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義務受不受法律責任

義務受不受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30 13:08:20

⑴ 不遵守法律義務是否會受到處罰

對不履行九年義務教育的處罰,《九年義務教育法》有明確的規定:
第五十八條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依照本法規定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一)脅迫或者誘騙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失學、輟學的;
(二)非法招用應當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的;
(三)出版未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的。
第六十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關於「法律責任」的其它條款,如下:
第五十一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違反本法第六章的規定,未履行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職責的,由國務院或者上級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調整學校的設置規劃的;
(二)學校建設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選址要求和建設標準的;
(三)未定期對學校校舍安全進行檢查,並及時維修、改造的;
(四)未依照本法規定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的。
第五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
(二)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性質的。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未採取措施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或者防止輟學的,依照前款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第五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財政部門、價格行政部門和審計機關根據職責分工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侵佔、挪用義務教育經費的;
(二)向學校非法收取或者攤派費用的。
第五十五條學校或者教師在義務教育工作中違反教育法、教師法規定的,依照教育法、教師法的有關規定處罰。
第五十六條學校違反國家規定收取費用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退還所收費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學校以向學生推銷或者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方式謀取利益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通報批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科書審查人員參與或者變相參與教科書編寫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職責許可權責令限期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五十七條學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拒絕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的;
(二)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
(三)違反本法規定開除學生的;
(四)選用未經審定的教科書的。

⑵ 違反法律義務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

沒有義務哪來的責任,法律義務是第一性義務,法律責任是第二性義務,只有違反第一性義務才會有第二性義務的產生!!因此,不存在這樣的法條!除非其責任就是義務本身,但那不是責任,而是義務!!

⑶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責任與法定權利與義務有密切的聯系。
首先,法律責任規范著法律關系專主體行使權利的界屬限,以否定的法律後果防止權利行使不當或濫用權利;
其次,在權利受到妨害,以及違反法定義務時,法律責任又成為救濟權利、強制履行義務或追加新義務的依據;
再次,法律責任通過否定的法律後果成為對權利、義務得以順利實現的保證。總之,法律責任是國家強制責任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救濟受到侵害或損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權利的手段,是保障權利與義務實現的手段。

⑷ 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二者為因果關系,當事人不履行或違反了法律義務,專即產生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律要屬求當事人應為的行為,稱為法律義務。如果不履行法律義務即發生責任。可見,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要先有義務,然後才談得上責任。無義務,即無責任。雖有義務存在,如果義務人能正確履行義務,也不發生責任。只在義務人違反義務時,才發生責任。換言之,法律責任為違反法律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⑸ 義務幫忙法律責任

按法律規定或復合同約制定要求當事人應為的行為,稱為義務。義務與權利是相對應的。義務的履行即為權利的實現。義務的違反即發生責任。可見,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要先有義務,然後才談得上責任。無義務,即無責任。雖有義務存在,如果義務人能正確履行義務,也不發生責任。只在義務人違反義務時,才發生責任。換言之,法律責任為違反法律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比如,對債務人來說,到期還錢是義務,此時沒有責任,到期償還也沒有責任。如果不還,就會產生責任。
針對樓主義務是應當做的,不做就會產生責任。比如說,法律規定,勞動和受教育既是義務又是權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勞動和受教育的權利,也都有勞動和受教育的義務。不按規定勞動和接受教育,就會產生責任。

⑹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關系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有密切的聯系。
首先,法律責任規范著法律關系主體行使權利的回界限,以否定的法答律後果防止權利行使不當或濫用權利;
其次,在權利受到妨害,以及違反法定義務時,法律責任又成為救濟權利、強制履行義務或追加新義務的依據;
再次,法律責任通過否定的法律後果成為對權利、義務得以順利實現的保證。總之,法律責任是國家強制責任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救濟受到侵害或損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權利的手段,是保障權利與義務實現的手段。

⑺ 法律義務等同於法律責任是對還是錯

這句話不正確。

責任是指份內應作的事,如沒有做好份內應做的事是沒有盡好內責而不負責任的表現容,應當承當過失;責任可有報酬也可無報酬;責任集責權利於一體,帶有強制性。
道德義務一般不受特定角色的制約,盡義務是無條件的,是以犧牲為前提的,靠自覺自願,沒有約束力,盡義務是高層次的道德行為。

可以說「責任是行為主體對特定社會關系中定在任務的自由認識和自覺的服從」。「義務是主體在道德理想支配下自由選擇為善的應然行為」。

責任和義務的區別不明顯,往往被人們替代使用。
責任是指一個人因為沒有履行或完全履行自己的義務而應當承擔的後果。

這個定義對義務和責任做出區分,義務是責任存在的前提條件,但責任本身不是義務,而是義務的轉化形態。義務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時,該項義務就轉化成了責任。

⑻ 不履行應盡的義務是否就要受法律的懲罰

這個主要根基你所要履行的應盡義務劃分,涉及較為嚴重的是需要履行法律責任的,比如監護權之類的!

⑼ 責任和義務 真正的區別是什麼

義務是指法律義務,它與法律權利是相對應的概念。權利和義務是一切法律規范都必須具有的核心內容:法律規范運轉的整個過程,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法律評價等都離不開權利和義務。
責任是指份內應作的事,如沒有做好份內應做的事是沒有盡好責而不負責任的表現,應當承當過失;責任可有報酬也可無報酬;責任集責權利於一體,帶有強制性。道德義務一般不受特定角色的制約,盡義務是無條件的,是以犧牲為前提的,靠自覺自願,沒有約束力,盡義務是高層次的道德行為,可以說「責任是行為主體對特定社會關系中定在任務的自由認識和自覺的服從」。「義務是主體在道德理想支配下自由選擇為善的應然行為」。

⑽ 義務和責任的相同與區別

1.義務與權利相對應。
2.責任與權力相對應。
3.不履行義務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廣義上的法律責任就是我們一般意義的法律義務的同義詞,狹義的法律責任是由違法行為引起的不利法律後果.
2法律責任是由特定的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 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
如A在B商店買了一個高壓鍋,A在家燒飯時發生爆炸 那麼廠家就沒有履行保證商品安全的義務 後就要承擔賠償責任
3責任附加於義務,義務才有必須履行的強制

4義務與責任都是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孰先孰後.如果沒有履行義務可能會導致責任的產生

1、義務是指法律義務,它與法律權利是相對應的概念。權利和義務是一切法律規范都必須具有的核心內容:法律規范運轉的整個過程,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法律評價等都離不開權利和義務。

(1)法律上的義務指:人們必須實施的、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尺度。法律上的權利指:法律規定的、法律主體可以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許可和保障。

(2)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法律上的義務是要強制履行的,即:權利可以放棄,但義務必須履行。

(3)在封建專制時代,法律一般比較重視義務而輕視權利。在現在的法治社會,普遍認為法律權利才是第一位的、義務是第二的,法律為人們設定義務的目的只是為了使人們更好地實現法律權利。

2、關於法律責任:指人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其他組織)由於違反法律、違反約定、或雖然沒有違反法律和約定但法律有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後果。其特點是:承擔法律上的責任是依據是法律、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責任包括: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違反憲責任、國家賠償責任。

責任是指份內應作的事,如沒有做好份內應做的事是沒有盡好責而不負責任的表現,應當承當過失;責任可有報酬也可無報酬;責任集責權利於一體,帶有強制性。道德義務一般不受特定角色的制約,盡義務是無條件的,是以犧牲為前提的,靠自覺自願,沒有約束力,盡義務是高層次的道德行為,可以說「責任是行為主體對特定社會關系中定在任務的自由認識和自覺的服從」。「義務是主體在道德理想支配下自由選擇為善的應然行為」。

責任和義務的區別不明顯,往往被人們替代使用。責任是指一個人因為沒有履行或完全履行自己的義務而應當承擔的後果。這個定義對義務和責任做出區分,義務是責任存在的前提條件,但責任本身不是義務,而是義務的轉化形態。義務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時,該項義務就轉化成了責任。

熱點內容
2017年勞動法關於社保 發布:2025-10-04 05:05:40 瀏覽:976
電大教師職業道德 發布:2025-10-04 04:50:19 瀏覽:532
道德經南華經 發布:2025-10-04 04:40:18 瀏覽:81
上市公司總法律顧問 發布:2025-10-04 04:24:06 瀏覽:764
道德經白話文版 發布:2025-10-04 04:23:30 瀏覽:635
法院領導辦案 發布:2025-10-04 04:23:21 瀏覽:840
中國的勞動法好可笑 發布:2025-10-04 04:09:38 瀏覽:39
寧夏回族自治區節約用水條例 發布:2025-10-04 04:04:52 瀏覽:701
2012年深圳勞動法底薪 發布:2025-10-04 04:03:17 瀏覽:18
下列不屬於社會法特點的是 發布:2025-10-04 04:03:17 瀏覽: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