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文書校對
⑴ 公文校對需要幾個人
兩個人,一人讀稿,一人核對。
公文校對是在公文辦理過程中,以簽發的文稿為標准,對列印的清樣進行核對的工作。公文校對是確保行文規范,內容准確,避免發生紕漏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把好公文質量關的有效手段。
一、校對程序
1、公文校對一般由擬稿人負責。擬稿人不在時,應委託他人代校,不得因此延誤校對時間。 2、負責校對人員接到校對通知後,應盡快取回校樣,並抓緊校對。發現差錯應及時送列印部門改正。
3、校對一般分三個校次進行。即初校、二校、三校。初校是對校樣進行的第一次校對。二校、三校是在前次校對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校對,主要檢查前次校出的差錯是否全部改正,並發現尚未校出的差錯。為了盡可能縮短校對周期,初校、二校可連續進行,經改樣後再進行三校。如初校、二校改動較少,亦可在同一校樣上進行三校。
4、打字室打出蠟紙或印刷室打出待印清樣後,校對人員應作最後一次通讀核對,把差錯消滅在付印之前。
5、重要文件的最後校對,由擬稿單位的領導同志負責。
6、部印刷室膠印的部發文,付印前由辦公廳文書處在三校的基礎上,作最後校對,簽字後方可付印。
7、為確保質量,文件在封發前要作最後校核,對文件進行全面檢查。局發文由局辦公室負責,部發文由辦公廳文書處負責,發現錯漏通知承辦人及時改正。
⑵ 簡述公文校對的工作要求
校對即以公文定稿和格式設計要求為基準,對繕印的校樣或印本進行全面核對檢查,發現並糾正內錯漏的容環節。校對工作要點:(1)糾正公文印製中的錯漏;統一字型大小、格式和版式;進一步發現和校正原定稿中的疏漏。(2)忠於定稿,不擅自修改。(3)對於定稿中明顯屬於筆誤或文字技術方面的問題,校對人員可以糾正;對於無把握的需請示領導或與擬稿部門聯系後妥善解決;對於內容方面的問題校對人員切不可擅自改動,應交給辦公部門或擬稿部門處理。(4)一般公文需要兩三個校次,重要公文的校次要適當增加。(5)改樣應該按照國家標准(GB/T14706-93《校對符號及其用法》)操作。
⑶ 文書校對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文書校對的主要內容
1,校對人應當將文書格式修改為規定的格式(包括但不限於字體、字形、行間距、字間距、段距、頁腳、面眉等),以使文書格式保持統一。
2,統一文書中的簡稱或簡寫。
3,統一文書中的稱呼或稱謂,以及概念。
4,檢查文書中的標點使用是否正確。
5,改正文書中出現的錯別字。
6,將語言表達不通順、不準確或存在語病的內容予以調整,使其易讀易懂。
7,檢查文書或條文的編輯是否存在錯誤。
8,檢查是否已經設置目錄,及目錄中標示的頁碼是否與正文相對應。
9,修正文書中相互矛盾的地方,並排除內容表達上出現的歧義。
10,凡是與標准模板不一致的內容,均應當予以改正,使文書整體具有鮮明的邏輯性和體系性。
11,核實文件中引用的引文的准確性和可靠性。
12,添加和完善為實現文件目標而需要增加的內容,使文件更有利於目標的實現。
13,需要對外展示的文書,應當將可能泄漏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可能涉及違法及對他人可能構成侵權的內容予以刪除,或採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信息泄露。
校對人員
1,文書的起草者是此文件的當然校對人,應當對文書的質量承擔責任。
2,任何一份文書公布前,原則上應當指定專門的校對人進行校對。該專門校對人對文書的校對質量承擔責任。
3,重要的法律文書可以指定多名校對人員進行校對。
4,指定的校對人員應當嚴謹認真,發生過校對事故的人原則上不得再從事校對工作。
⑷ 法院在執行程序中發現公證文書確有錯誤時,應怎麼處理
公證文書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並將裁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和公證機關。當事人對於被裁定不予執行的公證債權文書,有權依據基礎合同等法律文件另行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
第三十六條經公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該項公證的除外。
第三十七條對經公證的以給付為內容並載明債務人願意接受強制執行承諾的債權文書,債務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適當的,債權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前款規定的債權文書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立案期間),並將裁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和公證機構。
第三十九條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認為公證書有錯誤的,可以向出具該公證書的公證機構提出復查。公證書的內容違法或者與事實不符的,公證機構應當撤銷該公證書並予以公告,該公證書自始無效;公證書有其他錯誤的,公證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第四十條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對公證書的內容有爭議的,可以就該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4)法院文書校對擴展閱讀
公證文書的注意事項:
(1)公證證詞中註明的文件是公證書的組成部分。
(2)公證書不得塗改、挖補、必須修改的應加蓋公證處校對章。
(3)公證書應使用中文,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除涉外公證事項外,可使用當地民族通用的文字。
(4)根據需要或當事人要求,公證書可附外文譯文。
(5)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公證書從審批人批准之日起生效。審批人批准日期即為出證日期。
(6)公證書需要辦理領事認證的,應由承辦公證處送有關部門認證,並代收認證費。
⑸ 公文校對應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看行文是否符合許可權,然後看文種是否選對,再看行文是否符合規范,字句是否有錯,內容是否產生歧義。最後看公文格式是否有錯
⑹ 正式的公文文尾經常會見到「文整」和「校對」,高手告訴我,文整和校對分別指的是什麼,是負責什麼的
文整是排版的來。
校對是源對已經排好版的文稿對照原稿去審查訂錯誤。(這樣說,反而比「校對」兩字更難理解了吧)
順便說兩句:一、你說的文尾叫版記。二、按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國家標准(GB/T9704—1999),版記中一般不記錄文整、校對。當然,這只是一個推薦標准,具體視發文機關要求和文件內容定。
⑺ 怎樣做好校對裁判文書的工作
裁判文書的校對是書記員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對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裁判文書的質量,關繫到法院的形象和權威。因此,書記員必須認真做好裁判文書校對的工作。 一、做好校對工作應遵循的原則和具備的能力 (一)忠於原稿原則。 忠於原稿原則是指裁判文書的校對稿應與原稿完全一致,校對稿上的文字、標點、段落、格式等內容,均必須與原稿無異。書記員在進行校對工作時,應始終貫徹這項原則。 (二)善於發現錯誤的能力。 裁判文書的校對過程,也是檢查原稿的過程。書記員在進行校對的過程中,要具備「揪錯」的敏感性,善於發現原稿上文字、標點、語句的錯漏或內容上的疑點。書記員認為原稿有錯漏或疑點的,應及時向擬稿人或原稿簽發人提出,由擬稿人或原稿簽發人審查,並決定是否修改。 二、校對工作的一般步驟和注意事項 (一)校對工作的一般步驟。 1.對校對稿進行校對。 首次對校對稿進行校對,應採取「唱校法」,即由兩人各執一稿,一唱一校。唱校人應將原稿的字、詞、句和標點符號朗讀清楚、准確,遇有容易混淆、生僻、同音的字詞要著重說明;遇有空行、齊行、另頁也要說明。校件人要集中精神聽清閱讀,發現稿件有錯漏的,應予以標注或更改。對文字的改正、刪除、補正、倒轉的處理,依照1981年國家出版局發布的《中國專業標准校對符號及其用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唱校完畢,對校對稿通篇審閱,檢查是否有內容上的遺漏和表達上的錯誤,並重點核對首部、判決主文、日期等部分內容。一校稿如有修改,可送印二校稿。書記員再進行二校。 2.對付印稿進行校對。 付印稿印出後,書記員依照原稿對其進行校對。原稿修改的內容,應當格外注意核對無誤。 3.對裁判文書進行檢查。 裁判文書印出後送達之前,書記員依照付印稿檢查有無因印刷技術原因造成的錯漏。 (二)應當注意的事項。 1.裁判文書的案號、標題、開頭、結尾、日期等內容往往容易被忽視,校對時要格外注意。 2.有關專用名詞、人名、地名、醫學科技名詞、數字、數量單位等內容較易出現差錯,應嚴加註意。例如:注意區分人民幣等幣量單位。第1頁共1頁
⑻ 簡述公文校對工作要求
校對即以公文定稿和格式設計要求為基準,對繕印的校樣或印本進行全面核對檢查版,發現並糾正錯漏的環節權。校對工作要點:(1)糾正公文印製中的錯漏;統一字型大小、格式和版式;進一步發現和校正原定稿中的疏漏。(2)忠於定稿,不擅自修改。(3)對於定稿中明顯屬於筆誤或文字技術方面的問題,校對人員可以糾正;對於無把握的需請示領導或與擬稿部門聯系後妥善解決;對於內容方面的問題校對人員切不可擅自改動,應交給辦公部門或擬稿部門處理。(4)一般公文需要兩三個校次,重要公文的校次要適當增加。(5)改樣應該按照國家標准(GB/T14706-93《校對符號及其用法》)操作。
⑼ 什麼是法院的無郊判決,判決書上事件發生的時間寫錯了,該判決還有效嗎
無效判決:又稱除權判決。是指在公示催告期間屆滿後,無利害關系人申報權利,人民法院根據申請人的申請所作出的宣告已喪失的票據無效的判決。
判決書上事件發生的時間寫錯了,該判決書屬於筆誤,判決書無效,法院應該重新製作判決書。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等相關法律規定,筆誤是指法律文書的誤寫、誤算,訴訟費用漏寫、誤算和其他筆誤。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筆誤的裁判文書,可以適用裁定補正判決書中的筆誤。因此如果法判決書出現筆誤,可以向出具判決書的人民法院申請糾正。
法官製作裁判文書難免出現差錯,各個法院為避免裁判文書的差錯,雖使出各種招數,但仍未能杜絕。為糾正裁判文書的差錯,法官們也各顯神通,依使用頻率的多少,在此曬出一二。
一、加蓋校對章糾正。
針對裁判文書中文字的錯、漏、別字或數字的差錯,加蓋校對章予以糾正。但有的法官擴大適用校對章的補正方法,如對一兩行重復句子的刪除補正。校對章不規范,章型有圓的、長方的、正方的;大小也不同;章里內容也不同,有簡單到只有兩個字「校對」,也有復雜到幾十個字,如「某省某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判文書校對專用章」;蓋章方式也不同,有正著蓋的、反著蓋的、斜著蓋的;加蓋數量多少也不同,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一開始就誤寫當事人的姓名,只好從頭至尾加蓋校對章予以糾正。有的文書僅一頁就有近六七個校對章,如麻子臉、雷鋒或犀利哥的補釘衣服一樣;加蓋校對章前先手寫補正,而手寫體則千差萬別。
二、裁定補正筆誤糾正。
依照《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法意見》相關的規定,針對裁判文書中的筆誤包括誤寫、誤算、訴訟費用漏寫、誤算和其他筆誤,以裁定方式補正。但法官們擴大理解「其他筆誤」,從而擴大裁定補正裁判文書中差錯的適用范圍,如裁判事實、法律條文,裁判主文等方面出現可能直接影響裁判結果正確性和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差錯,也以裁定方式補正。使本不應裁定補正的裁判文書差錯卻用裁定補正,導致補正裁定出現差錯,只好又以裁定補正裁定中的差錯,聽起來夠亂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法院訴訟文書樣式(試行)》訴訟文書樣式89的說明,補正裁定書的「案號應與被補正的裁判文書一致」,但法官們常在被補正裁判文書案號之後加上杠幾號,如「38-1」。本律師在案件評查中發現有個案件的承辦法官在被補正的判決書案號之後加上「-1」號,後來發現「-1」號被立案庭在製作財產保全裁定時先行使用,於是承辦法官又製作一份「-3」號裁定,糾正前一份補正裁定中的案號錯誤。補正裁定被法官濫用到極致,可笑的是法官們不知錯,也不認錯。
三、更換裁判文書糾正。
法官們「創新」審判工作方法舉措之一,就是更換有差錯的裁判文書,具體做法就是向當事人收回有差錯的裁判文書後經改正差錯再作出同一案號的判決,然後送達給當事人。在評查案件中常看到案卷里裝訂有案號相同但內容不同的裁判文書,就是沒有將被糾正的裁判文書予以銷毀所致。本律師曾經參與討論過一個「鴛鴦判決」,即一份關於山林土地權屬糾紛的二審判決書送達給上訴人後,主審法官發現判決結果與合議結果相反,於是向上訴人收回,然後又作出一份內容相反的補正判決,再送達給被上訴人,而上訴人知道這一不利於自己的判決結果後拒絕簽收補正判決書。因此出現上訴人持有一份有利於自己的判決書復印件,而被上訴人持有一份有利於自己的判決書原件這一「一案兩判」的局面。雙方當事人均服從自己手中持有的判決結果,結果引起媒體的關注,法院為消除「鴛鴦判決」所帶來的惡劣影響頗費周折。
四、二審或再審改發糾正。
針對未審未判的非技術性差錯,只能由二審或再審法院經過審理,先調解,調解不成後發回重審或改判予以糾正。這一糾錯做法的法律依據是《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法意見》相關規定。
五、補充判決糾正。
針對一審裁判文書作出後在上訴期間被一審法官發現審而漏判的技術性差錯,如遺漏利息訴訟請求的判決,通過補充判決進行糾正。該糾正裁判文書差錯的做法,有的法官引用《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其中一部分事實已經清楚,可以就該部分先行判決。」的規定,未免牽強附會。對此,《民事訴訟法意見》第163條有專門規定,即「一審宣判後,原審人民法院發現判決有錯誤,當事人在上訴期內提出上訴的,原審人民法院可以提出原判決有錯誤的意見,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由第二審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理;當事人不上訴的,按照審判監督程序處理」。
裁判文書出現差錯,上述列舉的五種糾正方法,不論其在法律上是否有出處、做法是否妥當,看得出來法官糾錯態度是積極的。在審判實踐中,其實常遇到的是出錯法官持將錯就錯、不予糾正的態度。針對裁判文書中的差錯,甚至是嚴重的錯誤,當事人在上訴狀或再審申請書中已指出,但一審或二審法官對該差錯仍持寬容態度,二審或再審法官則在二審或再審裁判文書中照樣復制、粘貼一審或二審裁判文書的差錯,如錯、漏、別字。當被要求糾正時仍滿不在乎,還言理鑿鑿。
依法應裁定補正的則裁定補正,不能裁定補正的,只能通過二審或再審程序改判或發回重審予以糾正,其他糾正做法都不可取。