民事責任,可要求其家屬或者監護人賠償。

如果傷人時間歇性精神病沒有發作,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7)間隙性精神病法律責任負責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第十八條

第一款: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正確適用該條規定應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首先是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第二,精神病人犯罪時必須是正處於發病時;第三,完全喪失辨認或者自控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

第二款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參考資料:鳳凰網-精神病人犯罪的處罰原則

『捌』 間歇性精神病人承擔的法律責任

被鑒定人實施危害行為時,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致使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為無刑事責任能力。

3、被鑒定人是女性,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在她的性不可侵犯權遭到侵害時,對自身所受的侵害或嚴重後果缺乏實質理解能力的,為無自我防衛能力。

4、被鑒定人在服刑、勞動教養或者被裁決受治安處罰中,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致使其無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為無服刑、受勞動教養能力或者無受處罰能力。

熱點內容
財務管理跨經濟法 發布:2025-10-04 09:04:34 瀏覽:747
寫作主題法學 發布:2025-10-04 09:04:28 瀏覽:720
發函法規 發布:2025-10-04 09:03:55 瀏覽:672
松原法院招聘 發布:2025-10-04 08:55:51 瀏覽:607
道德新玩法 發布:2025-10-04 08:45:02 瀏覽:697
企業管理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04 08:38:25 瀏覽:645
經濟法哪條規定資金支付簽字 發布:2025-10-04 08:32:32 瀏覽:557
法院上下級關系是 發布:2025-10-04 08:03:17 瀏覽:742
抓好民法典的實施 發布:2025-10-04 07:59:38 瀏覽:859
列對勞動法的闡述不正確的是 發布:2025-10-04 07:57:22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